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首楞严经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机弩牙也。括筈也。箭受弦处也。皆喻唯一舍心。纵任自在游诸等至。故云独行。不与违顺二境相应。故云研交无地。此天以中品杂修静虑。慧用清虚。皆离定障。渐得清凉。名为无热也 二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像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十方世界唯一舍心。照了微妙。圆遍澄寂。故云妙见圆澄。尘像慧障也。沈垢定障也。杂修上品。无漏功着。定慧障亡。故能妙见。圆澄十方世界。名善见也 四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陶铸镕炼也。范土曰陶。镕金曰铸。圆澄之见既彰。定慧之功更着。故能镕炼自在显现无尽。故云善现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究竟鞠穷也。群几者群有之几微也。即去无入有。有理未形之谓也。今此一天。穷到色理未形之际。故云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者。性体也。推至色性之元体也。二句 意。前多此例。或前句穷缘色等识。后句穷所依大种。剂此一天即入空处。故云入无边际。以空又是大种之所依。故名色究竟。如马胜问佛。四大性当于何位灭尽无余。佛云空处近分。正在此天也 三结胜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梵云阿那含。此云不还。此天是彼圣所居故。亦名净居。非同凡夫有漏住故。以定力殊胜依报亦胜。同在世间境界各别。举例可知 三总结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纯是禅定善想所感。无有情欲所对。故云独行无交。尚有色碍。故云未尽形累 三无色界。此四无色无业果色。定多慧少。厌下色碍。想无边空。次厌空处。乃至厌无所有。以非想非非想为究竟涅槃。有此四种分其位次。虽无业果色。然有定果色为识所依。此大乘说实有处所。若俱舍说。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余经说。有无色有情佛边听法泪下如雨者。此约大乘有定果说。前文亦说无色界天发愿护咒也 文二。初列释二。一正明感报二。初指回心不入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 此标也。有即是色。顶即究竟。色于此住名色边际。二岐路者。一出三界路。即回心人所覆二入无色路。即定性人所履。若凡夫外道既不入此五天。即从广果无想二天而入。不在此二所履之限。如下自知
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此正明回心也。若于有顶禅中。故云舍心。发无漏智。顿断上界四地三十六品俱生烦恼。便证无学。仍又回心向大乘道。更不入于空识等处。以无上地惑故。然回心入大。有深有浅。但随破惑有深浅耳。此类仍是乐慧那含。故得慧光圆通便出尘界 二辨入者类殊二。一别明四天四。初空处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初二句蹑前也。舍心有二。一有顶。二无想。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有顶惑。销碍入空。此是乐定那含。即定性声闻也。若于广果无想。用有漏道伏惑入空。亦名舍心。即凡夫外道也。以此二天俱在舍心共一地故。觉身下正明此天。销碍之言亦通前二。然行人厌患色法。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破于色法。过于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入无边空处。心与虚空相应。名为空处定 二识处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初句结前空处。次句破空入识。销碍之无亦亡。故云无碍无灭。此即唯观于识。以破于空也。其中下正释。唯留赖耶全末那者。此七八二识更互相依。定性愚法全不知有。冥然自留也。半分微细者即第六识。今留一半缘识之分。不留缘色空分。故云半分。以此第六色心俱缘。故留半也。行人入此定时。厌患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故名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空处无色而存空。识处亡空而存识。皆名所有。今此空识俱亡。故云空色既亡识心都灭。此二句先破三法也。十方下。正明行相。十方者诸法也。所缘色空识心等法一无所存。故云寂然。所缘既寂能缘不行。故云迥无攸往。以行人厌患于识三世之识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故舍缘识。转心依无所有法。心与无所有法相应。名无所有处定。然今修大乘者多滥此定。但一切无著心无所寄都无一物即是大乘。如顽空无异。而不知。善能了达诸禅境界。断伏历然道品次第。如大圆镜鉴于万象不差不错。方是大乘真修禅也 四非非想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初二句指所依体。初句双标。识性者标有细想也。不动者标无粗想也。次句转释不动义。前无所有处。犹用心穷研。令不缘识心与无所有法相应。今此一天。研穷心灭。伏令不动。故云以灭穷研。于无下正释行相。是依此识不动之处。故云于无尽中。辨为非想。故云发宣尽性。虽见尽而识在。故云若尽非尽。虽见在而不起。故云如存不存。由此义故名非想非非想也。此即第六识粗想不起。仍有细分及赖耶流注不息。故约此义以立其名。准俱舍云。前三无色从如行得名。此有顶地约当体立称也。行人入此定时。厌患无所有处想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心与此法相应。故云非有想非无想也 二总辨二类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 灭色取空。非真空性。妄谓为尽。故云不尽。以不能灰灭心智故。言此等者总指四天也
