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赵祯自从被立为太子直至如今, 说实话他和刘后倒也的确一直不亲, 二人见面也只是淡淡的面子情。
因为他被接进宫中的时候已经记事,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并不是刘后的亲生儿子, 刘后也明白这一些, 对赵祯自然也不会有更多的感情投资, 二人面子上母慈子孝即可。
而且对于明明是自己的父母, 现在却要生疏的叫皇叔的这种情况, 他心中本身也有不满,只是赵祯此人性格温和,被他的父亲教养得极好。哪怕是后来,遭遇了刘后的冷暴力,也没有生出什么怨怼之心。
本来就没有期待,哪里又会失望呢?
但是现在让他知道这一真相,赵祯在感觉措手不及之余还有几分茫然。
他以为是父亲的, 实际上的确是他的皇叔, 他以为是皇叔的, 却是他的父亲。
赵祯没有怀疑皇城司的这一结论,他心知这种事皇城司没有查清楚之前是定然没有胆子虚构的。更何况最清楚内情的八王爷尚且在世, 皇城司再大的胆子也不敢再当事人尚在之时胡编乱造, 况且在得知了结论之后才回想起来, 以前也不是没有些许痕迹的。
譬如当时先帝一见到他便觉得投缘, 他也觉得先帝和蔼可亲,实际上便是因为父子天性吧。
只是后来,每次见到他的时候先帝态度都有些冷淡, 父子两人便也一直都亲近不起来,只是面子情而已,彼此之间的话题,永远也只有功课。
他原以为这是因为先帝尴尬,毕竟他断了子嗣不得不过继,加上任何人都不会想要将皇位传给他人,便很能体谅这份心情,但是现在想来,也有可能是先帝知道了这一切的真相。
若遇到别的皇帝,此时定然会勃然大怒,乃至于迁怒于告知他真相的臣子,但赵祯能在以仁治国的宋朝得到的死后谥号依旧为仁,便可见其为人、其脾性。
他很少会做迁怒之事,也极为体贴,就像现如今,他骤然间知晓了自己的身世,正是慌乱无措之时,却还体谅着掌司大人年老体弱,令人先给他赐下座位慢慢说。
对于陛下的如此态度,这位皇城司的执印之人并没有太多的惊讶,他非常的了解这位年轻帝王的性格。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选择在发现真相之时,捅爆这一地雷。
果不出他所料,在长久的沉默之后,赵祯问出了一个问题“夏安然是谁?”
皇城司掌司娓娓道来,他的话没有说死,但是他对于这个答案有八九分的肯定。
按照皇城司众人探查下来种种痕迹之后的推测,当年八王妃狄娘娘和八王爷之所以能够将今上的存在保了下来,是因为当时狄娘娘的确是怀孕待产,而狄娘娘为了保住皇家血脉,便选择将自己的儿子送走,以当今冒充了他们的儿子。
要知道,当年刘后可不是蠢人。
当她发现先帝的兄弟在如此敏感的时机突然冒出来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和小皇子相似大小的儿子怎么可能不心生怀疑,也定然想办法探查过。
初生婴孩的动静是藏也藏不住的,生了一个孩子和两个孩子的差异也极大,若是八王妃生出的是女儿,一双儿女龙凤呈祥也是吉利,没有必要隐瞒。
但是如今看来,当时定然生的也是儿郎。
而在皇室,若是生出一对双生子为不吉,以先帝的个性很可能为了避免麻烦,下令将两个孩子夭折一个,或是全数夭折,毕竟八千岁本身就已经有了两个男儿郎传嗣,也不差这两个。
而为了预防这一可怕事件发生,八千岁和狄娘娘便只有忍痛送走了自己的孩子,保住小皇子一个。
至于为什么八千岁当时没有告诉先皇这件事情……只怕也是因为八千岁十分清楚,先皇的心一直偏在刘后这里。即便他将这个孩子的事情告诉了先皇,小太子的存在也不会是个好的结局。
刘后是否会得到惩处不说,但是小皇子哪怕被立为了太子,但宫闱深深,有什么结果也未可知。
