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平淡为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怎么对付这些人,徐清的脑海里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因为在他的脑海里,这些人也基本不用他来对付,他们能够做的,无非就是给自己编造谣言,然后将这些谣言送给皇帝听,让皇帝对自己产生疑心,最后将自己排斥出朝堂之外,他们能用的办法只有这一个,毕竟想要搞臭自己的名声,在现阶段,是绝对做不到的,能做的,便只有从皇帝那下手了。
可皇帝会听他们的么?根据徐清对赵祯的了解,他并不是一个猜疑心特别重的人,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如果剥除掉他帝王心术的那一面,赵祯其实是个挺老实的人,当然,这老实只是在普通环境下,若是在皇帝的身份上,那是半点看不出来的,他终究还是一个皇帝,该有的杀伐决断,赵祯不会少一丝一毫的,不过徐清相信他,他并不会因为自己在百姓中间的名声太好而忌惮他。
毕竟赵祯若真是这样一个人,那原开封府尹,包拯也不可能还在朝廷之中担任重职,他在百姓之中的名望,徐清可是望尘莫及啊,甚至在汴京老百姓的口里,包拯根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有人说他有一个阴阳枕,可以让他在晚上去到阴曹地府之中帮着阎罗王断案,还有的人则说包拯乃是天上星辰下凡来辅佐大宋天子的。
这些说法,自然都是无稽之谈,可百姓却愿意去相信,去传颂,甚至直到千年之后的现代,在京剧之中以包拯为主角的剧目也是十分繁多的,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于包拯的热爱,而赵祯是怎么对待他的呢?非但没有把他给赶走,反而让他从开封府尹这个地方官的位置上,直接升到了中枢,成了谏官的老大,御史中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赵祯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相反,他足够的宽宏大量,可以容纳下无数的人才进入朝廷之中,为他工作。
所以,对于这些读书人的诽谤,徐清压根就没把他们当做大敌来应对,相反,对于那在全国各地开遍了的徐清祠,徐清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作为一个现代人,被别人祭祀的感觉,真的是十分的别扭,更何况徐清也不是一个迷信的人,拿全村老百姓的钱来建个庙给自己也没什么用,还不如拿来做点更加有趣的事情好呢。
这样一来,也可以让赵祯心中稍微心平气和一点不是?人家尽管心胸宽广,可在这次鼠疫之中也是损失惨重,若是看到自己因为这次鼠疫而名满天下,得尽了天下的民心,指不定会在心里吃味也说不定,为了安抚赵祯,徐清也必须把这些人搞出来的徐清祠给消灭掉,让他们变成一些更为用的东西。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com 】
可要变成什么呢?变成医院?全国好像也没那么多大夫啊,那么变成学校,这好像可以,只不过这要真的变成了学校,那到底是私立的呢,还是公立的?要是私立的,收费必然很贵,到时候这些贫苦乡村的人就根本上不了学,建了也是白建,至于搞公立学校,以现在的财政收入来看,也是压根支撑不起来,搞全民教育,这可不是封建时代能够玩得起的,所以徐清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医院不行、学校不行,老年活动中心呢?好像可以,只不过造的那么好的房子,光是用来给老人们养老用,好像也太浪费了一点,徐清了解过这些祠庙,大多数都建的非常宏大,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人们,这样的地方,又是花了那么多的钱建出来的,必须得用在有意义的地方才行。
要不,把他们当做图书馆来用?徐清坐在椅子上,看着自己面前空白的奏折,心里有了一个想法,现在的大宋朝,搞全民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可是让百姓多认识一点字,有些文化知识,应该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此一来,在一些小县城,小镇上,建个图书馆,让想要读书的孩子可以去看看书,这不比光建一个活动中心要好得多了么?
至于书本的钱,朝廷还是出得起的,尤其是在这段时间里,在科学院的招募队伍中,出现了一位后世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毕生,今年刚好四十岁,这位老兄,正是他,在研究了数十年之后,成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让人们学习知识的成本下降到了一个十分便宜的地步,而现在,这位老兄,就在三司使底下的科学院中,担任院士一职,有他的配合,想要印些书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最多也就花个一百万贯而已,这笔钱朝廷还是付得起的。
想到这里,徐清心中对于这些生祠的运用便也有了想法,拿起毛笔,很快便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了纸上,拿着这封奏折,徐清便去了一趟皇宫,面对着赵祯,徐清先是严厉的批判了一番全国各地建造生祠的事情,将这些事情全部算在了百姓的自发行动上,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然后讲明了自己对于这些生祠的态度,希望赵祯可以将他们全部取消,以避免百姓再建造更多的生祠。
对于徐清这样的要求,赵祯脸上虽然没有什么表情,可是心里还是十分认可的,而等到赵祯同意以后,徐清便以建筑规模宏大,弃之不用实在可惜的理由,向赵祯提出了将所有生祠全部改成图书馆的请求,希望朝廷能够拨款,对这些生祠进行改造并提供书籍,让当地的百姓可以免费的阅读到最新的学术典籍。
徐清的提议无疑让赵祯有些措手不及,不过赵祯对于徐清的这个意见,倒也没什么意见,只是对于每年要多拨款一百万贯左右的钱有些心疼而已,不过在徐清的劝说下,赵祯最后还是答应了,毕竟用一百万贯的钱,能够换来上百万识字的老百姓,这笔买卖,可是一点都不亏啊。
