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重生第一女状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庆华楼的掌柜是从省府调过来的,什么阵仗没见识过,舒二姑这种浅显的伎俩怎么可能识不破!立时叫来包厢服务的小二,这店小二也是个精乖的,来龙去脉说的一清二楚,还拿出了证据:舒二姑包耗子的纸!上面还粘着几根毛。
这下铁证如山,舒二姑无话可说,手足无措的看向舒二姑夫。舒二姑父面皮涨的通红,当着客人的面支支吾吾下不来台,那掌柜倒不是个刻薄的,笑呵呵的把账单子给了跑堂,去季家大车店要钱。
结了账,那几位客人、中人立即告了辞,心想绝不能和这种人合作。舒二姑和二姑父,折了钱还丢了脸,一气之下回娘家来告状。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刚出庆华楼,他们的光辉事迹就传遍了潍县城,舒老二自然也知道了。
好长一段时间里,舒二姑父出门吃饭都会被人嘲笑,还会被酒楼的掌柜调笑着问带钱带钱,气的舒二姑父为这事跟舒二姑吵了很久,舒二姑也把这账算在潘氏身上,对她更恨。
潘氏也不搭理舒二姑,连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过除夕守岁,两人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都没说过一句话。潘氏看起来还是一如既往的对待舒家人,但实际上对其他人都多了些客气,对舒老太太虽还亲切但多了一丝恭敬。
舒老三今年过年很高兴,因为王玉芬怀孕啦!他也是要当爹了人了,一高兴,不顾舒老爷子的反对,买了一捆烟花。舒大姑年前也送来一捆烟花,是她家俩小子缠着要买的,舒大姑多买了一捆,和年礼一起送过来。
吃了年夜饭,舒老三领着小子们去放烟花,晴岚也想看,拽着潘二娘让她抱自己去。潘二娘正愁没有借口离开,欣然抱着晴岚出了堂屋。今天的夜格外黑暗,没有一丝风让晴岚很不习惯。舒老三的烟花明显比舒大姑送来的好,燃的又高又亮。看毕烟花,晴岚被潘二娘抱回自己的小床,她没吃饱,现在困的睁不开眼。
潘二娘把她放在炕上,添了个炉子的功夫,发现女儿已经睡着了,轻手轻脚地给她脱了衣裳。
最近晴岚可累坏了。因着她语言功能的突飞猛进,舒老二一放假,开始教她背唐诗。
她也不藏拙,毕竟有些唐诗实在是太熟悉了,舒老二顶多念三遍,她就背过了,惊得舒老二直夸自己女儿是天才。
刚才在席间,舒老二让晴岚背诗,有显摆的意思,也是为了过年凑趣。晴岚也不扭捏,大大方方背了三首诗,她童声清脆,摇头晃脑的表情惹的大人们哈哈直乐。
在这些笑声里,舒老爷子是得意的,舒老太太是赞许的,舒二姑是皮笑肉不笑的,舒老大只歪了歪嘴角——他儿子上了一年学字都没认全,更别提背什么诗!秦氏是羡慕的,王玉芬是惊讶的,舒老三是憧憬的,只有舒老二夫妇是真的内心欢喜,为着女儿骄傲的。
第二天起床,天光大亮,晴岚还以为是起晚了,出屋才知道是昨晚上下雪了。她跳着踩到舒老二扫到院子两边的雪堆上,咯咯笑着玩了一会才去主屋拜年。
(晴岚:我有那么幼稚么,只是单纯喜欢雪而已)
舒老爷子破天荒的给了小辈们压岁钱:一人一个铜板,说是给孩子们读书的奖励。
二郎三郎也到了该读蒙学的年纪,但学费一年十两,三个孩子同时上学需要30两,还有笔墨纸砚和书的费用。舒老爷子不肯再为其他孙子出学费,舒老大就叫大儿子教两个小的,可以省下一笔学费,到了八岁说不定可以直接考县学的梅班。但——这俩娃除了吃饭,让他们坐一分钟都费劲,更何况读书,舒老大这算盘怕是要落空了。
县学可不是谁都能读的,必须得考试通过才能进。即使读了县学的蒙班,也只是比别人略有把握些。舒二姑家的儿子考了四年才进去,还是在县丞姐夫的帮忙下。
