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美人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何老娘因是当家人,想想也是这理,便应了下来。
于是,何家一共买了二百五十亩地,虽然二百五这词不大好听,地也不算多,但到底也是在帝都有了恒产,而且,有一样便宜可占,再过一个月就是秋收,除了跟佃户那里要有个交待外,秋收这季算是赚头。
自买了这地,何老娘的心算是踏实下来了,还亲自去沈家跟沈老太太说了回话,笑道,“以往觉着日子越发好过,如今得了三孙子,就有紧迫感啦,可是得好生过日子多攒银子。”
沈老太太笑,“可不是么,咱们家里虽不是大富之家,可以后怎么着每个孩子也得给攒下份家业呢。或多或少,得有这一份儿。”
何老娘颇为赞同,“是这个理。”
何家买地的事也不是什么机密,那二百五十亩地与沈家的地是一道买的,买了地就让何恭阿念翁婿趁着休沐过去了一回,见过租种田地的佃户,换新东家,佃户们倒不担心,他们担心的无非就是每年的租子罢了。原本东家定的是三七分,东家拿七,佃户拿三,这样的分法,不客气的说,就是在帝都,也显得有些苛刻了。何沈两家因是地连在一起的,两家已商量过了,给佃户些实惠,四六分,东家拿六,佃户拿四。佃户们见新东家这般大方,纷纷称道。
沈家买了足有一千七百多亩地,沈素自己派了个管事过来管着庄子。何家只有二百多亩地,拢共是十来家佃户租种,便没定庄头,翁婿二人细致的瞧了一回地,待秋收时再打发人过来则罢。
何老娘沈氏已经开始打算秋收后种麦的事了,何子衿道,“秋收后不妨支几间屋,盖个院子,我想着把鸭子移到那院子里去,明年再种些豆菜,反正饭铺子也用得着。”
沈氏道,“是这个理。”
何老娘种地这些年,也是极有经验的,道,“要不要再种几亩花田。”自家丫头片子会种花,甭小看种花,花在含苞时醅干了,卖银子比种稻麦还强呢。
何子衿道,“待秋收后,我去瞧瞧地怎么样,看适不适合种花。”
何老娘也应了。
一家子商量着种田的事,何姑妈知道后还问她娘,“可是家里买地了?”
何老娘道,“买了两百多亩。”
何姑妈与何老娘是亲母女,自然也知道她娘在买地上的热情,自小何姑妈学的理财方式也是买地啥的。见她娘买了两百多亩地,何姑妈问,“娘你手里还有钱不?”怕她娘把钱都用来置地,手里紧巴。
“有!放心,尽够的。”何老娘是不肯要闺女私房的,怕被女婿知道不高兴。
何姑妈又问买的哪里田地,何老娘说了,“跟小舅爷家一道置的,就在京郊,骑马半日就能到,都是上等肥田,十两银子一亩呢。”
何姑妈笑,“眼下阿弟阿念都在帝都,置些田地也好,自己吃用便宜不说,每年还能赚些。”
“是啊,要不我说,有银子就得买地。”何老娘深觉自己买地是千古功业。
何姑妈又问了问何子衿烤鸭铺子收拾的如何了,何老娘道,“见天儿的没闲过,阿文每天早出晚归的,前儿又从我这里拿了一匹天青的棉布给伙计们做衣裳呢。”
何姑妈知道何子衿是找的唐家合伙,深觉这个侄女有本事,唐家那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大户人家哪。当然,这也多亏了沈素帮忙。想到弟弟结的这门亲,彼时老娘颇多挑剔,哪里想到人沈家说旺就旺起来了呢。何姑妈道,“子衿三丫头都是会过日子的,只管让她们去张罗,我看这铺子不错。”
何老娘也笑,“随她们去吧,天天唧唧咕咕的就念叨这铺子。赔了赚了的,反正也是她们的。”
母女俩说些闲话,何姑妈与丈夫道,“子衿真是会过日子的人。”