(本章完)
>
怎么对付这些人,徐清的脑海里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因为在他的脑海里,这些人也基本不用他来对付,他们能够做的,无非就是给自己编造谣言,然后将这些谣言送给皇帝听,让皇帝对自己产生疑心,最后将自己排斥出朝堂之外,他们能用的办法只有这一个,毕竟想要搞臭自己的名声,在现阶段,是绝对做不到的,能做的,便只有从皇帝那下手了。
可皇帝会听他们的么?根据徐清对赵祯的了解,他并不是一个猜疑心特别重的人,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如果剥除掉他帝王心术的那一面,赵祯其实是个挺老实的人,当然,这老实只是在普通环境下,若是在皇帝的身份上,那是半点看不出来的,他终究还是一个皇帝,该有的杀伐决断,赵祯不会少一丝一毫的,不过徐清相信他,他并不会因为自己在百姓中间的名声太好而忌惮他。
毕竟赵祯若真是这样一个人,那原开封府尹,包拯也不可能还在朝廷之中担任重职,他在百姓之中的名望,徐清可是望尘莫及啊,甚至在汴京老百姓的口里,包拯根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有人说他有一个阴阳枕,可以让他在晚上去到阴曹地府之中帮着阎罗王断案,还有的人则说包拯乃是天上星辰下凡来辅佐大宋天子的。
这些说法,自然都是无稽之谈,可百姓却愿意去相信,去传颂,甚至直到千年之后的现代,在京剧之中以包拯为主角的剧目也是十分繁多的,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于包拯的热爱,而赵祯是怎么对待他的呢?非但没有把他给赶走,反而让他从开封府尹这个地方官的位置上,直接升到了中枢,成了谏官的老大,御史中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赵祯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相反,他足够的宽宏大量,可以容纳下无数的人才进入朝廷之中,为他工作。
所以,对于这些读书人的诽谤,徐清压根就没把他们当做大敌来应对,相反,对于那在全国各地开遍了的徐清祠,徐清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作为一个现代人,被别人祭祀的感觉,真的是十分的别扭,更何况徐清也不是一个迷信的人,拿全村老百姓的钱来建个庙给自己也没什么用,还不如拿来做点更加有趣的事情好呢。
这样一来,也可以让赵祯心中稍微心平气和一点不是?人家尽管心胸宽广,可在这次鼠疫之中也是损失惨重,若是看到自己因为这次鼠疫而名满天下,得尽了天下的民心,指不定会在心里吃味也说不定,为了安抚赵祯,徐清也必须把这些人搞出来的徐清祠给消灭掉,让他们变成一些更为用的东西。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com 】
可要变成什么呢?变成医院?全国好像也没那么多大夫啊,那么变成学校,这好像可以,只不过这要真的变成了学校,那到底是私立的呢,还是公立的?要是私立的,收费必然很贵,到时候这些贫苦乡村的人就根本上不了学,建了也是白建,至于搞公立学校,以现在的财政收入来看,也是压根支撑不起来,搞全民教育,这可不是封建时代能够玩得起的,所以徐清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医院不行、学校不行,老年活动中心呢?好像可以,只不过造的那么好的房子,光是用来给老人们养老用,好像也太浪费了一点,徐清了解过这些祠庙,大多数都建的非常宏大,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人们,这样的地方,又是花了那么多的钱建出来的,必须得用在有意义的地方才行。
要不,把他们当做图书馆来用?徐清坐在椅子上,看着自己面前空白的奏折,心里有了一个想法,现在的大宋朝,搞全民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可是让百姓多认识一点字,有些文化知识,应该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此一来,在一些小县城,小镇上,建个图书馆,让想要读书的孩子可以去看看书,这不比光建一个活动中心要好得多了么?
至于书本的钱,朝廷还是出得起的,尤其是在这段时间里,在科学院的招募队伍中,出现了一位后世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毕生,今年刚好四十岁,这位老兄,正是他,在研究了数十年之后,成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让人们学习知识的成本下降到了一个十分便宜的地步,而现在,这位老兄,就在三司使底下的科学院中,担任院士一职,有他的配合,想要印些书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最多也就花个一百万贯而已,这笔钱朝廷还是付得起的。
想到这里,徐清心中对于这些生祠的运用便也有了想法,拿起毛笔,很快便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了纸上,拿着这封奏折,徐清便去了一趟皇宫,面对着赵祯,徐清先是严厉的批判了一番全国各地建造生祠的事情,将这些事情全部算在了百姓的自发行动上,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然后讲明了自己对于这些生祠的态度,希望赵祯可以将他们全部取消,以避免百姓再建造更多的生祠。
对于徐清这样的要求,赵祯脸上虽然没有什么表情,可是心里还是十分认可的,而等到赵祯同意以后,徐清便以建筑规模宏大,弃之不用实在可惜的理由,向赵祯提出了将所有生祠全部改成图书馆的请求,希望朝廷能够拨款,对这些生祠进行改造并提供书籍,让当地的百姓可以免费的阅读到最新的学术典籍。
徐清的提议无疑让赵祯有些措手不及,不过赵祯对于徐清的这个意见,倒也没什么意见,只是对于每年要多拨款一百万贯左右的钱有些心疼而已,不过在徐清的劝说下,赵祯最后还是答应了,毕竟用一百万贯的钱,能够换来上百万识字的老百姓,这笔买卖,可是一点都不亏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