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暗黑大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个女人是好是坏,但是一个聪明的女人,王巨都将所谓的阶级拿了出来开讲,高滔滔还能不明白吗?
然而她一想,确实是一个大麻烦。大半天后说道:“国家想要富强,是很困难哪。”
赵顼无语。
这还用得着讲吗?
“母后,若留下王巨,得给他什么官职。”
这又牵扯到一个问题,资历,年龄!
功劳有了,可王巨的资历与年龄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上次曾公亮推荐的那位吕惠卿担任着什么官职?”
实际不是曾公亮推荐的,而是王安石推荐给曾公亮。所以王巨说大家都有手段,真正君子能混朝堂吗?看看王安石,他还没有来京城,就开始找帮手了。
曾公亮当然也知道,不过他想的是将王安石当成他的帮手。大家彼此彼此,能理解……
于是曾公亮为了拉拢王安石,立即提拨了吕惠卿。
赵顼答道:“吕惠卿以三司检法官编校集贤书籍。”
“那就赏王巨一个天……”高滔滔本来想说赏一个天章阁侍制,却又忍了回去。馆阁官一是编内制官,就是昭文馆、史馆与集贤院三馆以及秘阁、龙图阁等机构内的官员,其职责就是掌管图书,编修国史,说白一点,就是国家图书馆管理员,不过皇帝时常要去看书,因此见面机会多,偶尔也会谈论,因此馆阁官员始贵。比如吕惠卿这个职位。
但欧阳修那个非馆阁官就不能担任重臣的理论,让王巨想不明白了,难道国家官员非得要担任一段时间图书馆管理员才能胜任?
还有编外官职,这是荣誉职位,各馆阁侍制、直学士、学士、大学士。
然而没有大功绩,休想享受到的,那怕是一个最小的侍制。
王巨功绩有了,可还是那个问题,资历年龄限制住了,因此高滔滔改口道:“那就赏一个大夫,再充编校集贤院书籍之职,他不是精通算术吗,让他校注一些算术书籍。”
这非是真让王巨校著术书籍。
而是让王巨暂时呆在集贤院,那么有什么问题,赵顼便可以打着看书的机会去集贤院询问。
否则的话,王巨官职太小,偶尔召到宫中说一会话还是可以的,但动不动就召到宫中询问,最后不是司马光会生气了,还不知有多少官员会眼红嫉妒。那时候才会真正千把霜刀万把雪剑,加于王巨一身。更非是宠爱王巨。而是在坑王巨。
“母后所言极是。”
于是赵顼第二天便下了一道授命。赏了王巨一个最低一等的平和大夫之职。然后兼差编校集贤书籍之职,主差还是陕西营田使。
这就是宋朝官制的复杂性。
第一是差官,临时工官职,但真正做事的却是差官官职任务。寄禄官,就是拿工资的官职。散官,又叫阶官,朝会时站班前后,就看阶官大小了。作用不大,荣誉之职。勋官,共十二转,荣誉头衔,这个官职作用最小,什么补助也没有。爵官,就是爵位,有了爵官才有封邑与实邑,等于有了额外补贴。贴职官,又称为馆阁官。就是馆阁编外官,大学士学士之类。一旦拥有,身价立贵。并且某一个官员能缀好几个,包括差官在内,往往会看到后面有兼差兼判……
所以宋朝的官制往往最让后人头痛的。
再说这个官员的任命,多是两府任命,东府任命文臣,西府任命武将。
不过皇帝也有任命权,但皇帝未必就一定会任命重臣,偶尔也会任命一些有能力资历不足官职较小的官员,而且只要是皇帝亲自任命的,这个官职相对于两府任命,就会贵一点。
再到否决权,两府任命的官员,皇帝同样会有否决权。然而皇帝任命的官员,两府也会有否决权。甚至两制官就可以实行封驳权。
但这种情况出现得很少,一旦大规模出现,都是朝堂最混乱的时候,比如濮仪之争,再比如赵顼倒韩。
因此赵顼想授命王巨,还得必须让两制官员写草诏书,再递到银台司,银台司将授命发向中书,中书同意后,授命成立。
它用心是好的,层层掣肘架空,那怕皇帝在内,也要掣肘,那么就不会产生绝对集中的权利,没有绝对集中权利,就不会产生极度腐败。可这种架空却导致了权利模糊不清,想做事情困难无比。因此从韩琦起,就开始对这种制度进行破坏,然后王安石,司马光,章惇,蔡京等人一个个来。
实际王安石改革官制后,这个制度就开始正式破坏了。
然后到朱元璋,朱元璋回想起宋朝官制种种,不妥,回想唐朝官制也不妥,甚至宋朝后来略恢复了部分唐朝官制,便出现了蔡京秦桧,于是发明了大学士制度,结果呢?
