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朝堂上,争执不休。
主战派和主和派各抒己见,开始旁征博引,引用圣人说过的话,引用前朝的历史典故,总之,都觉得自己很有道理。
至于皇帝,则是在宝座上有些不耐烦地看着台下的两拨人互相争吵,脸上颇为不耐烦。
很显然,这位刚即位不久的皇帝,还没能太好地适应自己的身份。
此时的他其实很讨厌这些大臣们的行为,觉得他们空谈误国,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给出让他信服的良策,也没有任何一句话让他听了就能够当即拍板、全盘照做。
而这在皇帝的眼中,显然是大臣们的无能。
在此时,李伯溪与唐钦这两个人,或许看起来都在为国家计、为君主计,但在皇帝眼中,他们却又多半都有自己的私心。
让人难以信任。
眼瞅着双方迟迟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皇帝将目光投向一直没有说话的楚歌。
楚歌此时的职位是御史中丞,虽然品级并非最高,但却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职权是有的,话语权也是有的。
而且,从皇帝对着自己投来的目光看,似乎……皇帝对他的意见还颇为重视?
只听齐英宗稍微顿了顿,用自己还不太熟悉的威严腔调说着:“李卿,此事你认为该当如何?”
楚歌在这个副本中的名字是李浩,听到皇帝问到自己头上了,稍微思考一番回答道:“回官家,臣以为战与和都是必要之手段,不可一味求战,但也不可妥协求和。
“金人此时来势汹汹,与我朝之前的强敌都有所不同。
“金人吞灭整个北方,士气正盛,此时多半存了覆灭我朝的心思。唐相所言,指望着用一些金银财物就将金人劝退,怕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论我们给出多高的价码,金人都必定再继续狮子大开口,认为我朝必然还可以给出更多……如此一来,便是个无底洞了。
“所以,京师这一战,在所难免。
“但一味求战也难以长久。我朝士兵疏于训练,战力难以与金人抗衡。
“若是贸然野战,也只会被金人各个击破。
“唯一的办法,便是据守京师以待天下勤王军。在我朝兵力达到绝对优势的时候,尤其是等到西军的种平远种老相公赶到,方有可能一战而胜之。
“等到金人久攻不下,又深陷我朝腹地时,才有和谈的希望。
“而其中关键在于,此次金兵南下,我朝军队一触即溃,京师岌岌可危,这已经为我朝敲响了警钟。
“此次,当先守住京师,待勤王军集合后击退金军、定立合议,然后整军备战,用几年时间养出一支足以与金兵一较高下的强军,而后天下方可无虞。”
楚歌的这番话,基本上是在后世看来的最优解了。
此时金兵的战斗力,懂得都懂,以齐朝目前的水平根本没得打。
但此时的京师附近虽然无险可守,但依靠着城墙,守住第一波问题也不大。
要避免靖平之耻,在楚歌看来要点无非是这么几个:第一是像原本的历史中一样,借助李伯溪的力量守住京师;
第二是劝皇帝等种平远的西军彻底准备好了再出战,争取在野战中获得优势,逼迫金人议和;
第三是保住西军主力后,妥善准备,解掉太原城之围,并继续增加太原的防守力量;
第四是借此机会加固黄河防线,提防金兵在半年多以后的第二次入侵,那次入侵才造成了靖平之变;
第五则是在求得一时安宁之后,将韩甫岳将军等人给提拔起来,整军备战,然后举国上下全力支持,到时候就可以渡过黄河、收复燕云,甚至直捣黄龙、灭掉金国。
如果真能顺利完成这些步骤,那么齐朝的国祚至少还能再延续很多年,有了燕云等重镇之后,妥善经营,甚至可以顶得住北蛮的崛起,拖到北蛮内部分裂的那一天。
如果楚歌此时穿越的身份是齐英宗,那么这五步走不需要别人提出来,他自己安排李伯溪等靠谱的大臣去办就可以了。
但此时他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御史中丞,所以也只能给到建议。
至于皇帝能听多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其实楚歌也有其他的选项,比如完全倒向主战派或者主和派一方,但这毕竟是他的第一次尝试,考虑一番之后,还是决定将这些事情和盘托出。
朝堂中,不见得能将这些事情给全都执行下去,但能在有识之士中唤起一些共识,总归也是有用的。
然而让楚歌感到有些意外的是,齐英宗的脸上竟然露出了一丝不太满意的表情。
“嗯,李卿所言,也有道理。”
仅仅是“也有道理”吗……这明明就是当前局势下的最优解啊!
