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建极六年在漫天风雪中到来了。经历了去年的风云变幻,尽管知道今年还是有很多不容易,但朝野上下的心态都平静了很多,毕竟最难啃的骨头已经被啃下来,虽然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但毕竟是生生啃了下来。
汪舜华在新年终于小小的放了一下假,陪太皇太后和孩子们一起看戏。去年外头的事情闹得轰轰烈烈,太皇太后很是揪心,几次劝汪舜华不要操之过急,多和大臣们商量;汪舜华只能疲惫的应付。
如今,云破天开,太皇太后即便不过问朝堂上的事情,只看她的脸色也能看出来。当时说了些“要保重身体、不要太过操劳”之类的话,乐呵呵的吃了饭,即便各自去休息了。
只是临睡前,汪舜华扯下一缕银发。
真是操心太多了,头发一根根从头到尾的开始发白。
皱纹也开始爬上来。
节日期间,正式颁布了《传染病防治办法》。“传染病”这个词提前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概念早已深入人心,让人闻之色变,就是“疫”。
建极四年预防瘟疫取得了一定效果。汪舜华下令太医院研究防治的办法,尽可能减少死亡人数。
太医们能做的主要还是翻书。
最要命的几种“大疫”,伤寒、瘴气、传尸(肺结核)、疠风(麻风病)、虏疮(天花),每次发作都是死者相籍。
好在历朝历代都做了研究探索。
预防方面,决不能吃虫子、蚂蚁或老鼠碰过的东西;病死的各种鸡犬猪也不能吃,更不能投入井中或者江河,只会污染水源,必须烧掉——这个很难说,毕竟没东西吃的时候什么都可能塞进嘴里,只要不让周围人知道,估计也就那样了。
天花可以用牛痘接种来预防,其他的也有办法——学宋朝。“煎水”可以消灭疾病的源头,所以要“多喝热水”;上厕所要除掉上衣,且“下必浣水”;粪便也会传播疾病,这年头没有下水道,因此两京和大城市有收粪人,保障了城市清洁卫生;监狱也要注意,每五天就要打扫一次,甚至犯人的枷锁都要清洗于净;春末夏初是狂犬病的高发期,碰到疯狗或者咬人的狗要直接打死。
医疗技术先不说,就要凭大夫的手艺,汪舜华也不懂土法制青霉素;但是隔离法很管用,只要确定是传染病,本人和有接触的人员都要采取隔离措施,以防传染;其中已发作的送专门的养护所,没确诊的在家老实呆一个月。
此外,就是口罩,太医搞不懂什么空气传播,但是此前为防止口气污染,有用丝巾遮盖口鼻的;因此也不难理解。朝廷有纺织公司做口罩,估计销路不会太好,一是造型简单,民间容易仿作;二是普通百姓没钱,即便要求了,估计也就扯快布蒙一下。
还有就是消毒。
这年头没有消毒液,花椒与盐煎汤合用,可以除湿止痛、杀虫解毒,但是这显然只有宫廷或者达官富豪之家用得起;没关系,酒精也可以消毒——明朝有蒸馏酒,医用酒精纯度75%汪舜华还是能记住的,太医有点奇怪汪太后懂这个,但是太后也只是让试,先记下吧,如今发现挺管用,就写上了;此外,石灰水也可以消毒,而且便宜;只是千万别往身上涂抹。
差不多就这些了,汪舜华想了想,同意颁布天下,要求各地贯彻落实,并作为考封铨选的内容。
正月里,京城举行了两场很是隆重的婚礼,太皇太后、太后遣人祝贺,文武官员参加,民间更是议论纷纷。
一场婚礼的男主角是刚刚荣升太子少保的王越,女主角是太后身边的女学士商妙玉,文华殿大学士商辂长女。
王越已经快四十,自然不是结发夫妻;而商妙玉已经二十五,在早婚早育的明朝,自然也不是寻常。
因为商妙玉是再嫁。
后世有关商辂的传说不少。说他是父亲遗腹子,而且是小妾所生,嫡母秦雪梅含辛茹苦将他养大,为此还编了一出《雪梅教子》。
商辂虽然没有这样的传奇身世,但他家里还真有秦雪梅一类的人物,就是他的大女儿妙玉。
明朝流行早婚,妙玉早在景泰八年嫁给同乡按察副使周弘璧的幼子贡士周汴,没想到结婚才不到一年就死了,也没留下孩子。历史上守制四十余年,正德初,以贞节旌表门闾。
那一回商辂在英宗复辟后被赶回老家,这回官运亨通;偏偏汪舜华主政后不久选了一批重臣之女进宫陪公主读书,当时妙玉正在守制,又是寡妇,自然不在选中。
直到建极三年,因为朝中的事情太多,加上要教养宫女,汪舜华又选了一批精通文墨的妇女进宫——这个真的不多,加上妙玉是商辂之女,就顺利留在她身边伺候文墨。
汪舜华知道她少年新寡,很是唏嘘,就问她可有心再嫁;妙玉自然说“安有此等非分之想!妾情愿一辈子留在太后身边。”
汪舜华笑道:“你才几岁,就说一辈子?”
