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最刻骨铭心的一年 (2/2)
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感觉每天挥舞镰刀如同本能的反应,根本没有经过大脑。“咱还真不是种田的料!”他这样想的。全连抢收抢得如火如荼,他也不好这个时候申请去武装连,弄个训练计划丢给孙昌,让他自己练去。
五连麦收结束后的那天晚上,连同第二天一个白天,全连死一般地静悄悄地:没有了机械的轰鸣声,没有了年青男女的吵闹声,人们都死一般倒在炕上,恨不得将这几个月的时间全补上来。
然而还未等他们从麦收的辛劳中缓过来,紧接的秋收又碰上了阴雨天,成片的大豆和玉米又泡在水里。北大荒冬季来得早,10月下旬的时候,每天早上地里就结了一层冰,冰层下面是烂泥,机务排的现代化武器又派不上用场。又得镰刀上阵,到了11月份已经是天寒地冻,戴着手套穿着棉衣干活又不利索,冻得手脸通红,可身上却冒着汗,收工时被风一吹,全身哆嗦,急忙往回赶。艰苦的工作和满身的疲惫让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年青人,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战天斗地,脱胎换骨”。
“有什么感想,未来的大作家?”某日工休时,李思明问身旁的杨月。
“我攀登上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遮身之地。我的导引者啊,领导着我在光明逝去之前,进到沉静的山谷里去吧,在那里,生的收获成熟为黄金的智慧。”杨月嘴中念念有词,像是念诗。
“挺有感触的嘛!你写的?”李思明对诗可一窍不通。
“什么呀,是泰戈尔写的!”杨月白了他一眼,连泰戈尔都不知道。
“老泰啊,听过!可我对诗不感受兴趣。”李思明坦承道。泰戈尔到是知道,他的诗,不感兴趣。
“什么老泰?本来有诗意的东西,从你嘴里出来全变样了。还是才子呢!”
“我可不承认我是什么才子,这高帽咱可承受不起。”李思明总觉得这“才子”是贬义词,脑海里总是出现一个羽扇纶巾摇头晃脑酸不拉叽的形象,“你的大作,我什么时候能拜读啊?”
“还早着呢,写作要来自于生活,对生活要有体验。否则一定是苍白无力的文字或者是无病呻吟,还不如不写。”
“听上去有道理,那你准备写什么?”
“就写咱知青,写其它的咱也没有经历过。只有经历过,才能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杨月。
“建议?这玩艺我用不懂,问我岂不是问道于盲吗。要是电影或者歌曲什么的我倒是可以两句。”李思明心里这样想。
徐大帅插嘴上:“知青是个好题材,要写就写我们知青同龄人,66年大串联、67年武斗、68年上山下乡都是好题材。”
“还有一定要把今年的夏收秋收写上,不然的话,那你的就不真实。”猴子也凑上来。他身体瘦弱,这连续几个月的抢收累得够呛,让他死的心都有了。
“宁卫东也要写!”李思明也建议道。
“这恐怕不太合适吧!”杨月有犹豫,这与政治路线不符,应该多写正气懔然活学活用主席思想不怕疲劳冲锋在前的正面人物,而反面人物无非是破坏人民团结损公肥私挖社会主义墙脚的人物,这宁卫东两面都算不上。其实李思明和杨月考虑的不同,他想的是纵观整个“上山下乡”及改革开放十年,以后来人的思维来记述知青一代。
“为什么不能写?难道宁卫东是吃饱撑得没事寻死玩!什么扎根农村建设边疆,那些城里的怎么不来试试,这活真不是人干的!凭什么别人能参军进厂上大学,我们在这面朝黑土背朝天,别人逛街下馆子,我们啃馒头喝凉水?”猴子大发牢骚。
知青们默然,想回城是所有人共同的梦想,虽然嘴上没,但大家心里都清楚。但是回城谈何容易,没有正当的途径回去,轻则没有户口粮本,没有正式的工作,养活自己都难,重则上纲上线上升到是个人政治信念的问题。
“阿明,你那里还有秋黄瓜没有?”张华一句突兀的话让大家有想扁人的冲动。