冯姑丈道,“人哪,有的人就是见天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好,有的人呢,是见人日子好就眼红。”想着岳家日子兴旺,倒不是岳家出了什么了不得的人才,主要是,岳家心齐啊,念书的认真念书,当官的仔细当官,养孩子的养孩子,开铺子的开铺子,就是岳母性子有些刁的,如今亦是大改了,非但不会给晚辈们添麻烦,还得空出了好几本书,自己档次也上去了。甭小看出书这事儿,冯姑丈做了这些年的官,他家日子好过,冯姑丈近来越发注意名声,岳母能在帝都出书,跟官宦家的老太太太太奶奶们打交道,就很有面子了。想想自家,冯家以前也就是与何家相当的小地主,冯姑丈完全是凭自己一己之力把冯家撑起来的,家里弟弟虽帮不上忙,但在家里打理田产,侍奉老父,也是极好的。四个侄女,三个都嫁人,嫁的人家也不错,原本也是太太平平的好日子,冯姑丈自己娶了何姑妈,夫妻俩情分亦好。唯一的遗憾就是他娘死的太早了,冯老太太在的时候,冯家日子顺溜着呢,亲娘一死,爹就要续弦。原是要正经娶作二房,彼时冯姑丈已中进士,焉能再添后娘,日后岂不生是非。
冯姑丈何等手段之人,在族里请了族长族老们出面,总算把冯太爷劝住了,那孟家,原也不是什么很正经的人家,倘换个人家,突然之间续弦变二房,肯定是不嫁的。孟家不一样,照样让闺女进了门儿。
彼时看着还算稳当,不料这十来年不见,竟纵大了孟老姨太太的心。
冯姑丈有些感慨,只是因着何家买田之事叫孟老姨太太知道了,又在冯太爷耳边吹枕头风,硬说何家置田的银子是他给出的。
冯姑丈给气的……
这叫什么事!
冯姑丈必要在自己赴任前解决了孟家的。
何姑妈听丈夫这话,就知道孟家又惹闲气了,也是发愁这家子人,道,“太爷是个什么意思,咱们要得了新差使,太爷是不是要跟着咱们一道赴任。”
冯姑丈道,“我是长子,父亲跟着咱们也是应当的。我已与父亲说过了,我的缺也快下来了,估计是在闽安州。”
顾不得问公公的事,何姑妈皱眉,“闽安州?是不是闽州港那处?”
“就是那里,虽有些远,却是一等一的好地方了。”冯姑丈笑,“今上为藩王时还曾就藩闽地,当时的王府就在闽安州,这闽州港还是今上就藩时建的,听说繁华的了不得。咱们去了,也开开眼界。”其实,闽安州当官委实不是特别好当,无他,闽地的巡抚衙门总督衙门都在闽安,可想而知,这知州脑袋上两层婆婆呢。只是,因今上是自闽地起家,且朝中颇多大员都曾在闽地为官,就如小唐大人的父亲,如今的户部唐尚书,便曾任闽地总督。故此,人人都说闽地风水好。就是这闽州知府这么个上头两层婆婆的知府,也不是容易得的缺。
何姑妈笑,“那可好。”一听这地方,何姑妈就喜欢,说着又有些发愁,悄同丈夫道,“这也不是我多心,倘只太爷与孟老姨太太,太爷是个软性子,孟老姨太太再怎么作耗,也是在内宅,我总有法子看住了她。就是孟狗子,倘他要跟着咱们一道,要是个穷地方则罢了,闽安州这地方,又是这样的繁华,我十分担心孟狗子去了要惹事。”
“我晓得,你只管放心。”
孟家的下场就在于,错把冯姑丈当软柿子。
冯姑丈能从小地主之家一路升到知府,虽则其间有运道的原因,但冯姑丈倘无手段,怕也没如今的地位。孟家觉着有个老姨太太在冯家,就能拿捏得住冯姑丈,这委实是脑袋发懵。
孟家要有能拿捏冯姑丈的本事,怕早也不是今日的孟家了。
没几日,孟老姨太太脸上就起了满脸的红疙瘩,那脸哟,当时就把冯太爷吓得不轻。冯二太太也给吓住了,私下道,“跟赖□□身上的皮一般。”
与孟老姨太太一个症状的还有孟太太,冯二太太直道,“你们俩这是怎么了?”
两人也不知道啊!