其实舒老大早就为孩子读书的事来找过舒老二,想让舒老二教。舒老二想想拒绝了,说他自己也学的不系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怕教不好孩子,舒老大知道自己这个二弟是个实心眼子的,没再强求。
第二天去姥姥家拜年,晴岚很兴奋。
除了好吃到恨不得撑破肚皮的美食和拿到手软的压岁钱外,和谐热闹欢快的过年气氛也是让晴岚更喜欢待在这里的主要原因。席间,晴岚一连不重复的背了十首唐诗,喜的潘姥爷不住夸她,还送给她一个小藤箱,里面全是书!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书是很贵的,一本开蒙的书得要二两银子!而这小藤箱里,大概有二十几册书,有当年潘老爷子读县学开蒙时候的书,有说文解字,一本唐诗一本宋词,老庄孔孟易经全齐,还有一套三国演义!哇咔咔!简直不能更贴心!喜得晴岚抱着书箱笑的眼都没了。
潘三娘的丈夫许嘉言看到,暗暗记在心里。
清明节前夕,街上卖元宝香烛的小商小贩多起来。舒老爷子从不让家里人买现成的元宝,“不庄重,祭祀不可不诚!”舒老爷子吃饭的时候教训几个儿子和孙子,并宣布了他的一项重要决定,今年清明祭祖全家都去,包括怀孕的王玉芬。
潘二娘心里很不赞同。孩子们太小,不适合参加这种场面,路上也受罪。而且为子孙计,不该让孕妇去扫墓,谁知道会撞到些什么。(娘你有些迷信唻~)
不过潘二娘也知道即使自己说了也白说,她渐渐看明白了这个家里运作的模式。舒老爷子对外有绝对的决定权,舒老大有百分之五十,舒老太太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拿主意,舒老二和老三只有建议权,建议会不会被采纳,要看舒老大站在哪一边。而她和秦氏连建议的权利也没有,她还好些,对一些重大决策或人情世故还有发言权,公公和大伯对她面上还过得去,而秦氏连发言权都没有。现在的潘氏也安分守己于自己的家庭地位,不肯多说一句话。
舒老太太早几天前开始带着媳妇们叠金银元宝,舒家的金银元宝比别人家个掰些,除了比较大(两张银纸拼的),元宝的中间有三道回字折痕,舒老太太说,这是舒家的... -->>
庆华楼的掌柜是从省府调过来的,什么阵仗没见识过,舒二姑这种浅显的伎俩怎么可能识不破!立时叫来包厢服务的小二,这店小二也是个精乖的,来龙去脉说的一清二楚,还拿出了证据:舒二姑包耗子的纸!上面还粘着几根毛。
这下铁证如山,舒二姑无话可说,手足无措的看向舒二姑夫。舒二姑父面皮涨的通红,当着客人的面支支吾吾下不来台,那掌柜倒不是个刻薄的,笑呵呵的把账单子给了跑堂,去季家大车店要钱。
结了账,那几位客人、中人立即告了辞,心想绝不能和这种人合作。舒二姑和二姑父,折了钱还丢了脸,一气之下回娘家来告状。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刚出庆华楼,他们的光辉事迹就传遍了潍县城,舒老二自然也知道了。
好长一段时间里,舒二姑父出门吃饭都会被人嘲笑,还会被酒楼的掌柜调笑着问带钱带钱,气的舒二姑父为这事跟舒二姑吵了很久,舒二姑也把这账算在潘氏身上,对她更恨。
潘氏也不搭理舒二姑,连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过除夕守岁,两人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都没说过一句话。潘氏看起来还是一如既往的对待舒家人,但实际上对其他人都多了些客气,对舒老太太虽还亲切但多了一丝恭敬。
舒老三今年过年很高兴,因为王玉芬怀孕啦!他也是要当爹了人了,一高兴,不顾舒老爷子的反对,买了一捆烟花。舒大姑年前也送来一捆烟花,是她家俩小子缠着要买的,舒大姑多买了一捆,和年礼一起送过来。
吃了年夜饭,舒老三领着小子们去放烟花,晴岚也想看,拽着潘二娘让她抱自己去。潘二娘正愁没有借口离开,欣然抱着晴岚出了堂屋。今天的夜格外黑暗,没有一丝风让晴岚很不习惯。舒老三的烟花明显比舒大姑送来的好,燃的又高又亮。看毕烟花,晴岚被潘二娘抱回自己的小床,她没吃饱,现在困的睁不开眼。
