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汉末皇戚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一面,另一面,伏泉就是往西域输送地方吏员,争取每一地,都有平日教化地方,遇事可临机动兵的能吏。
至于这些能吏从何而来,也很简单,那就考举而来,在当时为了争夺盐铁税权时,伏泉提出的考举取吏,显然一下子充实了大汉的基础人才。
之后,随着西域开拓,缺乏大量基层干吏,伏泉便借此机会,一番争夺,从各地州郡长官手里,夺回了前汉时,便一直掌控在中央朝廷手中的地方吏员的任免权。甚至于,伏泉还提出“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这出自《韩非子·显学》的话,准备不断挑战改革这出身便决定一切的大汉。
那些参与考举的寒门人士,通过大汉关于识字、算术以及经书概要的基本考核后,便有了做吏资格,当然,这种考核,并不会太难,在伏泉看来能认真读过几年地方私学的,都可以应对。
之后,他们再经过骠骑将军府的面试,便可分派诸地,如此,一来保证这些人对于伏泉执政的支持,另一面也能提高伏泉代表的中央朝廷,对于地方的集权统治。
西域纳入大汉版图之事,就此全面开启,而这三年里,随着董卓、曹操这两个杀人魔王,统率汉军一路西征,西域最终全为大汉所有。
一路征途上,汉军但凡遇到抵抗顽强者,都以屠戮镇压,使得不少原先反抗者臣服,其中便有精绝、戎卢等小国献表降国号投降。之后,更有西域大国乌孙分裂,其国内慕汉者,暗中联络段煨,以慕汉和感恩段会宗扶持乌孙社稷为由,率部投诚。
对于这些投降献国者,伏泉都是给予优待,不过,让他们这些国家宗室继续待在西域,明显不可能,按伏泉的意思,其国降王封侯,封地于塞北长史府划地立封国,但其国家宗室全部迁入雒阳和长安,优待安置,期间强制学习汉家礼仪,待大汉官员考核无误,方可就国。
至于这考核无误是多久,那就要看伏泉的心意的,反正伏泉不介意让他们一代人在中原耗到死,而他们原先的国民,则在西域接受大汉的教育三年后,确认无反意,再由他们自己决定去留,相信有这三年,这些西域百姓会成功的变成汉家文化的传承者。
西域的成功征服,给大汉上下开启了一段开疆拓土的热潮,特别是某日伏泉不知从何处拿出的所谓诸夏地图,上有七大洲,令得不少因征西域,升官封侯的武将沸腾,纷纷请缨,要为大汉开疆拓土。
新掌权的皇帝刘崇,也是欲建立功勋,巩固自己威信的皇帝,当即应允,而伏泉也在此时上奏,以诸将不识水利,愿辞去骠骑将军职,为下海洋一将。
满朝为之哗然,不知伏泉为何放权,刘崇再三挽留,都不改伏泉本意,当下应允。
……
茫茫大海里,汉家海上丝绸之路所用的大船上,伏泉一身戎装的望着海面,心绪万千。
“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伏泉想着:“未来天下如何,自有后人评说……”
之所以伏泉选择放权,也是因为伏泉为了自保,或者说,不想让大汉又陷入外戚和皇权猜忌的内外争斗中。
终究,他只是外戚,而小皇帝已经大了,若是继续由他执掌朝政,虽然皇帝会因为开疆拓土高兴,但毕竟会埋下铲除伏泉这外戚的祸根。
虽然说以伏泉的势力,不怕皇权,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怕,他这辈子所做的汉家征服四夷的努力白费。
若是伏泉和皇帝夺权,必定天下皆乱,那些一直蛰伏的势力反水,恐怕塞外西域,他所迁徙的世族豪强,第一个把他的征服成果毁灭得干干净净。
因此,与其如此,不如他早点放手,在权利和汉族征服四方之间,他选择后者,毕竟,中华地大物博,历史已经证明,不可能存在万世一系的王朝,就算他成为皇帝,最终也不知会被那个后世子孙给败坏了,还不如让汉族征服世界,这样的话,就算王朝毁灭,也不至于出现亡族灭种的危机。
况且,小皇帝刘崇,有他多年的教导,还有那一堆伏泉认真考虑提供的征服建设思路,相信只要他不傻,完全按照自己方案来,那也不需要他参与了。
……
光熹十二年,帝改封阳都侯伏泉,为瀛侯,封地为其所找到的瀛洲,又改封其弟刘协为贵西侯,封地为大汉统治的故西域大宛境内,再次掀起了全国世族豪强对于征服开拓的热情,一个后世名为军国扩张主义的东西,全面在大汉发酵……
而大汉在征服四方时,随着时局变故,最终实施了封国与都护府并行的统治手段,长城之内,是十三州构成的本土。
长城之外,则以都护府与封国统治,都护府以文官、武将主导,封国以刘氏宗亲、异性功臣坐镇,如此格局,像极了宗周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格局。
(全书完)
写到这里,泉释总算歇了口气!
