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平淡为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而且相比起重土安迁的农民来说,工人更加独立,但也更加抱团,平日里的工作就让他们习惯了,所有人一起努力,组织性对于工人来说,是必备的一项素质,而农民则不同,即便只是一个人,伺候土地也足够了,所以招募工人,训练起来的时间就要减少一半还要多,可钱却是一样的,当士兵选择的时候,朝廷自然更喜欢让工人去当兵,然后再把农民带到城市里来让他们成为工人,这样一来,工人的人口维持不变,农民的人口开始减少,城市化开始出现,市场将会变得更加繁荣,这无疑是一步妙棋。
工人的报名热潮让人们震惊,派对参军的人堵塞了每一座城市的交通要道,而这还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当自己的邻居、亲戚、朋友从远方寄来骄傲的信件,叙说着自己已然是一个大地主的时候,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心气,人就是如此,当官的家里有钱你不恨他,相反你还觉得当官不贪才不正常,可要是你身边的邻居富了,那你可得难受好一阵子,虽然你这朋友也是通过辛勤致富的,可人就是如此,宁可共患难,要么同富贵,若是你富贵我还不富贵,那简直比杀了亲妈还要人命嘞。
这一下参军的热潮自然就更加旺盛了,上百亩的土地,甚至是一座城镇的管理权,还有那世袭的爵位,这些封赏简直如同大烟一般催使着每一个人向着战场前行而去,而在这过程中,除了工人和农民的踊跃之外,士大夫、门阀、士族的子弟们也纷纷熬不住了,他们也开始参军,希望能够加入军队。
这样的结果朝廷自然不会意外,一般来说中产阶级参战的**是十分低下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即便不参加战争,日子还是照样过,住着小洋房,凭借自己的工资也能够送自己的好几个孩子进入重点的大学,既然生活已经那么美满,又为什么要去拼死拼活呢?就为了那几百亩地?实在是不值得。
而相对来说底层和顶层的参战愿望则是最为强烈的,不过这两者的参战原因却不相同,对于底层百姓来说,这当然是一个打翻身仗的好机会,只要能够从这死人堆里走出来,自己就能够从一个失败者变成一个贵族,彻底改变了已有的命运,成为被人尊敬的人,而对于顶层的人来说,这当然不是问题,即便不参战他们也依旧拥有着在社会上的特权,并且在宋朝本土,他们便基本拥有上万亩的良田,对于他们来说,田地实在不是一个大问题。
对于这些贵族门阀子弟来说,之所以要参军,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那一丁点的土地,他们要的,乃是一个个的行省,上百万亩的土地,数十万的人民,这才是他们要的,这在宋朝是根本不可能的,宋太祖赵匡胤鼎力天下之后,吸取唐王朝灭亡的教训,在整个大宋境内,已然是没有了藩镇割据的条件,而这些世家如今虽然是稳如磐石,可谁知道以后呢,南北朝的崔氏、王氏、谢氏当年也是堪比王孙,可如今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足以说明世事之无常也,而对于这些世家们来说,自然这也是他们所忧虑的事情了,而通过战争获得领土,那么这些土地就是世袭的,到时候就算家道中落,可有了这份财产,无论是东山再起还是安稳的过平常日子,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东西,而只要他们参军,朝廷为了照顾他们,就必然会给予他们将军的职位,到时候只要打赢胜仗,拿下几个行省完全不是问题。
那时自己的家族也就能从大宋一隅之地扩展到天下之中,五湖四海皆兄弟,家族昌隆便也正在此时也,这便是世家大族们的想法,因此在朝廷颁布分封令之后,无论是范仲淹家还是韩琦家,狄青家,都纷纷派出自己家族的子弟进入军队中,至于钟家、杨家等世代为将的家族就跟毋庸商讨了,几乎派出了自己家族所有的青壮进入军队之中,希望能够在这次瓜分中获得足够的利益。
而面对这样的情形,徐清自然也是喜闻乐见的,随着这些世家大族的加入,朝廷发行的国债便有了买家,凡是要让自己家的孩子成为军队中的中高级将领,简单,用钱买呗,一个官职三百万贯,就那么卖,也算是彼此交换想要的东西了,这在短时间内倒也确实筹集了不少的钱,至于军队的质量会不会因为这帮纨绔子弟而变得战斗力低下,这一点徐清倒是不担心。
若是部队战斗力低下,那么先要死的就是他们这群世家子弟,这群人精,哪一个会把自己置之危险场所呢?到时候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必然是死命操练自己的军队,提高战斗力才是,甚至会给这些士兵私自许诺,自己掏腰包付钱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军队的战斗力只有提高的份,是断然不会下降的。
再说就算这些将领真的懦弱不堪,朝廷也不会任由他擅自行事,这些世家大族可以通过钱财来买卖将军之职,可是军队之中也必须安插上一个真正会打仗的人,到时候若真遇上战事,他才是真正指挥军队的那一个,这也算是既赚了钱,也免得士兵遭受无妄之灾了。
而且这些人虽然是世家子弟,可也不是东晋时期的那一批酒囊饭袋可比,这些世家子弟自小便学习儒家文化,长大之后也有很多进入大学之中学习,且如今之世,不必南北朝时期,那时选官皆是品评来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便是当时官场上的情况,可随着隋朝建立科举制,唐朝推行科举制之后,到了宋代科举制已然成为了选官的主要通道,有了这条路,士族们便不再掌握着当官的唯一途径,就算是士族,想要当官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可若是想要当上大官,却也必须与这些普通人家出来的读书人一争高下才行。
