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崇祯八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而孙传庭亲自率军远赴宁夏镇之举,更是让崇祯赞叹不已。因为这正是他计划之中的一步,没想到孙传庭想到并且正在实施。
虽然他不知道的是,孙传庭是因为不愿跟在洪承畴后面听其指挥,才另辟蹊径去到别处立功。
名人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他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能力,总会在某些地方表现出与众不同,盛名之下无虚士就是这道理。
自己也就是穿越到皇帝身上,并且比古人多了见识和眼界而已,论智商,自己差远了。
宁夏镇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这里已经是朝廷忽视多年的地方了。
最近二十年间,朝廷的目光集中在辽东和流贼身上,对于防御蒙古部落的宁夏镇早就没了兴趣。
蒙古各部已经式微多年,对大明构不成什么威胁了,那些数代戍边的边军就成了鸡肋般的存在。
但宁夏镇的边军可是非常强悍的所在。
历史上剿灭三藩作乱的,正是满清的甘陕绿营,而这些强兵大多来自与宁夏镇以及延绥镇。
孙传庭肯定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以封疆重臣的身份前去解决问题。
以身份约束将领,以重兵压制边军士卒,清除军中的不稳定者,再辅以充足的粮饷,收拢军心民心,打造出一支敢战之兵,这应该就是孙传庭的计划。
现在就等着洪承畴的战报了,两万余精锐对付羽翼未丰的李自成,应该不在话下。
关键是别让那位后来的义军总瓢把子逃出生天,他可是有名的打不死的小强。
想到延绥镇时,崇祯的脑海中闪电般划过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
郑崇俭!
自己怎么把这位老倌儿忘了?
这位孙传庭的乡党也是相当牛逼的人物啊。
穿越近两年,自己满脑子都是李自成、张献忠,孙传庭、洪承畴,怎么把这位大叔给忘了?
延绥巡抚相当重要,延绥镇边军对陕北流贼构成了直接威胁,可怎么一直没听到郑崇俭的动静呢?
不行,赶紧派人去延绥镇。老头年纪不小了,虽然去延绥镇不到三年,可边镇苦寒之地,条件极为恶劣,得派个太医去看一下。
还有粮饷,军械,都得遣人送去。
延绥镇的边军要重整,以郑崇俭的能力没有问题。
宁夏镇和延绥镇的边军重建应以骑兵为主。
大明除了辽东有数万骑兵,其余的将领手下多是缺乏战马和骑兵。
像曹变蛟这样酷爱游击作战的勇将,手下最多时也只有一千骑兵。
这两处边镇靠近蒙古,战马资源丰富,并且会骑马作战的军卒非常多。
只要粮饷充足,两镇各自招募起一只上万的骑兵应该不难。
要是还想增加骑兵人数,不是还有边墙外的蒙古人吗?
现在的大明都没有国家民族的概念,更别提野蛮粗鲁愚昧的蒙古部落了。
再说大明自建国起就有招募蒙古人参战的先例。
早期的明军里有非常多的蒙古人,而且这群加入明军的蒙古人,在征讨自己同胞时,下手毫不留情。
这个传统其实一直保留下来,只是这些年朝廷财政窘迫,没有多余的开支用于招募异族参战。
现在自己有钱了,这个光荣传统更要发扬光大。
建奴现在的蒙古八旗,基本以科尔沁蒙古部落为主,还没远涉到西边招募土默特等部落。
也就是说,建奴现在并未彻底征服蒙古。
贼可往,我亦可往。
青海以西的土默特部就是最理想的异族战士。
对于穷的只剩裤衩的蒙古部落来讲,别说银子了,只要有粮食,招募个几千上万没有任何问题。
郑崇俭和延绥镇的事让兵部派人就行,自己要做的就是拿银子出来,还有粮食。
按照崇祯的谕旨,内阁行文下发各地,现在各省巡抚都已开始着手屯田,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为了彻底稳住民心,崇祯自内帑中拿出了一百万两银子,按灾情轻重送达各地。
不能做守财奴,那样死了会觉得窝囊,不管为己还是为民,都要舍得才行,无舍无得。
有了孙传庭在西安府的成功经验,又有了皇帝内帑的支持,大规模的开荒屯田已经开展起来。
绝不能让另一个陕西再次出现。只要农户们有田种,然后官府有粮食支撑,那来年就会有收获。
现在不差钱了,差的是粮食。郑家还在持续不断的用海船运来稻米,这算投桃报李吧,福建总兵能换来这么大的回馈,说明郑家还是挺有良心。
要不要再给郑芝龙封个伯之类的?
要是真的封伯,郑家应该能感受到朝廷的真情厚谊吧?
