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1255再铸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三旺讲了好一顿,面红耳赤的,拿过一个大竹筒,咕咚咕咚灌了一大口松针茶。
堂下大部分社员都听懂了,似乎已经想象出了顷田中错落有致分布着各种作物、牛羊在闲地上随意吃草、一年忙到头不得空闲的美好景象,一个个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相互交头接耳兴奋地讨论着。
也有一些人,一开始种麦种豆的时候还挺清楚,一到后面讲到四圃轮作的时候就晕了,一脸懵逼地看着黑板上那些道道和别扭的图案,徒劳地翻着手中的册子,但一个字也不认识,只好拉着旁边相熟的社员,央求他们再讲解一遍。
社主任祝星子见时机差不多,出来说道:“社员们,还有个好消息!东家们已经说了,今年大家刚安顿下来,诸事繁多,所以,咱们公社第一年的夏粮减半!不管你收了多少,最多交三石就够了!”
这也是东海商社对顷田主的扶持措施之一,第一年开荒难度最大,所以要激励一下。给钱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少收点税了。一开始是准备夏粮全免的,但是商务部认为至少要象征性收一点,以把收税流程建设起来,所以最后象征性地减半了。
听到这个好消息,社员们顿时发出一阵欢呼。祝星子学着东家们的做派压了压手,继续说道:“还有,到时候要是麦子收得多了,也可以卖给东家的粮站。嗯,价格按照市价来,不会比运去城里卖低多少,还是上门收粮!当然,买卖自愿,你想自己运去城里卖也行。”
这也是个好消息,如果自己去城里卖粮的话,运输麻烦不说,还会被城里的粮店压价,要是商社能上门收货,可就大大方便他们了,因此社员们又欢呼了起来。
“还有,”祝星子脸色红亮,“此后的徭役也改啦!嗯,不是说没了,该服的还是要服,不过以后的徭役分了公徭和社徭两种。公徭就是去给东家干活,修路建城之类的,大家都知道,好处是不用自带干粮了,东家管饭,干得好还有公分可以换东西;社徭呢,就没这些了,还是跟以前一样得吃自己,不过干的活都是给咱公社自己干的,就在自家田周围,修修水利、铺铺路,虽然没钱拿,但总归是咱自己得利,也是好事呐!”
徭役在现阶段,仍然是东海商社无法放弃的一种征税形式,而且也有利于把闲散的劳动力利用起来,是进步的征税方式。但是以前的强迫性劳役效率低下,东海人还是稍稍加了一点激励措施,虽然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但因为效率提升了,总体还是赚的。
社员们对徭役自然是不喜欢的,但既然有所改进,还是让他们比较满意,一个红脸的女汉子问道:“主任,那俺家是服公徭还是社徭啊?”
祝星子一拍额头,说:“对了,忘说了,今年咱忙,就不用服徭了,明年冬天,咱再开会选人去服徭役,每户出一人,公徭和社徭各半!嗯,要是到时候还是二十七户,就公徭十四户,社徭十三户。哦,还有,公徭可以出五百免役钱免掉,社徭嘛,这是咱自己的事,具体多少,得咱商量着定。”
听到这个条件,社员们交头接耳,开始议论起来。
刘三旺插嘴道:“我看也得五百,不然谁服公徭啊,都抢着去社徭了。”
有人起哄道:“那可不一定,公徭还有工分拿呢,说不定有人愿意去呢?”
祝星子摆摆手说:“不用急,明年再说吧。行了,谁还有什么事没有?没事的话,咱今天就散会吧,去看看自家的田,然后回家吧!”
众人正要起身,刘三旺却突然想起了什么,高声说道:“等等等等,俺有个事儿忘说了。东家给了咱社一批棉花种子,对,棉花你们知道吧?就是那个棉花。这棉花啊,种的日子跟豆子前后脚,但是更吃地力,收的日子也晚,之后就不能种麦,只能种苜蓿积蓄地力了。不过棉花如今价贵,种一季棉花,赚得可比豆和麦加起来还多!明年要是有人想种,可以过来跟俺要一点种子,俺再给你们讲讲棉花怎么种,也不用种太多,在第三圃种上一两亩,就算全没了,也不心疼不是?”