这本书很多人说还可以继续写什么的,不过我实在坚持不住了,而且说实话收了西域,其他的征服扩张也就是一直水而已。
一本书,两百万字其实差不多了,成绩好当然可以多写,不好的话,这样收尾最好。
总得来说,泉释这本尝试很失败,可能是汉末三国被人写烂了,也可能是题材不讨起点读者好。
说实话,我只是想表现出一个最真实的那个世界,甚至于后来陷入了一个掉书袋的环节里,走了不少新人的通病。
哎……前事诸般痛苦,说多了都是泪……不提也罢!
下面说说新书,已经发了,看了前几章的朋友都该加了,书名《明末好国舅》!
希望没加的朋友也加下,然而看在我这本两百万字的人品保证上,投下你们宝贵的推荐票!
至于为什么又写外戚,原因也很简单,我杠上了,而且明朝写外戚的很少,既然如此,我有这方面经验,自然最后决定了这题材!
不多废话,相信看多了明朝当官科举小兵种田争霸的你们,也该换换口味,在明朝外戚不干政的祖制下,见证一个外戚崛起大明,挽救大明国运的故事吧!
当然,至于有人对明代外戚能否崛起,提出异议,其实明朝已经给了答案。
英宗复辟时,孙氏外戚其实就崛起了,只是后来自己作死,政治人才少,没得权几年给弄死了。
是一面,另一面,伏泉就是往西域输送地方吏员,争取每一地,都有平日教化地方,遇事可临机动兵的能吏。
至于这些能吏从何而来,也很简单,那就考举而来,在当时为了争夺盐铁税权时,伏泉提出的考举取吏,显然一下子充实了大汉的基础人才。
之后,随着西域开拓,缺乏大量基层干吏,伏泉便借此机会,一番争夺,从各地州郡长官手里,夺回了前汉时,便一直掌控在中央朝廷手中的地方吏员的任免权。甚至于,伏泉还提出“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这出自《韩非子·显学》的话,准备不断挑战改革这出身便决定一切的大汉。
那些参与考举的寒门人士,通过大汉关于识字、算术以及经书概要的基本考核后,便有了做吏资格,当然,这种考核,并不会太难,在伏泉看来能认真读过几年地方私学的,都可以应对。
之后,他们再经过骠骑将军府的面试,便可分派诸地,如此,一来保证这些人对于伏泉执政的支持,另一面也能提高伏泉代表的中央朝廷,对于地方的集权统治。
西域纳入大汉版图之事,就此全面开启,而这三年里,随着董卓、曹操这两个杀人魔王,统率汉军一路西征,西域最终全为大汉所有。
一路征途上,汉军但凡遇到抵抗顽强者,都以屠戮镇压,使得不少原先反抗者臣服,其中便有精绝、戎卢等小国献表降国号投降。之后,更有西域大国乌孙分裂,其国内慕汉者,暗中联络段煨,以慕汉和感恩段会宗扶持乌孙社稷为由,率部投诚。
对于这些投降献国者,伏泉都是给予优待,不过,让他们这些国家宗室继续待在西域,明显不可能,按伏泉的意思,其国降王封侯,封地于塞北长史府划地立封国,但其国家宗室全部迁入雒阳和长安,优待安置,期间强制学习汉家礼仪,待大汉官员考核无误,方可就国。
至于这考核无误是多久,那就要看伏泉的心意的,反正伏泉不介意让他们一代人在中原耗到死,而他们原先的国民,则在西域接受大汉的教育三年后,确认无反意,再由他们自己决定去留,相信有这三年,这些西域百姓会成功的变成汉家文化的传承者。
西域的成功征服,给大汉上下开启了一段开疆拓土的热潮,特别是某日伏泉不知从何处拿出的所谓诸夏地图,上有七大洲,令得不少因征西域,升官封侯的武将沸腾,纷纷请缨,要为大汉开疆拓土。
新掌权的皇帝刘崇,也是欲建立功勋,巩固自己威信的皇帝,当即应允,而伏泉也在此时上奏,以诸将不识水利,愿辞去骠骑将军职,为下海洋一将。
