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大明小人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家的作坊安置灾民两万余众,大大节省了朝廷的赈济粮食。第二封奏折中,梁文盛采取他的剿匪建议,大获全胜,莒州境内的匪患一举剿灭。”
弘治皇帝夸赞道:“这么说这位生员不但能文能武,而且还善杂学,这样的人才不好找啊。其他两封奏折还说了什么?”
李冬阳接着回答道:“这第三和第四封奏折几乎是一起递到内阁的。第三封奏折上说的说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者也是这位何志远。第四封奏折上说何志远所在何家村如今有作坊六七家,人口两万余众。为保百姓安全,梁文盛奏请在何家村筑城。何志远联合周家用拍卖城中土地的办法筹集银两三百余万两,不需要朝廷一两银子,就可以将城墙修建完成。”
“哦?这么说这位何姓生员还懂得理财经商之道。这真是一个全面的人才啊。”弘治皇帝大为吃惊道。
一直没有说话的刘健说道:“此子小小年轻竟然做出诸多大事,将来必定会成为国之栋梁。他有没有准备参加明年的秋闱?”
李冬阳说道:“现在吏部还没有开始统计明年参加秋闱的生员,还不得而知。”
弘治说道:“此生员如果确如奏折中所说,他要是明年没有中举,不能为我大明所用,还真是可惜了。”
谢迁说道:“陛下若是欣赏此人,到时陛下可赐他同进士出身,完全可以让他为朝廷效力。”
“嗯,密切注意此生的动向,以后凡有莒州的消息可向朕直接奏报。”
自此弘治皇帝就注意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何志远。
议完此事,刘健又说道:“陛下,关于梁文盛奏请剿匪的有功人员封赏的问题,有一个人的封赏内阁与兵部意见相左,一直没有确定,还请陛下定夺。”
“刘阁老具体说一下详情,事情既然涉及到兵部,宣兵部尚书马文升觐见。”
在此间隙刘健继续说道:“莒州知州梁文盛奏请封赏剿匪中担任先锋的丁壮
队长徐堂义为莒州巡检司副巡检,按例这种从九品的武官照准即可。马尚书的意见不同,他认为一个民间的丁壮队长,打仗如此勇猛,如今军中正是用人之际,他的意见是重重封赏。但民间勇猛之士甚多,有功之士也不少,都是按例封赏,何曾破例重赏过,马尚书如此坚持必有隐情。”
没过一会,马文升在宦官的带领下来到东暖阁。此时的马文升已七十有五,但精神已然矍铄,看不出老迈之态。弘治皇帝看到马文升到来,吩咐宦官:“马尚书年纪大了,快给找一个软座。”
马文升谢过落座之后,弘治问:“马尚书,听刘阁老说你对于莒州民壮队长徐堂义的封赏有不同意见,如此小事一般都是按例封赏即可。马尚书如此坚持想必是有隐情?”
马文升见皇帝问起,他理了理思路,缓缓说道:“陛下,此事说来话长。老臣刚看到这封奏折时,就感觉徐堂义这个名字熟悉。后来派人细细调查,才渐渐搞清楚。”
之后,马文升说起了一件陈年旧事。
成化十一年,马文升担任三边总制,徐堂义当时是军中的夜不收,率领一个总旗的兵力经常深入草原打探敌军消息。在一次与加思兰部的战斗中,马文升被敌军围困,徐堂义率领部下五十多人,与大部队一起将马文升救出险境。正是在这次营救中,马文升认识了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徐堂义,对他印象颇为深刻,对于他的勇猛善战也是大加赞赏。
但马文升担任三边总制仅半年多时间便被调回京城,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面,逐渐也就失去了联系。
直到成化二十年,安东卫奏报有十几位官兵因逃亡皆被斩杀,当时的名单中就徐堂义。此时的马文升巡抚辽东,无暇顾及此事,但也为徐堂义的事情惋惜不已。
弘治六年,安东卫指挥同知陈晖走私通倭事发,安东卫中的十位将领牵扯其中,后来有人供出七年前的官兵逃亡事件,其实是有一低级军官发现了陈晖走私通倭之事,为了灭口才寻了一个借口,将其斩杀,但当时钱岳和徐堂义两个家庭事先得消息,才侥幸逃出不知所踪。
再到后来,马文升得知莒州知州的奏报后,就想起了此事,所以有了与内阁的意见相左这件事。这期间,他派人秘密到莒州查访徐堂义,并画下画像,带给马文升仔细观察,最终确认此人正是二十五年前的夜不收徐堂义。
众人听马文升述说完此事,皆为之动容。想不到一个下级军官竟因为上官的迫害,遭受如此大冤。而为之险些搭上一家老小的性命。
刘健此时也不再坚持按例封赏,便问马文升:“负图兄啊,想不到您与此人还有如此渊源。既如此,理应受到重赏。”
弘治对马文升说道:“马尚书,你看该如何封赏合适?”
