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平淡为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而面对辽国如此破釜沉舟的态势,宋朝君臣原本十分坚定的开战决心也不由得动摇了起来,无疑所有人都低估了辽国的作战能力以及误估了辽帝国的统治基础,动员两百万的军队上前线,这对于古代王朝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尽管其中杂碎多于精锐,可即便如此,这也远远超出了宋朝君臣们的设想。
原本在他们的构想中,辽国迫于四方的压力必然会对宋国退步,到时候自己完全可以凭借战场上的优势让辽国直接将烟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土地退还给自己,而对于兵力也不会有任何的损失,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可是到现在为止,为了应对辽国在宋朝边境上的大举进攻,宋朝不得不将许多百姓也开始武装起来,以此防卫整个边境,其数量之大,已从原本的百万之众,扩张到了现在的一百五十万左右,这单单只是前线部队而已,为了给这些军队充足的食物,沿运河两岸无数的造船厂不停的制造着新的船只以运送不断扩大的物资需求,到现在为止,宋朝的国库早已经是损失殆尽,空的老鼠都能在里面乱钻了。
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情况,战争打到这个地步,不少人都开始发起了呼吁停战的行动,尤其是在民间,不少人深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征召入伍的对象,纷纷开始联名上书,还有的则直接将联名信投递到了不少支持他们的报馆之中刊登了出来,这一下子,原本只停留在河北地区的陈抗活动一下子蔓延到了整个天下,一时之间,徐清、范仲淹等朝堂重臣的压力猛然倍增,所有人一上朝,基本都如同后世的国宝大熊猫一般,黑着两个眼眶,全然一副被掏空的样子。
“岂弟,当初你创造报纸之时,可曾想过会有此等结局?”
范仲淹看着徐清一脸苦笑的说道,几个月前报纸刚刚大行与天下之时,范仲淹也不由得参了一脚,当然,他之所以会进入报纸行业中来,倒并不是为了钱,毕竟以他副宰相的身份来看,他怎么也不会到缺钱要靠做生意来弥补,他之所以会创建报纸,完全是为了给那些报考无门的落魄士子们找到一点活干,用他们的文章来换点钱,算是接济他们了。
不过随着范仲淹报纸的发行,在文学水平的欣赏上,自然是无出其右的,所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随着四期报刊的刊印,许多比较高级的文人士子们纷纷开始放弃了徐清自己出版的《韵社》,而是改读起了范仲淹出版的《文社》一时之间倒也是赚了不少钱,范仲淹便拿着这些钱给了作者们一大笔的稿费,至于剩下来的钱,还自己搞了一个文学奖出来,一年一评,只要能够拿到文学奖的前三名,便能成为《文社》的签约作者,并且获得一大笔的奖金。
范仲淹之所以这么干,本意是想要培养一些会写文章的人才能够安安静静的写文章,可他这样的做法却瞬间让许多其他报社的优秀作者们开始改换门庭,这直接导致其他报社的品质开始飞快下降,而范仲淹的报社盈利开始快速提升,毕竟谁都喜欢看好故事好文采,而范仲淹的报纸既有文人骚客喜欢看的东西,也有普罗大众喜欢的玩意儿,自然就受到十分巨大的欢迎了。
这一件事当时在整个汴京都传为美谈,甚至让徐清都佩服不已,给文学作品专门开设奖项这种事情,他自己都从来没想过,而千年之前的范仲淹却自己想了出来,不得不说文豪就是文豪,只要给他点灵感,便能创造出徐清也意想不到的东西出来,后来徐清等人也纷风创建了自己报社的文学奖,这才让不少的作者开始回流,报社的成绩也才稳定了下来,而经过这一次的调整,也让作者与报社之间的利益分配发生了变化,报社从原本的绝对强势方变成了甲方和乙方之间的关系,虽然仍旧占有一定的优势,可已经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对作者们予取予夺了。
而不少的作者也因为自己出色的能力,从原本给一家报社工作开始发展到给好几家报社提供文章,到最后甚至有些作者直接用自己的钱去出书,反响也甚好,一时之间,报纸的功效和利润开始被大众广为接受,可谁曾想到,只不过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原本给他们这些士大夫带来无数利润的报纸却转眼间成了那些士子们讨伐自己的工具了,徐清想到这里也不由得苦笑起来。
当时将报纸带到宋朝的时候,徐清虽然也想过这些报纸会不会成为反动派的利用工具,可是当时因为报纸业实在是超出了徐清预计的红火,并且这些红火都是由类似故事、文章、策论、八卦之类的报纸所带起来的,并没有什么民生、事件之类的报纸,所以当时徐清也没放在心上,对此也没有什么专门的法律来管理这突如其来出现在世界上的上百中报纸,这一下突然之间被这些底层士子用报纸给将了一军,徐清的心里自然很是不好受。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体会到,什么叫做一人一口唾沫能淹死人的感觉。
万民汇聚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有些大,而那些原本被他们压制的死死的士绅们,此时也仿佛是闻到了腥味儿的鲨鱼一般,不停的搅动着地方上的风云,此时正是秋季,万物丰收的季节,本应该借着这段时间来补充国库以此来支付军费,可这些可恶的劣绅却仗着自己在本地的力量,拒绝向衙门支付自己应该支付的税款,还将粮食以人工稀少,收割速度慢为理由迟迟不上缴,这种无赖的做法让整个中央朝堂的人都恨不得把这些人抓起来凌迟处死,可是实际情况却让他们不能那么做,这种感觉简直是********。
“陛下,臣早就说过,不应该这么快让乡人进入县城谋生,以免引起乡绅不满,可某些人就是不听微臣之言,以为自己手掌大权,可以予取... -->>