冯姑丈让管事去请大夫给老姨太太看,还与他爹道,“老姨太太这么着,爹你多担待些。”
要说冯太爷委实是怂包没胆又无情,想也知道,倘是个有情分的,也不能刚一出妻孝就张罗着纳小,道,“这,这,她这样,我不好耽搁她养病,大郎啊,我还是换个院子吧。”
冯姑丈叹道,“咱们一大家子住岳母家已是打扰了,如今不好再让岳母帮着收拾院子,父亲不如住到我们这院来吧。父亲住正房,我与媳妇住西厢。”
冯太爷实在害怕孟老姨太太那张脸,也应下了。
冯姑丈就让妻子收拾屋子,何姑妈刚把屋子收拾出来没几日,冯姑丈的缺就下来了,正是闽安知州。
冯姑丈便带着妻儿一家老小,辞了岳母一家,离帝都上任去了。
至于孟家,孟太太这病,自然是不能跟了去的。而孟老姨太太,很不幸,路上殁了,这也没空送她回乡安葬,便路上埋了。冯太爷伤感了一回,冯二老爷劝不过,只得请他哥出马,冯姑丈劝道,“父亲只管宽心,待过了国孝,儿子再寻两个好的侍奉您。”
于是,冯太爷的伤感便减了九分,临风怅叹了一回,孟老姨太太自此就消失在了冯家人的记忆中。
至分别之时,冯二老爷一家要回蜀中老家,冯姑丈一家则是要去闽地,冯姑丈好生与弟弟说了回话,道,“孟老姨太太总算是服侍了父亲一回,虽则她是咱家买的人,族谱没有她的名字,毕竟没功劳也有苦劳。这一百两银子,回去后你拿五十两给孟家,算是给他家报丧了。另则五十两,你先收着,孟家那里,全给他们就全花了。这个,待孟姑娘嫁人时,你给她吧,也是咱家的一点心意,老姨太太生前,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个侄女了。想来,这也是老姨太太的心愿。”
冯二老爷皆应了,他是个实诚人,但实诚人有个好处,叮嘱他的事总能说到做到。
孟太太运道不错,回乡过了两年,脸上的疙瘩渐渐消了。孟狗子则不幸马上风死在一个小寡妇的床上,孝期过后,孟姑娘就近寻了门亲事,嫁了个正正经经的正当人家,听说日子比上不足比下也有余。
。”
何老娘因是当家人,想想也是这理,便应了下来。
于是,何家一共买了二百五十亩地,虽然二百五这词不大好听,地也不算多,但到底也是在帝都有了恒产,而且,有一样便宜可占,再过一个月就是秋收,除了跟佃户那里要有个交待外,秋收这季算是赚头。
自买了这地,何老娘的心算是踏实下来了,还亲自去沈家跟沈老太太说了回话,笑道,“以往觉着日子越发好过,如今得了三孙子,就有紧迫感啦,可是得好生过日子多攒银子。”
沈老太太笑,“可不是么,咱们家里虽不是大富之家,可以后怎么着每个孩子也得给攒下份家业呢。或多或少,得有这一份儿。”
何老娘颇为赞同,“是这个理。”
何家买地的事也不是什么机密,那二百五十亩地与沈家的地是一道买的,买了地就让何恭阿念翁婿趁着休沐过去了一回,见过租种田地的佃户,换新东家,佃户们倒不担心,他们担心的无非就是每年的租子罢了。原本东家定的是三七分,东家拿七,佃户拿三,这样的分法,不客气的说,就是在帝都,也显得有些苛刻了。何沈两家因是地连在一起的,两家已商量过了,给佃户些实惠,四六分,东家拿六,佃户拿四。佃户们见新东家这般大方,纷纷称道。
沈家买了足有一千七百多亩地,沈素自己派了个管事过来管着庄子。何家只有二百多亩地,拢共是十来家佃户租种,便没定庄头,翁婿二人细致的瞧了一回地,待秋收时再打发人过来则罢。
何老娘沈氏已经开始打算秋收后种麦的事了,何子衿道,“秋收后不妨支几间屋,盖个院子,我想着把鸭子移到那院子里去,明年再种些豆菜,反正饭铺子也用得着。”
沈氏道,“是这个理。”
何老娘种地这些年,也是极有经验的,道,“要不要再种几亩花田。”自家丫头片子会种花,甭小看种花,花在含苞时醅干了,卖银子比种稻麦还强呢。
何子衿道,“待秋收后,我去瞧瞧地怎么样,看适不适合种花。”
何老娘也应了。
一家子商量着种田的事,何姑妈知道后还问她娘,“可是家里买地了?”
