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重修旧好 (2/2)
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我奉楚公之命,特为殷公送来书信。”
桓温当然也算是殷浩的旧友,二人年少时就在一起玩过竹马,但是在殷浩作为领袖群臣,对抗桓温的同时,二人往日的情谊早就烟消云散。
原本就算是北伐失败,有会稽王司马昱护持,殷浩也能安然无恙的渡过这一劫难,但是在桓温的穷追猛打之下,司马昱被迫,只得放弃殷浩,将他贬为庶人,流放于此。
如今桓温派人送信,且不说是不是黄鼠狼给猫拜年,没安好心,但着实是出乎殷浩的意料。
殷浩终究是从信使手中接过了桓温的来信,将其拆看。
信的内容并不长,殷浩却久久不语,面色凝重。
殷涓以为是有噩耗,出言道:
“父亲.”
话才开口,殷浩就将信纸递给了他,殷涓接过一看,惊得连下巴都差点掉落下去。
原来,桓温在信中追溯他与殷浩少年时的情谊,声称自己逼迫朝廷废黜殷浩的官爵,正是因为清楚殷浩的才能,不愿他继续留在朝中与自己作对,所以为之。
桓温表示,自己不忍见殷浩的才华就此埋没,希望他能前往楚国,担任尚书令一职,也等于是给了殷浩以此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毫无疑问,殷浩确实动心了,他不愿就此背负骂名,老死于东阳,如今桓温主动示好,给出的楚国尚书令一职,自是诚意满满。
如果不是殷涓在场,殷浩又怎会强忍心中的喜意,不曾流于外表。
殷浩对信使道:
“此事事关重大,还请容我思虑周全,待至东阳城,必定予以答复。”
信使自是答应道:
“殷公不必急于一时,只是楚公还在襄阳盼望着殷公,希望殷公能够体察楚公的诚意。”
只是,殷浩并不知道,桓温的这份诚意的背后,却是一个大坑。
桓温并没有透露自己想要让曾经的士族领袖,来推动楚国的土断。
而殷浩作为庾亮的记室参军,与桓温一样,也是王导、庾亮土断的亲历者,其中的条条框框,他自然熟悉。
因此桓温才会想到要让殷浩出面顶锅,吸引士人的仇恨,而不让郗超被人怨恨。
至于不曾与殷浩坦言,自然是希望先把人给骗去襄阳,如果说不通道理,就得想办法逼他就范。
桓熙威胁谢安一事,给了桓温很大的启发,大不了就拿殷浩的亲族相威胁。
就如同今日如果殷浩拒绝桓温的邀请,这份威胁就将由桓温的信使道出,逼迫殷浩前往襄阳。
两日后,不出所料,殷浩果真欣然答应此事,志大才疏固然是缺点,但是,殷浩能有远大志向,桓温又主动示好,殷浩怎么会放过这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他想要写一封回信给桓温,但是由于太过重视,又不知从何下笔,最终还是信使说道:
“殷公不必回信,早有人在建康等候消息,只需得知殷公有意重新出山,楚公的奏疏就将送抵台城,为殷公求得赦免。”
殷浩闻言点点头,终于放弃了回信。
只等朝廷的宽赦恩旨一到,就将带着家眷离开东阳,前往襄阳担任尚书令。
可殷浩又哪知道,他这個尚书令,就只是主抓推行土断,其余政务,皆会由左右仆射代劳。
相较于殷浩的磨磨唧唧,桓熙明显果断许多,在接到桓温的来信之后,他立即为父亲回信一封。
桓熙的态度很明确,对于桓温有意推行土断,增加财政收入,同时打压士族势力,桓熙就恨不在襄阳,否则定要当场举双手赞同。
在给桓温的回信中,桓熙写道:兼并不抑,田制不立。
自然是鼓励桓温大肆打击土地兼并。
桓熙更是在信中表示,楚国若是因此生乱,信使朝至,胡骑夕发。
梁国的那些鲜卑、匈奴骑兵,可不会管你什么世家大族,铁蹄之下,安有完卵。
桓熙的回信先于殷浩出山的消息被桓温所知晓。
桓温对于桓熙的鼎力支持,自然是倍感欣慰,但他又回了一封信,责备桓熙轻视了自己。
王导、庾亮尚且成功推行了土断,以他桓温的威势,哪需要桓熙派遣胡人南下助阵。
毕竟这一次,桓温面对的又不是慕容恪的十万步骑,桓温对于促成此事,可谓是胸有成竹。
当殷浩答应桓温邀请的消息被送往建康,恰如信使所言,桓温的奏疏也被送入了台城。
一时之间,朝野哗然。
桓温与殷浩的关系之恶劣,可谓世人皆知,如今桓温请求宽赦殷浩,甚至让人怀疑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只不过,既然桓温都开了口,司马昱自然不会阻挠,他还计划着重新将殷浩收为己用。
(本章完)
p;“我奉楚公之命,特为殷公送来书信。”
桓温当然也算是殷浩的旧友,二人年少时就在一起玩过竹马,但是在殷浩作为领袖群臣,对抗桓温的同时,二人往日的情谊早就烟消云散。
原本就算是北伐失败,有会稽王司马昱护持,殷浩也能安然无恙的渡过这一劫难,但是在桓温的穷追猛打之下,司马昱被迫,只得放弃殷浩,将他贬为庶人,流放于此。
如今桓温派人送信,且不说是不是黄鼠狼给猫拜年,没安好心,但着实是出乎殷浩的意料。
殷浩终究是从信使手中接过了桓温的来信,将其拆看。
信的内容并不长,殷浩却久久不语,面色凝重。
殷涓以为是有噩耗,出言道:
“父亲.”