楚歌又稍微看了看其他大臣对自己的反应,发现李伯溪这个主战派的宰执看他的表情似乎有些诧异,但诧异中也带着些赞赏;至于唐钦,看向他的表情中则是带着疑惑,而疑惑中又有些感慨和叹息。
……
这次的朝会最终还是不欢而散。
眼瞅着金兵压境,朝堂上却仍旧没有讨论出一个十分明确的方案。
最终,齐英宗也只是有些不情愿地拍板,诏令天下各个方镇和各路精兵赶往京师勤王,至于京师防御的烂摊子,他也算是做了个明白人,全都扔给了李伯溪。
楚歌不清楚齐英宗做出这个决定,有没有自己的那一番分析的原因,毕竟历史上京师能守住,主要也是李伯溪的功劳。
希望自己的那番话,多多少少能在皇帝和大臣们的耳中起到一些作用吧!
离开朝会时,楚歌刚想坐车驾回府,却没想到李伯溪喊住了他。
此时的李伯溪年纪已经不小了,但眉眼之间霸气外露,完全不像是一个读书人。而且,他的身板相当结实,沙包大的拳头莫名给人一种很能打的感觉。
“我一直以为,持正你最善揣摩上意,所以你随是御史中丞,平日里也多有仗义执言,我却一直对你有些看法。
“只是今日在朝堂上你的一番奏对,让我改变了看法。当此兵凶战危之时,还望持正能够放下之前的成见,一道守住齐朝的江山社稷。”
楚歌赶忙点头:“李相放心,定当竭尽全力!”
……
回到府中以后,楚歌吃过晚饭,自己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他在思考,为什么自己说出那番话以后,皇帝和朝中的群臣对他会是这种反应。
“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李伯溪对我的印象。
“可以看出,在我的这番话说出来之后,李伯溪对我的态度有所改观。他说,之前认为我善于揣摩上意,所以对我颇有微词。
“原来我这个人物是这样的人设吗……
“也怪不得皇帝对我说的话有些失望,而唐钦看我的眼神也有些不对劲。”
“善于揣摩上意”,这绝对不是一个什么好的评价。
当然,以为官之道来说,能够搞清楚皇帝此时在想什么,对于升官发财而言自然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但这也就意味着,这种人的说话往往也不是出自于本心,而是出自于对上意的迎合。
皇帝为什么点名让楚歌说话,还对他要说的话颇为期待?
就是因为楚歌所扮演的李浩,人设就是善于揣摩上意,皇帝很希望听到从他口中说出能让自己满意的说法。
比如……怎么才能把这个烂摊子甩给别人,自己从京师开溜之类的。
这不一定会有确定的标准答案,但很显然,楚歌给出的回答显然距离皇帝心目中的标准答案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如果早知道李浩是这样的人设,或许楚歌会考虑忽悠皇帝这个选项。
之前楚歌就已经考虑过,齐英宗和齐惠宗的这条暗线。
为什么齐英宗对这些大臣们的回答都有些失望?
其实,不论是主战派的李伯溪,还是主和派的唐钦,至少在大殿上说的话都还是滴水不漏的。尤其是李伯溪,他是个很有才学、很有能力的人,严格来说,只要齐英宗什么都不管地开始挂机,把这些事情全都交给李伯溪,也足以高枕无虞。
但齐英宗还是不满意,为什么?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些朝中的重臣们,基本上都是他爹齐惠宗的班底。
所以,齐英宗天然地对这些人充满着不信任。
尤其是对李伯溪。
在齐英宗看来,他爹拍拍屁股跑路了,到南边去享清福了,李伯溪拦不住齐惠宗,却硬绑着自己在京师这种随时有可能被攻破的前线留守,这是什么道理?
