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有父善后 (1/2)
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31章 有父善后
新年将近,即使是喜庆的氛围,也没能缓和征虏将军府内,两大派系的对立局面。
合则聚,不合则散,部分僚佐见自己得不到桓熙的重视,向其请辞,决意离去。
桓熙并不挽留,也不曾为难,反而厚赐盘缠,临别之际,感慨道:
“我们之间并非存有私怨,只是政见不同罢了。
“今日别过,愿诸君各奔前程,早日寻得真主,能够一展所学,万莫相憎。”
众人好聚好散,离职的僚佐感受到桓熙的善意,自然也不会留在梁州与他为难,正应了桓熙那句各奔前程,有人往建康求用,也有人选择结庐隐居。
究其缘由,倒不是桓熙赠送的那份盘缠,而是在他推行均田令后,左手掌握民心,右手把持军权,就连李、赵、程这种兴盛上百年的本地高门,都要避其锋芒,又何况是别的家族。
征虏将军府送走一批人,桓熙效仿魏武帝,颁布求贤令,声称,只求才能,不问出身。
如今的东晋,选官、用官都在遵循曹魏大臣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更看重出身,而非才能,因此,民间又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
此举在民间引起热议,每天都有许多寒门学子前来将军府毛遂自荐。
其中,当然包括有士族中的庶出子弟。
士族之间同样有三六九等,例如南郑李氏就不能与琅琊王氏这样的门阀相比较,而家族内部的嫡庶之别,则更为明显。
桓熙不用梁州派系,并非是单纯的防备本地人,而是他清楚,既然要改革,就不能让那些既得利益者去执行。
如今庶出、寒门子弟来投,桓熙对此极为重视,他亲自把关,严加考核,倒也筛选出一批称职的佐吏,对他们信任有加。
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征虏将军府的派系之分,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区分为荆州系与梁州系。
应该称作改革派与顽固派更为贴切。
赵歙回到汉中的时候,幕府的派系斗争终于有所缓和。
说到底,征虏幕府的派系斗争,其实是梁州士族与桓熙之间的角力。
当他们发现,就连撂挑子不干,都无法使桓熙回心转意的时候,已经清楚,自己并没有能力可以迫使桓熙让步。
与其维持毫无意义的对立,倒不如主动缓和关系,等着桓熙将来离开梁州。
高贵的士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只能低下他们的头颅,忍气吞声。
汉中,征虏将军府。
赵歙双手奉上书信,他紧张地注意着桓熙在看信时的神情,只见对方紧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赵歙不由长舒一口气。
王猛在信里的言辞极为客气,只是推说自己患病在身,不宜远行,恳请桓熙见谅。
桓熙将信件收好,看向赵歙:
“此行能为我带来王先生的书信,着实是辛苦你了。”
赵歙赶忙道:
“为将军办事,赵某又怎敢妄称辛劳,只恨未能替将军请出王公。”
桓熙点点头,说道:
“我还得让你去一趟华山,为我捎去书信,你可愿往?”
虽说舟车劳顿,但赵歙还是立即答应下来:
“小民即刻出发。... -->>
第31章 有父善后
新年将近,即使是喜庆的氛围,也没能缓和征虏将军府内,两大派系的对立局面。
合则聚,不合则散,部分僚佐见自己得不到桓熙的重视,向其请辞,决意离去。
桓熙并不挽留,也不曾为难,反而厚赐盘缠,临别之际,感慨道:
“我们之间并非存有私怨,只是政见不同罢了。
“今日别过,愿诸君各奔前程,早日寻得真主,能够一展所学,万莫相憎。”
众人好聚好散,离职的僚佐感受到桓熙的善意,自然也不会留在梁州与他为难,正应了桓熙那句各奔前程,有人往建康求用,也有人选择结庐隐居。
究其缘由,倒不是桓熙赠送的那份盘缠,而是在他推行均田令后,左手掌握民心,右手把持军权,就连李、赵、程这种兴盛上百年的本地高门,都要避其锋芒,又何况是别的家族。
征虏将军府送走一批人,桓熙效仿魏武帝,颁布求贤令,声称,只求才能,不问出身。
如今的东晋,选官、用官都在遵循曹魏大臣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更看重出身,而非才能,因此,民间又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
此举在民间引起热议,每天都有许多寒门学子前来将军府毛遂自荐。
其中,当然包括有士族中的庶出子弟。
士族之间同样有三六九等,例如南郑李氏就不能与琅琊王氏这样的门阀相比较,而家族内部的嫡庶之别,则更为明显。
桓熙不用梁州派系,并非是单纯的防备本地人,而是他清楚,既然要改革,就不能让那些既得利益者去执行。
如今庶出、寒门子弟来投,桓熙对此极为重视,他亲自把关,严加考核,倒也筛选出一批称职的佐吏,对他们信任有加。
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征虏将军府的派系之分,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区分为荆州系与梁州系。
应该称作改革派与顽固派更为贴切。
赵歙回到汉中的时候,幕府的派系斗争终于有所缓和。
说到底,征虏幕府的派系斗争,其实是梁州士族与桓熙之间的角力。
当他们发现,就连撂挑子不干,都无法使桓熙回心转意的时候,已经清楚,自己并没有能力可以迫使桓熙让步。
与其维持毫无意义的对立,倒不如主动缓和关系,等着桓熙将来离开梁州。
高贵的士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只能低下他们的头颅,忍气吞声。
汉中,征虏将军府。
赵歙双手奉上书信,他紧张地注意着桓熙在看信时的神情,只见对方紧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赵歙不由长舒一口气。
王猛在信里的言辞极为客气,只是推说自己患病在身,不宜远行,恳请桓熙见谅。
桓熙将信件收好,看向赵歙:
“此行能为我带来王先生的书信,着实是辛苦你了。”
赵歙赶忙道:
“为将军办事,赵某又怎敢妄称辛劳,只恨未能替将军请出王公。”
桓熙点点头,说道:
“我还得让你去一趟华山,为我捎去书信,你可愿往?”
虽说舟车劳顿,但赵歙还是立即答应下来:
“小民即刻出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