一个不被父亲所喜爱,母亲又保不住他的小太子,会发生什么,自不必提。
但八王爷和狄娘娘的这一时恻隐之心,却救下了大宋朝的未来。
因为刘后的孩子在六岁时候夭折,先帝骤然间失去独子,那时他已年老,连番打击之下奋斗几月却再无子嗣诞生,一时之间绝嗣的危险使得先帝只能用过继之法。
赵祯与逝世的先太子(刘后之子)一般大小,先皇与之又是父子天性,八王爷三个孩子,偏偏他就点中了赵祯。
故而一个和官家差不多大,长得又有八九分相似的夏安然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他应当就是今上的堂兄弟,也就是,八千岁和狄娘娘真正的儿子,至于为什么没有猜夏安然才是太子,便是因为八王爷在众人心中太过正面的印象了,八王爷在众人眼中是当今的父亲,但是在当今继位以后,八王爷的态度一直都是秉公办事,全然没有仗着生父的身份嚣张行事。
按理说生父和宗父,于法律上应当是后者高于前者,但是在道义上则是享有一样的待遇,但是既然是皇室的过继,那当中的各种规矩便数不胜数。
但是即便是皇室的规章制度,再不近人情,也不会要求皇帝不认自己的生父,这样说起来,八王爷作为当今的生父,低调的态度确实有些过,以往大家只以为这是八王爷德行高尚,现在想来,其实是因为八王爷非常清楚,当今事实上就是先帝之子。
而根据皇城司的猜测,先帝在后来可能也是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方才毫无芥蒂得将皇位交给当今。
也是因为如此,赵祯在成为太子之后到即位之前这六、七年的岁月里,日子才会过得如此平静。
至于为什么先帝在明明知道赵祯是他亲子的情况下,依然表现的如此冷淡,理由,他不说,赵祯也想的出来。
因为在先帝心中,最重要的永远都是刘皇后,而他的存在,无疑就是给先帝和刘皇后添堵,乃至于会成为这二人终身的污点。
但明知道这样,这一位糊涂了一辈子的皇帝没有将过去完完全全得掩埋,还留下了可以供后人寻找证据的蛛丝马迹,便是他这位亲生父亲对于儿子的最后温柔了吧。
赵祯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尤其是对着一位可能被他鸠占鹊巢的堂兄弟。
他作为一个抢占了夏安然身份的兄弟,对夏安然是内疚的。但同时,他对于夏然的忽然横空出世也多了几分犹疑,这是出自于一个帝王的敏感度。
夏安然出现的时间实在太过凑巧,容不得他不多想。
终于,年轻的帝王在良久的沉默之后,站起了身,他觉得他有必要去见一下他的养父。
远在汴京的朝堂翻涌,以及隐隐在酝酿的风雨,并没有能够影响到远在金华的白家人。
白家人正在欢乐得过年气氛中,在北宋已经有了过年放烟花爆竹的习俗。
当然,因为金华三处临山,这儿的人们放爆竹还无所谓,但是放烟花的话,为了防止引发山火,就一定要去河边放。
白家作为金陵的首富,自然也不介意自己掏钱,来让金华城的人民一起看个热闹。
这几日每到夜间,东阳江两岸常常坐满了人群。
大家都在等着晚上的烟花,机智的小贩们在河岸摆上了一串摊子,民众们在观赏烟花的过程中可以买些暖饮食用,取暖之余也很有气氛,若非大家着装颇为厚实,俨然就像是一场夏日的烟花大会。
今年除了寻常的传统小吃之外还多了一样炸物。
以猪肉为底裹面粉油炸之后再炒制,最后在出锅之前撒上黑芝麻,这一名为“椒盐排条”的小吃,半吊钱一份,包在油纸做成的纸袋子里头现吃,再用树叶托了隔热,边上还放着调味料,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往里头加米醋和梅子醋。
米醋香醇,梅醋酸甜,以醋伴炸物倒也爽口。
但是这而这之中居然出了一个异类,以诡异的姿态混入了两醋当中。
辣酱油……
这是什么玩意?