即便笑道:“你就安心留在这里,咱们也好做个伴。”
商妙玉叩谢。
汪太后主政已经好几年,朝臣自然会揣测她的脾气秉性,其中太后的批示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这些一般情况下都是内阁拟好了,她照着抄,能看出方向,但更具体的就只有私下揣摩。
但是很快有心人就有发现,对照通政司呈上去的奏本和六科拿到的批阅,其中有几类是从来没有拿出来的,也就是说留中了。其中包括宗室请名请封以及妇女的旌表。
建极三年以后,大家都知道汪太后在打宗室的主意,但是妇女旌表却一直没有下文,这多少有些令人诧异。
这个有心人是弘义阁大学士李贤,他在建极三年底提出了妇女旌表的问题,三四年来,只有今年初旌表了一次,今年底照例应该旌表,但到现在还没有批复,需要劝化世风、激励士气。
汪舜华脸色不算好:“难道妇女改嫁,就是世风日下、国将不国吗?”
???
既然脸皮已经撕下了,汪舜华也就直说了:“我是不赞成妇女守节的。本来民间女人就比男人少一些,再强行要求妇女守节,多了怨女旷夫,没事的光棍聚在一起,更容易滋生是非;以前有民谣唱‘察孝廉,父别居’,为了一座贞节牌坊,多少女人青灯黄卷,这也不说了,关键是有些心怀叵测之徒,为了光耀门楣,或者减免赋税,或者争夺家产,强行让妇女守节,甚至逼其殉节,伤害了多少无辜的人命!如今朝廷百废待兴,正要涵养百姓,繁衍... -->>
建极六年在漫天风雪中到来了。经历了去年的风云变幻,尽管知道今年还是有很多不容易,但朝野上下的心态都平静了很多,毕竟最难啃的骨头已经被啃下来,虽然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但毕竟是生生啃了下来。
汪舜华在新年终于小小的放了一下假,陪太皇太后和孩子们一起看戏。去年外头的事情闹得轰轰烈烈,太皇太后很是揪心,几次劝汪舜华不要操之过急,多和大臣们商量;汪舜华只能疲惫的应付。
如今,云破天开,太皇太后即便不过问朝堂上的事情,只看她的脸色也能看出来。当时说了些“要保重身体、不要太过操劳”之类的话,乐呵呵的吃了饭,即便各自去休息了。
只是临睡前,汪舜华扯下一缕银发。
真是操心太多了,头发一根根从头到尾的开始发白。
皱纹也开始爬上来。
节日期间,正式颁布了《传染病防治办法》。“传染病”这个词提前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概念早已深入人心,让人闻之色变,就是“疫”。
建极四年预防瘟疫取得了一定效果。汪舜华下令太医院研究防治的办法,尽可能减少死亡人数。
太医们能做的主要还是翻书。
最要命的几种“大疫”,伤寒、瘴气、传尸(肺结核)、疠风(麻风病)、虏疮(天花),每次发作都是死者相籍。
好在历朝历代都做了研究探索。
预防方面,决不能吃虫子、蚂蚁或老鼠碰过的东西;病死的各种鸡犬猪也不能吃,更不能投入井中或者江河,只会污染水源,必须烧掉——这个很难说,毕竟没东西吃的时候什么都可能塞进嘴里,只要不让周围人知道,估计也就那样了。
天花可以用牛痘接种来预防,其他的也有办法——学宋朝。“煎水”可以消灭疾病的源头,所以要“多喝热水”;上厕所要除掉上衣,且“下必浣水”;粪便也会传播疾病,这年头没有下水道,因此两京和大城市有收粪人,保障了城市清洁卫生;监狱也要注意,每五天就要打扫一次,甚至犯人的枷锁都要清洗于净;春末夏初是狂犬病的高发期,碰到疯狗或者咬人的狗要直接打死。
医疗技术先不说,就要凭大夫的手艺,汪舜华也不懂土法制青霉素;但是隔离法很管用,只要确定是传染病,本人和有接触的人员都要采取隔离措施,以防传染;其中已发作的送专门的养护所,没确诊的在家老实呆一个月。
