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少年杯酒意气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是扶苏第三次沐浴洗澡了。
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于是扶苏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沐、浴、洗、澡,竟然是四道工序!十二道工序之后,扶苏只感觉自己的皮都要被搓掉了。
在这个别说是沐浴露,连皂荚都没开法出来的时代,想要洗干净,就只有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搓。
虽然侍女们的小手都嫩嫩滑滑的,可接连一个时辰的搓洗还是让扶苏招架不住。
抗议无用,不止是扶苏,所有人在祭天之前必须洗得干干净净,这是礼法。
祭天,是让上天前来享用祭礼,在上天的面前,人类必须保持纯洁,否则会招来神罚。
不只是要求肉体上的纯洁,祭天还要求参与之人的心灵没有污秽。而古人认为沐浴可以涤荡人们的灵魂,于是才有了沐浴更衣这个说法。
随着最后再洗一次手,这套繁琐的洗漱过程才总算是结束。在侍女们的服侍下,扶苏换上了祭天用的礼服,收拾停当后推门而出。
天还黑着。
真羡慕不用参加祭礼的小无月啊。
祭天大典要在第一道曙光照到祭坛之时开始,在此之前扶苏需要率领百官赶到咸阳畤(zhi,四声)准备祭礼。
畤,是祭天场所的古称。祭天的地点是很有讲究的,远不是随便找个地方摆张桌子就可以进行祭祀的。
为了方便进行祭天,商君在迁都咸阳后,于咸阳城郊仿雍畤设立祭坛,故称咸阳畤。
与其他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简化的礼仪不同,东周之后诸国的祭天礼仪比之西周更为繁琐。
原本西周时天子祭天,只需要焚烧祭品以飨(音同“享”)上天即可,然而到了春秋战国之时,在祭礼之中又逐渐加入了祭舞、礼乐、上表等等步骤。
于是祭天的时间就一长再长,时至今日,已经足足要从日出祭到黄昏。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酷刑,更何况是已经连着三天没油水下肚的扶苏。
斋戒三日,身为肉食动物的扶苏只觉得双腿都跟面条似的。
幸亏出行祭天不需要走着去,站在车上好歹能省些体力。马车自然远不如牛车舒适,然而直到东汉,牛车才代替马车成为出行的重要工具。
更何况此时的礼法规定,出行必须得是马车,用别的拉车不符合礼制。
不用担心又要打仗又要拉车,会造成马匹不够用。想想昭人的祖先是谁?
就是那个传说中为穆天子驾车去瑶池与西王母幽会的造父,那个为周天子献上八骏的造父。
昭人自古就以善于养马而著称,在因功被封为诸侯之前,一直都是为周王室养马的。在昭国别的可能会缺,唯独不会缺了马。
过往读史之时,扶苏总觉得祭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无论是天旱还是洪涝,帝王将相们拉帮结伙去郊外公费旅游一圈就算是为民尽了心,岂不是很扯淡?
