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医学三字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暑症第十三
伤暑症 动静商 夏月伤暑分动静者,说本东垣。
动而得 热为殃 得于长途赤日,身热如焚,面垢,体倦,口渴,脉洪而弱。
六一散 白虎汤 六一散治一切暑症。白虎汤加人参者,以大汗不止,暑伤元气也,加苍术者,治身热足冷,以暑必挟湿也。
静而得 起贪凉 处于高厦深室,畏热贪凉,受阴暑之气。
恶寒象 热逾常 恶寒与伤寒同,而发热较伤寒倍盛。
心烦辨 切莫忘 虽同伤寒,而心烦以别之;且伤寒脉盛,伤暑脉虚。
香薷饮 有专长 香薷发汗利水,为暑症之专药也。有谓夏月不可用香薷,则香薷将用于何时也?大顺散 从症方 此治暑天畏热贪凉成病,非治暑也。此舍时从症之方。
生脉散 久服康 此夏月常服之剂,非治病方也。
东坦法 防气伤 暑伤元气,药宜从补,东垣清暑益气汤颇超。
杂说起 道弗彰 以上皆诸家之臆说。而先圣之道,反为之晦,若行道人,不可不熟记之,以资顾问。
若精蕴 祖仲师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痉湿 篇》,字字皆精义奥蕴。
太阳病 旨在兹 仲师谓太阳中 ,太阳二字,大眼目也。因人俱认为热邪,故提出太阳二字以喝醒之,寒暑皆为外邪。中于阳而阳气盛,则寒亦为热;中于阳而阳气虚,则暑亦为寒。若中于阴,无分寒暑,皆为阴症。如酷暑炎热,并无寒邪,反多阴症。总之,邪之中人,随人身之六气、阴阳、虚实而旋转变化,非必伤寒为阴,中暑为阳也。
经脉辨 标本歧 师云∶太阳中 发热者,病太阳而中标阳之气也。恶寒者,病太阳而得本寒之气也。身重而疼痛者,病太阳通体之经也。脉弦细芤迟者,病太阳通体之脉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病太阳本寒之气不得阳热之化也。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者,病太阳标阳之化不得阴液之滋也。此太阳中 ,标本经脉皆病。治当助其标本,益其经脉;若妄施汗下温针,则误矣。
临症辨 法外思 愚按∶借用麻杏石甘汤治中暑头痛、汗出、气喘、口渴之外症,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心烦不得卧之内症,至柴胡、栀子、承气等汤,俱可取用。师云∶渴者与猪苓汤。又云∶瘀热在里,用麻连轺豆汤,育阴利湿,俱从小便而出。此法外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
方两出 大神奇 暑之中人,随人之阴阳、虚实为旋转变化。如阳脏多火,暑即寓于火之中,为汗出而烦渴,师有白虎加人参之法。如阴脏多湿,暑即伏于湿之内,为身热、疼重、脉微弱,师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所致,指暑病以湿为病,治以一物瓜蒂汤,令水去而湿无所根据,而亦解也。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 五泻成 《书》云∶湿成五泄。
胃苓散 厥功宏 胃苓散暖脾、平胃、利水,为泄泻之要方。
湿而冷 萸附行 胃苓散加吴茱萸、附子之类,腹痛,加木香。
湿而热 连芩程 胃苓散加黄芩、黄连,热甚,去桂枝加葛根。
湿挟积 曲楂迎 食积,加山楂、神曲;酒积,加葛根。
虚兼湿 参附苓 胃苓散加人参、附子之类。
脾肾泻 近天明 五鼓以后泻者,肾虚也。泻有定时者,土主信,脾虚也。故名脾肾泻。
四神服 勿纷更 四神丸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之类为丸,久服方效。
恒法外 内经精 照此法治而不愈者,宜求之《内经》。
肠脏说 得其情 肠热脏寒,肠寒脏热。《内经》精义,张石顽颇得其解。
泻心类 特丁宁 诸泻心汤张石顽俱借来治泻,与《内经》之旨颇合。详载《医学从众录》。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 皆属肝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风木 相火干 厥阴为风木之脏,厥阴风木为少阳相火所居。
风火动 两动抟 风与火皆属阳而主动,两动相抟,则为旋转。
头旋转 眼纷繁 此二句,写眩晕之象也。
虚痰火 各分观 仲景主痰饮。丹溪宗河间之说,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内经》云∶精虚则眩。又云∶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诸说不同如此。
