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崇祯八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乾清宫中,崇祯正在翻看孙传庭的请罪疏。
孙传庭将他率军与洪承畴汇合一直到剿灭西北马进忠等流贼一事详加叙述,并在奏疏中言明,马进忠、仁义王、混天王等几名贼首业已伏诛,三人所部数万贼众经过互相指认甄别后,其中残暴凶恶之徒已经全部予以诛杀。
剩余的选编出六千余人加入官军,其中四千人分给临洮总兵曹文昭统领并予以整训,两千余人并入秦军,暂归参将罗世芳麾下统带。
其余两万余人分别押送凤翔和平凉府屯田,并从西安巡抚衙门调派数十名书办吏员协助两府管理屯田事宜。这些抚衙属吏皆是西安屯田成功的参与者,经验相当丰富,在这些人的协助下,两地的屯田安民之事应能取得成功。
崇祯对孙传庭的上述举措大为赞赏,能够踏实肯干、一心为国的一省封疆实在是屈指可数,要是大明十三省的大员都如孙传庭般,大明绝不会亡。
孙传庭是少有的上马能治军,下马能安民的杰出人才,目前大明的重臣里,论文武全才,唯此一人。
洪承畴长于用兵,多谋善断,但民事上并无突出之处。
卢象升忠勇无双,深具悲天悯人的士大夫情怀,但性格偏软,不善朝堂争斗。
陈奇瑜具备卓越的战略眼光,处事果决狠辣,但私心太重。
其余的像四川巡抚傅宗龙、宣府巡抚朱之冯、大同巡抚卫景瑗、山东巡抚朱大典等人,虽然各有特点,但并无太拿得出手的政绩。这些重臣治理一方毫无问题,但驾驭全局的能力就不好说了。
平凉府的屯田力度应该大大加强。
处于河套地区的平凉府,境内河流密布,虽是连年大旱,但许多河流水量只是变少,并无断流。
黄河百害,唯利一套。
随着饥荒和连年征战,西北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受灾的百姓除了加入流贼就是往南逃荒,整个西北地区出现众多的无人区。
这与明末地方官府的不作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小冰河时期气候虽然极端异常,但若是治理得当,因饥荒而造反或饿死、逃亡的人数可以控制在一个极低的数值。
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大明,并没有如后世般出现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荒地随处可见。
人口不多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崇祯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条。
第一,饮食结构过于简单,大多数百姓很难维持温饱。
因为生产方式的极度落后,导致粮食产量过低,在饭都吃不饱的时期,更别提肉蛋奶等高营养的物质了。
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百姓还是一日两餐,每日辛苦劳作后还要忍饥挨饿,谁还有心情和力气繁殖后代?生下来养得活养不活还是个问题。
如果地方官府勤于职事,动用地方府库也好,召集士绅捐助也罢,只要拿出钱粮来组织百姓开荒拓田,修渠挖井,组织赈灾,就算旱情再严重,大部分农田也不会绝收。
只要有口饭吃,谁会造反?谁会背井离乡?谁会饥饿而死?
前文里提到过,明末总共约有一亿两千万人口,在这个没有工业化大规模开采的时代,地下水资源非常的丰富。
可以说只要官府拿出点银子来给每个村子打几口深井,哪怕不是在田里打井,勤劳的百姓们也会自己想办法让田地得到灌溉。
打一口井只需要几十两银子,花上几百两就可以稳住数百上千口人,可以避免后续的若干惨剧和悲剧的发生,可官老爷们根本不屑去做。
在他们的眼中,草民真的就是杂草,今年这一茬死了,来年开春又会长出茂密的一层。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而且容易解决,但官府的不作为是令崇祯最感愤怒的,作为一个穿越者,他不能容忍人为造成的惨剧大面积发生。
不管你出身权贵还是穷困之家,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得到尊重。
这些生命根本没哭着喊着争取人权,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活下去。
他会在给孙传庭的谕旨中着重申明这一点,对于不作为的地方官,甭管品级多少,后台是谁,一旦发现,全部予以革除官职与功名。
不是令其致仕,是革除。
被革除官职和功名意味着从此以后,他就是个平民,不会具有任何特权,其名下所有田地将不再享受免赋税的优待。
没有官职一些人或许还不在乎,只要功名还在,回到家乡后仗着多年做官所得,还有同窗同年座师等关系照看,依旧能享受富贵荣华,当地官府依旧会对其另眼相看。官绅吗,当然不能和草民一样。
但要是功名不在了,你就没资格称得上官绅了,就算有钱,也只是个财主而已,保不准被恶吏盘剥一空。
寒窗苦读的成果化为乌有,相信每个人都难以接受,但已经这样了,你能怎样?
对于被革除的这些官员,其同窗同年座师也要予以严格监督,要是有人敢为犯官讲清,对不起,夷州缺一个知县,你去那边和野人吟诗作对去吧。
你敢造反吗?
你以为圣贤书里教的是让你如何造反的方法吗?