何老娘道,“买了两百多亩。”
何姑妈与何老娘是亲母女,自然也知道她娘在买地上的热情,自小何姑妈学的理财方式也是买地啥的。见她娘买了两百多亩地,何姑妈问,“娘你手里还有钱不?”怕她娘把钱都用来置地,手里紧巴。
“有!放心,尽够的。”何老娘是不肯要闺女私房的,怕被女婿知道不高兴。
何姑妈又问买的哪里田地,何老娘说了,“跟小舅爷家一道置的,就在京郊,骑马半日就能到,都是上等肥田,十两银子一亩呢。”
何姑妈笑,“眼下阿弟阿念都在帝都,置些田地也好,自己吃用便宜不说,每年还能赚些。”
“是啊,要不我说,有银子就得买地。”何老娘深觉自己买地是千古功业。
何姑妈又问了问何子衿烤鸭铺子收拾的如何了,何老娘道,“见天儿的没闲过,阿文每天早出晚归的,前儿又从我这里拿了一匹天青的棉布给伙计们做衣裳呢。”
何姑妈知道何子衿是找的唐家合伙,深觉这个侄女有本事,唐家那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大户人家哪。当然,这也多亏了沈素帮忙。想到弟弟结的这门亲,彼时老娘颇多挑剔,哪里想到人沈家说旺就旺起来了呢。何姑妈道,“子衿三丫头都是会过日子的,只管让她们去张罗,我看这铺子不错。”
何老娘也笑,“随她们去吧,天天唧唧咕咕的就念叨这铺子。赔了赚了的,反正也是她们的。”
母女俩说些闲话,何姑妈与丈夫道,“子衿真是会过日子的人。”
冯姑丈道,“人哪,有的人就是见天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好,有的人呢,是见人日子好就眼红。”想着岳家日子兴旺,倒不是岳家出了什么了不得的人才,主要是,岳家心齐啊,念书的认真念书,当官的仔细当官,养孩子的养孩子,开铺子的开铺子,就是岳母性子有些刁的,如今亦是大改了,非但不会给晚辈们添麻烦,还得空出了好几本书,自己档次也上去了。甭小看出书这事儿,冯姑丈做了这些年的官,他家日子好过,冯姑丈近来越发注意名声,岳母能在帝都出书,跟官宦家的老太太太太奶奶们打交道,就很有面子了。想想自家,冯家以前也就是与何家相当的小地主,冯姑丈完全是凭自己一己之力把冯家撑起来的,家里弟弟虽帮不上忙,但在家里打理田产,侍奉老父,也是极好的。四个侄女,三个都嫁人,嫁的人家也不错,原本也是太太平平的好日子,冯姑丈自己娶了何姑妈,夫妻俩情分亦好。唯一的遗憾就是他娘死的太早了,冯老太太在的时候,冯家日子顺溜着呢,亲娘一死,爹就要续弦。原是要正经娶作二房,彼时冯姑丈已中进士,焉能再添后娘,日后岂不生是非。
冯姑丈何等手段之人,在族里请了族长族老们出面,总算把冯太爷劝住了,那孟家,原也不是什么很正经的人家,倘换个人家,突然之间续弦变二房,肯定是不嫁的。孟家不一样,照样让闺女进了门儿。
彼时看着还算稳当,不料这十来年不见,竟纵大了孟老姨太太的心。
冯姑丈有些感慨,只是因着何家买田之事叫孟老姨太太知道了,又在冯太爷耳边吹枕头风,硬说何家置田的银子是他给出的。
冯姑丈给气的……
这叫什么事!
冯姑丈必要在自己赴任前解决了孟家的。
何姑妈听丈夫这话,就知道孟家又惹闲气了,也是发愁这家子人,道,“太爷是个什么意思,咱们要得了新差使,太爷是不是要跟着咱们一道赴任。”
冯姑丈道,“我是长子,父亲跟着咱们也是应当的。我已与父亲说过了,我的缺也快下来了,估计是在闽安州。”
顾不得问公公的事,何姑妈皱眉,“闽安州?是不是闽州港那处?”
