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奋斗在新明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州县官员的奖励,一般情况下是台宪具奏事迹,内阁票拟,天子核准,最后一面落实奖赏一面送到吏部考功司填注。
不过这次李佑不是日常政绩,属于特殊事件,又是河务方面的,所以太后谕示由工部叙功具奏,也是惯例。得了旨意,工部会同吏部、礼部翻经据典研究了五六天,也没拿出奖励方案。
不要以为工部有意拖沓,这可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活计,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随便的。而且大明官场上关于政绩考核方面规定的很具体,十分便于操作,但在叙功方面,条文不多,主观性很强,变数也大。
例如同样一件功劳,这位天子可能赏个伯爵,换个天子没准赏赐世袭三品指挥使就打发了。现在慈圣宫对李大人的态度很微妙哪,给李佑叙功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点,所以工部和礼部、吏部很是头疼。
毕竟李大人这个功绩太特殊了,完全没有先例,只能分条列缕的一项一项斟酌。
奖赏种类有行文褒奖、遣使劳慰、加俸增秩、封赠家人、恩荫后代、赏赐物品、升职迁官等类型。
行文褒奖、遣使劳慰都道是应有之义,不须多谈,而麻烦的细节就在于其他几项。
这日,工部尚书胡都老大人、吏部考功司新任郎中潘翔、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朱放鹤人手一杯热茶坐在工部后堂小厅内,主要议题便是为李佑叙功。
老尚书长叹一声,这真是个烫手山芋。既要足够虚荣,不能让天下臣民议论朝廷小气、冷落功臣,又不能太实在,免得惹火了皇太后。他估计吏部和礼部也晓得此事的内涵,派来会商的人选都很有意思。
考功司潘大人,曾与李佑共同号称许次辅手下三大走狗之一,仪制司朱放鹤,既是宗室又是李佑的朋友。
可以看出,吏部尚书的意思是不能太亏待李佑。而礼部尚书的意思大概是要拿朱放鹤作为挡箭牌,万一李佑对赏赐心有不满别记恨到礼部,自己与朱先生内部解决去。
矛盾归矛盾,事情还得议,胡尚书先开口道:“今天务必要议出结果。本部先抛砖引玉,此次李佑功绩,因为也算死守不退和欲以身殉节,可比照文臣奋勇杀贼而小于救驾,如何?”
这点基本上是朝廷共识,朱放鹤点头道:“先帝有过诏令,文臣杀贼者,儿子可世袭军职。”
一般杀贼救驾这种功劳都是武职所得,但本朝有时出现县令之类的文官在遇到叛乱时立下军功,所以特意出了诏令,文官立军功的,奖励子孙世袭武官。
“若李大人是武官,便简单得很了。”潘大人叹息道。
武官与文官不同,有大功时超擢并不稀罕,五六品一跃为二三品也是可以的,这样奖励起来很容易。
而治国文官就不能如此了,一个知县功劳再大,也不可能提拔成尚书大学士,能跳一个品级就是非常特殊的天恩浩荡了。所以给李大人叙功,首先要考虑到他的中低品级文官身份,又要比照军功,相对较为麻烦。
胡尚书想了想,决定先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加俸这项,奏请赐食一品禄,如何?”
潘、朱二人均点头道:“可。”
俸禄多寡不涉及任何实际品级,在官本位里无足轻重,别说赐食一品禄,就是赐十个一品禄又能怎样?再说李佑功劳又大又虚,与赐一品禄这种奖赏相当般配,说出去好歹有一品两个字。
朱放鹤忽然又冒出一句:“一品俸禄虽多,可惜李佑这两年领不到啊。”
“官位品秩方面,潘部郎是吏部的,有何见教?”胡尚书问道。
潘大人早有腹稿道:“如此大功,至少要升一品,授正五品官职,非如此不能酬功。”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李大人在当六品官时立了这个大功还是挺吃亏的。若此时他已经是二三品的大员,那么救下了祖陵龙脉后,估计朝廷在官位上赏无可赏,只能封伯爵酬功了。可惜啊…考虑起钱太后的态度,胡尚书皱眉沉思半晌,“李大人方至江都半年,不宜另迁。奏请授予正五品扬州府同知衔,其它仍兼原职如何?”