满朝为之哗然,不知伏泉为何放权,刘崇再三挽留,都不改伏泉本意,当下应允。
……
茫茫大海里,汉家海上丝绸之路所用的大船上,伏泉一身戎装的望着海面,心绪万千。
“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伏泉想着:“未来天下如何,自有后人评说……”
之所以伏泉选择放权,也是因为伏泉为了自保,或者说,不想让大汉又陷入外戚和皇权猜忌的内外争斗中。
终究,他只是外戚,而小皇帝已经大了,若是继续由他执掌朝政,虽然皇帝会因为开疆拓土高兴,但毕竟会埋下铲除伏泉这外戚的祸根。
虽然说以伏泉的势力,不怕皇权,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怕,他这辈子所做的汉家征服四夷的努力白费。
若是伏泉和皇帝夺权,必定天下皆乱,那些一直蛰伏的势力反水,恐怕塞外西域,他所迁徙的世族豪强,第一个把他的征服成果毁灭得干干净净。
因此,与其如此,不如他早点放手,在权利和汉族征服四方之间,他选择后者,毕竟,中华地大物博,历史已经证明,不可能存在万世一系的王朝,就算他成为皇帝,最终也不知会被那个后世子孙给败坏了,还不如让汉族征服世界,这样的话,就算王朝毁灭,也不至于出现亡族灭种的危机。
况且,小皇帝刘崇,有他多年的教导,还有那一堆伏泉认真考虑提供的征服建设思路,相信只要他不傻,完全按照自己方案来,那也不需要他参与了。
……
光熹十二年,帝改封阳都侯伏泉,为瀛侯,封地为其所找到的瀛洲,又改封其弟刘协为贵西侯,封地为大汉统治的故西域大宛境内,再次掀起了全国世族豪强对于征服开拓的热情,一个后世名为军国扩张主义的东西,全面在大汉发酵……
而大汉在征服四方时,随着时局变故,最终实施了封国与都护府并行的统治手段,长城之内,是十三州构成的本土。
长城之外,则以都护府与封国统治,都护府以文官、武将主导,封国以刘氏宗亲、异性功臣坐镇,如此格局,像极了宗周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格局。
(全书完)
写到这里,泉释总算歇了口气!
这本书很多人说还可以继续写什么的,不过我实在坚持不住了,而且说实话收了西域,其他的征服扩张也就是一直水而已。
一本书,两百万字其实差不多了,成绩好当然可以多写,不好的话,这样收尾最好。
总得来说,泉释这本尝试很失败,可能是汉末三国被人写烂了,也可能是题材不讨起点读者好。
说实话,我只是想表现出一个最真实的那个世界,甚至于后来陷入了一个掉书袋的环节里,走了不少新人的通病。
哎……前事诸般痛苦,说多了都是泪……不提也罢!
下面说说新书,已经发了,看了前几章的朋友都该加了,书名《明末好国舅》!
希望没加的朋友也加下,然而看在我这本两百万字的人品保证上,投下你们宝贵的推荐票!
至于为什么又写外戚,原因也很简单,我杠上了,而且明朝写外戚的很少,既然如此,我有这方面经验,自然最后决定了这题材!
不多废话,相信看多了明朝当官科举小兵种田争霸的你们,也该换换口味,在明朝外戚不干政的祖制下,见证一个外戚崛起大明,挽救大明国运的故事吧!
当然,至于有人对明代外戚能否崛起,提出异议,其实明朝已经给了答案。
英宗复辟时,孙氏外戚其实就崛起了,只是后来自己作死,政治人才少,没得权几年给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