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九鼎风云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丹夫子拊掌笑道:“然也!这第一策,令公卿百官自行减俸一半,所得银钱粮食均用以赈济灾民。第二策,发动商人贩卖粮米到关外赈灾,囤积居奇者斩,公道买卖者赏。第三策,啸聚之盗只要放下干戈,即免死罪,征发至左扶风、右冯翊,开凿河渠,修建帝陵,开发荒田,建设棚舍,就地安居。此三策出,国库未动,却救得饥荒、平得乱民,天下皆称善也!”
“未动国库,动的可是百官家库,”若虚先生笑道,“令百官减俸,难道贵人们不心疼吗?”长安居,大不易,秩俸千石之下的官员,要维持举家吃穿用度,体面排场,颇为不易。而且京官不比郡县外臣,宦囊并不充实,若是一体减俸,有些官员必是要捉襟而见肘了。
“天灾当前,就算心疼,谁敢出声?”丹夫子答道,“而且献策之人以身作则,带头捐俸;天子都紧缩少府开支,出钱数十万缗赈济灾民,百官又谁敢不从?且天子有诏,以俸禄济天下者,可徙籍于昌陵。百官之中,不知有多少人还在等一个关内户籍,若能徙籍,便是减俸三年,必也是有人愿意的。”
听了此言,杨熙浑然不觉,但若虚先生知道其中利害,终于为之色变。这“关中三策”,以百官之俸为赈济之资,发商人之力运赈济之粮,征饥民为役固生民之本,可谓环环相扣,互为首尾。然而这个“徙籍诏”,才真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现在长安城内,已经多被宫室占满,
二十万口黎民大多聚居在城北,外郭也没有什么土地,即便是作为长安城外城的五陵之邑,也早已人满为患。武帝时立下规矩,官员不得在本籍就任,所以内朝官员及关内郡县官员,很多都是外调而来。这些官员虽然家眷都在长安,户口却仍在原籍,不算长安之人。
长安乃大汉首都,在长安居住,拥有长安户籍,即使是一般黎民,也能享受若干好处,除了徭轻赋薄,治安良好,单说可以在关内购买田产房舍这一项,就使无数人趋之若鹜。而且,近几年太学兴盛,朝廷每年都遴选士子入痒学习,岁考成绩优秀的可直接拔擢为官。而太学生的选拔举荐,十之八九都是贵人之后、长安士子。对官员来说,能够入籍长安,既可稳固根本,享受便利,子孙又多一项晋身之阶,未来可期。难怪以“徙籍”为诱,百官减俸纳金都是从之如流。
“献此策者,莫非...”若虚先生沉吟道。
两位夫子相视一笑,同声道:“便是巨君也。除他之外,还有谁能想出这‘安汉七策’?”
巨君却是何人?杨熙神思聪敏,虽不知“徙籍”关窍,但也知这“关中三策”厉害,竟能在半年之内,将一场动摇国本的大饥荒应对过去。感受到二位夫子话语中对此人的崇敬,他更是对其产生浓浓好奇。
“难怪!难怪!”若虚先生大笑道,“巨君见识才智宛如九天之龙,果然让人难以捉摸,也只有他能想出这样的法子,真可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丹夫子笑道:“得此安汉七策,社稷安定,天子大喜,拜巨君为大司马,领太常事,加金印紫绶,秩俸万石,比肩丞相,也是位极人臣了!”
若虚先生抚须道:“比肩之语,再也休提,翟相不如巨君多矣!”杨熙听得,想起日里所见翟相做派,不觉深以为然。丹夫子哈哈而笑,涓夫子却连连摆手:“若虚慎言!”一边指向道旁不远一处雄伟府邸,原来此处正是相府左近。
若虚先生浑不在意,笑道:“今日城外,在下已会过翟相。”
一听此言,涓夫子脸现惊诧,顿时有些犹疑。翟相素来苛厉,朝堂之上,非是他那一党,必遭打压排挤。涓夫子本人在朝为官多年,因不愿附会,被打压甚重,多年宦途难有寸进,此时一听若虚先生已与翟相见面,心中自是又惊又疑。
反倒是性情鲁直的丹夫子一眼便看清形势,道:“若虚如果受了翟相招徕,怎会在此与我等相会?舆平还是宽心罢。”
若虚先生笑道:“与翟相相会,连一盏茶都没有吃成,与你二老,却是要一醉方休了!”听罢二老顿时齐声大笑。
丹夫子拊掌笑道:“然也!这第一策,令公卿百官自行减俸一半,所得银钱粮食均用以赈济灾民。第二策,发动商人贩卖粮米到关外赈灾,囤积居奇者斩,公道买卖者赏。第三策,啸聚之盗只要放下干戈,即免死罪,征发至左扶风、右冯翊,开凿河渠,修建帝陵,开发荒田,建设棚舍,就地安居。此三策出,国库未动,却救得饥荒、平得乱民,天下皆称善也!”
