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汾水(1) (1/2)
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水经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东,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聊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
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迳一城东,凭<土庸>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
川土宽平,峘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强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磴萦委,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汉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马彪《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欲乘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自都虑至羊肠仓,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无算。拜邓训为谒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具言肃宗。
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以为训积善所致也。即此羊肠仓也。又南迳秀容城东。《魏土地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迳洛阴城北。又西迳盂县故城南。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孟丙为盂大夫。洛阴水又西,迳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闉故壁尚在。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
《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
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题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释地》曰:大卤,太原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垆也。《穀梁传》曰: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土地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迳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庙宇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
又南,洞涡水从东来注之。
汾水又南,迳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
京相璠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南,即洞涡水会者也。
又南过大陵县东。
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即于此县也。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一十馀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
《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谓之邬城泊。许慎《说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阳县之西,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又会婴侯之水,《山海经》称,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舍,注于婴侯之水,乱流迳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领,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迳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迳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馀祁矣。贾辛邑也。辛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双中之,则笑也。
王莽之示县也。又西迳京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致城矣。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
故《国语》曰: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免其身,智不足称。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吾其随会乎?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迳中都县故城南,城临际水湄,《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婴侯之水。迳邬县故城南,晋大夫司马弥牟之邑也。谓之邬水也。俗亦曰虑水,虑、邬声相近,故因变焉。又西北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迳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晋文公求之不得,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因名斯山为介山。故袁山松《郡国志》曰:介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雨肙}于地,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玙璠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又西南迳界休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东有徵士郭林宗、朱子浚二碑。宋冲以有道司徒徵。林宗,县人也。辟司徒举太尉,以疾辞。其碑文云:将蹈洪崖之遐迹,绍巢、由之逸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路以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建宁四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痛,乃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云。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干、扶风马日<石单>等,远来奔丧,持朋友服。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馀门人,著锡衰者千数。其碑文故蔡伯喈谓卢子干、马日<石单>曰: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 -->>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东,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聊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
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迳一城东,凭<土庸>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
川土宽平,峘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强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磴萦委,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汉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马彪《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欲乘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自都虑至羊肠仓,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无算。拜邓训为谒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具言肃宗。
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以为训积善所致也。即此羊肠仓也。又南迳秀容城东。《魏土地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迳洛阴城北。又西迳盂县故城南。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孟丙为盂大夫。洛阴水又西,迳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闉故壁尚在。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
《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
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题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释地》曰:大卤,太原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垆也。《穀梁传》曰: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土地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迳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庙宇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
又南,洞涡水从东来注之。
汾水又南,迳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
京相璠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南,即洞涡水会者也。
又南过大陵县东。
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即于此县也。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一十馀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
《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谓之邬城泊。许慎《说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阳县之西,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又会婴侯之水,《山海经》称,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舍,注于婴侯之水,乱流迳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领,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迳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迳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馀祁矣。贾辛邑也。辛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双中之,则笑也。
王莽之示县也。又西迳京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致城矣。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
故《国语》曰: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免其身,智不足称。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吾其随会乎?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迳中都县故城南,城临际水湄,《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婴侯之水。迳邬县故城南,晋大夫司马弥牟之邑也。谓之邬水也。俗亦曰虑水,虑、邬声相近,故因变焉。又西北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迳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晋文公求之不得,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因名斯山为介山。故袁山松《郡国志》曰:介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雨肙}于地,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玙璠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又西南迳界休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东有徵士郭林宗、朱子浚二碑。宋冲以有道司徒徵。林宗,县人也。辟司徒举太尉,以疾辞。其碑文云:将蹈洪崖之遐迹,绍巢、由之逸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路以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建宁四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痛,乃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云。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干、扶风马日<石单>等,远来奔丧,持朋友服。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馀门人,著锡衰者千数。其碑文故蔡伯喈谓卢子干、马日<石单>曰: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