崇祯细想一下还是算了。战功才能封爵,这点一定不能善动;国之重器,不能轻与。
历史上的郑芝龙并不是忘恩负义的王霸蛋,眼看大明大厦将倾,他顺应大势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只是想维持住郑家的富贵而已。可惜未能如愿,碰到狠主了。
是个小人,但不是伪君子。(未完待续)
br />
而孙传庭亲自率军远赴宁夏镇之举,更是让崇祯赞叹不已。因为这正是他计划之中的一步,没想到孙传庭想到并且正在实施。
虽然他不知道的是,孙传庭是因为不愿跟在洪承畴后面听其指挥,才另辟蹊径去到别处立功。
名人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他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能力,总会在某些地方表现出与众不同,盛名之下无虚士就是这道理。
自己也就是穿越到皇帝身上,并且比古人多了见识和眼界而已,论智商,自己差远了。
宁夏镇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这里已经是朝廷忽视多年的地方了。
最近二十年间,朝廷的目光集中在辽东和流贼身上,对于防御蒙古部落的宁夏镇早就没了兴趣。
蒙古各部已经式微多年,对大明构不成什么威胁了,那些数代戍边的边军就成了鸡肋般的存在。
但宁夏镇的边军可是非常强悍的所在。
历史上剿灭三藩作乱的,正是满清的甘陕绿营,而这些强兵大多来自与宁夏镇以及延绥镇。
孙传庭肯定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以封疆重臣的身份前去解决问题。
以身份约束将领,以重兵压制边军士卒,清除军中的不稳定者,再辅以充足的粮饷,收拢军心民心,打造出一支敢战之兵,这应该就是孙传庭的计划。
现在就等着洪承畴的战报了,两万余精锐对付羽翼未丰的李自成,应该不在话下。
关键是别让那位后来的义军总瓢把子逃出生天,他可是有名的打不死的小强。
想到延绥镇时,崇祯的脑海中闪电般划过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
郑崇俭!
自己怎么把这位老倌儿忘了?
这位孙传庭的乡党也是相当牛逼的人物啊。
穿越近两年,自己满脑子都是李自成、张献忠,孙传庭、洪承畴,怎么把这位大叔给忘了?
延绥巡抚相当重要,延绥镇边军对陕北流贼构成了直接威胁,可怎么一直没听到郑崇俭的动静呢?
不行,赶紧派人去延绥镇。老头年纪不小了,虽然去延绥镇不到三年,可边镇苦寒之地,条件极为恶劣,得派个太医去看一下。
还有粮饷,军械,都得遣人送去。
延绥镇的边军要重整,以郑崇俭的能力没有问题。
宁夏镇和延绥镇的边军重建应以骑兵为主。
大明除了辽东有数万骑兵,其余的将领手下多是缺乏战马和骑兵。
像曹变蛟这样酷爱游击作战的勇将,手下最多时也只有一千骑兵。
这两处边镇靠近蒙古,战马资源丰富,并且会骑马作战的军卒非常多。
只要粮饷充足,两镇各自招募起一只上万的骑兵应该不难。
要是还想增加骑兵人数,不是还有边墙外的蒙古人吗?
现在的大明都没有国家民族的概念,更别提野蛮粗鲁愚昧的蒙古部落了。
再说大明自建国起就有招募蒙古人参战的先例。
早期的明军里有非常多的蒙古人,而且这群加入明军的蒙古人,在征讨自己同胞时,下手毫不留情。
这个传统其实一直保留下来,只是这些年朝廷财政窘迫,没有多余的开支用于招募异族参战。
现在自己有钱了,这个光荣传统更要发扬光大。
建奴现在的蒙古八旗,基本以科尔沁蒙古部落为主,还没远涉到西边招募土默特等部落。
也就是说,建奴现在并未彻底征服蒙古。
贼可往,我亦可往。
青海以西的土默特部就是最理想的异族战士。
对于穷的只剩裤衩的蒙古部落来讲,别说银子了,只要有粮食,招募个几千上万没有任何问题。
郑崇俭和延绥镇的事让兵部派人就行,自己要做的就是拿银子出来,还有粮食。
按照崇祯的谕旨,内阁行文下发各地,现在各省巡抚都已开始着手屯田,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为了彻底稳住民心,崇祯自内帑中拿出了一百万两银子,按灾情轻重送达各地。
不能做守财奴,那样死了会觉得窝囊,不管为己还是为民,都要舍得才行,无舍无得。
有了孙传庭在西安府的成功经验,又有了皇帝内帑的支持,大规模的开荒屯田已经开展起来。
绝不能让另一个陕西再次出现。只要农户们有田种,然后官府有粮食支撑,那来年就会有收获。
现在不差钱了,差的是粮食。郑家还在持续不断的用海船运来稻米,这算投桃报李吧,福建总兵能换来这么大的回馈,说明郑家还是挺有良心。
要不要再给郑芝龙封个伯之类的?
要是真的封伯,郑家应该能感受到朝廷的真情厚谊吧?
崇祯细想一下还是算了。战功才能封爵,这点一定不能善动;国之重器,不能轻与。
历史上的郑芝龙并不是忘恩负义的王霸蛋,眼看大明大厦将倾,他顺应大势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只是想维持住郑家的富贵而已。可惜未能如愿,碰到狠主了。
是个小人,但不是伪君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