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武昌起义的成功,让各朝古人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同样有些担忧。
虽说起义成功了,但毫无疑问会面临清政府的镇压。
大家记得清清楚楚,清政府手中还掌握着北洋新军。
以目前革命党的力量,想要抗衡北洋新军,恐怕难度还很大。
虽然大家也知道清政府最终的结局是灭亡,但不管怎么说也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袁世凯手中控制的北洋新军肯定会镇压革命党的。
这些革命党人都是推翻清政府的勇士,带领老百姓站起来的有志之士,大家不希望这些人牺牲在北洋新军的镇压中。
不过很快大家就意识到自己可能想多了,事情估计不会坏到这种地步。
毕竟主播也说过,清政府最后就是袁世凯推翻的。
武昌起义再结合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各朝古人也能大致推测出清政府灭亡的事情经过。
武昌起义的成功,也让全国很多省份相继起义,成功摆脱清政府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手握军权的袁世凯也趁机发动政变,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清政府灭亡的事情经过也正如大家所猜测的那样,袁世凯趁着内乱逼迫清帝退位的。
“武昌起义成功后,全国先后有18個省宣布独立,脱离了清朝的统治。”
“一时间,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而对于此时的清廷来说,要想挽回局面就只能出动北洋六镇。”
“如果北洋军能把武昌革命给镇压下来,那么大清还有挽回的余地。”
“而他们要面对的湖北新军训练并不比北洋差,军官素质也相差不多。”
“只是由于中央的财力比地方上要强不少,致使双方在装备上还存在一定的差九。”
“比如湖北新军装备的火炮,就多是国产仿制的格鲁森57毫米过山快炮,缺少大口径重炮。”
“在这种兵力装备都占优的情况下,清政府要想扑灭武昌起义,把握还是相当大的。”
“可是真到了要派兵南下时,载沣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没人有能力挂帅出征。”
“当时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为了恶心载沣,假模假样的给隆裕太后上了一道奏,说国家存亡危急之际,宗室子弟应当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袁世凯建议隆裕重用八旗少壮派,看看能不能从中选出一人领兵南下讨伐革命党。”
摄政王载沣倒也并不是没人有能力出征挂帅,而是袁世凯狼子野心,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启用此人。
北洋新军的战斗力要比地方新军强得多,出动北洋军镇压革命党问题不大。
可问题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担任出征的主帅,这才是最无奈的。
事情恶化到如此地步,大清国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担此重任,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北洋军是袁世凯炼出来的,他也知道袁世凯有能力担任主帅镇压革命党。
但他对袁世凯看得很透,知道此人野心勃勃,不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忠臣。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袁世凯编练完北洋军后,他才随便找了个理由把袁世凯罢官回家养老。
现在虽说全国起义不断,大清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他也不会把袁世凯召回来。
他非常清楚,一旦让袁世凯重掌兵权,只会彻底断送大清国的江山社稷。
“隆裕觉得袁世凯说的有道理,就询问当时少壮派中军权最高的载涛,你掌管着陆军带兵怎么样能不能率军南下呀”
“载涛这个人练兵还可以,但让他上战场玩命他是真不行。”
“见隆裕要抓自己的壮丁,载涛连忙下跪磕头道奴才无能,只练过兵没打过仗,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
“隆裕一听,不便再说什么,只好作罢。”
“载涛回家后越想越怕,担心隆裕反悔,一定要他挂帅,于是他就干脆称病辞去了军谘大臣的职务。”