马文升站起来躬身行礼道:“陛下,老臣认为当封赏千户。”
“千户?”内阁三人都大吃一惊。从一介民夫,突然升到正五品的千户,大明朝开国以来可以说绝无仅有。
弘治也觉得这封赏太大了,颇感意外。
马文升接着说道:“老臣查过他的履历,成化十一年他是夜不收总旗,正七品官职,成化二十年他是百户官职,正六品。当年的逃亡是受奸人迫害所致,他并无过错。如今他在剿匪中作为一民壮一马当先,立有大功,当升为千户。陛下,老臣还认为,马亓山群山连绵,山中多有匪盗出没。为保护当地百姓,应当在马亓山设立一千户所,隶属安东卫,徐堂义担任此千户所千户正合适。”
弘治皇帝问三位阁臣:“不知内阁什么意见?”
刘健作为内阁首辅首先说道:“老臣认为合适。如今莒州何家镇已成为南直隶与山东交通要道上的商业重镇,理当有一千户所护卫在侧。”
李东阳和谢迁见首辅大人同意,自然也不会再反对。于是此事便如此定了下来。
家的作坊安置灾民两万余众,大大节省了朝廷的赈济粮食。第二封奏折中,梁文盛采取他的剿匪建议,大获全胜,莒州境内的匪患一举剿灭。”
弘治皇帝夸赞道:“这么说这位生员不但能文能武,而且还善杂学,这样的人才不好找啊。其他两封奏折还说了什么?”
李冬阳接着回答道:“这第三和第四封奏折几乎是一起递到内阁的。第三封奏折上说的说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者也是这位何志远。第四封奏折上说何志远所在何家村如今有作坊六七家,人口两万余众。为保百姓安全,梁文盛奏请在何家村筑城。何志远联合周家用拍卖城中土地的办法筹集银两三百余万两,不需要朝廷一两银子,就可以将城墙修建完成。”
“哦?这么说这位何姓生员还懂得理财经商之道。这真是一个全面的人才啊。”弘治皇帝大为吃惊道。
一直没有说话的刘健说道:“此子小小年轻竟然做出诸多大事,将来必定会成为国之栋梁。他有没有准备参加明年的秋闱?”
李冬阳说道:“现在吏部还没有开始统计明年参加秋闱的生员,还不得而知。”
弘治说道:“此生员如果确如奏折中所说,他要是明年没有中举,不能为我大明所用,还真是可惜了。”
谢迁说道:“陛下若是欣赏此人,到时陛下可赐他同进士出身,完全可以让他为朝廷效力。”
“嗯,密切注意此生的动向,以后凡有莒州的消息可向朕直接奏报。”
自此弘治皇帝就注意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何志远。
议完此事,刘健又说道:“陛下,关于梁文盛奏请剿匪的有功人员封赏的问题,有一个人的封赏内阁与兵部意见相左,一直没有确定,还请陛下定夺。”
“刘阁老具体说一下详情,事情既然涉及到兵部,宣兵部尚书马文升觐见。”
在此间隙刘健继续说道:“莒州知州梁文盛奏请封赏剿匪中担任先锋的丁壮
队长徐堂义为莒州巡检司副巡检,按例这种从九品的武官照准即可。马尚书的意见不同,他认为一个民间的丁壮队长,打仗如此勇猛,如今军中正是用人之际,他的意见是重重封赏。但民间勇猛之士甚多,有功之士也不少,都是按例封赏,何曾破例重赏过,马尚书如此坚持必有隐情。”
没过一会,马文升在宦官的带领下来到东暖阁。此时的马文升已七十有五,但精神已然矍铄,看不出老迈之态。弘治皇帝看到马文升到来,吩咐宦官:“马尚书年纪大了,快给找一个软座。”
马文升谢过落座之后,弘治问:“马尚书,听刘阁老说你对于莒州民壮队长徐堂义的封赏有不同意见,如此小事一般都是按例封赏即可。马尚书如此坚持想必是有隐情?”