这个坑,与王巨无关。
就象他所说的兼并,后来西方国家也痛恶之,于是有了让人悲催的不敢想像的遗产继承税务,以及所谓的民主,但实际再认真想,弊病还是很多。或者学金三胖子,然而什么人也不要看,看看金三的衣着,他的胖,再看看他的百姓,那么这种制度是否真正的公正平均?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校正,使制度缺陷减少,尽量地完美。
比如集权,就要加强一些监督手段,防止腐败。分权,就要出台一些措施,保持政策的延续性,而不是朝令夕改。
一个七品的平和大夫,以王巨的功绩,并不算什么。
韩维立即写好了授令,于是又到了银台司,然后司马光便迅速得知了。
他立即在讲课时抽空说道:“陛下,臣听闻陛下授王巨平和大夫兼差编校集贤书籍之职?”
“难道有些不对吗?”赵顼不耐烦地问。不过是两个小官,难道这个你也不同意?
“陛下,以臣想陛下授此职,是因那些提议发自王巨,于是陛下意欲能时常咨询?若那样,为何不让王巨进入三司。”
“三司?”赵顼真狐疑了,你司马光有这个好心。
“坊场河渡改革,虽然对朝廷有利,然而事务繁重,特别是起始草划之时,王巨首创,故臣以为让王巨暂时进入三司协助,此事略有眉目,王巨仍回陕西,兴修郑白渠。这样岂不是对朝廷更有利?”
现在赵顼很难认清司马光真面目的,只能说王巨连续性坑了司马光好几回,赵顼渐渐疑心加重罢了。因此他迟疑地问了一句:“那么王巨当授何职?”
“坊场河渡,二八分制涉及到三司盐铁、度支与户部,掌管那一司都不合时宜。但三司副使同样也不合时宜。以臣之见,不若临时差授三司判官一职何如?”
“这不妥吧。”
“是有点不妥,但不妨在授令时再加临时兼差四字,大家便无异议了。”
“这倒是一个主意。”
当真是主意?一样,大家相互坑,王巨坑过来,司马光坑过去。(未完待续……)R1292
这个女人是好是坏,但是一个聪明的女人,王巨都将所谓的阶级拿了出来开讲,高滔滔还能不明白吗?
然而她一想,确实是一个大麻烦。大半天后说道:“国家想要富强,是很困难哪。”
赵顼无语。
这还用得着讲吗?
“母后,若留下王巨,得给他什么官职。”
这又牵扯到一个问题,资历,年龄!
功劳有了,可王巨的资历与年龄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上次曾公亮推荐的那位吕惠卿担任着什么官职?”
实际不是曾公亮推荐的,而是王安石推荐给曾公亮。所以王巨说大家都有手段,真正君子能混朝堂吗?看看王安石,他还没有来京城,就开始找帮手了。
曾公亮当然也知道,不过他想的是将王安石当成他的帮手。大家彼此彼此,能理解……
于是曾公亮为了拉拢王安石,立即提拨了吕惠卿。
赵顼答道:“吕惠卿以三司检法官编校集贤书籍。”
“那就赏王巨一个天……”高滔滔本来想说赏一个天章阁侍制,却又忍了回去。馆阁官一是编内制官,就是昭文馆、史馆与集贤院三馆以及秘阁、龙图阁等机构内的官员,其职责就是掌管图书,编修国史,说白一点,就是国家图书馆管理员,不过皇帝时常要去看书,因此见面机会多,偶尔也会谈论,因此馆阁官员始贵。比如吕惠卿这个职位。
但欧阳修那个非馆阁官就不能担任重臣的理论,让王巨想不明白了,难道国家官员非得要担任一段时间图书馆管理员才能胜任?