显然在李伯溪的心目中,还是那位太上皇的分量更重的。
或许李伯溪确实有能力,但对于齐英宗而言,这种能力、威望、地位,终究会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此时兵凶战危,他不得不用李伯溪,也知道此时议和的成功率可能会很低,所以才不情愿地将整个京师的防务全都交到李伯溪的手上。
但未来只要一有机会,齐英宗必然会想方设法从下面提拔自己的人,然后找一些借口,将这些原本班底的重臣,全都扔到地方上去。
而对楚歌扮演的李浩,齐英宗的这番问话,显然带了一些示意的成分。
如果楚歌当时能说出一个让齐英宗特别满意的回答,或许齐英宗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拔他,君臣之间可以建立起一道互信的桥梁:大家是自己人。
但问题在于,这种互信建立的前提,是楚歌要顺从齐英宗的意思,这对于京师的防务是非常不利的。
总之,事已至此,想要再去考虑另一种可能性也暂时不现实了。
楚歌决定还是先这样走走看看,努力帮助李纲守住京师,然后才有资格再去谈其他的事情。
如果这次守城失败了,再想别的办法。
一番思考之后,楚歌决定将时间流速加快,尽快去到下一次的朝会,并寻找时机,跟着李伯溪一起尝试组织整个京师的防务。
然而让楚歌没想到的是,随着外面的时光匆匆而过,天色将明,外面却有个下人匆忙地来敲门。
“老爷,老爷!
“不好了,听说陛下……陛下他昨晚逃出城去了!
“此时城中乱成一团,老爷您快起来看看吧!”
楚歌不由得一怔,随即愕然道:“你说什么?”
只是他还没来得及出门,眼前已经白雾弥漫。
这意味着他这次的挑战已经失败了。
在从这个历史切片退出之前,他再一次以上帝视角,看到... -->>
朝堂上,争执不休。
主战派和主和派各抒己见,开始旁征博引,引用圣人说过的话,引用前朝的历史典故,总之,都觉得自己很有道理。
至于皇帝,则是在宝座上有些不耐烦地看着台下的两拨人互相争吵,脸上颇为不耐烦。
很显然,这位刚即位不久的皇帝,还没能太好地适应自己的身份。
此时的他其实很讨厌这些大臣们的行为,觉得他们空谈误国,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给出让他信服的良策,也没有任何一句话让他听了就能够当即拍板、全盘照做。
而这在皇帝的眼中,显然是大臣们的无能。
在此时,李伯溪与唐钦这两个人,或许看起来都在为国家计、为君主计,但在皇帝眼中,他们却又多半都有自己的私心。
让人难以信任。
眼瞅着双方迟迟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皇帝将目光投向一直没有说话的楚歌。
楚歌此时的职位是御史中丞,虽然品级并非最高,但却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职权是有的,话语权也是有的。
而且,从皇帝对着自己投来的目光看,似乎……皇帝对他的意见还颇为重视?
只听齐英宗稍微顿了顿,用自己还不太熟悉的威严腔调说着:“李卿,此事你认为该当如何?”
