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东晋大土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温率军西征,并于次年三月攻克成都,逼降成汉末代皇帝李势;西征的胜利不但使他威名日盛,也为日后的北伐行动,提供了稳固的后方。
平蜀之战使得桓温声名大振,朝廷也因此担心他日后难以控制,会稽王司马昱只得让扬州刺史殷浩参与朝政,以期能对他有所抑制。
桓温心中不满,却知殷浩只是一个清谈家,所以并不担心他能威胁到自己。
当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后,北方陷入了混乱中,殷浩在此后两年间数次北伐,但却屡次战败,就连军需物资都被掠夺殆尽,朝野也因此怨恨不已。
永和十年正月,桓温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迫使朝廷将其废为庶人。
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也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
永和十年,桓温北伐前秦,兵锋直指霸上,逼得前秦皇帝苻健退守长安内城;永和十二年,桓温进兵河南,在伊水击败羌帅姚襄,收复旧都洛阳;太和四年,桓温北伐前燕,一直打到枋头,距前燕国都邺城只有二百多里,最后以失败告终。
桓温北伐不是真正想收复中原,而是志在立威,企图通过北伐树立个人威信,伺机取晋室而代之。因此,他在作战中务求持重,在大好形势下常常观望不进,贻误战机。
桓温确实很熟悉兵法,也善于用兵,但还不是一个出类拨萃的军事家。
他说过“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这样激进的话,但他的性子却是谨慎的,而这也最终决定了他的命运。
他始终高唱北伐以保持政治优势,却从不不贸然行事;他蓄意排挤殷浩,却并不单纯诉诸战争,而是以北伐丧师失地为罪名。他取得了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的职位,却不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全局,因而不敢久留京城。
在《世说新语》中,桓温和桓玄父子的分量还是很重的,这也说明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江左人,——他们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更喜欢用计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真刀真枪地干,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可能会犹豫或者逃避。
相比于桓温,范二更容易让苻坚、冉闵、慕容垂这样的英雄,或者是姚苌这样的小人所打动,——北方的这些人,似乎更接地气一些,或者说他们在这个时代就已“人心不古”了。
而桓温和桓玄这一类人,身上的诗人气质似乎更浓一些,他们也更爱幻想。
当着桓玄的面非议已经死去多年的桓温,范二是做不出来的,但他对桓玄倒是丝毫不留情面。
桓玄向来是以父亲桓温为榜样的,可他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他最喜欢的是喝酒、写字、收藏这些文人墨客偏爱的活动,领兵打仗并非他所擅长的。
至于他处处被范二算计,也算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即便现在被范二旁敲侧击地讽刺,桓玄也找不出任何反驳的措辞,他的脸色倒是莫名地沉了下来,眼睛却红得似乎要滴下血来。
似乎是下了重大的决心一般,桓玄缓缓抬起了头,“你一定要杀我?”
范二一愣,还是缓缓地点头道,“我好像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也是。”桓玄点点头,凄然一笑,随后拔出了手中的短剑一下刺入了自己的小腹,一如后世那些岛国的殉道者。
桓玄的脸上努力保持微笑,但他嘴角流出的血迹还是让他面目狰狞,他的脑子里此时浮现出的名字不再是他的父亲,而是——项羽。
项羽带八千子弟兵过江,最后追随者寥寥无几,他因此而不肯过江。
自己呢?
八千逃兵追随自己由夏口渡江,此刻还肯追随的有几?
范二倒是没想到是这样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倒是让他对桓玄的印象有了一些改观。
能够自决的绝对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尽管桓玄以前无数次退缩不前,可这最后的一刀,却足以升华了他的人格。
范二理解不了殉道者,此刻却被桓玄的选择震撼了,遂不由自主地吟道,“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是桓温第三次北伐前,回到三十年前镇守过的金城时,重游旧地时发出的哀叹!当主席听到儿子在上甘岭阵亡时,他也发出了同样的哀叹。
英雄迟暮的苍凉,莫过于此!