身体力行之后,扶苏却在心里向那些帝王将相们诚挚地道了个歉,这祭天简直太摧残了,能愿意一有事就设坛祭天的,都是真汉子。
一路跋涉,终于爬上了咸阳畤所在的土丘。
金乌此时方才从地平线上露出头来,时间正好。扶苏领着百官,先迎着朝阳东向祭拜,然后大声朗诵由七十二位五经博士呕心沥血写出的祭文。
“于昔洪荒之初兮,混蒙,五行未运兮,两曜未明,其中挺立兮,有无容声,神皇出御兮,始判浊清,立天立地人兮,群物生生。
……”
要不是扶苏五年来从未中断过学习,从一介文盲做起,辛苦积攒了些才学,就这么一篇祭文他都看不懂啥意思。
祭文读完还不能算完了,还得表给上帝看。扶苏合上竹简,再三参拜后,将竹简扔进了一旁早已燃起的火堆中。
古人祭天,实际上祭的就是上帝。
这个上帝当然不是此时还未诞生的基督教所侍奉的上帝,也不是很久以后才由道教鼓捣出来的玉皇大帝,而是一个很复杂、很抽象的概念。
祂类似于上天,又不完全是自然界的上天,而是有人格的。祂是造物主,身上有已被封神的远古三皇五帝的影子,却又不是他们中某位的化身或者集合体。
东周之人有将远古帝王(部落首领)封神的习俗,昭人能追溯到的最古远的血脉源头就来自五帝之一的颛顼。也就是《离骚》中所说的“帝高阳”,夏、楚都是他的子孙。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就是,同时期的古罗马帝国也有将过世的先王封神的习惯。
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古罗马人会在皇帝死后立刻对其进行封神,而不是等到千年以后。
祭文表给上天以后,就要为其献上歌舞。因为祭文的目的就是唤醒上帝,告诉祂有人找,此时的歌舞可以将其目光吸引住,让祂感到愉悦。
这也是个很有趣的观点。
古人认为自己喜欢歌舞,因此具有一定人格的上天也一定是喜欢歌舞的,这与古希腊人构想神的方法如出一辙。
有资格为上天奉献歌舞的,自然不是普通人,而是自幼严格训练的巫祝与巫女。
巫,是昭人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巫的文字构造就能看出,巫是连结天与地的桥梁,而连结天地的方式,就是舞。
通过舞蹈,巫可以向上天传达地上人们的尊敬以及恳求,用一种上天喜欢的方式。
除了祭祀活动,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治病。有道是自古巫医不分家。
春秋战国时代,巫医逐渐有了分工,形成了巫主接神除邪,医主疗病的格局。诸子百家中的医家就是从巫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然而医家从来没有完全将巫术剔除。在不被允许解剖尸体的古代,想要研究医术只有两个方法:实践和理论。
所谓实践就是神农尝百草,给病者服用一些符合阴阳的“药物”,如果病者活下来了,那就说明是有效的。
理论就是推演阴阳五行学说,比如太阳是阳,月亮是阴,以此类推:凡是温热的、明亮的、运动的、向上的、外向的、亢奋的都属阳;凡是寒冷的、晦暗的、静止的、向下的、内向的、抑制的都属阴。
>
这是扶苏第三次沐浴洗澡了。
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于是扶苏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沐、浴、洗、澡,竟然是四道工序!十二道工序之后,扶苏只感觉自己的皮都要被搓掉了。
在这个别说是沐浴露,连皂荚都没开法出来的时代,想要洗干净,就只有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搓。
虽然侍女们的小手都嫩嫩滑滑的,可接连一个时辰的搓洗还是让扶苏招架不住。
抗议无用,不止是扶苏,所有人在祭天之前必须洗得干干净净,这是礼法。
祭天,是让上天前来享用祭礼,在上天的面前,人类必须保持纯洁,否则会招来神罚。
不只是要求肉体上的纯洁,祭天还要求参与之人的心灵没有污秽。而古人认为沐浴可以涤荡人们的灵魂,于是才有了沐浴更衣这个说法。
随着最后再洗一次手,这套繁琐的洗漱过程才总算是结束。在侍女们的服侍下,扶苏换上了祭天用的礼服,收拾停当后推门而出。
天还黑着。
真羡慕不用参加祭礼的小无月啊。
祭天大典要在第一道曙光照到祭坛之时开始,在此之前扶苏需要率领百官赶到咸阳畤(zhi,四声)准备祭礼。
畤,是祭天场所的古称。祭天的地点是很有讲究的,远不是随便找个地方摆张桌子就可以进行祭祀的。
为了方便进行祭天,商君在迁都咸阳后,于咸阳城郊仿雍畤设立祭坛,故称咸阳畤。
与其他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简化的礼仪不同,东周之后诸国的祭天礼仪比之西周更为繁琐。
原本西周时天子祭天,只需要焚烧祭品以飨(音同“享”)上天即可,然而到了春秋战国之时,在祭礼之中又逐渐加入了祭舞、礼乐、上表等等步骤。
于是祭天的时间就一长再长,时至今日,已经足足要从日出祭到黄昏。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酷刑,更何况是已经连着三天没油水下肚的扶苏。
斋戒三日,身为肉食动物的扶苏只觉得双腿都跟面条似的。
幸亏出行祭天不需要走着去,站在车上好歹能省些体力。马车自然远不如牛车舒适,然而直到东汉,牛车才代替马车成为出行的重要工具。
更何况此时的礼法规定,出行必须得是马车,用别的拉车不符合礼制。
不用担心又要打仗又要拉车,会造成马匹不够用。想想昭人的祖先是谁?