究其指 总一般 究其殊途同归之旨,木动则生风,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空,脑空则旋转而耳鸣。故《内经》以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言虚者言其病根,言实者言其病象,其实一以贯之也。
痰火亢 大黄安 寸脉滑,按之益坚者,为上实。丹溪用大黄一味,酒炒三遍为末,茶调下一二钱。
上虚甚 鹿茸餐 寸脉大,按之即散者,为上虚,宜鹿茸酒。鹿茸生于头,取其以类相从,且入督脉而通于脑。每用半两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许服。或用补中益气汤及 术膏之类。此症如钩藤、天麻、菊花之类,俱可为使。
欲下取 求其端 端,头也,谓寻到源头也。欲荣其上,必灌其根,古人有上病下取法。
左归饮 正元丹 左归饮加肉苁蓉、川芎、细辛甚效,正元丹亦妙。
呕哕吐第十六(呃逆附)
呕吐哕 皆属胃 呕字从沤,沤者水也,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吐字从土,土者食也,口中吐食而无水也。呕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秽味也,又谓之干呕,口中有秽味,未有不干呕也。呃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其病皆属于胃。
二陈加 时医贵 二陈汤倍生姜,安胃降逆药也。寒加丁香、砂仁;若热,加黄连、鲜竹茹、石斛之类。
玉函经 难仿佛 寒热攻补,一定不移。
小柴胡 少阳谓 寒热往来而呕者,属少阳也。
吴茱萸 平酸味 吴茱萸汤治阳明食谷欲呕者,又治少阴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又治干呕吐涎沫者。此症呕吐,多有酸味。
食已吐 胃热沸 食已即吐,其人胃素有热,食复入,两热相冲,不得停留。
黄草汤 下其气 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金匮》云∶欲吐者不可下之。又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下之。何也?曰∶病在上而欲吐,宜因而越之。若逆之使下,则必愦乱益甚。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是有升无降,当逆折之。
食不入 火堪畏 王太仆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黄连汤 为经纬 喻嘉言用进退黄连汤,柯韵伯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推之泻心汤亦可借用,以此数汤为经纬。
若呃逆 代赭汇 代赭旋覆汤治噫气,即治呃逆。若久病呃逆,为胃气将绝,用人参一两,干姜、附子各三钱,丁香、柿蒂各一钱,可救十中之一。
癫狂痫第十七
重阳狂 重阴癫 《内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静阴象 动阳宣 癫者笑哭无时,语言无序,其人常静。狂者詈骂不避亲疏,其人常动。
狂多实 痰宜蠲 蠲除顽痰,滚痰丸加乌梅、朱砂治之,生铁落饮、当归承气汤亦妙。
癫虚发 石补天 磁朱丸是炼石补天手法,骆氏《内经拾遗》用温胆汤。
忽搐搦 痫病然 手足抽掣,猝倒无知,忽作忽止,病有间断,故名曰痫。
五畜状 吐痰涎 肺如犬吠,肝如羊嘶,心如马鸣,脾如牛吼,肾如猪叫,每发必口角流涎。
有生病 历岁年 由母腹中受惊,积久失调,一触而发。病起于有生之初,非年来之新病也。《内经拾遗》用温胆汤,柯韵伯用磁朱丸。
火气亢 芦荟平 火气亢,必以大苦大寒之剂以降之,宜当归芦荟丸。
痰积痼 丹矾穿 丹矾丸能穿入心胞络,导其痰涎从大便而出,然不如磁朱丸之妥当。
三症本 厥阴愆 以上治法,时医习用而不效者,未知其本在于厥阴也。厥阴属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之气逆,则诸气皆逆。气逆则火发,火发则风生。风生则挟木势而害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痰成必归迸入心,为以上诸症。
体用变 标本迁 其本阴,其体热。
伏所主 所因先 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收散互 逆从连 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