在没有辣椒之前,华夏人也有了追逐辛的爱好,他们寻找出的替代品一个是花椒,一个说萝卜泥,一个是茱萸,但是除了这些还有芥末。
这里所说的芥末并不是日料里面的绿色芥末,而是使用芥菜的种子磨成泥发酵制成的一种黄色芥末,日本的绿色芥末则是使用山葵粉末制成,相比之下黄芥末更容易保存,但是辛味中带有一丝和茱萸一样去不掉的苦味,这些是因为这些植物多半是拥有较高的营养成分,为了避免被食草动物啃食,方才不得不分泌出古怪的味道。
这味道在夏安然那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杂味,但是对于宋人们来说也属于一种新鲜的尝试。
这里所做的辣酱油和现代的辣酱油不同,现代华夏流行的上海辣酱油其实是一种舶来品,正确的称呼应该是英国黑醋或伍斯特沙司,看名字就知道,这其实也是醋的一类。
而这个辣酱油就是完完全全的酱油+辣啦,是夏安然拿萝卜泥和芥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拿老抽冲调的,为了有去腥的效果,料汁在熬制的时候加了点橘子皮,味道清新自然。
他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各种复合调味料推广猪肉。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三种料汁倒是难倒了金华人士。
按照金华人的惯有口味,他们初时有志一同得选择了梅醋,酸甜可口,但也有少部分人选择的米醋,更有爱好猎奇之人则试了辣酱油。
热腾腾的椒盐排条一份的分量可供一家三口垫肚子,因为是公开以小吃名义贩售,所以椒盐排条都是称重的,一人食用可以购买大块的,家里人多则可以要求小块肉,重量一样也谈不上谁吃亏,这也是香酥鸡的成熟贩卖模式。
但是问题是,酱汁,只有撒一次的份。
而且液体流动不可控,哪怕将之分成三块撒料最后也会混合到一起去,味道便变了,如果撒料太多还会使得底层的排条在还没有吃到的时候先被泡软,以至于蘸料过多,满口酸涩,夺了排条的肉香,此为本末倒置。
故而唯一的办法看起来只有——买三份。
金华人们顿时就被难倒了,固然也有一些交好的家庭买了不同的味道换着吃,但也有独自前来的呀,一人买三份又着实太过浪费,无奈之下,便有人在购买之时便说好大家各买一份,互相拼着吃,倒也无形间促进了金华人们之间的关系。
夏安然本人没看着摊子,他正愉快得在各个小吃摊间买当地的小零食吃,还请面人师傅捏了个多多鹦的模样捏在手里,乍一眼看过去就和无忧无虑的公子哥似的。
但是实际上他一直伸着耳朵在听众人对于椒盐排条的观感。
要普及一种肉,你和他们说这肉多有营养,只要经过某某方法就能做好是没有用的,只有利用一道菜或者若干道菜让民众起了仿照之心,将其变成了各自的拿手菜乃至于待客菜,才会促进这一食材的普及。
椒盐排条好吃吗?自然是好吃的。
难做吗?不,制作方法只要能够把握住火候,任何一个会使用灶炉之人都能做出。
那……一份椒盐排条,是否值半吊钱呢?
半吊钱就是五十枚铜钱,而在北宋,寻常家庭一天的开支也就是一百文左右,若非今日是节日,加上大家是来蹭白家的烟花看,照顾一下白家的生意也算是还人情,想来只有极少一部分人会愿意试上一试这排条的滋味。
毕竟它用的是猪肉。
在逢年过节时候,金华城的人们多半会选择鸡鸭鱼肉为一道大菜,这倒不是当地人不吃猪肉,而是整鸡整鸭看起来气派有面子,鱼又是定要上的菜,猪肉便放在了购物清单的最末了。
但是但凡过节时候家长都是拗不过嘴馋的孩子们的,孩子们被油炸的香味吸引,又见排队颇长,买完了吃的人一边吹气一边吃,看起来喷香。
家长们便想着忙活了一年,今天心情又好,哪怕明知这材料不过是廉价的彘肉,但想想便也罢了,尤其是家中孩子多的家庭,比起一人一根糖葫芦或是糖人,这一份排条反而要便宜些许呢。
那尝过味道觉得不错之后是不是会有——这东西做起来很简单啊,我自己也可以做呢的想法呢?