潘大人不置可否,朱放鹤插话道:“暂且如此奏请,到朝会上再议。”
正五品的基本盘定下,其它的勋位散阶都好办,勋修正庶尹,阶奉议大夫,都是与正五品搭配的。
讨论完李佑本人,还得继续讨论诰封恩荫。各种封赏中,给官员本人的叫做授,给还健在的父母正妻的叫封,给故去的叫做赠,给子辈的叫荫。词各不相同,意义也不一样,不能乱用的。
当然,这些赏赐中最核心的就是官员本人的品级,官员本人品级越高,封、赠、荫的档次也越高,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也。
李佑的正妻没什么可讨论的,妻以夫贵,诰封为宜人,在民间俗语里可以称作五品诰命夫人了。但关于对李佑长辈的封赠,又引起了不同意见,应该是诰封到父辈,还是追赠到祖辈?
最终朱放鹤一锤定音道:“李大人救了我高皇帝的祖父上三代陵寝,酬功也该追朔到他的祖父上三代,如此方显皇家知恩!”
胡尚书和潘大人便都不反对了,接下来议论死人如何追赠,活人如何诰封。这方面礼部比较专业,朱部郎继续发表意见:“若李辅世授正五品,以此为准,故去祖先追赠品级应当升高,健在父母辈却该照着五品下调。”
这倒是惯例,一方面照顾了死者为大、祖先为大的观念。另一方面,已经死掉的即使追赠到一品又能有什么实际影响?而活着的就该稍微压一压,留出去世后追赠的余地。
潘大人身在吏部,自然对各种品级如数家珍,当即说出想法道:“可如此奏请,李大人高祖以下三代,追赠三品嘉议大夫。李大人之父可封正六品承直郎。”
嘉议大夫和承直郎都是文官相应品级的散阶,而这些不具备实职意义的散阶常常被拿出来当做追赠诰封名号。
朱放鹤提出异议道:“李大人之父不宜为同文散阶,不然李大人何以自处?换作六品兵马指挥,左右只要有品级就可以了。”
胡尚书和潘大人对此很无所谓,虚衔是什么名号并不重要,死了后一样还要有... -->>
对州县官员的奖励,一般情况下是台宪具奏事迹,内阁票拟,天子核准,最后一面落实奖赏一面送到吏部考功司填注。
不过这次李佑不是日常政绩,属于特殊事件,又是河务方面的,所以太后谕示由工部叙功具奏,也是惯例。得了旨意,工部会同吏部、礼部翻经据典研究了五六天,也没拿出奖励方案。
不要以为工部有意拖沓,这可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活计,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随便的。而且大明官场上关于政绩考核方面规定的很具体,十分便于操作,但在叙功方面,条文不多,主观性很强,变数也大。
例如同样一件功劳,这位天子可能赏个伯爵,换个天子没准赏赐世袭三品指挥使就打发了。现在慈圣宫对李大人的态度很微妙哪,给李佑叙功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点,所以工部和礼部、吏部很是头疼。
毕竟李大人这个功绩太特殊了,完全没有先例,只能分条列缕的一项一项斟酌。
奖赏种类有行文褒奖、遣使劳慰、加俸增秩、封赠家人、恩荫后代、赏赐物品、升职迁官等类型。
行文褒奖、遣使劳慰都道是应有之义,不须多谈,而麻烦的细节就在于其他几项。
这日,工部尚书胡都老大人、吏部考功司新任郎中潘翔、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朱放鹤人手一杯热茶坐在工部后堂小厅内,主要议题便是为李佑叙功。
老尚书长叹一声,这真是个烫手山芋。既要足够虚荣,不能让天下臣民议论朝廷小气、冷落功臣,又不能太实在,免得惹火了皇太后。他估计吏部和礼部也晓得此事的内涵,派来会商的人选都很有意思。
考功司潘大人,曾与李佑共同号称许次辅手下三大走狗之一,仪制司朱放鹤,既是宗室又是李佑的朋友。
可以看出,吏部尚书的意思是不能太亏待李佑。而礼部尚书的意思大概是要拿朱放鹤作为挡箭牌,万一李佑对赏赐心有不满别记恨到礼部,自己与朱先生内部解决去。
矛盾归矛盾,事情还得议,胡尚书先开口道:“今天务必要议出结果。本部先抛砖引玉,此次李佑功绩,因为也算死守不退和欲以身殉节,可比照文臣奋勇杀贼而小于救驾,如何?”