和中气 妙转旋 调其中气,使之和平。
自伏所主至此,其小注俱《内经》本文。转旋,言心手灵活也,其要旨在调其中气二句。中气者,土气也。治肝不应,当取阳明,制其侮也。
悟到此 治立痊 症虽可治,而任之不专,亦无如之何矣。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五淋病 皆热结 淋者,小便痛涩淋沥,欲去不去,欲止不止是也,皆热气结于膀胱。
膏石劳 气与血 石淋下如沙石,膏淋下如膏脂,劳淋从劳力而得,气淋气滞不通、脐下闷痛,血淋瘀血停蓄、茎中割痛。
五淋汤 是秘诀 石淋以此汤煎送发灰、滑石、石首鱼头内石研末。膏淋合萆 分)清饮。气淋加荆芥、香附、生麦芽;不愈,再加升麻或用吐法。劳淋合补中益气汤。血淋加牛膝、郁金、桃仁,入麝香少许温服。
败精淋 加味啜 过服金石药,与老人阳已痿,思色以降其精,以致内败而为淋,宜前汤加萆 、石菖蒲、菟丝子以导之。
外冷淋 肾气咽 五淋之外,又有冷淋。其症外候恶冷,喜饮热汤,宜加味肾气丸以盐汤咽下。
点滴无 名癃闭 小便点滴不通,与五淋之短缩不同。
气道调 江河决 前汤加化气之药,或吞滋肾丸多效。《孟子》云∶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引来喻小便之多也。
上窍通 下窍泄 如滴水之器,闭其上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闭,而水自通。宜服补中益气汤,再服以手探吐。
外窍开 水源凿 又法∶启其外窍,即以开其内窍。麻黄力猛,能通阳气于至阴之地下;肺气主皮毛,配杏仁以降气下达州都,导水必自高原之义也,以前饮加此二味甚效。夏月不敢用麻黄,以苏叶、防风,杏仁等分水煎服,温覆微汗,水即利矣。虚人以人参、麻黄各一两水煎服,神效。
分利多 医便错 愈利愈闭矣。
浊又殊 窍道别 淋出溺窍,浊出精窍。
前饮投 精愈涸 水愈利而肾愈虚矣。
肾套谈 理脾恪 治浊只用肾家套药,不效。盖以脾主土,土病湿热下注,则小水混浊。湿胜于热则为白浊,热胜于湿则为赤浊,湿热去则浊者清矣。
厘清饮 佐黄柏 萆 厘清饮加苍术、白术,再加黄柏苦以燥湿,寒以除热。
心肾方 随补缀 六八味汤丸加龙、牡,肾药也。四君子汤加远志,心药也。心肾之药与前饮间服。
若遗精 另有设 与浊病又殊。
有梦遗 龙胆折 有梦而遗,相火旺也。余每以龙胆泻肝汤送下五倍子丸二钱,多效。
张石顽云∶肝热则火淫于内,魂不内守,故多淫梦失精。又云∶多是阴虚阳扰,其作必在黎明阳气发动之时,可以悟矣。妙香散甚佳。
无梦遗 十全设 无梦而遗,是气虚不能摄精,宜十全大补汤,加龙骨、牡蛎、莲须、五味子、黄柏,为丸常服。
坎离交 亦不切 时医遇此症,便云心肾不交,用茯神、远志、莲子、枣仁之类,未中病情,皆不切之套方也。
疝气第十九
疝任病 归厥阴 经云∶任脉为病,外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丹溪专治厥阴者,以肝主筋,又主痛也。
寒筋水 气血寻 寒疝、水疝、筋疝、气疝、血疝。
狐出入 顽麻 狐疝∶卧则入腹,立则出腹。 疝∶大如升斗,顽麻不痛。
治气 景岳箴 景岳云∶疝而曰气者,病在气也。寒有寒气,热有热气,湿有湿气,逆有逆气,俱当兼用气药也。
五苓散 加减斟 《别录》以此方加川楝子、木通、橘核、木香,通治诸疝。
茴香料 着医林 三层茴香丸治久疝,虽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
痛不已 须洗淋 阴肿核中痛,《千金翼》用雄黄一两、矾石二两、甘草一尺,水一斗,煮二升洗之,如神。
痰饮第二十
痰饮源 水气作 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聚则稀而成饮。然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治者必以脾肾为主。
燥湿分 治痰略 方书支离不可听。只以燥湿为辨,燥痰宜润肺,湿痰宜温脾,握要之法也。宜参之虚痨、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节斋化痰丸,实痰怪症,宜滚痰丸之类。
四饮名 宜斟酌 《金匮》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注∶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注∶即今之停饮胁痛症也。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注∶即今之风水、水肿症也。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注∶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症也。又支饮,偏而不中正也。