椒盐排条的成本几乎都在椒盐和油上头,对于金华人来说这二者都不是问题,等家里小崽子嘴馋了,切上些猪肉自己偶尔小奢侈得炸一下,岂不是省下了这五十文钱?
正是利用这种贪图便宜的心思,夏安然就能将——“猪肉是可以吃的,只要做得对味道也是不错的”,这个想法植入人们的心中。
等到过些日子天气回暖了,再将阉猪的技术传出去……然后找几个当地的名士代言,应该就能带起品尝猪肉的风尚吧。
为什么要推广猪肉?
初时夏安然的想法很简单,就和他在三国时候推广食用豆制品和鱼干一样,为了补充蛋白质。
宋朝人们普遍富裕,再这里的人并没有像东汉末年那样蛋白质缺乏的问题,但是宋人崇佛,这种风尚自上而下,但凡名士大家都会和佛教牵扯上些关系,固然这是因为先帝崇道,执政期间道家不可避免得张扬引起了民众对于道教的逆反心理,也是因为佛教便于政-府管理民众而做的有意推广。
至于高官名士信佛就更简单了,宋朝当官的压力大啊,这时候又没有心理医生,有些话也不能对着旁人说,官员也需要发泄口,会打禅机嘴巴又牢的高僧自然也就成了一个优秀的发泄口。
但是佛教盛行也带来了民众以食素为上的习惯,就后世来说这的确是个好习惯,但是宋朝民众可不像后世的办公族,他们中也有不少从事重体力劳作。
在坐船北上汴京的时候夏安然便发现一种古怪情况,上至船员,下至搬运工,这些从事重体力劳作之人食用的也是以素为主,佐以鱼汤和咸鱼、米饭,很少吃肉,问了之后才知道。
因为这些人往来汴京和他区之间,自然紧跟汴京时尚。汴京以食用羊肉为荣,故而这些人便将吃猪、鸡鸭肉的钱省下来去市羊肉。而有趣的是,大宋国家中心的汴京城的百姓其实并不忌讳吃用猪肉,在汴京城留下的记载中,街坊之间猪肉的消耗量仅次于羊肉同鱼肉,和鸡鸭肉几乎持平。
不要觉得这种行为非常愚蠢,想想现代有多少学生、打工族省吃俭用宁可去买个肾机,也不愿意购买较为廉价、实用的平价手机吧。而作为对比的是,中高层阶级对于购买手机却较为随意,基本是哪种好用购买哪种,并不追求品牌。
这些船工便是如此,虽然过程可能困难,但是只要想到屯上三五个月就能买一点羊肉归家,羊肉烹煮的味道可以让四邻都能嗅到,这是多大的虚荣,这些船工便能够忍住。
从事重体力劳动,却没有有效的补充蛋白质的方法,带来的结果就是引发蛋白质缺乏症。
成年人容易引发肌肉衰减,而众所周知,肌肉便是人体骨骼的保护伞,没有了肌肉,关节、骨骼的脆弱度上升,更会引发骨质疏松、关节炎等毛病。
再试想一下,这些船夫省吃俭用就为了买一次羊肉烹煮,作为壮劳力的他们尚且如此,其家人呢?其孩童呢?
为什么当年华夏政-府大力推广一人一杯牛奶,为什么必须让孩子在学校内吃午饭,为什么幼童会多一顿校内的间食?