此外,就是口罩,太医搞不懂什么空气传播,但是此前为防止口气污染,有用丝巾遮盖口鼻的;因此也不难理解。朝廷有纺织公司做口罩,估计销路不会太好,一是造型简单,民间容易仿作;二是普通百姓没钱,即便要求了,估计也就扯快布蒙一下。
还有就是消毒。
这年头没有消毒液,花椒与盐煎汤合用,可以除湿止痛、杀虫解毒,但是这显然只有宫廷或者达官富豪之家用得起;没关系,酒精也可以消毒——明朝有蒸馏酒,医用酒精纯度75%汪舜华还是能记住的,太医有点奇怪汪太后懂这个,但是太后也只是让试,先记下吧,如今发现挺管用,就写上了;此外,石灰水也可以消毒,而且便宜;只是千万别往身上涂抹。
差不多就这些了,汪舜华想了想,同意颁布天下,要求各地贯彻落实,并作为考封铨选的内容。
正月里,京城举行了两场很是隆重的婚礼,太皇太后、太后遣人祝贺,文武官员参加,民间更是议论纷纷。
一场婚礼的男主角是刚刚荣升太子少保的王越,女主角是太后身边的女学士商妙玉,文华殿大学士商辂长女。
王越已经快四十,自然不是结发夫妻;而商妙玉已经二十五,在早婚早育的明朝,自然也不是寻常。
因为商妙玉是再嫁。
后世有关商辂的传说不少。说他是父亲遗腹子,而且是小妾所生,嫡母秦雪梅含辛茹苦将他养大,为此还编了一出《雪梅教子》。
商辂虽然没有这样的传奇身世,但他家里还真有秦雪梅一类的人物,就是他的大女儿妙玉。
明朝流行早婚,妙玉早在景泰八年嫁给同乡按察副使周弘璧的幼子贡士周汴,没想到结婚才不到一年就死了,也没留下孩子。历史上守制四十余年,正德初,以贞节旌表门闾。
那一回商辂在英宗复辟后被赶回老家,这回官运亨通;偏偏汪舜华主政后不久选了一批重臣之女进宫陪公主读书,当时妙玉正在守制,又是寡妇,自然不在选中。
直到建极三年,因为朝中的事情太多,加上要教养宫女,汪舜华又选了一批精通文墨的妇女进宫——这个真的不多,加上妙玉是商辂之女,就顺利留在她身边伺候文墨。
汪舜华知道她少年新寡,很是唏嘘,就问她可有心再嫁;妙玉自然说“安有此等非分之想!妾情愿一辈子留在太后身边。”
汪舜华笑道:“你才几岁,就说一辈子?”
即便笑道:“你就安心留在这里,咱们也好做个伴。”
商妙玉叩谢。
汪太后主政已经好几年,朝臣自然会揣测她的脾气秉性,其中太后的批示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这些一般情况下都是内阁拟好了,她照着抄,能看出方向,但更具体的就只有私下揣摩。
但是很快有心人就有发现,对照通政司呈上去的奏本和六科拿到的批阅,其中有几类是从来没有拿出来的,也就是说留中了。其中包括宗室请名请封以及妇女的旌表。
建极三年以后,大家都知道汪太后在打宗室的主意,但是妇女旌表却一直没有下文,这多少有些令人诧异。
这个有心人是弘义阁大学士李贤,他在建极三年底提出了妇女旌表的问题,三四年来,只有今年初旌表了一次,今年底照例应该旌表,但到现在还没有批复,需要劝化世风、激励士气。
汪舜华脸色不算好:“难道妇女改嫁,就是世风日下、国将不国吗?”
???
既然脸皮已经撕下了,汪舜华也就直说了:“我是不赞成妇女守节的。本来民间女人就比男人少一些,再强行要求妇女守节,多了怨女旷夫,没事的光棍聚在一起,更容易滋生是非;以前有民谣唱‘察孝廉,父别居’,为了一座贞节牌坊,多少女人青灯黄卷,这也不说了,关键是有些心怀叵测之徒,为了光耀门楣,或者减免赋税,或者争夺家产,强行让妇女守节,甚至逼其殉节,伤害了多少无辜的人命!如今朝廷百废待兴,正要涵养百姓,繁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