参五脏 细量度 四饮犹未尽饮邪之为病也,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言脏不及腑者,腑属阳,在腑则行矣。《金匮》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补和攻 视强弱 宜补、宜攻、宜和,视乎病情,亦视乎人之本体强弱而施治也。
十六方 各凿凿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浓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己椒葶苈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外台》茯苓饮。
温药和 博返约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忽揭出温药和之四字,即金针之度也。盖痰饮,水病也,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欲水由地中行而归其壑者,非用温药以化气不可也;欲水不泛溢而筑以堤防者,非用温药以补脾不可也。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半夏汤、五苓散之类,皆温药也。即如十枣汤之十枚大枣,甘遂半夏汤之半升白蜜,木防己汤之参、桂,葶苈汤之大枣,亦寓温和之意。至于攻下之法,不过一时之权宜,而始终不可离温药之旨也。
阴霾除 阳光灼 饮为阴邪,必使离照当空,而群阴方能退散。余每用参苓术附加生姜汁之类取效。
滋润流 时医错 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矣,即肾气丸亦宜慎用。
真武汤 水归壑 方中以茯苓之淡以导之,白术之燥以制之,生姜之辛以行之,白芍之苦以泄之,得附子本经之药,领之以归其壑。
白散方 窥秘钥 《三因》白散之妙,喻嘉言解之甚详。见于《医门法律·中风门》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症 津液干 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食入即饥为中消,治以调胃承气汤。饮一溲一小便如膏为下消,治以肾气丸。其实皆津液干之病也,赵养葵变其法。
七味饮 一服安 赵养葵云∶治消症无分上、中、下,但见大渴、大燥,须六味丸料一斤、肉桂一两、五味子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冻饮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气汤皆非所治也。
金匮法 别三般 能食而渴者,重在二阳论治。以手太阳主津液,足太阳主血也。饮一溲一者,重在少阴论治。以肾气虚不能收摄,则水直下趋,肾气虚不能蒸动,则水不能上济也。不能食而气冲者,重在厥阴论治。以一身中唯肝火最横,燔灼无忌,耗伤津液,而为消渴也。《金匮》论消渴,开口即揭此旨,以补《内经》之未及,不必疑其错简也。
二阳病 治多端 劳伤荣卫,渐郁而为热者,炙甘草汤可用,喻嘉言清燥汤即此汤变甘温为甘寒之用也。热气蒸胸者,人参白虎汤可用,《金匮》麦门冬汤即此汤变甘寒而为甘平之用也。消谷大坚者,麻仁丸加甘草、人参、当归可用,妙在滋液之中攻其坚也。盖坚则不能消水,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消症属火,内郁之火本足以消水,所饮之水本足以济渴。只缘胃中坚燥,全不受水之浸润,转从火热之势,急走膀胱,故小便愈数而愈坚,愈坚而愈消矣。此论本喻嘉言,最精。
少阴病 肾气寒 饮水多小便少名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坚名食消、亦名中消,上中二消属热。唯下消症饮一溲一,中无火化,可知肾气之寒也,故用肾气丸。
厥阴症 乌梅丸 方中甘、辛、苦、酸并用。甘以缓之,所以遂肝之志也。辛以散之,所以悦肝之神也。苦以降之,则逆上之火顺而下行矣。酸以收之,以还其曲直作酸之本性,则率性而行所无事矣。故此丸为厥阴症之总剂。治此症除此丸外,皆不用苦药,恐苦从火化也。
变通妙 燥热餐 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润治之,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试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余每用理中丸汤倍白术加栝蒌根,神效。
