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功臣后人还在寻访,别的事情也不能放下。
而在汪舜华心目中,目前的头等大事莫过于——办报纸!
搞宫斗要走群众路线,搞政治更要走群众路线。
汪舜华很清楚接下来她要做什么,也就很清楚需要怎样的声势。媒体的力量有多强大,她是真切的见识过的。所以在坐到珠帘后的那一刻,她就决定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报纸——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舆论这块阵地,你不去占领,就让别人占领。
领袖经验的总结,放之四海而皆准。
明朝当然有报纸,称为邸报,汪舜华以前为了解闷还看过不少。客观来说,邸报披露的内容还是很全面的,论人,上自帝后宗室,下至平民百姓,中间还有大量官员;论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但对于汪舜华来说,远远不够。
她需要传声筒,吹鼓手。
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中间商赚差价,啊,不对,唱走调。
汪舜华不能出宫,于是问起相关情况。
于谦介绍:“邸报是由六科给事中选择刊登内容。按照规矩,六科每日接到各衙门题奏本,逐一抄写成册,五日一送内阁,以备编纂。”
汪舜华问:“都是手抄?”
于谦奏告:“邸报主要是手抄,但也有印刷的,但是极少,除非特别重要。在京的各衙门要想知道朝报的内容,或者派本部门的书手来六科廊房抄传,或者由六科派人分发。”
他还介绍:“邸报由通政司向全国发送。如今有邸报,也有民报。邸报主要针对官员,尤其高级官员;但还有一些想要了解时局却没有资格得到邸报的读书人甚至普通人。民间一些商人瞅准了商机,做起了传抄邸报的营生。”
汪舜华拿起了邸报:“不怕他们抄,就怕他们抄走了样。”
于是与群臣商议,于谦提出:“先帝崩逝,皇帝年幼,内外人心,惶惶不安。太后可下旨,自今日起,各衙门章奏未经御览批红,不许邸报抄发;凡涉边事,一概慎抄传。”
汪舜华想了想,堵不如疏,这个时候信息如果不给够,下面反而会惊疑;但是她必须确保信息足够准确、到位。
汪舜华本来想将邸报一分为二,一为《大众日报》,一为《光明日报》,前者侧重于消息,主要针对普通百姓;后者侧重评论,可以大量选择群臣奏疏和民间上言,主要针对知识分子尤其中高级知识分子;但是现在印刷和交通实在感人,没办法,只能集中精力搞消息;评论嘛,弄成杂志,三个月出一期就行。
于是下旨:邸报改名《光明时报》,由通政司统一印刷,三天一发;另外办《光明评论》,三月一发;内容都由太后在奏疏中圈定。除向各级官员发送,也面向向民间售卖;民间报房传抄,务必注明来源,而且不得删节修改。
于谦等都觉得没有必要,造价高,估计没有很多人愿意购买。
汪舜华并不这么想:“朝廷卖报纸,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把朝廷真实的声音没有任何偏差的传递出去,传递到全国最底层;同时,把全国各地最真实的声音收集上来,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官民的良性互动。否则,有些事我们不说,别人就会帮我们说;有些话我们不说到位,别人就会怪腔怪调。”
她合上报纸:“以后报刊清样,我要亲自过目。”
于谦只能称是,只是心里有点踌躇:只怕这报纸是不大好办。
汪舜华明白,报纸不好办,关键是刊刻不好整。
和后世报纸被堆在角落里只能吃灰当废纸处理完全不同,现在的邸报属于贵重物品,一般人买不起。
不好整也要整,有问题一个一个来解决。
汪舜华下定了决心,建极元年正月一日,一定要让报刊面世,剩下不到三个月时间,必须争分夺秒!
如同上辈子解决工作的方式,她要求列出问题清单,亲自主持召开推进会,召集各部门的领导和工匠来商讨。
大家都有点不适应。
不适应... -->>
功臣后人还在寻访,别的事情也不能放下。
而在汪舜华心目中,目前的头等大事莫过于——办报纸!
搞宫斗要走群众路线,搞政治更要走群众路线。
汪舜华很清楚接下来她要做什么,也就很清楚需要怎样的声势。媒体的力量有多强大,她是真切的见识过的。所以在坐到珠帘后的那一刻,她就决定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报纸——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舆论这块阵地,你不去占领,就让别人占领。
领袖经验的总结,放之四海而皆准。
明朝当然有报纸,称为邸报,汪舜华以前为了解闷还看过不少。客观来说,邸报披露的内容还是很全面的,论人,上自帝后宗室,下至平民百姓,中间还有大量官员;论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但对于汪舜华来说,远远不够。
她需要传声筒,吹鼓手。
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中间商赚差价,啊,不对,唱走调。
汪舜华不能出宫,于是问起相关情况。
于谦介绍:“邸报是由六科给事中选择刊登内容。按照规矩,六科每日接到各衙门题奏本,逐一抄写成册,五日一送内阁,以备编纂。”
汪舜华问:“都是手抄?”
于谦奏告:“邸报主要是手抄,但也有印刷的,但是极少,除非特别重要。在京的各衙门要想知道朝报的内容,或者派本部门的书手来六科廊房抄传,或者由六科派人分发。”
他还介绍:“邸报由通政司向全国发送。如今有邸报,也有民报。邸报主要针对官员,尤其高级官员;但还有一些想要了解时局却没有资格得到邸报的读书人甚至普通人。民间一些商人瞅准了商机,做起了传抄邸报的营生。”
汪舜华拿起了邸报:“不怕他们抄,就怕他们抄走了样。”
于是与群臣商议,于谦提出:“先帝崩逝,皇帝年幼,内外人心,惶惶不安。太后可下旨,自今日起,各衙门章奏未经御览批红,不许邸报抄发;凡涉边事,一概慎抄传。”
汪舜华想了想,堵不如疏,这个时候信息如果不给够,下面反而会惊疑;但是她必须确保信息足够准确、到位。
汪舜华本来想将邸报一分为二,一为《大众日报》,一为《光明日报》,前者侧重于消息,主要针对普通百姓;后者侧重评论,可以大量选择群臣奏疏和民间上言,主要针对知识分子尤其中高级知识分子;但是现在印刷和交通实在感人,没办法,只能集中精力搞消息;评论嘛,弄成杂志,三个月出一期就行。
于是下旨:邸报改名《光明时报》,由通政司统一印刷,三天一发;另外办《光明评论》,三月一发;内容都由太后在奏疏中圈定。除向各级官员发送,也面向向民间售卖;民间报房传抄,务必注明来源,而且不得删节修改。
于谦等都觉得没有必要,造价高,估计没有很多人愿意购买。
汪舜华并不这么想:“朝廷卖报纸,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把朝廷真实的声音没有任何偏差的传递出去,传递到全国最底层;同时,把全国各地最真实的声音收集上来,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官民的良性互动。否则,有些事我们不说,别人就会帮我们说;有些话我们不说到位,别人就会怪腔怪调。”
她合上报纸:“以后报刊清样,我要亲自过目。”
于谦只能称是,只是心里有点踌躇:只怕这报纸是不大好办。
汪舜华明白,报纸不好办,关键是刊刻不好整。
和后世报纸被堆在角落里只能吃灰当废纸处理完全不同,现在的邸报属于贵重物品,一般人买不起。
不好整也要整,有问题一个一个来解决。
汪舜华下定了决心,建极元年正月一日,一定要让报刊面世,剩下不到三个月时间,必须争分夺秒!
如同上辈子解决工作的方式,她要求列出问题清单,亲自主持召开推进会,召集各部门的领导和工匠来商讨。
大家都有点不适应。
不适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