棉纺织业作为未来的朝阳产业,自然受到了东海商社的极度重视,早早地就开始尝试自行种植和纺织棉花了。不过不知是棉花品种有问题,还是纺织技术不到家,总之纺出来的棉纱质量很差,只能织些粗棉布出来。城阳特产帆布用的棉纱,仍然还是在胶州收购的东平府棉纱。不过即使如此,棉花仍然是个好东西,就算不纺纱,做成棉絮塞进大衣棉被里也好啊,所以今年东海农场又种了不少棉花,还放了一点棉种出去,鼓励散户种植。
社员们对此并不太在意,只当多了个种植的选择,陪着吆喝了一声,然后便出了祠堂。只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留了下来,犹豫了一会儿,走到刘三旺身边,问道:“刘兄弟,若是种了棉便不能种麦,那倒也省工夫了,换块圃种麦便是。若是我只种麦和棉两样,是不是轮作起来便轻松些?”
刘三旺看了看他,记了起这人来。
这老汉姓王,家有二子一女,女儿已经嫁了出去,小儿子去年参军,战斗时伤了脸颊和手掌,他家也因此分到了这块地。王家之前还有二十多亩地,王老汉取舍不得,干脆分了家,让大儿子继承了原先的地,自己带着老妻,来了公社给小儿子耕种这新得的一顷地。只是小儿子退伍后被公安部要去做了警察,薪水还不错,没时间来种田,所以他家的劳力就剩了两个老人,倒也还挥得动锄头,但想像其他家一样用好整整一百亩估计是不可能了。其实更好的方案是把这一顷地整体转包出去,不过商社在前三年禁止转租或转让,老人这辈子都没种过这么多地,自己也不太愿意转包,所以就没办法了。
刘三旺感觉有点棘手,说道:“王大哥啊,单种粮和棉花,倒确实是省了不少麻烦,不过棉花照料起来也是要不少工夫的。嗯,不如这样吧,别家都分四圃,你家可以分上五圃,这样每圃就只有二十亩了,再不行就分六圃。这样,只种一圃棉花、一圃麦子,一个夏天一个冬天,你们两口子也就种过来了,剩下几圃也不算浪费,种上苜蓿多养点羊什么的,省事,也能赚不少。也可以雇一两个长工,等到农忙的时候,再雇几个短工帮忙,赚的总比花的多。嘿,虽然紧了点,但你家就两口子,说不定一年下来,算人头分的比别家还多呢。”
听到他的方案,王老汉感觉安心了不少,只是仍然苦笑道:“还要雇工啊,唉,我家也没什么积蓄,哪有钱去雇啊……”
&n... -->>
刘三旺讲了好一顿,面红耳赤的,拿过一个大竹筒,咕咚咕咚灌了一大口松针茶。
堂下大部分社员都听懂了,似乎已经想象出了顷田中错落有致分布着各种作物、牛羊在闲地上随意吃草、一年忙到头不得空闲的美好景象,一个个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相互交头接耳兴奋地讨论着。
也有一些人,一开始种麦种豆的时候还挺清楚,一到后面讲到四圃轮作的时候就晕了,一脸懵逼地看着黑板上那些道道和别扭的图案,徒劳地翻着手中的册子,但一个字也不认识,只好拉着旁边相熟的社员,央求他们再讲解一遍。
社主任祝星子见时机差不多,出来说道:“社员们,还有个好消息!东家们已经说了,今年大家刚安顿下来,诸事繁多,所以,咱们公社第一年的夏粮减半!不管你收了多少,最多交三石就够了!”
这也是东海商社对顷田主的扶持措施之一,第一年开荒难度最大,所以要激励一下。给钱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少收点税了。一开始是准备夏粮全免的,但是商务部认为至少要象征性收一点,以把收税流程建设起来,所以最后象征性地减半了。
听到这个好消息,社员们顿时发出一阵欢呼。祝星子学着东家们的做派压了压手,继续说道:“还有,到时候要是麦子收得多了,也可以卖给东家的粮站。嗯,价格按照市价来,不会比运去城里卖低多少,还是上门收粮!当然,买卖自愿,你想自己运去城里卖也行。”
这也是个好消息,如果自己去城里卖粮的话,运输麻烦不说,还会被城里的粮店压价,要是商社能上门收货,可就大大方便他们了,因此社员们又欢呼了起来。
“还有,”祝星子脸色红亮,“此后的徭役也改啦!嗯,不是说没了,该服的还是要服,不过以后的徭役分了公徭和社徭两种。公徭就是去给东家干活,修路建城之类的,大家都知道,好处是不用自带干粮了,东家管饭,干得好还有公分可以换东西;社徭呢,就没这些了,还是跟以前一样得吃自己,不过干的活都是给咱公社自己干的,就在自家田周围,修修水利、铺铺路,虽然没钱拿,但总归是咱自己得利,也是好事呐!”