&n... -->>
暑症第十三
伤暑症 动静商 夏月伤暑分动静者,说本东垣。
动而得 热为殃 得于长途赤日,身热如焚,面垢,体倦,口渴,脉洪而弱。
六一散 白虎汤 六一散治一切暑症。白虎汤加人参者,以大汗不止,暑伤元气也,加苍术者,治身热足冷,以暑必挟湿也。
静而得 起贪凉 处于高厦深室,畏热贪凉,受阴暑之气。
恶寒象 热逾常 恶寒与伤寒同,而发热较伤寒倍盛。
心烦辨 切莫忘 虽同伤寒,而心烦以别之;且伤寒脉盛,伤暑脉虚。
香薷饮 有专长 香薷发汗利水,为暑症之专药也。有谓夏月不可用香薷,则香薷将用于何时也?大顺散 从症方 此治暑天畏热贪凉成病,非治暑也。此舍时从症之方。
生脉散 久服康 此夏月常服之剂,非治病方也。
东坦法 防气伤 暑伤元气,药宜从补,东垣清暑益气汤颇超。
杂说起 道弗彰 以上皆诸家之臆说。而先圣之道,反为之晦,若行道人,不可不熟记之,以资顾问。
若精蕴 祖仲师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痉湿 篇》,字字皆精义奥蕴。
太阳病 旨在兹 仲师谓太阳中 ,太阳二字,大眼目也。因人俱认为热邪,故提出太阳二字以喝醒之,寒暑皆为外邪。中于阳而阳气盛,则寒亦为热;中于阳而阳气虚,则暑亦为寒。若中于阴,无分寒暑,皆为阴症。如酷暑炎热,并无寒邪,反多阴症。总之,邪之中人,随人身之六气、阴阳、虚实而旋转变化,非必伤寒为阴,中暑为阳也。
经脉辨 标本歧 师云∶太阳中 发热者,病太阳而中标阳之气也。恶寒者,病太阳而得本寒之气也。身重而疼痛者,病太阳通体之经也。脉弦细芤迟者,病太阳通体之脉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病太阳本寒之气不得阳热之化也。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者,病太阳标阳之化不得阴液之滋也。此太阳中 ,标本经脉皆病。治当助其标本,益其经脉;若妄施汗下温针,则误矣。
临症辨 法外思 愚按∶借用麻杏石甘汤治中暑头痛、汗出、气喘、口渴之外症,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心烦不得卧之内症,至柴胡、栀子、承气等汤,俱可取用。师云∶渴者与猪苓汤。又云∶瘀热在里,用麻连轺豆汤,育阴利湿,俱从小便而出。此法外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
方两出 大神奇 暑之中人,随人之阴阳、虚实为旋转变化。如阳脏多火,暑即寓于火之中,为汗出而烦渴,师有白虎加人参之法。如阴脏多湿,暑即伏于湿之内,为身热、疼重、脉微弱,师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所致,指暑病以湿为病,治以一物瓜蒂汤,令水去而湿无所根据,而亦解也。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 五泻成 《书》云∶湿成五泄。
胃苓散 厥功宏 胃苓散暖脾、平胃、利水,为泄泻之要方。
湿而冷 萸附行 胃苓散加吴茱萸、附子之类,腹痛,加木香。
湿而热 连芩程 胃苓散加黄芩、黄连,热甚,去桂枝加葛根。
湿挟积 曲楂迎 食积,加山楂、神曲;酒积,加葛根。
虚兼湿 参附苓 胃苓散加人参、附子之类。
脾肾泻 近天明 五鼓以后泻者,肾虚也。泻有定时者,土主信,脾虚也。故名脾肾泻。
四神服 勿纷更 四神丸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之类为丸,久服方效。
恒法外 内经精 照此法治而不愈者,宜求之《内经》。
肠脏说 得其情 肠热脏寒,肠寒脏热。《内经》精义,张石顽颇得其解。
泻心类 特丁宁 诸泻心汤张石顽俱借来治泻,与《内经》之旨颇合。详载《医学从众录》。
眩晕第十五
眩晕症 皆属肝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风木 相火干 厥阴为风木之脏,厥阴风木为少阳相火所居。
风火动 两动抟 风与火皆属阳而主动,两动相抟,则为旋转。
头旋转 眼纷繁 此二句,写眩晕之象也。
虚痰火 各分观 仲景主痰饮。丹溪宗河间之说,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内经》云∶精虚则眩。又云∶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诸说不同如此。
