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行者无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黑格尔是在柏林大学校长任内去世的,而在黑格尔去世的二十年前,费希特也担任过该校校长。当然,这个学校的校名还出现在更多其它文化名人的履历中。我前些年来柏林匆匆忙忙,想到柏林大学看看,问了两位导游都茫然不知,也就作罢了,但这事使我十分奇怪,如此鼎鼎大名的学府既不可能停办也不可能迁走,导游怎么会不知道呢?这次刚开口一问便有了答案,原来它早已改名为洪堡大学,纪念一个叫洪堡的人。
叫洪堡而又与这所大学密切相关的人有两个,是兄弟。哥哥威廉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杰出的教育家。正是他,首先主张大学除了教育之外还要注重科学研究,齐头并进;大学里实行充分的学术自由,国家行政不得干涉。这些原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科学发展,后来也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纳。弟弟亚历山大洪堡,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近代很多重要学科如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气候学、地理学、植物学的奠基人,举世公认是自然科学由十八世纪通向十九世纪的桥梁,柏林大学名誉教授,去世时普鲁士政府举行国葬。这两个洪堡,都非常了不起,那么洪堡大学的命名是在纪念谁呢就整体学术地位论,弟弟亚历山大洪堡高得多,但我猜想作为大学,还会取名于那位哥哥威廉洪堡。
这样一所大学,却没有校门,城市的街道直穿校区,各系各科的楼房就散落在街边,任何人抬脚就可以进入,没有警卫来阻拦。多数房屋都很有年代,苍老而又庄严地留住了一代代文化伟人的身影,让后生学子远远揣想。由此更加明白,世间的老楼真是不应该乱拆的,特别是著名大学里的老楼。
那幢主楼显得更有历史,我进进出出、上楼下楼无数次,几乎把每个角落都走遍了。走廊间有一层层木门,这些门都很高,有些新装了自动感应开关,有些还须用手去推,很重。想当年黑格尔和爱因斯坦们,也总得先把厚厚的皮包夹在臂下,然后用力去推。还是这些纹饰,还是这些把手,从未更改。欧洲人对传统的触摸,总是非常质感。
也有一些中国人推过这些木门,像蔡元培,作为留学生在这里轻步恭行,四处留心,然后把威廉洪堡的办学主张带回中国,成功地主持了北京大学。还有陈寅恪,不知在这里推了多少次门,回去后便推开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大门。
二楼门前有一个小型的教授酒会,好像是在庆祝一项科研项目通过鉴定,却没有什么人致词,各人来到后便在签到簿上签个名,然后拿一杯酒站着轻声聊天,一片斯文。他们身后的过道墙上,随意挂着一些不大的黑白照片,朦胧中觉得有几幅十分眼熟,走近一看,每幅照片下有一行极小的字,伸脖细读便吃惊。原来,这所学校获诺贝尔奖的多达二十九人。这是许多大国集全国之力都很难想象的数字,这里却不声不响,只在过道边留下一些没有色彩的面影,连照片下的说明,都印得若有若无、模糊不清。
这种淡然,正是大学等级的左证。
想到这里我笑了起来,觉得中国大学的校长们能到这里来看看,回去也许会撤除悬挂在校园里的那些自我陶醉的大话和官员们来访的照... -->>
黑格尔是在柏林大学校长任内去世的,而在黑格尔去世的二十年前,费希特也担任过该校校长。当然,这个学校的校名还出现在更多其它文化名人的履历中。我前些年来柏林匆匆忙忙,想到柏林大学看看,问了两位导游都茫然不知,也就作罢了,但这事使我十分奇怪,如此鼎鼎大名的学府既不可能停办也不可能迁走,导游怎么会不知道呢?这次刚开口一问便有了答案,原来它早已改名为洪堡大学,纪念一个叫洪堡的人。
叫洪堡而又与这所大学密切相关的人有两个,是兄弟。哥哥威廉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杰出的教育家。正是他,首先主张大学除了教育之外还要注重科学研究,齐头并进;大学里实行充分的学术自由,国家行政不得干涉。这些原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科学发展,后来也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纳。弟弟亚历山大洪堡,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近代很多重要学科如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气候学、地理学、植物学的奠基人,举世公认是自然科学由十八世纪通向十九世纪的桥梁,柏林大学名誉教授,去世时普鲁士政府举行国葬。这两个洪堡,都非常了不起,那么洪堡大学的命名是在纪念谁呢就整体学术地位论,弟弟亚历山大洪堡高得多,但我猜想作为大学,还会取名于那位哥哥威廉洪堡。
这样一所大学,却没有校门,城市的街道直穿校区,各系各科的楼房就散落在街边,任何人抬脚就可以进入,没有警卫来阻拦。多数房屋都很有年代,苍老而又庄严地留住了一代代文化伟人的身影,让后生学子远远揣想。由此更加明白,世间的老楼真是不应该乱拆的,特别是著名大学里的老楼。
那幢主楼显得更有历史,我进进出出、上楼下楼无数次,几乎把每个角落都走遍了。走廊间有一层层木门,这些门都很高,有些新装了自动感应开关,有些还须用手去推,很重。想当年黑格尔和爱因斯坦们,也总得先把厚厚的皮包夹在臂下,然后用力去推。还是这些纹饰,还是这些把手,从未更改。欧洲人对传统的触摸,总是非常质感。
也有一些中国人推过这些木门,像蔡元培,作为留学生在这里轻步恭行,四处留心,然后把威廉洪堡的办学主张带回中国,成功地主持了北京大学。还有陈寅恪,不知在这里推了多少次门,回去后便推开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大门。
二楼门前有一个小型的教授酒会,好像是在庆祝一项科研项目通过鉴定,却没有什么人致词,各人来到后便在签到簿上签个名,然后拿一杯酒站着轻声聊天,一片斯文。他们身后的过道墙上,随意挂着一些不大的黑白照片,朦胧中觉得有几幅十分眼熟,走近一看,每幅照片下有一行极小的字,伸脖细读便吃惊。原来,这所学校获诺贝尔奖的多达二十九人。这是许多大国集全国之力都很难想象的数字,这里却不声不响,只在过道边留下一些没有色彩的面影,连照片下的说明,都印得若有若无、模糊不清。
这种淡然,正是大学等级的左证。
想到这里我笑了起来,觉得中国大学的校长们能到这里来看看,回去也许会撤除悬挂在校园里的那些自我陶醉的大话和官员们来访的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