就是那个传说中为穆天子驾车去瑶池与西王母幽会的造父,那个为周天子献上八骏的造父。
昭人自古就以善于养马而著称,在因功被封为诸侯之前,一直都是为周王室养马的。在昭国别的可能会缺,唯独不会缺了马。
过往读史之时,扶苏总觉得祭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无论是天旱还是洪涝,帝王将相们拉帮结伙去郊外公费旅游一圈就算是为民尽了心,岂不是很扯淡?
身体力行之后,扶苏却在心里向那些帝王将相们诚挚地道了个歉,这祭天简直太摧残了,能愿意一有事就设坛祭天的,都是真汉子。
一路跋涉,终于爬上了咸阳畤所在的土丘。
金乌此时方才从地平线上露出头来,时间正好。扶苏领着百官,先迎着朝阳东向祭拜,然后大声朗诵由七十二位五经博士呕心沥血写出的祭文。
“于昔洪荒之初兮,混蒙,五行未运兮,两曜未明,其中挺立兮,有无容声,神皇出御兮,始判浊清,立天立地人兮,群物生生。
……”
要不是扶苏五年来从未中断过学习,从一介文盲做起,辛苦积攒了些才学,就这么一篇祭文他都看不懂啥意思。
祭文读完还不能算完了,还得表给上帝看。扶苏合上竹简,再三参拜后,将竹简扔进了一旁早已燃起的火堆中。
古人祭天,实际上祭的就是上帝。
这个上帝当然不是此时还未诞生的基督教所侍奉的上帝,也不是很久以后才由道教鼓捣出来的玉皇大帝,而是一个很复杂、很抽象的概念。
祂类似于上天,又不完全是自然界的上天,而是有人格的。祂是造物主,身上有已被封神的远古三皇五帝的影子,却又不是他们中某位的化身或者集合体。
东周之人有将远古帝王(部落首领)封神的习俗,昭人能追溯到的最古远的血脉源头就来自五帝之一的颛顼。也就是《离骚》中所说的“帝高阳”,夏、楚都是他的子孙。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就是,同时期的古罗马帝国也有将过世的先王封神的习惯。
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古罗马人会在皇帝死后立刻对其进行封神,而不是等到千年以后。
祭文表给上天以后,就要为其献上歌舞。因为祭文的目的就是唤醒上帝,告诉祂有人找,此时的歌舞可以将其目光吸引住,让祂感到愉悦。
这也是个很有趣的观点。
古人认为自己喜欢歌舞,因此具有一定人格的上天也一定是喜欢歌舞的,这与古希腊人构想神的方法如出一辙。
有资格为上天奉献歌舞的,自然不是普通人,而是自幼严格训练的巫祝与巫女。
巫,是昭人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巫的文字构造就能看出,巫是连结天与地的桥梁,而连结天地的方式,就是舞。
通过舞蹈,巫可以向上天传达地上人们的尊敬以及恳求,用一种上天喜欢的方式。
除了祭祀活动,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治病。有道是自古巫医不分家。
春秋战国时代,巫医逐渐有了分工,形成了巫主接神除邪,医主疗病的格局。诸子百家中的医家就是从巫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然而医家从来没有完全将巫术剔除。在不被允许解剖尸体的古代,想要研究医术只有两个方法:实践和理论。
所谓实践就是神农尝百草,给病者服用一些符合阴阳的“药物”,如果病者活下来了,那就说明是有效的。
理论就是推演阴阳五行学说,比如太阳是阳,月亮是阴,以此类推:凡是温热的、明亮的、运动的、向上的、外向的、亢奋的都属阳;凡是寒冷的、晦暗的、静止的、向下的、内向的、抑制的都属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