究其指 总一般 究其殊途同归之旨,木动则生风,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空,脑空则旋转而耳鸣。故《内经》以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言虚者言其病根,言实者言其病象,其实一以贯之也。
痰火亢 大黄安 寸脉滑,按之益坚者,为上实。丹溪用大黄一味,酒炒三遍为末,茶调下一二钱。
上虚甚 鹿茸餐 寸脉大,按之即散者,为上虚,宜鹿茸酒。鹿茸生于头,取其以类相从,且入督脉而通于脑。每用半两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许服。或用补中益气汤及 术膏之类。此症如钩藤、天麻、菊花之类,俱可为使。
欲下取 求其端 端,头也,谓寻到源头也。欲荣其上,必灌其根,古人有上病下取法。
左归饮 正元丹 左归饮加肉苁蓉、川芎、细辛甚效,正元丹亦妙。
呕哕吐第十六(呃逆附)
呕吐哕 皆属胃 呕字从沤,沤者水也,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吐字从土,土者食也,口中吐食而无水也。呕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秽味也,又谓之干呕,口中有秽味,未有不干呕也。呃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其病皆属于胃。
二陈加 时医贵 二陈汤倍生姜,安胃降逆药也。寒加丁香、砂仁;若热,加黄连、鲜竹茹、石斛之类。
玉函经 难仿佛 寒热攻补,一定不移。
小柴胡 少阳谓 寒热往来而呕者,属少阳也。
吴茱萸 平酸味 吴茱萸汤治阳明食谷欲呕者,又治少阴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又治干呕吐涎沫者。此症呕吐,多有酸味。
食已吐 胃热沸 食已即吐,其人胃素有热,食复入,两热相冲,不得停留。
黄草汤 下其气 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金匮》云∶欲吐者不可下之。又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下之。何也?曰∶病在上而欲吐,宜因而越之。若逆之使下,则必愦乱益甚。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是有升无降,当逆折之。
食不入 火堪畏 王太仆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黄连汤 为经纬 喻嘉言用进退黄连汤,柯韵伯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推之泻心汤亦可借用,以此数汤为经纬。
若呃逆 代赭汇 代赭旋覆汤治噫气,即治呃逆。若久病呃逆,为胃气将绝,用人参一两,干姜、附子各三钱,丁香、柿蒂各一钱,可救十中之一。
癫狂痫第十七
重阳狂 重阴癫 《内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静阴象 动阳宣 癫者笑哭无时,语言无序,其人常静。狂者詈骂不避亲疏,其人常动。
狂多实 痰宜蠲 蠲除顽痰,滚痰丸加乌梅、朱砂治之,生铁落饮、当归承气汤亦妙。
癫虚发 石补天 磁朱丸是炼石补天手法,骆氏《内经拾遗》用温胆汤。
忽搐搦 痫病然 手足抽掣,猝倒无知,忽作忽止,病有间断,故名曰痫。
五畜状 吐痰涎 肺如犬吠,肝如羊嘶,心如马鸣,脾如牛吼,肾如猪叫,每发必口角流涎。
有生病 历岁年 由母腹中受惊,积久失调,一触而发。病起于有生之初,非年来之新病也。《内经拾遗》用温胆汤,柯韵伯用磁朱丸。
火气亢 芦荟平 火气亢,必以大苦大寒之剂以降之,宜当归芦荟丸。
痰积痼 丹矾穿 丹矾丸能穿入心胞络,导其痰涎从大便而出,然不如磁朱丸之妥当。
三症本 厥阴愆 以上治法,时医习用而不效者,未知其本在于厥阴也。厥阴属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之气逆,则诸气皆逆。气逆则火发,火发则风生。风生则挟木势而害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痰成必归迸入心,为以上诸症。
体用变 标本迁 其本阴,其体热。
伏所主 所因先 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收散互 逆从连 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
和中气 妙转旋 调其中气,使之和平。
自伏所主至此,其小注俱《内经》本文。转旋,言心手灵活也,其要旨在调其中气二句。中气者,土气也。治肝不应,当取阳明,制其侮也。