“听说载涛辞职,袁世凯不动声色的上书,推荐他的心腹徐世昌继任军谘大臣。”
“随后,在徐世昌的大噪舆论之下,朝堂上掀起了一股请袁世凯出山的舆论热潮。”
“不过由于这时候载沣仍然很记恨袁世凯,并不理睬徐世昌的保奏,因而清政府最终确定的主帅是满洲正白旗出身的陆军大臣印昌。”
“10月14日,载沣做出如下安排,任命印昌为第一军军统,率北洋第四镇和第二镇的混成第三协、第六镇的混成第十一协南下进攻汉口。”
“任命军谘府政使冯国章为第二军军统,统帅北洋第五镇、第三镇的混成第五协、第二十镇的混成第三十九协作为预备队,随时听候调遣。”
“任命载涛为第三军军统,率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驻守京畿,专司巡护。”
袁世凯朝廷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不管怎么安排统帅都没有用。
虽然朝廷忌惮他执掌兵权,但没有用,北洋军很多将领都是他的人。
这个北洋军是他编练出来的,安插了大量的人手,除了他没有人可以指挥得动。
他清楚的知道那些皇亲贵胄没有能力带领北洋军,最后北洋军的控制权还是会回到他手里的。
虽说载沣提防他,让满洲正白旗出身的陆军大臣印昌担任主帅。
但很可惜,作为预备队统帅的冯国章也是他的人。
前去镇压革命党的北洋军主帅说是印昌,但实际上的控制人却是他。
这支北洋军也只有他才能掌控得了,只要他不发话,其他的将士就不会行动。
在他练兵完成的那一刻,这支北洋军就不再属于朝廷,而是属于他袁世凯的。
他虽然闲赋在家,但一直关注着全国的局势。
在得知武昌起义的那一刻,他就知道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
“载沣的盘算很好,让旗人为主的第一镇和禁卫军看家,让最能打的第二镇和第四镇南下干脏活累活,让一向忠于朝廷的冯国章统领预备队。”
“但载沣忘了,冯国章固然忠于朝廷,可他与袁世凯的关系同样也很好。”
“袁世凯被罢免后,冯国章一直担心自己也会被鸟尽弓藏。”
“加之南下的北洋第二镇、第四镇原为北洋常备军左右镇,是北洋六镇中与袁世凯最为亲近的两镇。”
“故而当第一军走到河南信阳后,士兵们直接就撂挑子罢工了。”
“印昌也不傻,他知道袁世凯虽然蛰居河南张德,但却在暗中操控前线战事。”
“若是袁世凯不出山,则将士必不肯用命。”
“思来想去,印昌奏请朝廷还是启用袁世凯吧。”
“收到印昌从前线传回的奏报,清政府亲贵慌了手脚。”
“隆裕没有拒绝的筹码,不得不妥协。”
“因为此时全国大半的省份都已经独立,北洋军要再不赶到武昌镇压革命,大清可就真的完了。”
“在这火烧眉毛的情况下,隆裕也不得不依了袁世凯提出的六项出山条件,授其为钦差大臣,委以实权,南下镇压革命。”
嬴政说到底还是清朝宗室太废物,找不到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才给了袁世凯机会。
一支大军只接受袁世凯的指挥,足可见袁世凯对这支大军的渗透有多严重。
不过归根到底,还是满清太过腐朽,宗室子弟已经完全废了,连一个镇压北洋军的人都没有。
刘彻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
在武昌起义成功的那一刻,清政府就已经名存实亡了,灭亡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全国各地相继发动起义,并取得了成功,清政府所做的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派不派遣袁世凯发兵镇压起义,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那种情况下,即便袁世凯执掌军权镇压了革命党,拥兵自重的袁世凯也不可能听命于清政府。
全国发动起义,当兵权到袁世凯手里的那一刻,也不过就是延迟清政府的灭亡。
一个将皇权发展到巅峰的王朝就此轰然倒塌,多多少少让他内心很受触动,心中难免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慨。
“10月27日,袁世凯端起架子走马上任,换掉了徒劳无功的印昌。”
“并在当天任命冯国章为第一军军统,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将前线事宜交由冯国章全权负责。”
“10月28日上午,北洋第一军开始向汉口发动猛攻。”
“革命军与北洋军反复争夺阵地,终因后援不济,革命军被迫后撤。”
“29日,北洋军用重炮轰击革命军的炮兵阵地。”
“由于革命军的炮兵目标暴露,加之火炮口径也有差距。”
“一场炮战下来,革命军又是损失惨重。”
