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1255再铸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258年,12月17日,落药要塞。
落药要塞是山河防线中第一个开工的棱堡,主体结构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完工。完工后这一个月来这里也没闲着,而是在要塞内部又加盖了一圈“门”字排列的营房,以在将来容纳更多的驻军和物资。
营房正中,垒了一个高达五米的砖包土台,上面竖着一根高耸入云的大木柱。木柱中央和顶端的位置各有一个望斗,顶端的上望斗底部拉出四根支索,牢牢固定在要塞四角的地面上,即使大风吹过,也没有明显的晃动。这便是要塞的瞭望台了
这根木柱连着上面的望斗和四周的支索都是海洋部友情赞助的,原先准备做成桅杆的,用一整根不知道多少年的崂山衫木制成,高达二十米,是造船厂的宝贝,为了战略需要不得不拿了出来。
当初立这个瞭望台的时候,想的是尽可能扩大预警范围,所以又垒了个高台提升高度。由于落药要塞地势本来就比周围高了一截,再加上高台和桅杆本身的高度,所以最终瞭望台上望斗的高度达到了三十五米,在上面看下去,周围半径三十公里的地域一览无余,甚至能看出远方地平线的弧度,确实是预警利器。
不过用了一阵子,才发现这么高其实没什么卵用。虽然能看到几十里外,但那么远的目标已经过于小很难看见了,就算有望远镜,一点点扫过去也是件很麻烦的事。而且这么高跟地面交流起来也很困难,再加上寒风吹得冷,所以还是十五米高的下望斗用得比较多。
但是今天上望斗上突然热闹了起来,中央架起了一个大号铁皮炉子,里面填充着煤炭,还淋了一层鲸油、松油和煤粉混合制成的引火油。狭窄的望斗里挤了三个人,都身穿厚厚的棉大衣,其中两人正在用力拉着绳子,从地面往望斗里吊装什么东西,而另一个身材最高大却基本没出力的家伙一边探头看着正在逐渐上升的货物,一边顶着风声喊道:“好好好,上来了,小心点,轻拿轻放,这可是镇社重器!”
这个男人是财政部的股东马原,而这批货物也确实是镇社重器。随着箱子逐渐到达望斗边缘,马原一把把它抓住,然后三人配合,小心地移到了望斗中。
马原穿越前喜读网文,在手机中积攒了不少相关资料,为商社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他这又搞出了些新点子。
他拿出一把小刀,拆开箱子外侧层层叠叠的包装,将其打开,三个由大至小的望远镜展现在三人面前。
其余两人,一个脸色白净的叫张乐生,本地富户出身,后来机缘巧合去了崂山学宫读书,学有小成后被东海商社雇了来;另一个瘦小精壮的叫李大成,原先是义勇队的士兵,因为眼力好、文化课成绩好,被选拔为通信兵。他们两人在商社也算老人了,可以说见多识广,但此时看到这些宝物也禁不住惊呼起来。
东海商社现在自产的玻璃质量不过关,造不出合格的光学玻璃,即使优中选优,也只能勉强制造一些低倍率望远镜,成像质量不怎么好,配发给侦察兵和低级军官使用。高级军官们自用的望远镜都是从后世带过来的,所幸当时他们是乘船游览,还真带了不少。
而这批望远镜,用的则是将后世玻璃熔铸后再磨制的镜片,成像效果可比之前那些山寨货强多了。其中更是有一个一百倍率超大望远镜,最初是为东海觅天台试制的,耗费了不少人工,但是由于镜片质量仍然不佳,镜片又没有形成消色差镜组,所以看出去的景象全部是扭曲的,而且景物边缘形成了彩色的色带,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之后就一直闲置着。但是从好的方面来说,至少能看到“有”或者“没有”,这一点对于马原他们来说用处就很大了,所以从天文台那边要了过来,今天拿出来实验一下。
马原兴冲冲地将箱子中附带的三脚架组装起来,然后喊另外两人一起,将那台巨大的一百倍望远镜装了上去,对准了蓝村镇的方向,迫不及待地朝目镜中看去——然而这一看他就头晕了。