不是学校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方便管理,而是初时中国儿童营养缺乏、蛋白质缺乏问题非常的严重。
而对于孩子来说,蛋白质缺乏所引发的生长迟滞、智力发育障碍、低蛋白血症等等疾病,将会伴随他们终生。
正是因为如此,当时华夏政-府在... -->>
赵祯自从被立为太子直至如今, 说实话他和刘后倒也的确一直不亲, 二人见面也只是淡淡的面子情。
因为他被接进宫中的时候已经记事,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并不是刘后的亲生儿子, 刘后也明白这一些, 对赵祯自然也不会有更多的感情投资, 二人面子上母慈子孝即可。
而且对于明明是自己的父母, 现在却要生疏的叫皇叔的这种情况, 他心中本身也有不满,只是赵祯此人性格温和,被他的父亲教养得极好。哪怕是后来,遭遇了刘后的冷暴力,也没有生出什么怨怼之心。
本来就没有期待,哪里又会失望呢?
但是现在让他知道这一真相,赵祯在感觉措手不及之余还有几分茫然。
他以为是父亲的, 实际上的确是他的皇叔, 他以为是皇叔的, 却是他的父亲。
赵祯没有怀疑皇城司的这一结论,他心知这种事皇城司没有查清楚之前是定然没有胆子虚构的。更何况最清楚内情的八王爷尚且在世, 皇城司再大的胆子也不敢再当事人尚在之时胡编乱造, 况且在得知了结论之后才回想起来, 以前也不是没有些许痕迹的。
譬如当时先帝一见到他便觉得投缘, 他也觉得先帝和蔼可亲,实际上便是因为父子天性吧。
只是后来,每次见到他的时候先帝态度都有些冷淡, 父子两人便也一直都亲近不起来,只是面子情而已,彼此之间的话题,永远也只有功课。
他原以为这是因为先帝尴尬,毕竟他断了子嗣不得不过继,加上任何人都不会想要将皇位传给他人,便很能体谅这份心情,但是现在想来,也有可能是先帝知道了这一切的真相。
若遇到别的皇帝,此时定然会勃然大怒,乃至于迁怒于告知他真相的臣子,但赵祯能在以仁治国的宋朝得到的死后谥号依旧为仁,便可见其为人、其脾性。
他很少会做迁怒之事,也极为体贴,就像现如今,他骤然间知晓了自己的身世,正是慌乱无措之时,却还体谅着掌司大人年老体弱,令人先给他赐下座位慢慢说。
对于陛下的如此态度,这位皇城司的执印之人并没有太多的惊讶,他非常的了解这位年轻帝王的性格。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选择在发现真相之时,捅爆这一地雷。
果不出他所料,在长久的沉默之后,赵祯问出了一个问题“夏安然是谁?”
皇城司掌司娓娓道来,他的话没有说死,但是他对于这个答案有八九分的肯定。
按照皇城司众人探查下来种种痕迹之后的推测,当年八王妃狄娘娘和八王爷之所以能够将今上的存在保了下来,是因为当时狄娘娘的确是怀孕待产,而狄娘娘为了保住皇家血脉,便选择将自己的儿子送走,以当今冒充了他们的儿子。
要知道,当年刘后可不是蠢人。
当她发现先帝的兄弟在如此敏感的时机突然冒出来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和小皇子相似大小的儿子怎么可能不心生怀疑,也定然想办法探查过。
初生婴孩的动静是藏也藏不住的,生了一个孩子和两个孩子的差异也极大,若是八王妃生出的是女儿,一双儿女龙凤呈祥也是吉利,没有必要隐瞒。
但是如今看来,当时定然生的也是儿郎。
而在皇室,若是生出一对双生子为不吉,以先帝的个性很可能为了避免麻烦,下令将两个孩子夭折一个,或是全数夭折,毕竟八千岁本身就已经有了两个男儿郎传嗣,也不差这两个。
而为了预防这一可怕事件发生,八千岁和狄娘娘便只有忍痛送走了自己的孩子,保住小皇子一个。
至于为什么八千岁当时没有告诉先皇这件事情……只怕也是因为八千岁十分清楚,先皇的心一直偏在刘后这里。即便他将这个孩子的事情告诉了先皇,小太子的存在也不会是个好的结局。