悟到此 治立痊 症虽可治,而任之不专,亦无如之何矣。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五淋病 皆热结 淋者,小便痛涩淋沥,欲去不去,欲止不止是也,皆热气结于膀胱。
膏石劳 气与血 石淋下如沙石,膏淋下如膏脂,劳淋从劳力而得,气淋气滞不通、脐下闷痛,血淋瘀血停蓄、茎中割痛。
五淋汤 是秘诀 石淋以此汤煎送发灰、滑石、石首鱼头内石研末。膏淋合萆 分)清饮。气淋加荆芥、香附、生麦芽;不愈,再加升麻或用吐法。劳淋合补中益气汤。血淋加牛膝、郁金、桃仁,入麝香少许温服。
败精淋 加味啜 过服金石药,与老人阳已痿,思色以降其精,以致内败而为淋,宜前汤加萆 、石菖蒲、菟丝子以导之。
外冷淋 肾气咽 五淋之外,又有冷淋。其症外候恶冷,喜饮热汤,宜加味肾气丸以盐汤咽下。
点滴无 名癃闭 小便点滴不通,与五淋之短缩不同。
气道调 江河决 前汤加化气之药,或吞滋肾丸多效。《孟子》云∶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引来喻小便之多也。
上窍通 下窍泄 如滴水之器,闭其上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闭,而水自通。宜服补中益气汤,再服以手探吐。
外窍开 水源凿 又法∶启其外窍,即以开其内窍。麻黄力猛,能通阳气于至阴之地下;肺气主皮毛,配杏仁以降气下达州都,导水必自高原之义也,以前饮加此二味甚效。夏月不敢用麻黄,以苏叶、防风,杏仁等分水煎服,温覆微汗,水即利矣。虚人以人参、麻黄各一两水煎服,神效。
分利多 医便错 愈利愈闭矣。
浊又殊 窍道别 淋出溺窍,浊出精窍。
前饮投 精愈涸 水愈利而肾愈虚矣。
肾套谈 理脾恪 治浊只用肾家套药,不效。盖以脾主土,土病湿热下注,则小水混浊。湿胜于热则为白浊,热胜于湿则为赤浊,湿热去则浊者清矣。
厘清饮 佐黄柏 萆 厘清饮加苍术、白术,再加黄柏苦以燥湿,寒以除热。
心肾方 随补缀 六八味汤丸加龙、牡,肾药也。四君子汤加远志,心药也。心肾之药与前饮间服。
若遗精 另有设 与浊病又殊。
有梦遗 龙胆折 有梦而遗,相火旺也。余每以龙胆泻肝汤送下五倍子丸二钱,多效。
张石顽云∶肝热则火淫于内,魂不内守,故多淫梦失精。又云∶多是阴虚阳扰,其作必在黎明阳气发动之时,可以悟矣。妙香散甚佳。
无梦遗 十全设 无梦而遗,是气虚不能摄精,宜十全大补汤,加龙骨、牡蛎、莲须、五味子、黄柏,为丸常服。
坎离交 亦不切 时医遇此症,便云心肾不交,用茯神、远志、莲子、枣仁之类,未中病情,皆不切之套方也。
疝气第十九
疝任病 归厥阴 经云∶任脉为病,外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丹溪专治厥阴者,以肝主筋,又主痛也。
寒筋水 气血寻 寒疝、水疝、筋疝、气疝、血疝。
狐出入 顽麻 狐疝∶卧则入腹,立则出腹。 疝∶大如升斗,顽麻不痛。
治气 景岳箴 景岳云∶疝而曰气者,病在气也。寒有寒气,热有热气,湿有湿气,逆有逆气,俱当兼用气药也。
五苓散 加减斟 《别录》以此方加川楝子、木通、橘核、木香,通治诸疝。
茴香料 着医林 三层茴香丸治久疝,虽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
痛不已 须洗淋 阴肿核中痛,《千金翼》用雄黄一两、矾石二两、甘草一尺,水一斗,煮二升洗之,如神。
痰饮第二十
痰饮源 水气作 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聚则稀而成饮。然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治者必以脾肾为主。
燥湿分 治痰略 方书支离不可听。只以燥湿为辨,燥痰宜润肺,湿痰宜温脾,握要之法也。宜参之虚痨、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节斋化痰丸,实痰怪症,宜滚痰丸之类。
四饮名 宜斟酌 《金匮》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注∶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注∶即今之停饮胁痛症也。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注∶即今之风水、水肿症也。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注∶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症也。又支饮,偏而不中正也。
