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省委大院(全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出任西江省省委副书记之前,王一鸣已经做了八年京官。
俗话说,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广州,不知道钱少;不到深圳,不知道身体不好。老百姓这几句简单的顺口溜,把三个城市最鲜明的特征勾勒了出来,简直是活灵活现。
没有进京之前,王一鸣曾经创造了几个官场神话。29岁,成为自己的老家清江省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31岁,成为正厅级干部;32岁,出任江北市市长,是全省当时最年轻的地市级正职;35岁,被中央组织部作为副省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并到中央党校,进入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脱产学习一年;37岁,他终于像众人预测的那样,顺利进入北京,出任S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副部级高官之一。
在他的老家,王一鸣成为整个县城、地区,甚至省城里,议论最多的焦点之一。从小学到大学,凡是教过他的老师,都努力回忆他当初的样子,用他勤奋好学的故事,激励一届又一届的学弟学妹们。他升官的经历,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老师、同学,和别人谈起王一鸣,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笑容,好像能够认识王一鸣,就是一件无比光彩的事情。好多人更是乐观地预测,按照这个升迁速度,说不定哪一天,王一鸣就进入中央,成为国家领导人了。
但真正进入北京,王一鸣才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副部级官员,在这里,确实算不上什么了。
S部是国家的综合经济部门,有一位部长,六位副部长,还有总经济师、总审计师、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加上自己这个部党组成员,总共是一位正部级干部,十位副部级干部。自己的排名最靠后,又兼着办公厅主任的职务,年龄又最小,理所当然地就成了这帮老头子的大办事员。
年龄最大的当然是袁部长,63岁,头发全花白了,前边的脑门也是光光的、矮矮的、胖胖的,一看就是一脸福相。按他的年龄,再干两年,他就要退休了。每次见了王一鸣,都是“小王,小王”地叫着。这么多年,已经没有几个人敢于当着王一鸣的面,喊他“小王,小王”了。
大学毕业,王一鸣因为在学校表现好,作为全年级第一名的学生,被如愿以偿地分到了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做了文字秘书。那个时候,大家就叫他“小王,小王”。
等他幸运地被赵老书记看中,做了清江省第一把手的秘书后,大家都开始叫他“王秘书”。敢于公开叫他“小王,小王”的,也就是省委几个主要大领导,就是当时的省委秘书长,见了王一鸣,有时候也是客客气气地喊“一鸣”。
此后,他当上了团省委的副书记,人家又开始叫他“王书记”。等当上市长后,又开始喊他“王市长”。如今,敢于当面喊他小王小王的,也就是区区两个人了,一个是赵老,一个就是袁部长。
赵老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前些年从副总理的位子上完全退了下来。对当今的政治越来越没有了影响力,而王一鸣的升迁速度,也就陡然间慢了下来。
八年时间,王一鸣从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做到副部长、常务副部长,窝是两三年一挪,位置是越来越重要,但级别还是副部级,从级别上来说,等于是八年没有进步。
对于自己的仕途,不管别人说什么,王一鸣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己是个农村的穷孩子出身,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只是到了自己这一代,才有了条件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凭着自己的勤奋和聪明好学,才顺利地考上了省里的大学。当时凭自己的成绩,就是报考北京的名校,也是有可能被录取的,但为了保险,自己还是选择读了本省的大学。到大学毕业时,正赶上了大学生吃香的时代,自己没有找任何人,就凭成绩进了省委办公厅,从一个小科员做起,不几年就做到了副处长,还兼... -->>
在出任西江省省委副书记之前,王一鸣已经做了八年京官。
俗话说,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广州,不知道钱少;不到深圳,不知道身体不好。老百姓这几句简单的顺口溜,把三个城市最鲜明的特征勾勒了出来,简直是活灵活现。
没有进京之前,王一鸣曾经创造了几个官场神话。29岁,成为自己的老家清江省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31岁,成为正厅级干部;32岁,出任江北市市长,是全省当时最年轻的地市级正职;35岁,被中央组织部作为副省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并到中央党校,进入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脱产学习一年;37岁,他终于像众人预测的那样,顺利进入北京,出任S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副部级高官之一。
在他的老家,王一鸣成为整个县城、地区,甚至省城里,议论最多的焦点之一。从小学到大学,凡是教过他的老师,都努力回忆他当初的样子,用他勤奋好学的故事,激励一届又一届的学弟学妹们。他升官的经历,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老师、同学,和别人谈起王一鸣,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笑容,好像能够认识王一鸣,就是一件无比光彩的事情。好多人更是乐观地预测,按照这个升迁速度,说不定哪一天,王一鸣就进入中央,成为国家领导人了。
但真正进入北京,王一鸣才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副部级官员,在这里,确实算不上什么了。
S部是国家的综合经济部门,有一位部长,六位副部长,还有总经济师、总审计师、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加上自己这个部党组成员,总共是一位正部级干部,十位副部级干部。自己的排名最靠后,又兼着办公厅主任的职务,年龄又最小,理所当然地就成了这帮老头子的大办事员。
年龄最大的当然是袁部长,63岁,头发全花白了,前边的脑门也是光光的、矮矮的、胖胖的,一看就是一脸福相。按他的年龄,再干两年,他就要退休了。每次见了王一鸣,都是“小王,小王”地叫着。这么多年,已经没有几个人敢于当着王一鸣的面,喊他“小王,小王”了。
大学毕业,王一鸣因为在学校表现好,作为全年级第一名的学生,被如愿以偿地分到了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做了文字秘书。那个时候,大家就叫他“小王,小王”。
等他幸运地被赵老书记看中,做了清江省第一把手的秘书后,大家都开始叫他“王秘书”。敢于公开叫他“小王,小王”的,也就是省委几个主要大领导,就是当时的省委秘书长,见了王一鸣,有时候也是客客气气地喊“一鸣”。
此后,他当上了团省委的副书记,人家又开始叫他“王书记”。等当上市长后,又开始喊他“王市长”。如今,敢于当面喊他小王小王的,也就是区区两个人了,一个是赵老,一个就是袁部长。
赵老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前些年从副总理的位子上完全退了下来。对当今的政治越来越没有了影响力,而王一鸣的升迁速度,也就陡然间慢了下来。
八年时间,王一鸣从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做到副部长、常务副部长,窝是两三年一挪,位置是越来越重要,但级别还是副部级,从级别上来说,等于是八年没有进步。
对于自己的仕途,不管别人说什么,王一鸣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己是个农村的穷孩子出身,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只是到了自己这一代,才有了条件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凭着自己的勤奋和聪明好学,才顺利地考上了省里的大学。当时凭自己的成绩,就是报考北京的名校,也是有可能被录取的,但为了保险,自己还是选择读了本省的大学。到大学毕业时,正赶上了大学生吃香的时代,自己没有找任何人,就凭成绩进了省委办公厅,从一个小科员做起,不几年就做到了副处长,还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