刘后是否会得到惩处不说,但是小皇子哪怕被立为了太子,但宫闱深深,有什么结果也未可知。
一个不被父亲所喜爱,母亲又保不住他的小太子,会发生什么,自不必提。
但八王爷和狄娘娘的这一时恻隐之心,却救下了大宋朝的未来。
因为刘后的孩子在六岁时候夭折,先帝骤然间失去独子,那时他已年老,连番打击之下奋斗几月却再无子嗣诞生,一时之间绝嗣的危险使得先帝只能用过继之法。
赵祯与逝世的先太子(刘后之子)一般大小,先皇与之又是父子天性,八王爷三个孩子,偏偏他就点中了赵祯。
故而一个和官家差不多大,长得又有八九分相似的夏安然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他应当就是今上的堂兄弟,也就是,八千岁和狄娘娘真正的儿子,至于为什么没有猜夏安然才是太子,便是因为八王爷在众人心中太过正面的印象了,八王爷在众人眼中是当今的父亲,但是在当今继位以后,八王爷的态度一直都是秉公办事,全然没有仗着生父的身份嚣张行事。
按理说生父和宗父,于法律上应当是后者高于前者,但是在道义上则是享有一样的待遇,但是既然是皇室的过继,那当中的各种规矩便数不胜数。
但是即便是皇室的规章制度,再不近人情,也不会要求皇帝不认自己的生父,这样说起来,八王爷作为当今的生父,低调的态度确实有些过,以往大家只以为这是八王爷德行高尚,现在想来,其实是因为八王爷非常清楚,当今事实上就是先帝之子。
而根据皇城司的猜测,先帝在后来可能也是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方才毫无芥蒂得将皇位交给当今。
也是因为如此,赵祯在成为太子之后到即位之前这六、七年的岁月里,日子才会过得如此平静。
至于为什么先帝在明明知道赵祯是他亲子的情况下,依然表现的如此冷淡,理由,他不说,赵祯也想的出来。
因为在先帝心中,最重要的永远都是刘皇后,而他的存在,无疑就是给先帝和刘皇后添堵,乃至于会成为这二人终身的污点。
但明知道这样,这一位糊涂了一辈子的皇帝没有将过去完完全全得掩埋,还留下了可以供后人寻找证据的蛛丝马迹,便是他这位亲生父亲对于儿子的最后温柔了吧。
赵祯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尤其是对着一位可能被他鸠占鹊巢的堂兄弟。
他作为一个抢占了夏安然身份的兄弟,对夏安然是内疚的。但同时,他对于夏然的忽然横空出世也多了几分犹疑,这是出自于一个帝王的敏感度。
夏安然出现的时间实在太过凑巧,容不得他不多想。
终于,年轻的帝王在良久的沉默之后,站起了身,他觉得他有必要去见一下他的养父。
远在汴京的朝堂翻涌,以及隐隐在酝酿的风雨,并没有能够影响到远在金华的白家人。
白家人正在欢乐得过年气氛中,在北宋已经有了过年放烟花爆竹的习俗。
当然,因为金华三处临山,这儿的人们放爆竹还无所谓,但是放烟花的话,为了防止引发山火,就一定要去河边放。
白家作为金陵的首富,自然也不介意自己掏钱,来让金华城的人民一起看个热闹。
这几日每到夜间,东阳江两岸常常坐满了人群。
大家都在等着晚上的烟花,机智的小贩们在河岸摆上了一串摊子,民众们在观赏烟花的过程中可以买些暖饮食用,取暖之余也很有气氛,若非大家着装颇为厚实,俨然就像是一场夏日的烟花大会。
今年除了寻常的传统小吃之外还多了一样炸物。
以猪肉为底裹面粉油炸之后再炒制,最后在出锅之前撒上黑芝麻,这一名为“椒盐排条”的小吃,半吊钱一份,包在油纸做成的纸袋子里头现吃,再用树叶托了隔热,边上还放着调味料,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往里头加米醋和梅子醋。
米醋香醇,梅醋酸甜,以醋伴炸物倒也爽口。
但是这而这之中居然出了一个异类,以诡异的姿态混入了两醋当中。
辣酱油……
这是什么玩意?