楚歌在这个副本中的名字是李浩,听到皇帝问到自己头上了,稍微思考一番回答道:“回官家,臣以为战与和都是必要之手段,不可一味求战,但也不可妥协求和。
“金人此时来势汹汹,与我朝之前的强敌都有所不同。
“金人吞灭整个北方,士气正盛,此时多半存了覆灭我朝的心思。唐相所言,指望着用一些金银财物就将金人劝退,怕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论我们给出多高的价码,金人都必定再继续狮子大开口,认为我朝必然还可以给出更多……如此一来,便是个无底洞了。
“所以,京师这一战,在所难免。
“但一味求战也难以长久。我朝士兵疏于训练,战力难以与金人抗衡。
“若是贸然野战,也只会被金人各个击破。
“唯一的办法,便是据守京师以待天下勤王军。在我朝兵力达到绝对优势的时候,尤其是等到西军的种平远种老相公赶到,方有可能一战而胜之。
“等到金人久攻不下,又深陷我朝腹地时,才有和谈的希望。
“而其中关键在于,此次金兵南下,我朝军队一触即溃,京师岌岌可危,这已经为我朝敲响了警钟。
“此次,当先守住京师,待勤王军集合后击退金军、定立合议,然后整军备战,用几年时间养出一支足以与金兵一较高下的强军,而后天下方可无虞。”
楚歌的这番话,基本上是在后世看来的最优解了。
此时金兵的战斗力,懂得都懂,以齐朝目前的水平根本没得打。
但此时的京师附近虽然无险可守,但依靠着城墙,守住第一波问题也不大。
要避免靖平之耻,在楚歌看来要点无非是这么几个:第一是像原本的历史中一样,借助李伯溪的力量守住京师;
第二是劝皇帝等种平远的西军彻底准备好了再出战,争取在野战中获得优势,逼迫金人议和;
第三是保住西军主力后,妥善准备,解掉太原城之围,并继续增加太原的防守力量;
第四是借此机会加固黄河防线,提防金兵在半年多以后的第二次入侵,那次入侵才造成了靖平之变;
第五则是在求得一时安宁之后,将韩甫岳将军等人给提拔起来,整军备战,然后举国上下全力支持,到时候就可以渡过黄河、收复燕云,甚至直捣黄龙、灭掉金国。
如果真能顺利完成这些步骤,那么齐朝的国祚至少还能再延续很多年,有了燕云等重镇之后,妥善经营,甚至可以顶得住北蛮的崛起,拖到北蛮内部分裂的那一天。
如果楚歌此时穿越的身份是齐英宗,那么这五步走不需要别人提出来,他自己安排李伯溪等靠谱的大臣去办就可以了。
但此时他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御史中丞,所以也只能给到建议。
至于皇帝能听多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其实楚歌也有其他的选项,比如完全倒向主战派或者主和派一方,但这毕竟是他的第一次尝试,考虑一番之后,还是决定将这些事情和盘托出。
朝堂中,不见得能将这些事情给全都执行下去,但能在有识之士中唤起一些共识,总归也是有用的。
然而让楚歌感到有些意外的是,齐英宗的脸上竟然露出了一丝不太满意的表情。
“嗯,李卿所言,也有道理。”
仅仅是“也有道理”吗……这明明就是当前局势下的最优解啊!
楚歌又稍微看了看其他大臣对自己的反应,发现李伯溪这个主战派的宰执看他的表情似乎有些诧异,但诧异中也带着些赞赏;至于唐钦,看向他的表情中则是带着疑惑,而疑惑中又有些感慨和叹息。
……
这次的朝会最终还是不欢而散。
眼瞅着金兵压境,朝堂上却仍旧没有讨论出一个十分明确的方案。
最终,齐英宗也只是有些不情愿地拍板,诏令天下各个方镇和各路精兵赶往京师勤王,至于京师防御的烂摊子,他也算是做了个明白人,全都扔给了李伯溪。
楚歌不清楚齐英宗做出这个决定,有没有自己的那一番分析的原因,毕竟历史上京师能守住,主要也是李伯溪的功劳。
希望自己的那番话,多多少少能在皇帝和大臣们的耳中起到一些作用吧!
离开朝会时,楚歌刚想坐车驾回府,却没想到李伯溪喊住了他。
此时的李伯溪年纪已经不小了,但眉眼之间霸气外露,完全不像是一个读书人。而且,他的身板相当结实,沙包大的拳头莫名给人一种很能打的感觉。
“我一直以为,持正你最善揣摩上意,所以你随是御史中丞,平日里也多有仗义执言,我却一直对你有些看法。
“只是今日在朝堂上你的一番奏对,让我改变了看法。当此兵凶战危之时,还望持正能够放下之前的成见,一道守住齐朝的江山社稷。”
楚歌赶忙点头:“李相放心,定当竭尽全力!”