徭役在现阶段,仍然是东海商社无法放弃的一种征税形式,而且也有利于把闲散的劳动力利用起来,是进步的征税方式。但是以前的强迫性劳役效率低下,东海人还是稍稍加了一点激励措施,虽然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但因为效率提升了,总体还是赚的。
社员们对徭役自然是不喜欢的,但既然有所改进,还是让他们比较满意,一个红脸的女汉子问道:“主任,那俺家是服公徭还是社徭啊?”
祝星子一拍额头,说:“对了,忘说了,今年咱忙,就不用服徭了,明年冬天,咱再开会选人去服徭役,每户出一人,公徭和社徭各半!嗯,要是到时候还是二十七户,就公徭十四户,社徭十三户。哦,还有,公徭可以出五百免役钱免掉,社徭嘛,这是咱自己的事,具体多少,得咱商量着定。”
听到这个条件,社员们交头接耳,开始议论起来。
刘三旺插嘴道:“我看也得五百,不然谁服公徭啊,都抢着去社徭了。”
有人起哄道:“那可不一定,公徭还有工分拿呢,说不定有人愿意去呢?”
祝星子摆摆手说:“不用急,明年再说吧。行了,谁还有什么事没有?没事的话,咱今天就散会吧,去看看自家的田,然后回家吧!”
众人正要起身,刘三旺却突然想起了什么,高声说道:“等等等等,俺有个事儿忘说了。东家给了咱社一批棉花种子,对,棉花你们知道吧?就是那个棉花。这棉花啊,种的日子跟豆子前后脚,但是更吃地力,收的日子也晚,之后就不能种麦,只能种苜蓿积蓄地力了。不过棉花如今价贵,种一季棉花,赚得可比豆和麦加起来还多!明年要是有人想种,可以过来跟俺要一点种子,俺再给你们讲讲棉花怎么种,也不用种太多,在第三圃种上一两亩,就算全没了,也不心疼不是?”
棉纺织业作为未来的朝阳产业,自然受到了东海商社的极度重视,早早地就开始尝试自行种植和纺织棉花了。不过不知是棉花品种有问题,还是纺织技术不到家,总之纺出来的棉纱质量很差,只能织些粗棉布出来。城阳特产帆布用的棉纱,仍然还是在胶州收购的东平府棉纱。不过即使如此,棉花仍然是个好东西,就算不纺纱,做成棉絮塞进大衣棉被里也好啊,所以今年东海农场又种了不少棉花,还放了一点棉种出去,鼓励散户种植。
社员们对此并不太在意,只当多了个种植的选择,陪着吆喝了一声,然后便出了祠堂。只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留了下来,犹豫了一会儿,走到刘三旺身边,问道:“刘兄弟,若是种了棉便不能种麦,那倒也省工夫了,换块圃种麦便是。若是我只种麦和棉两样,是不是轮作起来便轻松些?”
刘三旺看了看他,记了起这人来。
这老汉姓王,家有二子一女,女儿已经嫁了出去,小儿子去年参军,战斗时伤了脸颊和手掌,他家也因此分到了这块地。王家之前还有二十多亩地,王老汉取舍不得,干脆分了家,让大儿子继承了原先的地,自己带着老妻,来了公社给小儿子耕种这新得的一顷地。只是小儿子退伍后被公安部要去做了警察,薪水还不错,没时间来种田,所以他家的劳力就剩了两个老人,倒也还挥得动锄头,但想像其他家一样用好整整一百亩估计是不可能了。其实更好的方案是把这一顷地整体转包出去,不过商社在前三年禁止转租或转让,老人这辈子都没种过这么多地,自己也不太愿意转包,所以就没办法了。
刘三旺感觉有点棘手,说道:“王大哥啊,单种粮和棉花,倒确实是省了不少麻烦,不过棉花照料起来也是要不少工夫的。嗯,不如这样吧,别家都分四圃,你家可以分上五圃,这样每圃就只有二十亩了,再不行就分六圃。这样,只种一圃棉花、一圃麦子,一个夏天一个冬天,你们两口子也就种过来了,剩下几圃也不算浪费,种上苜蓿多养点羊什么的,省事,也能赚不少。也可以雇一两个长工,等到农忙的时候,再雇几个短工帮忙,赚的总比花的多。嘿,虽然紧了点,但你家就两口子,说不定一年下来,算人头分的比别家还多呢。”
听到他的方案,王老汉感觉安心了不少,只是仍然苦笑道:“还要雇工啊,唉,我家也没什么积蓄,哪有钱去雇啊……”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