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龙韬——效军事组织之明 (7) (1/2)
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公元956年正月,后周攻打南唐的正阳之战获胜后,周世宗柴荣趁势追击,一直追击到安徽寿县,在寿县北淝河安营扎寨,然后征召附近几个州的丁夫十万人,配合追击的军队攻打安徽寿县。柴荣急着攻下寿县,便指挥大军昼夜不停地攻城。南唐军队坚守抗击,后周久攻不下。柴荣很着急,下令把寿县围起来,任命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李谷为判寿州行府事,继续围城;又遣赵匡胤、韩令坤等将分路出击,想要尽快拿下安徽寿县。
四天后,赵匡胤于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首战告捷,缴获了50余艘战舰,并且斩杀了南唐军都监何延锡。然后,他带领数千兵马兼程而行,到达了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北)。后来,赵匡胤的数千人马与南唐万余人的军队遭遇。因为实力悬殊,赵匡胤不敢轻举妄动。经过思考,他决定把南唐大军从山下引出来,然后在路上出兵截击。这一下子,南唐大军慌了神,便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了滁州城。毕竟这里是南唐的地盘,赵匡胤不熟悉,于是找了当地的村民作为向导给他们带路。夜间,他们在村民的带领下,走山间小路,直接到了滁州城下,出其不意地攻破城门,攻克了滁州。
这时,后周的军队各处告捷,南唐君主李璟没有办法,于是派使者去请和,但是遭到了拒绝,只得被迫反攻。三月,李璟命令齐王李景达、监军使陈觉率兵两万渡江,从瓜步(今江苏六合南)北上。柴荣看到这个情况,重新调整了部署,命赵匡胤率兵两千屯六合,迎击南唐军队的反攻。四月,李景达率两万大军在距六合三十里处安营扎寨。赵匡胤知道这次战争两方实力悬殊,不能硬拼。他观察地形,发现六合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于是决定以逸待劳。为了防止南唐军队出击,赵匡胤的大军在六合虚张声势,使他们在虚实难辨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出动。过了几天,南唐大军终于没有耐心继续耗下去了,决定出战。赵匡胤带众人奋力拼杀,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以少胜多。南唐军大败,剩下的一万五千人乘舟逃离,慌乱中又掉在水中淹死很多。南唐精兵在此战中损失了一半。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他根据敌人的情况采取了相应对策。作为将帅,除了要辨别敌人情况,还要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沉着、冷静、果断正确地下定决心。文中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如果将领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然坐失良机。因此,刚毅果断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而犹豫不决则是作战指挥的大忌。所以,只有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对刘武周的一战中,李世民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他及时抓住了有利战机。
公元617年二月,刘武周依靠突厥的力量起兵,杀掉了马邑太守王仁恭,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刘武周在马邑自称皇帝,改元天兴。
两年后,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南侵并州(今晋阳)。随后,他的大将宋金刚向他建议:“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刘武周采纳了他的建议,相继攻陷了并州、介州、浍州、晋州等地,这些地方是大唐的河东之地。因为当时形势险恶,李渊打算放弃这些地方。这个提议遭到了李世民的反对,他认为河东是块宝地,物资殷实,绝对不能放弃,并且主动请缨,率兵三万前去讨伐。
十一月,李世民率军在柏璧(绛州西南)扎营,跟刘武周的军队对垒。因为柏璧“悬军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所以李世民为了避其锋锐,采取了坚守不战的方针,仅让偏师乘间抄掠敌军。五个月过去了,刘武周的军队因为供应困难,士气衰微,很快就面临人困马乏的局面。因为不能对峙太久,第二年二月,刘武周的军队开始后撤。李世民率兵急追,不肯放过刘武周的大军,一昼夜行军二百里,跟刘武周的大军激战了十多次。追到高壁岭的时候,士兵由于长期奔波,已经疲惫不堪,肚子也非常饿。李世民身边的人建议说:“众将士连续兼程作战,又累又饿,希望可以停下来,吃顿饱饭休息一下,再继续作战。”李世民断然回绝,他说:“功者,难成易败;机者,难得易失。刘武周的军队走到汾州,他们的军心已经开始动摇。我们应该继续追下去,就能势如破竹。要是现在停下的话,贼兵一定会有办法,我们就错过了诛灭他们的好时机。”于是李世民“策马而去,诸军乃进”,最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这次战斗中,李世民坚守待机,当战机出现时,又坚决果断地抓住,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奇兵第十:变化神妙的军势
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法,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①: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夫两阵之间:出甲陈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深草蓊翳②者,所以逃遁也。谿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以少击众也。坳泽③窈冥④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以战勇力也。疾如流矢,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也。诡伏设奇,远张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四分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也。因其惊骇者,所以一击十也。因其劳倦暮舍者,所以十击百也。奇伎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也。长关远候⑤,暴疾谬遁⑥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嚣者,所以行奇谋也。大风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后也。伪称敌使者,所以绝粮道也。谬号令,与敌同服者,所以备走北也。战必以义者,所以励众胜敌也。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重罚者,所以进罢怠也。一喜一怒,一予一夺,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调和三军,制一臣下也。处高敞者,所以警守也。保阻险者,所以为固也。山林茂秽者,所以默往来也。深沟高垒,积粮多者,所以持久也。