在没有辣椒之前,华夏人也有了追逐辛的爱好,他们寻找出的替代品一个是花椒,一个说萝卜泥,一个是茱萸,但是除了这些还有芥末。
这里所说的芥末并不是日料里面的绿色芥末,而是使用芥菜的种子磨成泥发酵制成的一种黄色芥末,日本的绿色芥末则是使用山葵粉末制成,相比之下黄芥末更容易保存,但是辛味中带有一丝和茱萸一样去不掉的苦味,这些是因为这些植物多半是拥有较高的营养成分,为了避免被食草动物啃食,方才不得不分泌出古怪的味道。
这味道在夏安然那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杂味,但是对于宋人们来说也属于一种新鲜的尝试。
这里所做的辣酱油和现代的辣酱油不同,现代华夏流行的上海辣酱油其实是一种舶来品,正确的称呼应该是英国黑醋或伍斯特沙司,看名字就知道,这其实也是醋的一类。
而这个辣酱油就是完完全全的酱油+辣啦,是夏安然拿萝卜泥和芥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拿老抽冲调的,为了有去腥的效果,料汁在熬制的时候加了点橘子皮,味道清新自然。
他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各种复合调味料推广猪肉。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三种料汁倒是难倒了金华人士。
按照金华人的惯有口味,他们初时有志一同得选择了梅醋,酸甜可口,但也有少部分人选择的米醋,更有爱好猎奇之人则试了辣酱油。
热腾腾的椒盐排条一份的分量可供一家三口垫肚子,因为是公开以小吃名义贩售,所以椒盐排条都是称重的,一人食用可以购买大块的,家里人多则可以要求小块肉,重量一样也谈不上谁吃亏,这也是香酥鸡的成熟贩卖模式。
但是问题是,酱汁,只有撒一次的份。
而且液体流动不可控,哪怕将之分成三块撒料最后也会混合到一起去,味道便变了,如果撒料太多还会使得底层的排条在还没有吃到的时候先被泡软,以至于蘸料过多,满口酸涩,夺了排条的肉香,此为本末倒置。
故而唯一的办法看起来只有——买三份。
金华人们顿时就被难倒了,固然也有一些交好的家庭买了不同的味道换着吃,但也有独自前来的呀,一人买三份又着实太过浪费,无奈之下,便有人在购买之时便说好大家各买一份,互相拼着吃,倒也无形间促进了金华人们之间的关系。
夏安然本人没看着摊子,他正愉快得在各个小吃摊间买当地的小零食吃,还请面人师傅捏了个多多鹦的模样捏在手里,乍一眼看过去就和无忧无虑的公子哥似的。
但是实际上他一直伸着耳朵在听众人对于椒盐排条的观感。
要普及一种肉,你和他们说这肉多有营养,只要经过某某方法就能做好是没有用的,只有利用一道菜或者若干道菜让民众起了仿照之心,将其变成了各自的拿手菜乃至于待客菜,才会促进这一食材的普及。
椒盐排条好吃吗?自然是好吃的。
难做吗?不,制作方法只要能够把握住火候,任何一个会使用灶炉之人都能做出。
那……一份椒盐排条,是否值半吊钱呢?
半吊钱就是五十枚铜钱,而在北宋,寻常家庭一天的开支也就是一百文左右,若非今日是节日,加上大家是来蹭白家的烟花看,照顾一下白家的生意也算是还人情,想来只有极少一部分人会愿意试上一试这排条的滋味。
毕竟它用的是猪肉。
在逢年过节时候,金华城的人们多半会选择鸡鸭鱼肉为一道大菜,这倒不是当地人不吃猪肉,而是整鸡整鸭看起来气派有面子,鱼又是定要上的菜,猪肉便放在了购物清单的最末了。
但是但凡过节时候家长都是拗不过嘴馋的孩子们的,孩子们被油炸的香味吸引,又见排队颇长,买完了吃的人一边吹气一边吃,看起来喷香。
家长们便想着忙活了一年,今天心情又好,哪怕明知这材料不过是廉价的彘肉,但想想便也罢了,尤其是家中孩子多的家庭,比起一人一根糖葫芦或是糖人,这一份排条反而要便宜些许呢。
那尝过味道觉得不错之后是不是会有——这东西做起来很简单啊,我自己也可以做呢的想法呢?