(第三卷至此终)
(写到这一章,重新读桓玄传才发现他老妈不是长公主,而是马氏。关于马氏以前也注意过的,当时以为是刘义庆的笔误来着。——现在更正下,桓玄其实是庶出的,可他袭爵这一点就解释不了了,索性不管了,毕竟桓玄的故事就此结束了,他的故事与史书也没多大关系。因为真正的历史上,桓玄现在应该是刚登上历史舞台才对的,可来了一个范二,他就只好早早离开了......下一卷要写的就是孙恩、就是范二被江左各路大军各种婊了.....)(未完待续)
sp; 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温率军西征,并于次年三月攻克成都,逼降成汉末代皇帝李势;西征的胜利不但使他威名日盛,也为日后的北伐行动,提供了稳固的后方。
平蜀之战使得桓温声名大振,朝廷也因此担心他日后难以控制,会稽王司马昱只得让扬州刺史殷浩参与朝政,以期能对他有所抑制。
桓温心中不满,却知殷浩只是一个清谈家,所以并不担心他能威胁到自己。
当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后,北方陷入了混乱中,殷浩在此后两年间数次北伐,但却屡次战败,就连军需物资都被掠夺殆尽,朝野也因此怨恨不已。
永和十年正月,桓温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迫使朝廷将其废为庶人。
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也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
永和十年,桓温北伐前秦,兵锋直指霸上,逼得前秦皇帝苻健退守长安内城;永和十二年,桓温进兵河南,在伊水击败羌帅姚襄,收复旧都洛阳;太和四年,桓温北伐前燕,一直打到枋头,距前燕国都邺城只有二百多里,最后以失败告终。
桓温北伐不是真正想收复中原,而是志在立威,企图通过北伐树立个人威信,伺机取晋室而代之。因此,他在作战中务求持重,在大好形势下常常观望不进,贻误战机。
桓温确实很熟悉兵法,也善于用兵,但还不是一个出类拨萃的军事家。
他说过“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这样激进的话,但他的性子却是谨慎的,而这也最终决定了他的命运。
他始终高唱北伐以保持政治优势,却从不不贸然行事;他蓄意排挤殷浩,却并不单纯诉诸战争,而是以北伐丧师失地为罪名。他取得了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的职位,却不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全局,因而不敢久留京城。
在《世说新语》中,桓温和桓玄父子的分量还是很重的,这也说明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江左人,——他们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更喜欢用计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真刀真枪地干,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可能会犹豫或者逃避。
相比于桓温,范二更容易让苻坚、冉闵、慕容垂这样的英雄,或者是姚苌这样的小人所打动,——北方的这些人,似乎更接地气一些,或者说他们在这个时代就已“人心不古”了。
而桓温和桓玄这一类人,身上的诗人气质似乎更浓一些,他们也更爱幻想。
当着桓玄的面非议已经死去多年的桓温,范二是做不出来的,但他对桓玄倒是丝毫不留情面。
桓玄向来是以父亲桓温为榜样的,可他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他最喜欢的是喝酒、写字、收藏这些文人墨客偏爱的活动,领兵打仗并非他所擅长的。
至于他处处被范二算计,也算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即便现在被范二旁敲侧击地讽刺,桓玄也找不出任何反驳的措辞,他的脸色倒是莫名地沉了下来,眼睛却红得似乎要滴下血来。
似乎是下了重大的决心一般,桓玄缓缓抬起了头,“你一定要杀我?”
范二一愣,还是缓缓地点头道,“我好像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也是。”桓玄点点头,凄然一笑,随后拔出了手中的短剑一下刺入了自己的小腹,一如后世那些岛国的殉道者。
桓玄的脸上努力保持微笑,但他嘴角流出的血迹还是让他面目狰狞,他的脑子里此时浮现出的名字不再是他的父亲,而是——项羽。
项羽带八千子弟兵过江,最后追随者寥寥无几,他因此而不肯过江。
自己呢?
八千逃兵追随自己由夏口渡江,此刻还肯追随的有几?
范二倒是没想到是这样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倒是让他对桓玄的印象有了一些改观。
能够自决的绝对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尽管桓玄以前无数次退缩不前,可这最后的一刀,却足以升华了他的人格。
范二理解不了殉道者,此刻却被桓玄的选择震撼了,遂不由自主地吟道,“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是桓温第三次北伐前,回到三十年前镇守过的金城时,重游旧地时发出的哀叹!当主席听到儿子在上甘岭阵亡时,他也发出了同样的哀叹。
英雄迟暮的苍凉,莫过于此!
(第三卷至此终)
(写到这一章,重新读桓玄传才发现他老妈不是长公主,而是马氏。关于马氏以前也注意过的,当时以为是刘义庆的笔误来着。——现在更正下,桓玄其实是庶出的,可他袭爵这一点就解释不了了,索性不管了,毕竟桓玄的故事就此结束了,他的故事与史书也没多大关系。因为真正的历史上,桓玄现在应该是刚登上历史舞台才对的,可来了一个范二,他就只好早早离开了......下一卷要写的就是孙恩、就是范二被江左各路大军各种婊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