还有编外官职,这是荣誉职位,各馆阁侍制、直学士、学士、大学士。
然而没有大功绩,休想享受到的,那怕是一个最小的侍制。
王巨功绩有了,可还是那个问题,资历年龄限制住了,因此高滔滔改口道:“那就赏一个大夫,再充编校集贤院书籍之职,他不是精通算术吗,让他校注一些算术书籍。”
这非是真让王巨校著术书籍。
而是让王巨暂时呆在集贤院,那么有什么问题,赵顼便可以打着看书的机会去集贤院询问。
否则的话,王巨官职太小,偶尔召到宫中说一会话还是可以的,但动不动就召到宫中询问,最后不是司马光会生气了,还不知有多少官员会眼红嫉妒。那时候才会真正千把霜刀万把雪剑,加于王巨一身。更非是宠爱王巨。而是在坑王巨。
“母后所言极是。”
于是赵顼第二天便下了一道授命。赏了王巨一个最低一等的平和大夫之职。然后兼差编校集贤书籍之职,主差还是陕西营田使。
这就是宋朝官制的复杂性。
第一是差官,临时工官职,但真正做事的却是差官官职任务。寄禄官,就是拿工资的官职。散官,又叫阶官,朝会时站班前后,就看阶官大小了。作用不大,荣誉之职。勋官,共十二转,荣誉头衔,这个官职作用最小,什么补助也没有。爵官,就是爵位,有了爵官才有封邑与实邑,等于有了额外补贴。贴职官,又称为馆阁官。就是馆阁编外官,大学士学士之类。一旦拥有,身价立贵。并且某一个官员能缀好几个,包括差官在内,往往会看到后面有兼差兼判……
所以宋朝的官制往往最让后人头痛的。
再说这个官员的任命,多是两府任命,东府任命文臣,西府任命武将。
不过皇帝也有任命权,但皇帝未必就一定会任命重臣,偶尔也会任命一些有能力资历不足官职较小的官员,而且只要是皇帝亲自任命的,这个官职相对于两府任命,就会贵一点。
再到否决权,两府任命的官员,皇帝同样会有否决权。然而皇帝任命的官员,两府也会有否决权。甚至两制官就可以实行封驳权。
但这种情况出现得很少,一旦大规模出现,都是朝堂最混乱的时候,比如濮仪之争,再比如赵顼倒韩。
因此赵顼想授命王巨,还得必须让两制官员写草诏书,再递到银台司,银台司将授命发向中书,中书同意后,授命成立。
它用心是好的,层层掣肘架空,那怕皇帝在内,也要掣肘,那么就不会产生绝对集中的权利,没有绝对集中权利,就不会产生极度腐败。可这种架空却导致了权利模糊不清,想做事情困难无比。因此从韩琦起,就开始对这种制度进行破坏,然后王安石,司马光,章惇,蔡京等人一个个来。
实际王安石改革官制后,这个制度就开始正式破坏了。
然后到朱元璋,朱元璋回想起宋朝官制种种,不妥,回想唐朝官制也不妥,甚至宋朝后来略恢复了部分唐朝官制,便出现了蔡京秦桧,于是发明了大学士制度,结果呢?
这个坑,与王巨无关。
就象他所说的兼并,后来西方国家也痛恶之,于是有了让人悲催的不敢想像的遗产继承税务,以及所谓的民主,但实际再认真想,弊病还是很多。或者学金三胖子,然而什么人也不要看,看看金三的衣着,他的胖,再看看他的百姓,那么这种制度是否真正的公正平均?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校正,使制度缺陷减少,尽量地完美。
比如集权,就要加强一些监督手段,防止腐败。分权,就要出台一些措施,保持政策的延续性,而不是朝令夕改。
一个七品的平和大夫,以王巨的功绩,并不算什么。
韩维立即写好了授令,于是又到了银台司,然后司马光便迅速得知了。
他立即在讲课时抽空说道:“陛下,臣听闻陛下授王巨平和大夫兼差编校集贤书籍之职?”
“难道有些不对吗?”赵顼不耐烦地问。不过是两个小官,难道这个你也不同意?
“陛下,以臣想陛下授此职,是因那些提议发自王巨,于是陛下意欲能时常咨询?若那样,为何不让王巨进入三司。”
“三司?”赵顼真狐疑了,你司马光有这个好心。
“坊场河渡改革,虽然对朝廷有利,然而事务繁重,特别是起始草划之时,王巨首创,故臣以为让王巨暂时进入三司协助,此事略有眉目,王巨仍回陕西,兴修郑白渠。这样岂不是对朝廷更有利?”
现在赵顼很难认清司马光真面目的,只能说王巨连续性坑了司马光好几回,赵顼渐渐疑心加重罢了。因此他迟疑地问了一句:“那么王巨当授何职?”
“坊场河渡,二八分制涉及到三司盐铁、度支与户部,掌管那一司都不合时宜。但三司副使同样也不合时宜。以臣之见,不若临时差授三司判官一职何如?”
“这不妥吧。”
“是有点不妥,但不妨在授令时再加临时兼差四字,大家便无异议了。”
“这倒是一个主意。”
当真是主意?一样,大家相互坑,王巨坑过来,司马光坑过去。(未完待续……)R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