... -->>
而且相比起重土安迁的农民来说,工人更加独立,但也更加抱团,平日里的工作就让他们习惯了,所有人一起努力,组织性对于工人来说,是必备的一项素质,而农民则不同,即便只是一个人,伺候土地也足够了,所以招募工人,训练起来的时间就要减少一半还要多,可钱却是一样的,当士兵选择的时候,朝廷自然更喜欢让工人去当兵,然后再把农民带到城市里来让他们成为工人,这样一来,工人的人口维持不变,农民的人口开始减少,城市化开始出现,市场将会变得更加繁荣,这无疑是一步妙棋。
工人的报名热潮让人们震惊,派对参军的人堵塞了每一座城市的交通要道,而这还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当自己的邻居、亲戚、朋友从远方寄来骄傲的信件,叙说着自己已然是一个大地主的时候,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心气,人就是如此,当官的家里有钱你不恨他,相反你还觉得当官不贪才不正常,可要是你身边的邻居富了,那你可得难受好一阵子,虽然你这朋友也是通过辛勤致富的,可人就是如此,宁可共患难,要么同富贵,若是你富贵我还不富贵,那简直比杀了亲妈还要人命嘞。
这一下参军的热潮自然就更加旺盛了,上百亩的土地,甚至是一座城镇的管理权,还有那世袭的爵位,这些封赏简直如同大烟一般催使着每一个人向着战场前行而去,而在这过程中,除了工人和农民的踊跃之外,士大夫、门阀、士族的子弟们也纷纷熬不住了,他们也开始参军,希望能够加入军队。
这样的结果朝廷自然不会意外,一般来说中产阶级参战的**是十分低下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即便不参加战争,日子还是照样过,住着小洋房,凭借自己的工资也能够送自己的好几个孩子进入重点的大学,既然生活已经那么美满,又为什么要去拼死拼活呢?就为了那几百亩地?实在是不值得。
而相对来说底层和顶层的参战愿望则是最为强烈的,不过这两者的参战原因却不相同,对于底层百姓来说,这当然是一个打翻身仗的好机会,只要能够从这死人堆里走出来,自己就能够从一个失败者变成一个贵族,彻底改变了已有的命运,成为被人尊敬的人,而对于顶层的人来说,这当然不是问题,即便不参战他们也依旧拥有着在社会上的特权,并且在宋朝本土,他们便基本拥有上万亩的良田,对于他们来说,田地实在不是一个大问题。
对于这些贵族门阀子弟来说,之所以要参军,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那一丁点的土地,他们要的,乃是一个个的行省,上百万亩的土地,数十万的人民,这才是他们要的,这在宋朝是根本不可能的,宋太祖赵匡胤鼎力天下之后,吸取唐王朝灭亡的教训,在整个大宋境内,已然是没有了藩镇割据的条件,而这些世家如今虽然是稳如磐石,可谁知道以后呢,南北朝的崔氏、王氏、谢氏当年也是堪比王孙,可如今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足以说明世事之无常也,而对于这些世家们来说,自然这也是他们所忧虑的事情了,而通过战争获得领土,那么这些土地就是世袭的,到时候就算家道中落,可有了这份财产,无论是东山再起还是安稳的过平常日子,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东西,而只要他们参军,朝廷为了照顾他们,就必然会给予他们将军的职位,到时候只要打赢胜仗,拿下几个行省完全不是问题。
那时自己的家族也就能从大宋一隅之地扩展到天下之中,五湖四海皆兄弟,家族昌隆便也正在此时也,这便是世家大族们的想法,因此在朝廷颁布分封令之后,无论是范仲淹家还是韩琦家,狄青家,都纷纷派出自己家族的子弟进入军队中,至于钟家、杨家等世代为将的家族就跟毋庸商讨了,几乎派出了自己家族所有的青壮进入军队之中,希望能够在这次瓜分中获得足够的利益。
而面对这样的情形,徐清自然也是喜闻乐见的,随着这些世家大族的加入,朝廷发行的国债便有了买家,凡是要让自己家的孩子成为军队中的中高级将领,简单,用钱买呗,一个官职三百万贯,就那么卖,也算是彼此交换想要的东西了,这在短时间内倒也确实筹集了不少的钱,至于军队的质量会不会因为这帮纨绔子弟而变得战斗力低下,这一点徐清倒是不担心。
若是部队战斗力低下,那么先要死的就是他们这群世家子弟,这群人精,哪一个会把自己置之危险场所呢?到时候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必然是死命操练自己的军队,提高战斗力才是,甚至会给这些士兵私自许诺,自己掏腰包付钱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军队的战斗力只有提高的份,是断然不会下降的。
再说就算这些将领真的懦弱不堪,朝廷也不会任由他擅自行事,这些世家大族可以通过钱财来买卖将军之职,可是军队之中也必须安插上一个真正会打仗的人,到时候若真遇上战事,他才是真正指挥军队的那一个,这也算是既赚了钱,也免得士兵遭受无妄之灾了。
而且这些人虽然是世家子弟,可也不是东晋时期的那一批酒囊饭袋可比,这些世家子弟自小便学习儒家文化,长大之后也有很多进入大学之中学习,且如今之世,不必南北朝时期,那时选官皆是品评来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便是当时官场上的情况,可随着隋朝建立科举制,唐朝推行科举制之后,到了宋代科举制已然成为了选官的主要通道,有了这条路,士族们便不再掌握着当官的唯一途径,就算是士族,想要当官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可若是想要当上大官,却也必须与这些普通人家出来的读书人一争高下才行。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