&nbs... -->>
1258年,12月17日,落药要塞。
落药要塞是山河防线中第一个开工的棱堡,主体结构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完工。完工后这一个月来这里也没闲着,而是在要塞内部又加盖了一圈“门”字排列的营房,以在将来容纳更多的驻军和物资。
营房正中,垒了一个高达五米的砖包土台,上面竖着一根高耸入云的大木柱。木柱中央和顶端的位置各有一个望斗,顶端的上望斗底部拉出四根支索,牢牢固定在要塞四角的地面上,即使大风吹过,也没有明显的晃动。这便是要塞的瞭望台了
这根木柱连着上面的望斗和四周的支索都是海洋部友情赞助的,原先准备做成桅杆的,用一整根不知道多少年的崂山衫木制成,高达二十米,是造船厂的宝贝,为了战略需要不得不拿了出来。
当初立这个瞭望台的时候,想的是尽可能扩大预警范围,所以又垒了个高台提升高度。由于落药要塞地势本来就比周围高了一截,再加上高台和桅杆本身的高度,所以最终瞭望台上望斗的高度达到了三十五米,在上面看下去,周围半径三十公里的地域一览无余,甚至能看出远方地平线的弧度,确实是预警利器。
不过用了一阵子,才发现这么高其实没什么卵用。虽然能看到几十里外,但那么远的目标已经过于小很难看见了,就算有望远镜,一点点扫过去也是件很麻烦的事。而且这么高跟地面交流起来也很困难,再加上寒风吹得冷,所以还是十五米高的下望斗用得比较多。
但是今天上望斗上突然热闹了起来,中央架起了一个大号铁皮炉子,里面填充着煤炭,还淋了一层鲸油、松油和煤粉混合制成的引火油。狭窄的望斗里挤了三个人,都身穿厚厚的棉大衣,其中两人正在用力拉着绳子,从地面往望斗里吊装什么东西,而另一个身材最高大却基本没出力的家伙一边探头看着正在逐渐上升的货物,一边顶着风声喊道:“好好好,上来了,小心点,轻拿轻放,这可是镇社重器!”
这个男人是财政部的股东马原,而这批货物也确实是镇社重器。随着箱子逐渐到达望斗边缘,马原一把把它抓住,然后三人配合,小心地移到了望斗中。
马原穿越前喜读网文,在手机中积攒了不少相关资料,为商社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他这又搞出了些新点子。
他拿出一把小刀,拆开箱子外侧层层叠叠的包装,将其打开,三个由大至小的望远镜展现在三人面前。
其余两人,一个脸色白净的叫张乐生,本地富户出身,后来机缘巧合去了崂山学宫读书,学有小成后被东海商社雇了来;另一个瘦小精壮的叫李大成,原先是义勇队的士兵,因为眼力好、文化课成绩好,被选拔为通信兵。他们两人在商社也算老人了,可以说见多识广,但此时看到这些宝物也禁不住惊呼起来。
东海商社现在自产的玻璃质量不过关,造不出合格的光学玻璃,即使优中选优,也只能勉强制造一些低倍率望远镜,成像质量不怎么好,配发给侦察兵和低级军官使用。高级军官们自用的望远镜都是从后世带过来的,所幸当时他们是乘船游览,还真带了不少。
而这批望远镜,用的则是将后世玻璃熔铸后再磨制的镜片,成像效果可比之前那些山寨货强多了。其中更是有一个一百倍率超大望远镜,最初是为东海觅天台试制的,耗费了不少人工,但是由于镜片质量仍然不佳,镜片又没有形成消色差镜组,所以看出去的景象全部是扭曲的,而且景物边缘形成了彩色的色带,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之后就一直闲置着。但是从好的方面来说,至少能看到“有”或者“没有”,这一点对于马原他们来说用处就很大了,所以从天文台那边要了过来,今天拿出来实验一下。
马原兴冲冲地将箱子中附带的三脚架组装起来,然后喊另外两人一起,将那台巨大的一百倍望远镜装了上去,对准了蓝村镇的方向,迫不及待地朝目镜中看去——然而这一看他就头晕了。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