“就是那里,虽有些远,却是一等一的好地方了。”冯姑丈笑,“今上为藩王时还曾就藩闽地,当时的王府就在闽安州,这闽州港还是今上就藩时建的,听说繁华的了不得。咱们去了,也开开眼界。”其实,闽安州当官委实不是特别好当,无他,闽地的巡抚衙门总督衙门都在闽安,可想而知,这知州脑袋上两层婆婆呢。只是,因今上是自闽地起家,且朝中颇多大员都曾在闽地为官,就如小唐大人的父亲,如今的户部唐尚书,便曾任闽地总督。故此,人人都说闽地风水好。就是这闽州知府这么个上头两层婆婆的知府,也不是容易得的缺。
何姑妈笑,“那可好。”一听这地方,何姑妈就喜欢,说着又有些发愁,悄同丈夫道,“这也不是我多心,倘只太爷与孟老姨太太,太爷是个软性子,孟老姨太太再怎么作耗,也是在内宅,我总有法子看住了她。就是孟狗子,倘他要跟着咱们一道,要是个穷地方则罢了,闽安州这地方,又是这样的繁华,我十分担心孟狗子去了要惹事。”
“我晓得,你只管放心。”
孟家的下场就在于,错把冯姑丈当软柿子。
冯姑丈能从小地主之家一路升到知府,虽则其间有运道的原因,但冯姑丈倘无手段,怕也没如今的地位。孟家觉着有个老姨太太在冯家,就能拿捏得住冯姑丈,这委实是脑袋发懵。
孟家要有能拿捏冯姑丈的本事,怕早也不是今日的孟家了。
没几日,孟老姨太太脸上就起了满脸的红疙瘩,那脸哟,当时就把冯太爷吓得不轻。冯二太太也给吓住了,私下道,“跟赖□□身上的皮一般。”
与孟老姨太太一个症状的还有孟太太,冯二太太直道,“你们俩这是怎么了?”
两人也不知道啊!
冯姑丈让管事去请大夫给老姨太太看,还与他爹道,“老姨太太这么着,爹你多担待些。”
要说冯太爷委实是怂包没胆又无情,想也知道,倘是个有情分的,也不能刚一出妻孝就张罗着纳小,道,“这,这,她这样,我不好耽搁她养病,大郎啊,我还是换个院子吧。”
冯姑丈叹道,“咱们一大家子住岳母家已是打扰了,如今不好再让岳母帮着收拾院子,父亲不如住到我们这院来吧。父亲住正房,我与媳妇住西厢。”
冯太爷实在害怕孟老姨太太那张脸,也应下了。
冯姑丈就让妻子收拾屋子,何姑妈刚把屋子收拾出来没几日,冯姑丈的缺就下来了,正是闽安知州。
冯姑丈便带着妻儿一家老小,辞了岳母一家,离帝都上任去了。
至于孟家,孟太太这病,自然是不能跟了去的。而孟老姨太太,很不幸,路上殁了,这也没空送她回乡安葬,便路上埋了。冯太爷伤感了一回,冯二老爷劝不过,只得请他哥出马,冯姑丈劝道,“父亲只管宽心,待过了国孝,儿子再寻两个好的侍奉您。”
于是,冯太爷的伤感便减了九分,临风怅叹了一回,孟老姨太太自此就消失在了冯家人的记忆中。
至分别之时,冯二老爷一家要回蜀中老家,冯姑丈一家则是要去闽地,冯姑丈好生与弟弟说了回话,道,“孟老姨太太总算是服侍了父亲一回,虽则她是咱家买的人,族谱没有她的名字,毕竟没功劳也有苦劳。这一百两银子,回去后你拿五十两给孟家,算是给他家报丧了。另则五十两,你先收着,孟家那里,全给他们就全花了。这个,待孟姑娘嫁人时,你给她吧,也是咱家的一点心意,老姨太太生前,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个侄女了。想来,这也是老姨太太的心愿。”
冯二老爷皆应了,他是个实诚人,但实诚人有个好处,叮嘱他的事总能说到做到。
孟太太运道不错,回乡过了两年,脸上的疙瘩渐渐消了。孟狗子则不幸马上风死在一个小寡妇的床上,孝期过后,孟姑娘就近寻了门亲事,嫁了个正正经经的正当人家,听说日子比上不足比下也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