“随后北洋军在优势炮火的支援下不断向前推进,革命军被迫与北洋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31日,厌烦了巷战的北洋军用重炮轰击今天武汉沿江大道上段的大片街市。”
“炮击之后,冯国章又下令放火。”
“冯国章认为,汉口兵民一家没有分别。”
“为防止革命军藏于街市,必须将汉口烧为焦土,让革命军无处藏身。”
“随着一把大火,如今武汉沿江大道四宫殿码头至龙王庙一片被烧的是精光不剩。”
“眼看汉口已无法固守,革命军只能退守汉阳。”
“11月1日,革命军从龙王庙渡船过汉江,选择在龟山和汉阳铁厂构筑阵地。”
“北洋军则在同一天占领汉口,之后20多天,北洋军与革命军争夺汉阳。”
“战至11月27日,汉阳失守。”
“北洋军占领龟山炮台,将炮口对准长江南岸。”
“这场历时41天的阳夏之战,革命军输得非常彻底,阵亡将士4200人,而北洋军的阵亡人数还不到1000。”
梁启超4200名革命党的大好男儿,就这样被袁世凯付之一炬,这个袁世凯实在是太可恨了。
一提到袁世凯,他就恨得牙痒痒,心中怒不可遏。
当初就是袁世凯选择助纣为虐投靠慈禧,才让他们改革派的戊戌变法彻底失败,错过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大好时机。
现在又是袁世凯选择把屠刀砍向革命党人,甘愿做朝廷的走狗,看得他心中大恨。
他虽然不是革命党人,但不管怎么说革命党也是为了推翻清政府拯救中华民族。
他身为中华民族的大好男儿,自然也要支持这些革命党人。
虽然最后袁世凯悬崖勒马,选择站在中华儿女这一边,推翻了请政府的统治。
但他对袁世凯同样没有好感,并不觉得袁世凯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相反,以他对袁世凯的了解,他总觉得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之后,选择取而代之自... -->>
武昌起义的成功,让各朝古人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同样有些担忧。
虽说起义成功了,但毫无疑问会面临清政府的镇压。
大家记得清清楚楚,清政府手中还掌握着北洋新军。
以目前革命党的力量,想要抗衡北洋新军,恐怕难度还很大。
虽然大家也知道清政府最终的结局是灭亡,但不管怎么说也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袁世凯手中控制的北洋新军肯定会镇压革命党的。
这些革命党人都是推翻清政府的勇士,带领老百姓站起来的有志之士,大家不希望这些人牺牲在北洋新军的镇压中。
不过很快大家就意识到自己可能想多了,事情估计不会坏到这种地步。
毕竟主播也说过,清政府最后就是袁世凯推翻的。
武昌起义再结合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各朝古人也能大致推测出清政府灭亡的事情经过。
武昌起义的成功,也让全国很多省份相继起义,成功摆脱清政府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手握军权的袁世凯也趁机发动政变,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清政府灭亡的事情经过也正如大家所猜测的那样,袁世凯趁着内乱逼迫清帝退位的。
“武昌起义成功后,全国先后有18個省宣布独立,脱离了清朝的统治。”
“一时间,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而对于此时的清廷来说,要想挽回局面就只能出动北洋六镇。”
“如果北洋军能把武昌革命给镇压下来,那么大清还有挽回的余地。”
“而他们要面对的湖北新军训练并不比北洋差,军官素质也相差不多。”
“只是由于中央的财力比地方上要强不少,致使双方在装备上还存在一定的差九。”
“比如湖北新军装备的火炮,就多是国产仿制的格鲁森57毫米过山快炮,缺少大口径重炮。”
“在这种兵力装备都占优的情况下,清政府要想扑灭武昌起义,把握还是相当大的。”
“可是真到了要派兵南下时,载沣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没人有能力挂帅出征。”
“当时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为了恶心载沣,假模假样的给隆裕太后上了一道奏,说国家存亡危急之际,宗室子弟应当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袁世凯建议隆裕重用八旗少壮派,看看能不能从中选出一人领兵南下讨伐革命党。”
摄政王载沣倒也并不是没人有能力出征挂帅,而是袁世凯狼子野心,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启用此人。