“未动国库,动的可是百官家库,”若虚先生笑道,“令百官减俸,难道贵人们不心疼吗?”长安居,大不易,秩俸千石之下的官员,要维持举家吃穿用度,体面排场,颇为不易。而且京官不比郡县外臣,宦囊并不充实,若是一体减俸,有些官员必是要捉襟而见肘了。
“天灾当前,就算心疼,谁敢出声?”丹夫子答道,“而且献策之人以身作则,带头捐俸;天子都紧缩少府开支,出钱数十万缗赈济灾民,百官又谁敢不从?且天子有诏,以俸禄济天下者,可徙籍于昌陵。百官之中,不知有多少人还在等一个关内户籍,若能徙籍,便是减俸三年,必也是有人愿意的。”
听了此言,杨熙浑然不觉,但若虚先生知道其中利害,终于为之色变。这“关中三策”,以百官之俸为赈济之资,发商人之力运赈济之粮,征饥民为役固生民之本,可谓环环相扣,互为首尾。然而这个“徙籍诏”,才真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现在长安城内,已经多被宫室占满,
二十万口黎民大多聚居在城北,外郭也没有什么土地,即便是作为长安城外城的五陵之邑,也早已人满为患。武帝时立下规矩,官员不得在本籍就任,所以内朝官员及关内郡县官员,很多都是外调而来。这些官员虽然家眷都在长安,户口却仍在原籍,不算长安之人。
长安乃大汉首都,在长安居住,拥有长安户籍,即使是一般黎民,也能享受若干好处,除了徭轻赋薄,治安良好,单说可以在关内购买田产房舍这一项,就使无数人趋之若鹜。而且,近几年太学兴盛,朝廷每年都遴选士子入痒学习,岁考成绩优秀的可直接拔擢为官。而太学生的选拔举荐,十之八九都是贵人之后、长安士子。对官员来说,能够入籍长安,既可稳固根本,享受便利,子孙又多一项晋身之阶,未来可期。难怪以“徙籍”为诱,百官减俸纳金都是从之如流。
“献此策者,莫非...”若虚先生沉吟道。
两位夫子相视一笑,同声道:“便是巨君也。除他之外,还有谁能想出这‘安汉七策’?”
巨君却是何人?杨熙神思聪敏,虽不知“徙籍”关窍,但也知这“关中三策”厉害,竟能在半年之内,将一场动摇国本的大饥荒应对过去。感受到二位夫子话语中对此人的崇敬,他更是对其产生浓浓好奇。
“难怪!难怪!”若虚先生大笑道,“巨君见识才智宛如九天之龙,果然让人难以捉摸,也只有他能想出这样的法子,真可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丹夫子笑道:“得此安汉七策,社稷安定,天子大喜,拜巨君为大司马,领太常事,加金印紫绶,秩俸万石,比肩丞相,也是位极人臣了!”
若虚先生抚须道:“比肩之语,再也休提,翟相不如巨君多矣!”杨熙听得,想起日里所见翟相做派,不觉深以为然。丹夫子哈哈而笑,涓夫子却连连摆手:“若虚慎言!”一边指向道旁不远一处雄伟府邸,原来此处正是相府左近。
若虚先生浑不在意,笑道:“今日城外,在下已会过翟相。”
一听此言,涓夫子脸现惊诧,顿时有些犹疑。翟相素来苛厉,朝堂之上,非是他那一党,必遭打压排挤。涓夫子本人在朝为官多年,因不愿附会,被打压甚重,多年宦途难有寸进,此时一听若虚先生已与翟相见面,心中自是又惊又疑。
反倒是性情鲁直的丹夫子一眼便看清形势,道:“若虚如果受了翟相招徕,怎会在此与我等相会?舆平还是宽心罢。”
若虚先生笑道:“与翟相相会,连一盏茶都没有吃成,与你二老,却是要一醉方休了!”听罢二老顿时齐声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