马文升见皇帝问起,他理了理思路,缓缓说道:“陛下,此事说来话长。老臣刚看到这封奏折时,就感觉徐堂义这个名字熟悉。后来派人细细调查,才渐渐搞清楚。”
之后,马文升说起了一件陈年旧事。
成化十一年,马文升担任三边总制,徐堂义当时是军中的夜不收,率领一个总旗的兵力经常深入草原打探敌军消息。在一次与加思兰部的战斗中,马文升被敌军围困,徐堂义率领部下五十多人,与大部队一起将马文升救出险境。正是在这次营救中,马文升认识了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徐堂义,对他印象颇为深刻,对于他的勇猛善战也是大加赞赏。
但马文升担任三边总制仅半年多时间便被调回京城,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面,逐渐也就失去了联系。
直到成化二十年,安东卫奏报有十几位官兵因逃亡皆被斩杀,当时的名单中就徐堂义。此时的马文升巡抚辽东,无暇顾及此事,但也为徐堂义的事情惋惜不已。
弘治六年,安东卫指挥同知陈晖走私通倭事发,安东卫中的十位将领牵扯其中,后来有人供出七年前的官兵逃亡事件,其实是有一低级军官发现了陈晖走私通倭之事,为了灭口才寻了一个借口,将其斩杀,但当时钱岳和徐堂义两个家庭事先得消息,才侥幸逃出不知所踪。
再到后来,马文升得知莒州知州的奏报后,就想起了此事,所以有了与内阁的意见相左这件事。这期间,他派人秘密到莒州查访徐堂义,并画下画像,带给马文升仔细观察,最终确认此人正是二十五年前的夜不收徐堂义。
众人听马文升述说完此事,皆为之动容。想不到一个下级军官竟因为上官的迫害,遭受如此大冤。而为之险些搭上一家老小的性命。
刘健此时也不再坚持按例封赏,便问马文升:“负图兄啊,想不到您与此人还有如此渊源。既如此,理应受到重赏。”
弘治对马文升说道:“马尚书,你看该如何封赏合适?”
马文升站起来躬身行礼道:“陛下,老臣认为当封赏千户。”
“千户?”内阁三人都大吃一惊。从一介民夫,突然升到正五品的千户,大明朝开国以来可以说绝无仅有。
弘治也觉得这封赏太大了,颇感意外。
马文升接着说道:“老臣查过他的履历,成化十一年他是夜不收总旗,正七品官职,成化二十年他是百户官职,正六品。当年的逃亡是受奸人迫害所致,他并无过错。如今他在剿匪中作为一民壮一马当先,立有大功,当升为千户。陛下,老臣还认为,马亓山群山连绵,山中多有匪盗出没。为保护当地百姓,应当在马亓山设立一千户所,隶属安东卫,徐堂义担任此千户所千户正合适。”
弘治皇帝问三位阁臣:“不知内阁什么意见?”
刘健作为内阁首辅首先说道:“老臣认为合适。如今莒州何家镇已成为南直隶与山东交通要道上的商业重镇,理当有一千户所护卫在侧。”
李东阳和谢迁见首辅大人同意,自然也不会再反对。于是此事便如此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