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访美前奏 (1/2)
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工业霸主德意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9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德国开始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了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德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大工业的兴起更是引人注目,以象征军事潜力的钢铁产量来说,1880年德国的钢铁产量为240万吨,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而到1900年,其钢产量增长了数倍,一跃成为了欧洲第一的钢铁大国。在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产业方面,德国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德国还建立到19世纪末叶,其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6%,与英国相差无几,而在20世纪初就远远超过了英国而雄踞欧洲榜首。1912年,随着埃里克集团的强势崛起,德国的工业能力开始再次腾飞,这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战争的预判。事实也确实如此,德国远超历史同时期的工业实力让德国拥有了原本没有的绝地反击的能力。
1919年整整一年的再次高速发展在1920年的联邦马克发行后直观的展示在了德国民众的眼前,这是直观的。
埃里克没有以1914年开战前的数据作为对比,而是以德国在战争时期工业产值最高的1916年作为比对,1919年的工业产值相较1916年增长了32%,而美国1919年相较于1918年的工业产值仅为18%。英法苏三国更是连美国都比不上。
英国4%,法国2%,苏联6%,德国一家的增长率是英法美苏四家的总和,但是帐不是这么算的。这其中就以美国为例,基础就远不是苏联可以比较的,哪怕是美国只增加了1%也比苏联增加的6%强上太多。
德国的快速发展是举国欢庆的事情,可埃里克却并没有多高兴,这种极不平衡的繁荣孕育着极不平常的金融危机隐患。德国没有了历史上大量的经济和领土损失和技术带来的绝对市场份额加快了国内和国外的投资潮,美国更是借着参战前的各国借款掀起了投资热。
德国本土的市场并不大,很多的产品需要靠销往国外来牟取利益,巴尔干的绝对影响力很大程度上都满足了这点要求。加之各行各业的低成本货物和独有技术产品的远销海外,德国的工业危机还不明显。
可是国际市场就是这样,份额是固定的,德国占去的份额就得迫使其他人让出,不管是不是被迫的。
受到明显挤压的美国自然感触颇多,本土生产的优势除了在战时拥有着唯一进口渠道外根本无法和德国的本土生产直接供应相提并论。
要不怎么说埃里克运气好呢,威尔逊的突然昏倒让美国政界方寸打乱,根本没有人领导美国快速找到应对办法。而随着米勒在美国越签越多的贸易协定让美国金融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原料提供的巨头们自然无所谓是谁买,德国有需求,需求量大,美国人自然不会跟钱过不去。而成品方则完全相反,受到德国进口商品的市场挤压,本土的商品竟然只能打成平手,而在其他方面更是被独占。
美国航空客运的客机几乎都是从德国订购,大家都在抢占市场,而现在能生产出达到要求的客机,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也都没有下家。自行研发生产是肯定的,但是提前购买德国飞机抢占市场更是当务之急。这个市场份额,美国资本界是想抢都抢不到,技术问题。
华盛顿的德国驻美大使馆随着德国的发展也在不断扩大,米勒最后干脆租下了整整一栋办公楼充当大使馆,而工作人员数量也是远超他国。
... -->>
19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德国开始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了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德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大工业的兴起更是引人注目,以象征军事潜力的钢铁产量来说,1880年德国的钢铁产量为240万吨,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而到1900年,其钢产量增长了数倍,一跃成为了欧洲第一的钢铁大国。在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产业方面,德国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德国还建立到19世纪末叶,其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6%,与英国相差无几,而在20世纪初就远远超过了英国而雄踞欧洲榜首。1912年,随着埃里克集团的强势崛起,德国的工业能力开始再次腾飞,这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战争的预判。事实也确实如此,德国远超历史同时期的工业实力让德国拥有了原本没有的绝地反击的能力。
1919年整整一年的再次高速发展在1920年的联邦马克发行后直观的展示在了德国民众的眼前,这是直观的。
埃里克没有以1914年开战前的数据作为对比,而是以德国在战争时期工业产值最高的1916年作为比对,1919年的工业产值相较1916年增长了32%,而美国1919年相较于1918年的工业产值仅为18%。英法苏三国更是连美国都比不上。
英国4%,法国2%,苏联6%,德国一家的增长率是英法美苏四家的总和,但是帐不是这么算的。这其中就以美国为例,基础就远不是苏联可以比较的,哪怕是美国只增加了1%也比苏联增加的6%强上太多。
德国的快速发展是举国欢庆的事情,可埃里克却并没有多高兴,这种极不平衡的繁荣孕育着极不平常的金融危机隐患。德国没有了历史上大量的经济和领土损失和技术带来的绝对市场份额加快了国内和国外的投资潮,美国更是借着参战前的各国借款掀起了投资热。
德国本土的市场并不大,很多的产品需要靠销往国外来牟取利益,巴尔干的绝对影响力很大程度上都满足了这点要求。加之各行各业的低成本货物和独有技术产品的远销海外,德国的工业危机还不明显。
可是国际市场就是这样,份额是固定的,德国占去的份额就得迫使其他人让出,不管是不是被迫的。
受到明显挤压的美国自然感触颇多,本土生产的优势除了在战时拥有着唯一进口渠道外根本无法和德国的本土生产直接供应相提并论。
要不怎么说埃里克运气好呢,威尔逊的突然昏倒让美国政界方寸打乱,根本没有人领导美国快速找到应对办法。而随着米勒在美国越签越多的贸易协定让美国金融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原料提供的巨头们自然无所谓是谁买,德国有需求,需求量大,美国人自然不会跟钱过不去。而成品方则完全相反,受到德国进口商品的市场挤压,本土的商品竟然只能打成平手,而在其他方面更是被独占。
美国航空客运的客机几乎都是从德国订购,大家都在抢占市场,而现在能生产出达到要求的客机,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也都没有下家。自行研发生产是肯定的,但是提前购买德国飞机抢占市场更是当务之急。这个市场份额,美国资本界是想抢都抢不到,技术问题。
华盛顿的德国驻美大使馆随着德国的发展也在不断扩大,米勒最后干脆租下了整整一栋办公楼充当大使馆,而工作人员数量也是远超他国。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