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下去,不仅堵塞了庶族有才干的子弟的升迁,而且会对皇权造成威胁。
关陇集团在废立皇后和改立太子等一系列斗争中受到了打击,但是他们的首要人物长孙无忌等人依然在朝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除了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外,其他人的职位均没有变动。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虽然在废后一事上贡献不小,却还没有得到他们所期冀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
关陇集团不甘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公元656年,韩瑗上疏高宗,替褚遂良喊冤。但是,此时的高宗已不是那个刚即位时唯贞观老臣之命是从的小皇帝了,无论从维护武则天的地位还是从维护他本人的尊严方面考虑,他都不会答应韩瑗的请求。韩瑗见高宗拒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便以辞职相要挟。高宗看出韩瑗的用意,不许他辞职。韩瑗等人于是利用手中的职权,改调褚遂良为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市)都督。
与此同时,许敬宗等人也在积极活动。他们密切地注视着关陇集团的动向。就在褚遂良当上桂州都督后不久,许敬宗等人诬告韩瑗、来济、褚遂良等人结为朋党,图谋不轨,根据是桂州为用武之地,褚遂良为桂州都督,其实是以他作为外援伺机谋反。于是,高宗毫不迟疑地贬韩瑗为振州(治所在今海南三亚市西)刺史,贬来济为台州(治所在今浙江临海市)刺史,再贬褚遂良为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这样一来,关陇集团元气大伤,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褚遂良至爱州后,上表自陈,罗列自己的功绩,字里行间充满了哀求,罗列了自己受诏辅政的功劳,但高宗不为所动。不久,褚遂良郁郁而终。
韩瑷等人被贬,朝中的关陇集团的势力只剩长孙无忌了。自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长孙无忌很少抛头露面,主要承担领导编纂书籍的职责。当韩瑗、来济等被贬逐,褚遂良病死爱州之后,长孙无忌就成为武则天等人的直接对手。武则天和许敬宗等人都明白,只要长孙无忌还在朝中,关陇集团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
公元659年,洛阳人李奉节等告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互为朋党,高宗诏令许敬宗审理。许敬宗审讯急迫,韦季方自杀未遂,许敬宗则乘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无忌构陷忠臣近戚,伺机谋反。由于在废立皇后问题上高宗和长孙无忌之间曾有过冲突,长孙无忌已失去了高宗往日的尊崇。但高宗对许敬宗耸人听闻的诬奏感到惊讶和疑惑,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命许敬宗再加审查。第二天,许敬宗上奏,诡称昨晚韦季方已承认与长孙无忌共同谋反,还编造了谋反的口实,极力敦促高宗以法收捕。许敬宗见高宗怕留下杀舅父的恶名,迟迟下不了决心,又列举了汉文帝杀其舅父薄昭,至今天下仍称为“明主”一事,以消除其疑虑。许敬宗还进一步说:“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无忌今日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陛下少更迁,臣恐变生肘腋,悔无及矣!”在许敬宗的一再劝说下,高宗没有召见长孙无忌,即下诏削夺他的官爵、封邑,流放于黔州(今四川彭水),并发兵立即遣送。不过,高宗仍念舅甥之情,念长孙无忌有拥戴之功,特准许按一品标准供给饮食。长孙无忌的家族也受到株连,从弟渝州刺史长孙智仁、族弟长孙恩、儿子驸马都尉长孙冲,族子驸马都尉长孙铨、长孙祥等也陆续被诛或被贬,无一幸免。
不久之后,唐高宗又命司空李世绩、中书令许敬宗等五名宰相再次审理长孙无忌一案。许敬宗命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投绳自杀身死,并籍没其家。然后上疏高宗,说长孙无忌罪状属实。于是,高宗又下诏赐死韩瑗、柳爽等人。至此,关陇集团彻底覆灭。
六、修订氏族
武则天认为,只有摧毁门阀制度,根除门阀观念,才能使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为统治者所用。也只有提高庶族地主官僚的地位,才能使出身寒微而有才能之士抬起头来,施展文武才能,为大唐的统治效力。而且,任用这些没有多少根基的庶族人士,也是巩固皇权的最好对策。
武则天的想法得到了高宗的支持。他们首先采取的措施是修订《氏族志》。《氏族志》是贞观年间唐太宗不满魏晋以来的门阈制度,而委派高士廉等撰写的、国家法定的贵族族谱。原来,早在魏文帝的时候,就确立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当时用人的方法,首先是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由他们推荐把各地的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朝廷按等选用。这本是一种选官制度,但后来,各州担任“中正”的人,都出自豪门世族之家,他们选人也都以门第高下为标准,并不真正看中才能,从而逐渐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而。不过,高士廉等人受门阀制度影响很深,他收集全国各个世族的家谱,依据史书,辨别真假,考证世系,推进忠贤,贬退奸佞,分清高下,定出上下共几等,不仅没有对门阀制度加以抑制,反而连唐太宗的设想也没有达到。
公元659年,许敬宗等人在武则天的授意下,以《氏族志》不叙武氏家族为名,请求进行修改。高宗于是下诏,命礼部郎中孔志约等人进行修订,而不再任命世族出身的人插手,并命令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把它作为门第高下的意义淡化了。该书以皇后族武氏为第一等,其余的望族都以在唐朝担任官品之高下为标准,分成九等。凡五品以上的官员,不管其出身是世族或是庶族,都写了进去,一概进入世族,贯彻了“各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通过《姓氏录》,高宗朝比较彻底地否定了旧的门第观念,笼络了许多庶族出身的新贵族,受到了大多数出身低微的人士的拥护。(未完待续)