而面对辽国如此破釜沉舟的态势,宋朝君臣原本十分坚定的开战决心也不由得动摇了起来,无疑所有人都低估了辽国的作战能力以及误估了辽帝国的统治基础,动员两百万的军队上前线,这对于古代王朝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尽管其中杂碎多于精锐,可即便如此,这也远远超出了宋朝君臣们的设想。
原本在他们的构想中,辽国迫于四方的压力必然会对宋国退步,到时候自己完全可以凭借战场上的优势让辽国直接将烟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土地退还给自己,而对于兵力也不会有任何的损失,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可是到现在为止,为了应对辽国在宋朝边境上的大举进攻,宋朝不得不将许多百姓也开始武装起来,以此防卫整个边境,其数量之大,已从原本的百万之众,扩张到了现在的一百五十万左右,这单单只是前线部队而已,为了给这些军队充足的食物,沿运河两岸无数的造船厂不停的制造着新的船只以运送不断扩大的物资需求,到现在为止,宋朝的国库早已经是损失殆尽,空的老鼠都能在里面乱钻了。
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情况,战争打到这个地步,不少人都开始发起了呼吁停战的行动,尤其是在民间,不少人深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征召入伍的对象,纷纷开始联名上书,还有的则直接将联名信投递到了不少支持他们的报馆之中刊登了出来,这一下子,原本只停留在河北地区的陈抗活动一下子蔓延到了整个天下,一时之间,徐清、范仲淹等朝堂重臣的压力猛然倍增,所有人一上朝,基本都如同后世的国宝大熊猫一般,黑着两个眼眶,全然一副被掏空的样子。
“岂弟,当初你创造报纸之时,可曾想过会有此等结局?”
范仲淹看着徐清一脸苦笑的说道,几个月前报纸刚刚大行与天下之时,范仲淹也不由得参了一脚,当然,他之所以会进入报纸行业中来,倒并不是为了钱,毕竟以他副宰相的身份来看,他怎么也不会到缺钱要靠做生意来弥补,他之所以会创建报纸,完全是为了给那些报考无门的落魄士子们找到一点活干,用他们的文章来换点钱,算是接济他们了。
不过随着范仲淹报纸的发行,在文学水平的欣赏上,自然是无出其右的,所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随着四期报刊的刊印,许多比较高级的文人士子们纷纷开始放弃了徐清自己出版的《韵社》,而是改读起了范仲淹出版的《文社》一时之间倒也是赚了不少钱,范仲淹便拿着这些钱给了作者们一大笔的稿费,至于剩下来的钱,还自己搞了一个文学奖出来,一年一评,只要能够拿到文学奖的前三名,便能成为《文社》的签约作者,并且获得一大笔的奖金。
范仲淹之所以这么干,本意是想要培养一些会写文章的人才能够安安静静的写文章,可他这样的做法却瞬间让许多其他报社的优秀作者们开始改换门庭,这直接导致其他报社的品质开始飞快下降,而范仲淹的报社盈利开始快速提升,毕竟谁都喜欢看好故事好文采,而范仲淹的报纸既有文人骚客喜欢看的东西,也有普罗大众喜欢的玩意儿,自然就受到十分巨大的欢迎了。
这一件事当时在整个汴京都传为美谈,甚至让徐清都佩服不已,给文学作品专门开设奖项这种事情,他自己都从来没想过,而千年之前的范仲淹却自己想了出来,不得不说文豪就是文豪,只要给他点灵感,便能创造出徐清也意想不到的东西出来,后来徐清等人也纷风创建了自己报社的文学奖,这才让不少的作者开始回流,报社的成绩也才稳定了下来,而经过这一次的调整,也让作者与报社之间的利益分配发生了变化,报社从原本的绝对强势方变成了甲方和乙方之间的关系,虽然仍旧占有一定的优势,可已经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对作者们予取予夺了。
而不少的作者也因为自己出色的能力,从原本给一家报社工作开始发展到给好几家报社提供文章,到最后甚至有些作者直接用自己的钱去出书,反响也甚好,一时之间,报纸的功效和利润开始被大众广为接受,可谁曾想到,只不过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原本给他们这些士大夫带来无数利润的报纸却转眼间成了那些士子们讨伐自己的工具了,徐清想到这里也不由得苦笑起来。
当时将报纸带到宋朝的时候,徐清虽然也想过这些报纸会不会成为反动派的利用工具,可是当时因为报纸业实在是超出了徐清预计的红火,并且这些红火都是由类似故事、文章、策论、八卦之类的报纸所带起来的,并没有什么民生、事件之类的报纸,所以当时徐清也没放在心上,对此也没有什么专门的法律来管理这突如其来出现在世界上的上百中报纸,这一下突然之间被这些底层士子用报纸给将了一军,徐清的心里自然很是不好受。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体会到,什么叫做一人一口唾沫能淹死人的感觉。
万民汇聚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有些大,而那些原本被他们压制的死死的士绅们,此时也仿佛是闻到了腥味儿的鲨鱼一般,不停的搅动着地方上的风云,此时正是秋季,万物丰收的季节,本应该借着这段时间来补充国库以此来支付军费,可这些可恶的劣绅却仗着自己在本地的力量,拒绝向衙门支付自己应该支付的税款,还将粮食以人工稀少,收割速度慢为理由迟迟不上缴,这种无赖的做法让整个中央朝堂的人都恨不得把这些人抓起来凌迟处死,可是实际情况却让他们不能那么做,这种感觉简直是********。
“陛下,臣早就说过,不应该这么快让乡人进入县城谋生,以免引起乡绅不满,可某些人就是不听微臣之言,以为自己手掌大权,可以予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