话才开口,殷浩就将信纸递给了他,殷涓接过一看,惊得连下巴都差点掉落下去。
原来,桓温在信中追溯他与殷浩少年时的情谊,声称自己逼迫朝廷废黜殷浩的官爵,正是因为清楚殷浩的才能,不愿他继续留在朝中与自己作对,所以为之。
桓温表示,自己不忍见殷浩的才华就此埋没,希望他能前往楚国,担任尚书令一职,也等于是给了殷浩以此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毫无疑问,殷浩确实动心了,他不愿就此背负骂名,老死于东阳,如今桓温主动示好,给出的楚国尚书令一职,自是诚意满满。
如果不是殷涓在场,殷浩又怎会强忍心中的喜意,不曾流于外表。
殷浩对信使道:
“此事事关重大,还请容我思虑周全,待至东阳城,必定予以答复。”
信使自是答应道:
“殷公不必急于一时,只是楚公还在襄阳盼望着殷公,希望殷公能够体察楚公的诚意。”
只是,殷浩并不知道,桓温的这份诚意的背后,却是一个大坑。
桓温并没有透露自己想要让曾经的士族领袖,来推动楚国的土断。
而殷浩作为庾亮的记室参军,与桓温一样,也是王导、庾亮土断的亲历者,其中的条条框框,他自然熟悉。
因此桓温才会想到要让殷浩出面顶锅,吸引士人的仇恨,而不让郗超被人怨恨。
至于不曾与殷浩坦言,自然是希望先把人给骗去襄阳,如果说不通道理,就得想办法逼他就范。
桓熙威胁谢安一事,给了桓温很大的启发,大不了就拿殷浩的亲族相威胁。
就如同今日如果殷浩拒绝桓温的邀请,这份威胁就将由桓温的信使道出,逼迫殷浩前往襄阳。
两日后,不出所料,殷浩果真欣然答应此事,志大才疏固然是缺点,但是,殷浩能有远大志向,桓温又主动示好,殷浩怎么会放过这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他想要写一封回信给桓温,但是由于太过重视,又不知从何下笔,最终还是信使说道:
“殷公不必回信,早有人在建康等候消息,只需得知殷公有意重新出山,楚公的奏疏就将送抵台城,为殷公求得赦免。”
殷浩闻言点点头,终于放弃了回信。
只等朝廷的宽赦恩旨一到,就将带着家眷离开东阳,前往襄阳担任尚书令。
可殷浩又哪知道,他这個尚书令,就只是主抓推行土断,其余政务,皆会由左右仆射代劳。
相较于殷浩的磨磨唧唧,桓熙明显果断许多,在接到桓温的来信之后,他立即为父亲回信一封。
桓熙的态度很明确,对于桓温有意推行土断,增加财政收入,同时打压士族势力,桓熙就恨不在襄阳,否则定要当场举双手赞同。
在给桓温的回信中,桓熙写道:兼并不抑,田制不立。
自然是鼓励桓温大肆打击土地兼并。
桓熙更是在信中表示,楚国若是因此生乱,信使朝至,胡骑夕发。
梁国的那些鲜卑、匈奴骑兵,可不会管你什么世家大族,铁蹄之下,安有完卵。
桓熙的回信先于殷浩出山的消息被桓温所知晓。
桓温对于桓熙的鼎力支持,自然是倍感欣慰,但他又回了一封信,责备桓熙轻视了自己。
王导、庾亮尚且成功推行了土断,以他桓温的威势,哪需要桓熙派遣胡人南下助阵。
毕竟这一次,桓温面对的又不是慕容恪的十万步骑,桓温对于促成此事,可谓是胸有成竹。
当殷浩答应桓温邀请的消息被送往建康,恰如信使所言,桓温的奏疏也被送入了台城。
一时之间,朝野哗然。
桓温与殷浩的关系之恶劣,可谓世人皆知,如今桓温请求宽赦殷浩,甚至让人怀疑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只不过,既然桓温都开了口,司马昱自然不会阻挠,他还计划着重新将殷浩收为己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