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感觉每天挥舞镰刀如同本能的反应,根本没有经过大脑。“咱还真不是种田的料!”他这样想的。全连抢收抢得如火如荼,他也不好这个时候申请去武装连,弄个训练计划丢给孙昌,让他自己练去。
五连麦收结束后的那天晚上,连同第二天一个白天,全连死一般地静悄悄地:没有了机械的轰鸣声,没有了年青男女的吵闹声,人们都死一般倒在炕上,恨不得将这几个月的时间全补上来。
然而还未等他们从麦收的辛劳中缓过来,紧接的秋收又碰上了阴雨天,成片的大豆和玉米又泡在水里。北大荒冬季来得早,10月下旬的时候,每天早上地里就结了一层冰,冰层下面是烂泥,机务排的现代化武器又派不上用场。又得镰刀上阵,到了11月份已经是天寒地冻,戴着手套穿着棉衣干活又不利索,冻得手脸通红,可身上却冒着汗,收工时被风一吹,全身哆嗦,急忙往回赶。艰苦的工作和满身的疲惫让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年青人,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战天斗地,脱胎换骨”。
“有什么感想,未来的大作家?”某日工休时,李思明问身旁的杨月。
“我攀登上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遮身之地。我的导引者啊,领导着我在光明逝去之前,进到沉静的山谷里去吧,在那里,生的收获成熟为黄金的智慧。”杨月嘴中念念有词,像是念诗。
“挺有感触的嘛!你写的?”李思明对诗可一窍不通。
“什么呀,是泰戈尔写的!”杨月白了他一眼,连泰戈尔都不知道。
“老泰啊,听过!可我对诗不感受兴趣。”李思明坦承道。泰戈尔到是知道,他的诗,不感兴趣。
“什么老泰?本来有诗意的东西,从你嘴里出来全变样了。还是才子呢!”
“我可不承认我是什么才子,这高帽咱可承受不起。”李思明总觉得这“才子”是贬义词,脑海里总是出现一个羽扇纶巾摇头晃脑酸不拉叽的形象,“你的大作,我什么时候能拜读啊?”
“还早着呢,写作要来自于生活,对生活要有体验。否则一定是苍白无力的文字或者是无病呻吟,还不如不写。”
“听上去有道理,那你准备写什么?”
“就写咱知青,写其它的咱也没有经历过。只有经历过,才能写得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杨月。
“建议?这玩艺我用不懂,问我岂不是问道于盲吗。要是电影或者歌曲什么的我倒是可以两句。”李思明心里这样想。
徐大帅插嘴上:“知青是个好题材,要写就写我们知青同龄人,66年大串联、67年武斗、68年上山下乡都是好题材。”
“还有一定要把今年的夏收秋收写上,不然的话,那你的就不真实。”猴子也凑上来。他身体瘦弱,这连续几个月的抢收累得够呛,让他死的心都有了。
“宁卫东也要写!”李思明也建议道。
“这恐怕不太合适吧!”杨月有犹豫,这与政治路线不符,应该多写正气懔然活学活用主席思想不怕疲劳冲锋在前的正面人物,而反面人物无非是破坏人民团结损公肥私挖社会主义墙脚的人物,这宁卫东两面都算不上。其实李思明和杨月考虑的不同,他想的是纵观整个“上山下乡”及改革开放十年,以后来人的思维来记述知青一代。
“为什么不能写?难道宁卫东是吃饱撑得没事寻死玩!什么扎根农村建设边疆,那些城里的怎么不来试试,这活真不是人干的!凭什么别人能参军进厂上大学,我们在这面朝黑土背朝天,别人逛街下馆子,我们啃馒头喝凉水?”猴子大发牢骚。
知青们默然,想回城是所有人共同的梦想,虽然嘴上没,但大家心里都清楚。但是回城谈何容易,没有正当的途径回去,轻则没有户口粮本,没有正式的工作,养活自己都难,重则上纲上线上升到是个人政治信念的问题。
“阿明,你那里还有秋黄瓜没有?”张华一句突兀的话让大家有想扁人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