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六部官员忙得不可开交,内阁更是焦头烂额。
除了要部署各项改革工作、应对突发事件,对朝廷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如何做好土地清理。
农业社会,土地才是根本。土地清理不出来,土地兼并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农民还是无法安居乐业,朝廷的税还是收不上来。
但土地清丈,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汉光武帝以开国君主的身份搞“度田均税”都没能成功,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也没有真正实施。
听张凤忧心忡忡的说着清丈的困难,汪舜华的决心毫不动摇:“田粮不均,偏累小民,必须据实清丈。凡有阻挠不遵者,不管宗室、勋贵、官员、士绅,不管年龄、资历、威望,一律从严从重处置。”
经验有现成的,就是太祖。他老人家经过摸索,成功创立了黄册制度;只是这么些年了,账实不符,所以需要重新清理。
那么,用当年太祖的办法不就行了?
但是于谦认为不能照搬照抄:“当年太祖创立户贴制、小黄册到最终推行黄册制度,前后历时十余年;而且如今的形势与当年已经大不相同。”
这是再明白不过的现实——太祖是开国之君,在一滩烂泥上建立了新的帝国,有这样的魄力和能力,让所有人低头;而且当时旧的国家机器被砸碎,新的王朝刚刚建立,说了就能算。
如今呢?自己只是代儿子掌管天下,时间不能消耗太久;而且这么些年地方太平无事,自然各种土地兼并严重,地头蛇们盘根错节,撕咬着朝廷小民的利益。
所以,除了继承,还要创新。
汪舜华是实干派,有问题不要紧,一个一个解决。
首先明确是全部重新来,不是在之前的基础上缝缝补补。
张凤认为:“黄册账实不符,由来已久;如今取消人丁税,重新测量土地,新造之黄册比起以前,变化太大,如果再要和以前对照,恐怕不仅驳查之时,任务艰巨;而且百姓担心追缴之前的赋税,不敢申报。”
汪舜华点头:“本次攒造黄册,不和以前对比,作为全新的根本数据,以后在此基础上更定。”
黄册的内容已经定下来,颁发给地方翻印;马上就要搞试点,那么清量的方式、时限等细则就要定下来。
这时候就要说——经费。
这一说不要紧,这才知道——攒造鱼鳞黄册这么大的事,户部居然不准备安排专门的经费!
汪舜华吓了一跳,听张凤说:“这是洪武以来的制度,黄册攒造和管理,朝廷都没有安排经费。”
???!!!
汪舜华简直要怀疑自己的耳朵:“你们怎么做到的?从中央到地方几级政府,劳师动众,就算徭役不给工钱,饭总归是要管的;另外造册过程中笔墨纸砚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汪舜华深刻的记得上辈子为了一个报表要反复修改多少次,浪费多少打印耗材;就算大明朝的官吏都能不卡壳一次过,难道还能无中生有变出花来?
难得碰上个讲道理的,张凤简直感动的想要哭出声来,这才解释:“太祖定下了制度,黄册每十年攒造一次。大体分为六步:先是户部奏准、晓谕天下;然后各户依式亲供;再是攒造里册、编排里甲;再是汇编司府州县总册;再是解册收贮;最后驳查补造。只是不仅后湖黄册库从没有拨款,甚至每次攒造黄册,也只有州府以上,才会安排钱粮,但这也是由他们自行筹措;下面的,就是百姓自己出。”
... -->>
六部官员忙得不可开交,内阁更是焦头烂额。
除了要部署各项改革工作、应对突发事件,对朝廷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如何做好土地清理。
农业社会,土地才是根本。土地清理不出来,土地兼并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农民还是无法安居乐业,朝廷的税还是收不上来。
但土地清丈,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汉光武帝以开国君主的身份搞“度田均税”都没能成功,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也没有真正实施。
听张凤忧心忡忡的说着清丈的困难,汪舜华的决心毫不动摇:“田粮不均,偏累小民,必须据实清丈。凡有阻挠不遵者,不管宗室、勋贵、官员、士绅,不管年龄、资历、威望,一律从严从重处置。”
经验有现成的,就是太祖。他老人家经过摸索,成功创立了黄册制度;只是这么些年了,账实不符,所以需要重新清理。
那么,用当年太祖的办法不就行了?
但是于谦认为不能照搬照抄:“当年太祖创立户贴制、小黄册到最终推行黄册制度,前后历时十余年;而且如今的形势与当年已经大不相同。”
这是再明白不过的现实——太祖是开国之君,在一滩烂泥上建立了新的帝国,有这样的魄力和能力,让所有人低头;而且当时旧的国家机器被砸碎,新的王朝刚刚建立,说了就能算。
如今呢?自己只是代儿子掌管天下,时间不能消耗太久;而且这么些年地方太平无事,自然各种土地兼并严重,地头蛇们盘根错节,撕咬着朝廷小民的利益。
所以,除了继承,还要创新。
汪舜华是实干派,有问题不要紧,一个一个解决。
首先明确是全部重新来,不是在之前的基础上缝缝补补。
张凤认为:“黄册账实不符,由来已久;如今取消人丁税,重新测量土地,新造之黄册比起以前,变化太大,如果再要和以前对照,恐怕不仅驳查之时,任务艰巨;而且百姓担心追缴之前的赋税,不敢申报。”
汪舜华点头:“本次攒造黄册,不和以前对比,作为全新的根本数据,以后在此基础上更定。”
黄册的内容已经定下来,颁发给地方翻印;马上就要搞试点,那么清量的方式、时限等细则就要定下来。
这时候就要说——经费。
这一说不要紧,这才知道——攒造鱼鳞黄册这么大的事,户部居然不准备安排专门的经费!
汪舜华吓了一跳,听张凤说:“这是洪武以来的制度,黄册攒造和管理,朝廷都没有安排经费。”
???!!!
汪舜华简直要怀疑自己的耳朵:“你们怎么做到的?从中央到地方几级政府,劳师动众,就算徭役不给工钱,饭总归是要管的;另外造册过程中笔墨纸砚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汪舜华深刻的记得上辈子为了一个报表要反复修改多少次,浪费多少打印耗材;就算大明朝的官吏都能不卡壳一次过,难道还能无中生有变出花来?
难得碰上个讲道理的,张凤简直感动的想要哭出声来,这才解释:“太祖定下了制度,黄册每十年攒造一次。大体分为六步:先是户部奏准、晓谕天下;然后各户依式亲供;再是攒造里册、编排里甲;再是汇编司府州县总册;再是解册收贮;最后驳查补造。只是不仅后湖黄册库从没有拨款,甚至每次攒造黄册,也只有州府以上,才会安排钱粮,但这也是由他们自行筹措;下面的,就是百姓自己出。”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