椒盐排条的成本几乎都在椒盐和油上头,对于金华人来说这二者都不是问题,等家里小崽子嘴馋了,切上些猪肉自己偶尔小奢侈得炸一下,岂不是省下了这五十文钱?
正是利用这种贪图便宜的心思,夏安然就能将——“猪肉是可以吃的,只要做得对味道也是不错的”,这个想法植入人们的心中。
等到过些日子天气回暖了,再将阉猪的技术传出去……然后找几个当地的名士代言,应该就能带起品尝猪肉的风尚吧。
为什么要推广猪肉?
初时夏安然的想法很简单,就和他在三国时候推广食用豆制品和鱼干一样,为了补充蛋白质。
宋朝人们普遍富裕,再这里的人并没有像东汉末年那样蛋白质缺乏的问题,但是宋人崇佛,这种风尚自上而下,但凡名士大家都会和佛教牵扯上些关系,固然这是因为先帝崇道,执政期间道家不可避免得张扬引起了民众对于道教的逆反心理,也是因为佛教便于政-府管理民众而做的有意推广。
至于高官名士信佛就更简单了,宋朝当官的压力大啊,这时候又没有心理医生,有些话也不能对着旁人说,官员也需要发泄口,会打禅机嘴巴又牢的高僧自然也就成了一个优秀的发泄口。
但是佛教盛行也带来了民众以食素为上的习惯,就后世来说这的确是个好习惯,但是宋朝民众可不像后世的办公族,他们中也有不少从事重体力劳作。
在坐船北上汴京的时候夏安然便发现一种古怪情况,上至船员,下至搬运工,这些从事重体力劳作之人食用的也是以素为主,佐以鱼汤和咸鱼、米饭,很少吃肉,问了之后才知道。
因为这些人往来汴京和他区之间,自然紧跟汴京时尚。汴京以食用羊肉为荣,故而这些人便将吃猪、鸡鸭肉的钱省下来去市羊肉。而有趣的是,大宋国家中心的汴京城的百姓其实并不忌讳吃用猪肉,在汴京城留下的记载中,街坊之间猪肉的消耗量仅次于羊肉同鱼肉,和鸡鸭肉几乎持平。
不要觉得这种行为非常愚蠢,想想现代有多少学生、打工族省吃俭用宁可去买个肾机,也不愿意购买较为廉价、实用的平价手机吧。而作为对比的是,中高层阶级对于购买手机却较为随意,基本是哪种好用购买哪种,并不追求品牌。
这些船工便是如此,虽然过程可能困难,但是只要想到屯上三五个月就能买一点羊肉归家,羊肉烹煮的味道可以让四邻都能嗅到,这是多大的虚荣,这些船工便能够忍住。
从事重体力劳动,却没有有效的补充蛋白质的方法,带来的结果就是引发蛋白质缺乏症。
成年人容易引发肌肉衰减,而众所周知,肌肉便是人体骨骼的保护伞,没有了肌肉,关节、骨骼的脆弱度上升,更会引发骨质疏松、关节炎等毛病。
再试想一下,这些船夫省吃俭用就为了买一次羊肉烹煮,作为壮劳力的他们尚且如此,其家人呢?其孩童呢?
为什么当年华夏政-府大力推广一人一杯牛奶,为什么必须让孩子在学校内吃午饭,为什么幼童会多一顿校内的间食?
不是学校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方便管理,而是初时中国儿童营养缺乏、蛋白质缺乏问题非常的严重。
而对于孩子来说,蛋白质缺乏所引发的生长迟滞、智力发育障碍、低蛋白血症等等疾病,将会伴随他们终生。
正是因为如此,当时华夏政-府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