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百年相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喜欢送子观音的故事,甚于西方的送子岛。
中国送子观音是将自己最珍爱的,割舍与人,
有一份厚重的情义。
仲夏午后,当我们到达大足时,整座四川盆地被蝉声锁扣,热烈地燃烧着。
踩着一级又一级炙脚的石阶往上爬,摄氏四十度以上的高温,觉得身体某个部份有缺口,大量水分汨汨倾泻而出,不能拦截,也无法修补。
走着走着,不禁想起前一日在成都,船行水上,迎面而来的乐山大佛。那佛端坐着,与山齐高,巨大朴拙,自在安详,青苔与草棘将佛身染成淡淡的绿。历朝历代,旅人的船在江上,挣扎遇险滩,搏抗过急流,心力交瘁,几乎不能撑持,剎那间,江面突然开阔,波息风定,一仰首,便见到这尊巍峨高耸的坐佛。阳光里,因露水的湿润,莹莹光亮。旅人们扑身拜倒,在甲板上,朝拜生命的奇迹。这种情绪,即便是现代的我,伫立在静止的船头,也可以体会。
借着宗教,人类与自然做神妙的结合。
终于看见大足宝顶山石窟,借着宗教,人类不甚自觉地拥有媲美造物主的能力。那些保存尚称完好的佛像群,幸运地躲避了无数次的兵灾浩劫。巨型石雕卧怫,侧身而卧,那是一张饱满细致、姣好无瑕的容颜。导游告诉我们,在印度,男子必须拥有美貌与智能,才能修成正果。我想,有美貌而能谦卑不炫耀,便是一种智能了;有智能而能怜悯苍生,则是慈悲。美貌、智能、慈悲,三者合一,怕是绝少的。卧佛正是释迦牟尼逝世的场面,尽管环绕着的弟子,神情肃穆悲伤,释迦双眼似开似阖,却是无比光华的恬静安适。
我那因酷暑与疲惫而显焦躁的心情,逐渐妥贴。即是死亡,也不过是那样自然的一种状态,无需惊恐。卧佛以"死"来启示"生"的玄机。
第二天早晨,坐车往北山石窟,清风徐徐,扫尽昨日燠热。沿途凡有水稻必栽一畦荷花,稻香荷香交映着物产丰富的田园风光,这才领略到"大足",有着怎样盈满自适的意味。
北山石窟有许多观音造像,冬是唐、宋时期作品,特别着重面容、肌肤与妆饰的雕刻。面容多是中年妇女的雍容、温柔;素衣薄裙,纤秾合度的肌肤彷佛要透出衣衫;宝冠璎珞,华丽庄严,稍稍移动便会发出琤琮的声响。
叮当、叮当。
我在风中迥身寻找,一阵阵飘散如乐音。原来是工匠凿石,企图将部份磨蚀的石窟恢复旧观。千年以来,这座山上的石壁,便是在一斧一凿的敲击下,由粗糙原始蜕变成精致丰美的生命体。
那些姓名隐佚、不为人知的工匠(或许该称为石雕艺术家),在毫无性灵知觉的石头上,贯注了信仰,更投入了对人世最深的缱绻眷恋。他们雕刻的观音,以女性为仿真对象,具备有世间女子的面貌和神态。
有位临水而生的少女,欹身屈膝,一手置于膝上,拈着飘带,一脚垂进水中,彷佛在拨弄着,神态愉悦而悠闲,背后是一轮大满月。这雕像称为"水月观音",显然既不准备"寻声救苦",暂时也不"普度众生"了,只是被这水月交叠的景象羁绊,索性尽情赏玩。艺术家是以怎样的女子... -->>
我喜欢送子观音的故事,甚于西方的送子岛。
中国送子观音是将自己最珍爱的,割舍与人,
有一份厚重的情义。
仲夏午后,当我们到达大足时,整座四川盆地被蝉声锁扣,热烈地燃烧着。
踩着一级又一级炙脚的石阶往上爬,摄氏四十度以上的高温,觉得身体某个部份有缺口,大量水分汨汨倾泻而出,不能拦截,也无法修补。
走着走着,不禁想起前一日在成都,船行水上,迎面而来的乐山大佛。那佛端坐着,与山齐高,巨大朴拙,自在安详,青苔与草棘将佛身染成淡淡的绿。历朝历代,旅人的船在江上,挣扎遇险滩,搏抗过急流,心力交瘁,几乎不能撑持,剎那间,江面突然开阔,波息风定,一仰首,便见到这尊巍峨高耸的坐佛。阳光里,因露水的湿润,莹莹光亮。旅人们扑身拜倒,在甲板上,朝拜生命的奇迹。这种情绪,即便是现代的我,伫立在静止的船头,也可以体会。
借着宗教,人类与自然做神妙的结合。
终于看见大足宝顶山石窟,借着宗教,人类不甚自觉地拥有媲美造物主的能力。那些保存尚称完好的佛像群,幸运地躲避了无数次的兵灾浩劫。巨型石雕卧怫,侧身而卧,那是一张饱满细致、姣好无瑕的容颜。导游告诉我们,在印度,男子必须拥有美貌与智能,才能修成正果。我想,有美貌而能谦卑不炫耀,便是一种智能了;有智能而能怜悯苍生,则是慈悲。美貌、智能、慈悲,三者合一,怕是绝少的。卧佛正是释迦牟尼逝世的场面,尽管环绕着的弟子,神情肃穆悲伤,释迦双眼似开似阖,却是无比光华的恬静安适。
我那因酷暑与疲惫而显焦躁的心情,逐渐妥贴。即是死亡,也不过是那样自然的一种状态,无需惊恐。卧佛以"死"来启示"生"的玄机。
第二天早晨,坐车往北山石窟,清风徐徐,扫尽昨日燠热。沿途凡有水稻必栽一畦荷花,稻香荷香交映着物产丰富的田园风光,这才领略到"大足",有着怎样盈满自适的意味。
北山石窟有许多观音造像,冬是唐、宋时期作品,特别着重面容、肌肤与妆饰的雕刻。面容多是中年妇女的雍容、温柔;素衣薄裙,纤秾合度的肌肤彷佛要透出衣衫;宝冠璎珞,华丽庄严,稍稍移动便会发出琤琮的声响。
叮当、叮当。
我在风中迥身寻找,一阵阵飘散如乐音。原来是工匠凿石,企图将部份磨蚀的石窟恢复旧观。千年以来,这座山上的石壁,便是在一斧一凿的敲击下,由粗糙原始蜕变成精致丰美的生命体。
那些姓名隐佚、不为人知的工匠(或许该称为石雕艺术家),在毫无性灵知觉的石头上,贯注了信仰,更投入了对人世最深的缱绻眷恋。他们雕刻的观音,以女性为仿真对象,具备有世间女子的面貌和神态。
有位临水而生的少女,欹身屈膝,一手置于膝上,拈着飘带,一脚垂进水中,彷佛在拨弄着,神态愉悦而悠闲,背后是一轮大满月。这雕像称为"水月观音",显然既不准备"寻声救苦",暂时也不"普度众生"了,只是被这水月交叠的景象羁绊,索性尽情赏玩。艺术家是以怎样的女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