……
回到府中以后,楚歌吃过晚饭,自己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他在思考,为什么自己说出那番话以后,皇帝和朝中的群臣对他会是这种反应。
“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李伯溪对我的印象。
“可以看出,在我的这番话说出来之后,李伯溪对我的态度有所改观。他说,之前认为我善于揣摩上意,所以对我颇有微词。
“原来我这个人物是这样的人设吗……
“也怪不得皇帝对我说的话有些失望,而唐钦看我的眼神也有些不对劲。”
“善于揣摩上意”,这绝对不是一个什么好的评价。
当然,以为官之道来说,能够搞清楚皇帝此时在想什么,对于升官发财而言自然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但这也就意味着,这种人的说话往往也不是出自于本心,而是出自于对上意的迎合。
皇帝为什么点名让楚歌说话,还对他要说的话颇为期待?
就是因为楚歌所扮演的李浩,人设就是善于揣摩上意,皇帝很希望听到从他口中说出能让自己满意的说法。
比如……怎么才能把这个烂摊子甩给别人,自己从京师开溜之类的。
这不一定会有确定的标准答案,但很显然,楚歌给出的回答显然距离皇帝心目中的标准答案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如果早知道李浩是这样的人设,或许楚歌会考虑忽悠皇帝这个选项。
之前楚歌就已经考虑过,齐英宗和齐惠宗的这条暗线。
为什么齐英宗对这些大臣们的回答都有些失望?
其实,不论是主战派的李伯溪,还是主和派的唐钦,至少在大殿上说的话都还是滴水不漏的。尤其是李伯溪,他是个很有才学、很有能力的人,严格来说,只要齐英宗什么都不管地开始挂机,把这些事情全都交给李伯溪,也足以高枕无虞。
但齐英宗还是不满意,为什么?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些朝中的重臣们,基本上都是他爹齐惠宗的班底。
所以,齐英宗天然地对这些人充满着不信任。
尤其是对李伯溪。
在齐英宗看来,他爹拍拍屁股跑路了,到南边去享清福了,李伯溪拦不住齐惠宗,却硬绑着自己在京师这种随时有可能被攻破的前线留守,这是什么道理?
显然在李伯溪的心目中,还是那位太上皇的分量更重的。
或许李伯溪确实有能力,但对于齐英宗而言,这种能力、威望、地位,终究会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此时兵凶战危,他不得不用李伯溪,也知道此时议和的成功率可能会很低,所以才不情愿地将整个京师的防务全都交到李伯溪的手上。
但未来只要一有机会,齐英宗必然会想方设法从下面提拔自己的人,然后找一些借口,将这些原本班底的重臣,全都扔到地方上去。
而对楚歌扮演的李浩,齐英宗的这番问话,显然带了一些示意的成分。
如果楚歌当时能说出一个让齐英宗特别满意的回答,或许齐英宗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拔他,君臣之间可以建立起一道互信的桥梁:大家是自己人。
但问题在于,这种互信建立的前提,是楚歌要顺从齐英宗的意思,这对于京师的防务是非常不利的。
总之,事已至此,想要再去考虑另一种可能性也暂时不现实了。
楚歌决定还是先这样走走看看,努力帮助李纲守住京师,然后才有资格再去谈其他的事情。
如果这次守城失败了,再想别的办法。
一番思考之后,楚歌决定将时间流速加快,尽快去到下一次的朝会,并寻找时机,跟着李伯溪一起尝试组织整个京师的防务。
然而让楚歌没想到的是,随着外面的时光匆匆而过,天色将明,外面却有个下人匆忙地来敲门。
“老爷,老爷!
“不好了,听说陛下……陛下他昨晚逃出城去了!
“此时城中乱成一团,老爷您快起来看看吧!”
楚歌不由得一怔,随即愕然道:“你说什么?”
只是他还没来得及出门,眼前已经白雾弥漫。
这意味着他这次的挑战已经失败了。
在从这个历史切片退出之前,他再一次以上帝视角,看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