“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⑦,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 -->>
公元956年正月,后周攻打南唐的正阳之战获胜后,周世宗柴荣趁势追击,一直追击到安徽寿县,在寿县北淝河安营扎寨,然后征召附近几个州的丁夫十万人,配合追击的军队攻打安徽寿县。柴荣急着攻下寿县,便指挥大军昼夜不停地攻城。南唐军队坚守抗击,后周久攻不下。柴荣很着急,下令把寿县围起来,任命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李谷为判寿州行府事,继续围城;又遣赵匡胤、韩令坤等将分路出击,想要尽快拿下安徽寿县。
四天后,赵匡胤于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首战告捷,缴获了50余艘战舰,并且斩杀了南唐军都监何延锡。然后,他带领数千兵马兼程而行,到达了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北)。后来,赵匡胤的数千人马与南唐万余人的军队遭遇。因为实力悬殊,赵匡胤不敢轻举妄动。经过思考,他决定把南唐大军从山下引出来,然后在路上出兵截击。这一下子,南唐大军慌了神,便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了滁州城。毕竟这里是南唐的地盘,赵匡胤不熟悉,于是找了当地的村民作为向导给他们带路。夜间,他们在村民的带领下,走山间小路,直接到了滁州城下,出其不意地攻破城门,攻克了滁州。
这时,后周的军队各处告捷,南唐君主李璟没有办法,于是派使者去请和,但是遭到了拒绝,只得被迫反攻。三月,李璟命令齐王李景达、监军使陈觉率兵两万渡江,从瓜步(今江苏六合南)北上。柴荣看到这个情况,重新调整了部署,命赵匡胤率兵两千屯六合,迎击南唐军队的反攻。四月,李景达率两万大军在距六合三十里处安营扎寨。赵匡胤知道这次战争两方实力悬殊,不能硬拼。他观察地形,发现六合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于是决定以逸待劳。为了防止南唐军队出击,赵匡胤的大军在六合虚张声势,使他们在虚实难辨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出动。过了几天,南唐大军终于没有耐心继续耗下去了,决定出战。赵匡胤带众人奋力拼杀,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以少胜多。南唐军大败,剩下的一万五千人乘舟逃离,慌乱中又掉在水中淹死很多。南唐精兵在此战中损失了一半。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他根据敌人的情况采取了相应对策。作为将帅,除了要辨别敌人情况,还要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沉着、冷静、果断正确地下定决心。文中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如果将领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然坐失良机。因此,刚毅果断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而犹豫不决则是作战指挥的大忌。所以,只有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对刘武周的一战中,李世民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他及时抓住了有利战机。
公元617年二月,刘武周依靠突厥的力量起兵,杀掉了马邑太守王仁恭,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刘武周在马邑自称皇帝,改元天兴。
两年后,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南侵并州(今晋阳)。随后,他的大将宋金刚向他建议:“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刘武周采纳了他的建议,相继攻陷了并州、介州、浍州、晋州等地,这些地方是大唐的河东之地。因为当时形势险恶,李渊打算放弃这些地方。这个提议遭到了李世民的反对,他认为河东是块宝地,物资殷实,绝对不能放弃,并且主动请缨,率兵三万前去讨伐。
十一月,李世民率军在柏璧(绛州西南)扎营,跟刘武周的军队对垒。因为柏璧“悬军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所以李世民为了避其锋锐,采取了坚守不战的方针,仅让偏师乘间抄掠敌军。五个月过去了,刘武周的军队因为供应困难,士气衰微,很快就面临人困马乏的局面。因为不能对峙太久,第二年二月,刘武周的军队开始后撤。李世民率兵急追,不肯放过刘武周的大军,一昼夜行军二百里,跟刘武周的大军激战了十多次。追到高壁岭的时候,士兵由于长期奔波,已经疲惫不堪,肚子也非常饿。李世民身边的人建议说:“众将士连续兼程作战,又累又饿,希望可以停下来,吃顿饱饭休息一下,再继续作战。”李世民断然回绝,他说:“功者,难成易败;机者,难得易失。刘武周的军队走到汾州,他们的军心已经开始动摇。我们应该继续追下去,就能势如破竹。要是现在停下的话,贼兵一定会有办法,我们就错过了诛灭他们的好时机。”于是李世民“策马而去,诸军乃进”,最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这次战斗中,李世民坚守待机,当战机出现时,又坚决果断地抓住,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奇兵第十:变化神妙的军势
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法,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①: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夫两阵之间:出甲陈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深草蓊翳②者,所以逃遁也。谿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以少击众也。坳泽③窈冥④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以战勇力也。疾如流矢,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也。诡伏设奇,远张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四分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也。因其惊骇者,所以一击十也。因其劳倦暮舍者,所以十击百也。奇伎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也。长关远候⑤,暴疾谬遁⑥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嚣者,所以行奇谋也。大风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后也。伪称敌使者,所以绝粮道也。谬号令,与敌同服者,所以备走北也。战必以义者,所以励众胜敌也。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重罚者,所以进罢怠也。一喜一怒,一予一夺,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调和三军,制一臣下也。处高敞者,所以警守也。保阻险者,所以为固也。山林茂秽者,所以默往来也。深沟高垒,积粮多者,所以持久也。
“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⑦,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