这点基本上是朝廷共识,朱放鹤点头道:“先帝有过诏令,文臣杀贼者,儿子可世袭军职。”
一般杀贼救驾这种功劳都是武职所得,但本朝有时出现县令之类的文官在遇到叛乱时立下军功,所以特意出了诏令,文官立军功的,奖励子孙世袭武官。
“若李大人是武官,便简单得很了。”潘大人叹息道。
武官与文官不同,有大功时超擢并不稀罕,五六品一跃为二三品也是可以的,这样奖励起来很容易。
而治国文官就不能如此了,一个知县功劳再大,也不可能提拔成尚书大学士,能跳一个品级就是非常特殊的天恩浩荡了。所以给李大人叙功,首先要考虑到他的中低品级文官身份,又要比照军功,相对较为麻烦。
胡尚书想了想,决定先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加俸这项,奏请赐食一品禄,如何?”
潘、朱二人均点头道:“可。”
俸禄多寡不涉及任何实际品级,在官本位里无足轻重,别说赐食一品禄,就是赐十个一品禄又能怎样?再说李佑功劳又大又虚,与赐一品禄这种奖赏相当般配,说出去好歹有一品两个字。
朱放鹤忽然又冒出一句:“一品俸禄虽多,可惜李佑这两年领不到啊。”
“官位品秩方面,潘部郎是吏部的,有何见教?”胡尚书问道。
潘大人早有腹稿道:“如此大功,至少要升一品,授正五品官职,非如此不能酬功。”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李大人在当六品官时立了这个大功还是挺吃亏的。若此时他已经是二三品的大员,那么救下了祖陵龙脉后,估计朝廷在官位上赏无可赏,只能封伯爵酬功了。可惜啊…考虑起钱太后的态度,胡尚书皱眉沉思半晌,“李大人方至江都半年,不宜另迁。奏请授予正五品扬州府同知衔,其它仍兼原职如何?”
潘大人不置可否,朱放鹤插话道:“暂且如此奏请,到朝会上再议。”
正五品的基本盘定下,其它的勋位散阶都好办,勋修正庶尹,阶奉议大夫,都是与正五品搭配的。
讨论完李佑本人,还得继续讨论诰封恩荫。各种封赏中,给官员本人的叫做授,给还健在的父母正妻的叫封,给故去的叫做赠,给子辈的叫荫。词各不相同,意义也不一样,不能乱用的。
当然,这些赏赐中最核心的就是官员本人的品级,官员本人品级越高,封、赠、荫的档次也越高,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也。
李佑的正妻没什么可讨论的,妻以夫贵,诰封为宜人,在民间俗语里可以称作五品诰命夫人了。但关于对李佑长辈的封赠,又引起了不同意见,应该是诰封到父辈,还是追赠到祖辈?
最终朱放鹤一锤定音道:“李大人救了我高皇帝的祖父上三代陵寝,酬功也该追朔到他的祖父上三代,如此方显皇家知恩!”
胡尚书和潘大人便都不反对了,接下来议论死人如何追赠,活人如何诰封。这方面礼部比较专业,朱部郎继续发表意见:“若李辅世授正五品,以此为准,故去祖先追赠品级应当升高,健在父母辈却该照着五品下调。”
这倒是惯例,一方面照顾了死者为大、祖先为大的观念。另一方面,已经死掉的即使追赠到一品又能有什么实际影响?而活着的就该稍微压一压,留出去世后追赠的余地。
潘大人身在吏部,自然对各种品级如数家珍,当即说出想法道:“可如此奏请,李大人高祖以下三代,追赠三品嘉议大夫。李大人之父可封正六品承直郎。”
嘉议大夫和承直郎都是文官相应品级的散阶,而这些不具备实职意义的散阶常常被拿出来当做追赠诰封名号。
朱放鹤提出异议道:“李大人之父不宜为同文散阶,不然李大人何以自处?换作六品兵马指挥,左右只要有品级就可以了。”
胡尚书和潘大人对此很无所谓,虚衔是什么名号并不重要,死了后一样还要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