下去,不仅堵塞了庶族有才干的子弟的升迁,而且会对皇权造成威胁。
关陇集团在废立皇后和改立太子等一系列斗争中受到了打击,但是他们的首要人物长孙无忌等人依然在朝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除了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外,其他人的职位均没有变动。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虽然在废后一事上贡献不小,却还没有得到他们所期冀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
关陇集团不甘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公元656年,韩瑗上疏高宗,替褚遂良喊冤。但是,此时的高宗已不是那个刚即位时唯贞观老臣之命是从的小皇帝了,无论从维护武则天的地位还是从维护他本人的尊严方面考虑,他都不会答应韩瑗的请求。韩瑗见高宗拒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便以辞职相要挟。高宗看出韩瑗的用意,不许他辞职。韩瑗等人于是利用手中的职权,改调褚遂良为桂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市)都督。
与此同时,许敬宗等人也在积极活动。他们密切地注视着关陇集团的动向。就在褚遂良当上桂州都督后不久,许敬宗等人诬告韩瑗、来济、褚遂良等人结为朋党,图谋不轨,根据是桂州为用武之地,褚遂良为桂州都督,其实是以他作为外援伺机谋反。于是,高宗毫不迟疑地贬韩瑗为振州(治所在今海南三亚市西)刺史,贬来济为台州(治所在今浙江临海市)刺史,再贬褚遂良为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刺史。这样一来,关陇集团元气大伤,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褚遂良至爱州后,上表自陈,罗列自己的功绩,字里行间充满了哀求,罗列了自己受诏辅政的功劳,但高宗不为所动。不久,褚遂良郁郁而终。
韩瑷等人被贬,朝中的关陇集团的势力只剩长孙无忌了。自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长孙无忌很少抛头露面,主要承担领导编纂书籍的职责。当韩瑗、来济等被贬逐,褚遂良病死爱州之后,长孙无忌就成为武则天等人的直接对手。武则天和许敬宗等人都明白,只要长孙无忌还在朝中,关陇集团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
公元659年,洛阳人李奉节等告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互为朋党,高宗诏令许敬宗审理。许敬宗审讯急迫,韦季方自杀未遂,许敬宗则乘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无忌构陷忠臣近戚,伺机谋反。由于在废立皇后问题上高宗和长孙无忌之间曾有过冲突,长孙无忌已失去了高宗往日的尊崇。但高宗对许敬宗耸人听闻的诬奏感到惊讶和疑惑,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命许敬宗再加审查。第二天,许敬宗上奏,诡称昨晚韦季方已承认与长孙无忌共同谋反,还编造了谋反的口实,极力敦促高宗以法收捕。许敬宗见高宗怕留下杀舅父的恶名,迟迟下不了决心,又列举了汉文帝杀其舅父薄昭,至今天下仍称为“明主”一事,以消除其疑虑。许敬宗还进一步说:“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无忌今日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陛下少更迁,臣恐变生肘腋,悔无及矣!”在许敬宗的一再劝说下,高宗没有召见长孙无忌,即下诏削夺他的官爵、封邑,流放于黔州(今四川彭水),并发兵立即遣送。不过,高宗仍念舅甥之情,念长孙无忌有拥戴之功,特准许按一品标准供给饮食。长孙无忌的家族也受到株连,从弟渝州刺史长孙智仁、族弟长孙恩、儿子驸马都尉长孙冲,族子驸马都尉长孙铨、长孙祥等也陆续被诛或被贬,无一幸免。
不久之后,唐高宗又命司空李世绩、中书令许敬宗等五名宰相再次审理长孙无忌一案。许敬宗命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投绳自杀身死,并籍没其家。然后上疏高宗,说长孙无忌罪状属实。于是,高宗又下诏赐死韩瑗、柳爽等人。至此,关陇集团彻底覆灭。
六、修订氏族
武则天认为,只有摧毁门阀制度,根除门阀观念,才能使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为统治者所用。也只有提高庶族地主官僚的地位,才能使出身寒微而有才能之士抬起头来,施展文武才能,为大唐的统治效力。而且,任用这些没有多少根基的庶族人士,也是巩固皇权的最好对策。
武则天的想法得到了高宗的支持。他们首先采取的措施是修订《氏族志》。《氏族志》是贞观年间唐太宗不满魏晋以来的门阈制度,而委派高士廉等撰写的、国家法定的贵族族谱。原来,早在魏文帝的时候,就确立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当时用人的方法,首先是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由他们推荐把各地的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朝廷按等选用。这本是一种选官制度,但后来,各州担任“中正”的人,都出自豪门世族之家,他们选人也都以门第高下为标准,并不真正看中才能,从而逐渐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而。不过,高士廉等人受门阀制度影响很深,他收集全国各个世族的家谱,依据史书,辨别真假,考证世系,推进忠贤,贬退奸佞,分清高下,定出上下共几等,不仅没有对门阀制度加以抑制,反而连唐太宗的设想也没有达到。
公元659年,许敬宗等人在武则天的授意下,以《氏族志》不叙武氏家族为名,请求进行修改。高宗于是下诏,命礼部郎中孔志约等人进行修订,而不再任命世族出身的人插手,并命令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把它作为门第高下的意义淡化了。该书以皇后族武氏为第一等,其余的望族都以在唐朝担任官品之高下为标准,分成九等。凡五品以上的官员,不管其出身是世族或是庶族,都写了进去,一概进入世族,贯彻了“各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通过《姓氏录》,高宗朝比较彻底地否定了旧的门第观念,笼络了许多庶族出身的新贵族,受到了大多数出身低微的人士的拥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