参五脏 细量度 四饮犹未尽饮邪之为病也,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言脏不及腑者,腑属阳,在腑则行矣。《金匮》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补和攻 视强弱 宜补、宜攻、宜和,视乎病情,亦视乎人之本体强弱而施治也。
十六方 各凿凿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浓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己椒葶苈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外台》茯苓饮。
温药和 博返约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忽揭出温药和之四字,即金针之度也。盖痰饮,水病也,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欲水由地中行而归其壑者,非用温药以化气不可也;欲水不泛溢而筑以堤防者,非用温药以补脾不可也。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半夏汤、五苓散之类,皆温药也。即如十枣汤之十枚大枣,甘遂半夏汤之半升白蜜,木防己汤之参、桂,葶苈汤之大枣,亦寓温和之意。至于攻下之法,不过一时之权宜,而始终不可离温药之旨也。
阴霾除 阳光灼 饮为阴邪,必使离照当空,而群阴方能退散。余每用参苓术附加生姜汁之类取效。
滋润流 时医错 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矣,即肾气丸亦宜慎用。
真武汤 水归壑 方中以茯苓之淡以导之,白术之燥以制之,生姜之辛以行之,白芍之苦以泄之,得附子本经之药,领之以归其壑。
白散方 窥秘钥 《三因》白散之妙,喻嘉言解之甚详。见于《医门法律·中风门》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症 津液干 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食入即饥为中消,治以调胃承气汤。饮一溲一小便如膏为下消,治以肾气丸。其实皆津液干之病也,赵养葵变其法。
七味饮 一服安 赵养葵云∶治消症无分上、中、下,但见大渴、大燥,须六味丸料一斤、肉桂一两、五味子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冻饮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气汤皆非所治也。
金匮法 别三般 能食而渴者,重在二阳论治。以手太阳主津液,足太阳主血也。饮一溲一者,重在少阴论治。以肾气虚不能收摄,则水直下趋,肾气虚不能蒸动,则水不能上济也。不能食而气冲者,重在厥阴论治。以一身中唯肝火最横,燔灼无忌,耗伤津液,而为消渴也。《金匮》论消渴,开口即揭此旨,以补《内经》之未及,不必疑其错简也。
二阳病 治多端 劳伤荣卫,渐郁而为热者,炙甘草汤可用,喻嘉言清燥汤即此汤变甘温为甘寒之用也。热气蒸胸者,人参白虎汤可用,《金匮》麦门冬汤即此汤变甘寒而为甘平之用也。消谷大坚者,麻仁丸加甘草、人参、当归可用,妙在滋液之中攻其坚也。盖坚则不能消水,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消症属火,内郁之火本足以消水,所饮之水本足以济渴。只缘胃中坚燥,全不受水之浸润,转从火热之势,急走膀胱,故小便愈数而愈坚,愈坚而愈消矣。此论本喻嘉言,最精。
少阴病 肾气寒 饮水多小便少名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坚名食消、亦名中消,上中二消属热。唯下消症饮一溲一,中无火化,可知肾气之寒也,故用肾气丸。
厥阴症 乌梅丸 方中甘、辛、苦、酸并用。甘以缓之,所以遂肝之志也。辛以散之,所以悦肝之神也。苦以降之,则逆上之火顺而下行矣。酸以收之,以还其曲直作酸之本性,则率性而行所无事矣。故此丸为厥阴症之总剂。治此症除此丸外,皆不用苦药,恐苦从火化也。
变通妙 燥热餐 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润治之,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试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余每用理中丸汤倍白术加栝蒌根,神效。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