潘二娘把她放在炕上,添了个炉子的功夫,发现女儿已经睡着了,轻手轻脚地给她脱了衣裳。
最近晴岚可累坏了。因着她语言功能的突飞猛进,舒老二一放假,开始教她背唐诗。
她也不藏拙,毕竟有些唐诗实在是太熟悉了,舒老二顶多念三遍,她就背过了,惊得舒老二直夸自己女儿是天才。
刚才在席间,舒老二让晴岚背诗,有显摆的意思,也是为了过年凑趣。晴岚也不扭捏,大大方方背了三首诗,她童声清脆,摇头晃脑的表情惹的大人们哈哈直乐。
在这些笑声里,舒老爷子是得意的,舒老太太是赞许的,舒二姑是皮笑肉不笑的,舒老大只歪了歪嘴角——他儿子上了一年学字都没认全,更别提背什么诗!秦氏是羡慕的,王玉芬是惊讶的,舒老三是憧憬的,只有舒老二夫妇是真的内心欢喜,为着女儿骄傲的。
第二天起床,天光大亮,晴岚还以为是起晚了,出屋才知道是昨晚上下雪了。她跳着踩到舒老二扫到院子两边的雪堆上,咯咯笑着玩了一会才去主屋拜年。
(晴岚:我有那么幼稚么,只是单纯喜欢雪而已)
舒老爷子破天荒的给了小辈们压岁钱:一人一个铜板,说是给孩子们读书的奖励。
二郎三郎也到了该读蒙学的年纪,但学费一年十两,三个孩子同时上学需要30两,还有笔墨纸砚和书的费用。舒老爷子不肯再为其他孙子出学费,舒老大就叫大儿子教两个小的,可以省下一笔学费,到了八岁说不定可以直接考县学的梅班。但——这俩娃除了吃饭,让他们坐一分钟都费劲,更何况读书,舒老大这算盘怕是要落空了。
县学可不是谁都能读的,必须得考试通过才能进。即使读了县学的蒙班,也只是比别人略有把握些。舒二姑家的儿子考了四年才进去,还是在县丞姐夫的帮忙下。
其实舒老大早就为孩子读书的事来找过舒老二,想让舒老二教。舒老二想想拒绝了,说他自己也学的不系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怕教不好孩子,舒老大知道自己这个二弟是个实心眼子的,没再强求。
第二天去姥姥家拜年,晴岚很兴奋。
除了好吃到恨不得撑破肚皮的美食和拿到手软的压岁钱外,和谐热闹欢快的过年气氛也是让晴岚更喜欢待在这里的主要原因。席间,晴岚一连不重复的背了十首唐诗,喜的潘姥爷不住夸她,还送给她一个小藤箱,里面全是书!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书是很贵的,一本开蒙的书得要二两银子!而这小藤箱里,大概有二十几册书,有当年潘老爷子读县学开蒙时候的书,有说文解字,一本唐诗一本宋词,老庄孔孟易经全齐,还有一套三国演义!哇咔咔!简直不能更贴心!喜得晴岚抱着书箱笑的眼都没了。
潘三娘的丈夫许嘉言看到,暗暗记在心里。
清明节前夕,街上卖元宝香烛的小商小贩多起来。舒老爷子从不让家里人买现成的元宝,“不庄重,祭祀不可不诚!”舒老爷子吃饭的时候教训几个儿子和孙子,并宣布了他的一项重要决定,今年清明祭祖全家都去,包括怀孕的王玉芬。
潘二娘心里很不赞同。孩子们太小,不适合参加这种场面,路上也受罪。而且为子孙计,不该让孕妇去扫墓,谁知道会撞到些什么。(娘你有些迷信唻~)
不过潘二娘也知道即使自己说了也白说,她渐渐看明白了这个家里运作的模式。舒老爷子对外有绝对的决定权,舒老大有百分之五十,舒老太太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拿主意,舒老二和老三只有建议权,建议会不会被采纳,要看舒老大站在哪一边。而她和秦氏连建议的权利也没有,她还好些,对一些重大决策或人情世故还有发言权,公公和大伯对她面上还过得去,而秦氏连发言权都没有。现在的潘氏也安分守己于自己的家庭地位,不肯多说一句话。
舒老太太早几天前开始带着媳妇们叠金银元宝,舒家的金银元宝比别人家个掰些,除了比较大(两张银纸拼的),元宝的中间有三道回字折痕,舒老太太说,这是舒家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