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即从色究竟天。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者。既不能发明智慧顿断上惑成无学果回心向大。即以无漏圣道渐次厌舍。随定感果。生此四天。受劫数报。方断有顶地惑成阿罗汉。故名为钝。言不回心者。且约对前利根者说。非毕竟不回。已如前说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若从无想。用有漏道忻上厌下。渐至非想。认此有漏作无为解。便谓涅槃。至此不进。以不广闻圣教不辨诸禅漏与无漏修证行相。寿终随业必入诸趣也。言从无想来者。应是广果天来。与无想同地。对五圣天名为外道。是外道类。故云从无想来。若实入无想。必定退堕更不进修。准经论释。无想外道业尽必堕... -->>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机弩牙也。括筈也。箭受弦处也。皆喻唯一舍心。纵任自在游诸等至。故云独行。不与违顺二境相应。故云研交无地。此天以中品杂修静虑。慧用清虚。皆离定障。渐得清凉。名为无热也 二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像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十方世界唯一舍心。照了微妙。圆遍澄寂。故云妙见圆澄。尘像慧障也。沈垢定障也。杂修上品。无漏功着。定慧障亡。故能妙见。圆澄十方世界。名善见也 四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陶铸镕炼也。范土曰陶。镕金曰铸。圆澄之见既彰。定慧之功更着。故能镕炼自在显现无尽。故云善现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究竟鞠穷也。群几者群有之几微也。即去无入有。有理未形之谓也。今此一天。穷到色理未形之际。故云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者。性体也。推至色性之元体也。二句 意。前多此例。或前句穷缘色等识。后句穷所依大种。剂此一天即入空处。故云入无边际。以空又是大种之所依。故名色究竟。如马胜问佛。四大性当于何位灭尽无余。佛云空处近分。正在此天也 三结胜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梵云阿那含。此云不还。此天是彼圣所居故。亦名净居。非同凡夫有漏住故。以定力殊胜依报亦胜。同在世间境界各别。举例可知 三总结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纯是禅定善想所感。无有情欲所对。故云独行无交。尚有色碍。故云未尽形累 三无色界。此四无色无业果色。定多慧少。厌下色碍。想无边空。次厌空处。乃至厌无所有。以非想非非想为究竟涅槃。有此四种分其位次。虽无业果色。然有定果色为识所依。此大乘说实有处所。若俱舍说。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余经说。有无色有情佛边听法泪下如雨者。此约大乘有定果说。前文亦说无色界天发愿护咒也 文二。初列释二。一正明感报二。初指回心不入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 此标也。有即是色。顶即究竟。色于此住名色边际。二岐路者。一出三界路。即回心人所覆二入无色路。即定性人所履。若凡夫外道既不入此五天。即从广果无想二天而入。不在此二所履之限。如下自知
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此正明回心也。若于有顶禅中。故云舍心。发无漏智。顿断上界四地三十六品俱生烦恼。便证无学。仍又回心向大乘道。更不入于空识等处。以无上地惑故。然回心入大。有深有浅。但随破惑有深浅耳。此类仍是乐慧那含。故得慧光圆通便出尘界 二辨入者类殊二。一别明四天四。初空处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初二句蹑前也。舍心有二。一有顶。二无想。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有顶惑。销碍入空。此是乐定那含。即定性声闻也。若于广果无想。用有漏道伏惑入空。亦名舍心。即凡夫外道也。以此二天俱在舍心共一地故。觉身下正明此天。销碍之言亦通前二。然行人厌患色法。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破于色法。过于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入无边空处。心与虚空相应。名为空处定 二识处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初句结前空处。次句破空入识。销碍之无亦亡。故云无碍无灭。此即唯观于识。以破于空也。其中下正释。唯留赖耶全末那者。此七八二识更互相依。定性愚法全不知有。冥然自留也。半分微细者即第六识。今留一半缘识之分。不留缘色空分。故云半分。以此第六色心俱缘。故留半也。行人入此定时。厌患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故名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空处无色而存空。识处亡空而存识。皆名所有。今此空识俱亡。故云空色既亡识心都灭。此二句先破三法也。十方下。正明行相。十方者诸法也。所缘色空识心等法一无所存。故云寂然。所缘既寂能缘不行。故云迥无攸往。以行人厌患于识三世之识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故舍缘识。转心依无所有法。心与无所有法相应。名无所有处定。然今修大乘者多滥此定。但一切无著心无所寄都无一物即是大乘。如顽空无异。而不知。善能了达诸禅境界。断伏历然道品次第。如大圆镜鉴于万象不差不错。方是大乘真修禅也 四非非想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初二句指所依体。初句双标。识性者标有细想也。不动者标无粗想也。次句转释不动义。前无所有处。犹用心穷研。令不缘识心与无所有法相应。今此一天。研穷心灭。伏令不动。故云以灭穷研。于无下正释行相。是依此识不动之处。故云于无尽中。辨为非想。故云发宣尽性。虽见尽而识在。故云若尽非尽。虽见在而不起。故云如存不存。由此义故名非想非非想也。此即第六识粗想不起。仍有细分及赖耶流注不息。故约此义以立其名。准俱舍云。前三无色从如行得名。此有顶地约当体立称也。行人入此定时。厌患无所有处想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心与此法相应。故云非有想非无想也 二总辨二类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 灭色取空。非真空性。妄谓为尽。故云不尽。以不能灰灭心智故。言此等者总指四天也
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即从色究竟天。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者。既不能发明智慧顿断上惑成无学果回心向大。即以无漏圣道渐次厌舍。随定感果。生此四天。受劫数报。方断有顶地惑成阿罗汉。故名为钝。言不回心者。且约对前利根者说。非毕竟不回。已如前说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若从无想。用有漏道忻上厌下。渐至非想。认此有漏作无为解。便谓涅槃。至此不进。以不广闻圣教不辨诸禅漏与无漏修证行相。寿终随业必入诸趣也。言从无想来者。应是广果天来。与无想同地。对五圣天名为外道。是外道类。故云从无想来。若实入无想。必定退堕更不进修。准经论释。无想外道业尽必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