... -->>
乾清宫中,崇祯正在翻看孙传庭的请罪疏。
孙传庭将他率军与洪承畴汇合一直到剿灭西北马进忠等流贼一事详加叙述,并在奏疏中言明,马进忠、仁义王、混天王等几名贼首业已伏诛,三人所部数万贼众经过互相指认甄别后,其中残暴凶恶之徒已经全部予以诛杀。
剩余的选编出六千余人加入官军,其中四千人分给临洮总兵曹文昭统领并予以整训,两千余人并入秦军,暂归参将罗世芳麾下统带。
其余两万余人分别押送凤翔和平凉府屯田,并从西安巡抚衙门调派数十名书办吏员协助两府管理屯田事宜。这些抚衙属吏皆是西安屯田成功的参与者,经验相当丰富,在这些人的协助下,两地的屯田安民之事应能取得成功。
崇祯对孙传庭的上述举措大为赞赏,能够踏实肯干、一心为国的一省封疆实在是屈指可数,要是大明十三省的大员都如孙传庭般,大明绝不会亡。
孙传庭是少有的上马能治军,下马能安民的杰出人才,目前大明的重臣里,论文武全才,唯此一人。
洪承畴长于用兵,多谋善断,但民事上并无突出之处。
卢象升忠勇无双,深具悲天悯人的士大夫情怀,但性格偏软,不善朝堂争斗。
陈奇瑜具备卓越的战略眼光,处事果决狠辣,但私心太重。
其余的像四川巡抚傅宗龙、宣府巡抚朱之冯、大同巡抚卫景瑗、山东巡抚朱大典等人,虽然各有特点,但并无太拿得出手的政绩。这些重臣治理一方毫无问题,但驾驭全局的能力就不好说了。
平凉府的屯田力度应该大大加强。
处于河套地区的平凉府,境内河流密布,虽是连年大旱,但许多河流水量只是变少,并无断流。
黄河百害,唯利一套。
随着饥荒和连年征战,西北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受灾的百姓除了加入流贼就是往南逃荒,整个西北地区出现众多的无人区。
这与明末地方官府的不作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小冰河时期气候虽然极端异常,但若是治理得当,因饥荒而造反或饿死、逃亡的人数可以控制在一个极低的数值。
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大明,并没有如后世般出现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荒地随处可见。
人口不多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崇祯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条。
第一,饮食结构过于简单,大多数百姓很难维持温饱。
因为生产方式的极度落后,导致粮食产量过低,在饭都吃不饱的时期,更别提肉蛋奶等高营养的物质了。
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百姓还是一日两餐,每日辛苦劳作后还要忍饥挨饿,谁还有心情和力气繁殖后代?生下来养得活养不活还是个问题。
如果地方官府勤于职事,动用地方府库也好,召集士绅捐助也罢,只要拿出钱粮来组织百姓开荒拓田,修渠挖井,组织赈灾,就算旱情再严重,大部分农田也不会绝收。
只要有口饭吃,谁会造反?谁会背井离乡?谁会饥饿而死?
前文里提到过,明末总共约有一亿两千万人口,在这个没有工业化大规模开采的时代,地下水资源非常的丰富。
可以说只要官府拿出点银子来给每个村子打几口深井,哪怕不是在田里打井,勤劳的百姓们也会自己想办法让田地得到灌溉。
打一口井只需要几十两银子,花上几百两就可以稳住数百上千口人,可以避免后续的若干惨剧和悲剧的发生,可官老爷们根本不屑去做。
在他们的眼中,草民真的就是杂草,今年这一茬死了,来年开春又会长出茂密的一层。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而且容易解决,但官府的不作为是令崇祯最感愤怒的,作为一个穿越者,他不能容忍人为造成的惨剧大面积发生。
不管你出身权贵还是穷困之家,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得到尊重。
这些生命根本没哭着喊着争取人权,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活下去。
他会在给孙传庭的谕旨中着重申明这一点,对于不作为的地方官,甭管品级多少,后台是谁,一旦发现,全部予以革除官职与功名。
不是令其致仕,是革除。
被革除官职和功名意味着从此以后,他就是个平民,不会具有任何特权,其名下所有田地将不再享受免赋税的优待。
没有官职一些人或许还不在乎,只要功名还在,回到家乡后仗着多年做官所得,还有同窗同年座师等关系照看,依旧能享受富贵荣华,当地官府依旧会对其另眼相看。官绅吗,当然不能和草民一样。
但要是功名不在了,你就没资格称得上官绅了,就算有钱,也只是个财主而已,保不准被恶吏盘剥一空。
寒窗苦读的成果化为乌有,相信每个人都难以接受,但已经这样了,你能怎样?
对于被革除的这些官员,其同窗同年座师也要予以严格监督,要是有人敢为犯官讲清,对不起,夷州缺一个知县,你去那边和野人吟诗作对去吧。
你敢造反吗?
你以为圣贤书里教的是让你如何造反的方法吗?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