北洋新军的战斗力要比地方新军强得多,出动北洋军镇压革命党问题不大。
可问题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担任出征的主帅,这才是最无奈的。
事情恶化到如此地步,大清国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担此重任,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北洋军是袁世凯炼出来的,他也知道袁世凯有能力担任主帅镇压革命党。
但他对袁世凯看得很透,知道此人野心勃勃,不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忠臣。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袁世凯编练完北洋军后,他才随便找了个理由把袁世凯罢官回家养老。
现在虽说全国起义不断,大清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他也不会把袁世凯召回来。
他非常清楚,一旦让袁世凯重掌兵权,只会彻底断送大清国的江山社稷。
“隆裕觉得袁世凯说的有道理,就询问当时少壮派中军权最高的载涛,你掌管着陆军带兵怎么样能不能率军南下呀”
“载涛这个人练兵还可以,但让他上战场玩命他是真不行。”
“见隆裕要抓自己的壮丁,载涛连忙下跪磕头道奴才无能,只练过兵没打过仗,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
“隆裕一听,不便再说什么,只好作罢。”
“载涛回家后越想越怕,担心隆裕反悔,一定要他挂帅,于是他就干脆称病辞去了军谘大臣的职务。”
“听说载涛辞职,袁世凯不动声色的上书,推荐他的心腹徐世昌继任军谘大臣。”
“随后,在徐世昌的大噪舆论之下,朝堂上掀起了一股请袁世凯出山的舆论热潮。”
“不过由于这时候载沣仍然很记恨袁世凯,并不理睬徐世昌的保奏,因而清政府最终确定的主帅是满洲正白旗出身的陆军大臣印昌。”
“10月14日,载沣做出如下安排,任命印昌为第一军军统,率北洋第四镇和第二镇的混成第三协、第六镇的混成第十一协南下进攻汉口。”
“任命军谘府政使冯国章为第二军军统,统帅北洋第五镇、第三镇的混成第五协、第二十镇的混成第三十九协作为预备队,随时听候调遣。”
“任命载涛为第三军军统,率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驻守京畿,专司巡护。”
袁世凯朝廷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不管怎么安排统帅都没有用。
虽然朝廷忌惮他执掌兵权,但没有用,北洋军很多将领都是他的人。
这个北洋军是他编练出来的,安插了大量的人手,除了他没有人可以指挥得动。
他清楚的知道那些皇亲贵胄没有能力带领北洋军,最后北洋军的控制权还是会回到他手里的。
虽说载沣提防他,让满洲正白旗出身的陆军大臣印昌担任主帅。
但很可惜,作为预备队统帅的冯国章也是他的人。
前去镇压革命党的北洋军主帅说是印昌,但实际上的控制人却是他。
这支北洋军也只有他才能掌控得了,只要他不发话,其他的将士就不会行动。
在他练兵完成的那一刻,这支北洋军就不再属于朝廷,而是属于他袁世凯的。
他虽然闲赋在家,但一直关注着全国的局势。
在得知武昌起义的那一刻,他就知道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
“载沣的盘算很好,让旗人为主的第一镇和禁卫军看家,让最能打的第二镇和第四镇南下干脏活累活,让一向忠于朝廷的冯国章统领预备队。”
“但载沣忘了,冯国章固然忠于朝廷,可他与袁世凯的关系同样也很好。”
“袁世凯被罢免后,冯国章一直担心自己也会被鸟尽弓藏。”
“加之南下的北洋第二镇、第四镇原为北洋常备军左右镇,是北洋六镇中与袁世凯最为亲近的两镇。”
“故而当第一军走到河南信阳后,士兵们直接就撂挑子罢工了。”
“印昌也不傻,他知道袁世凯虽然蛰居河南张德,但却在暗中操控前线战事。”
“若是袁世凯不出山,则将士必不肯用命。”
“思来想去,印昌奏请朝廷还是启用袁世凯吧。”
“收到印昌从前线传回的奏报,清政府亲贵慌了手脚。”
“隆裕没有拒绝的筹码,不得不妥协。”
“因为此时全国大半的省份都已经独立,北洋军要再不赶到武昌镇压革命,大清可就真的完了。”
“在这火烧眉毛的情况下,隆裕也不得不依了袁世凯提出的六项出山条件,授其为钦差大臣,委以实权,南下镇压革命。”
嬴政说到底还是清朝宗室太废物,找不到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才给了袁世凯机会。
一支大军只接受袁世凯的指挥,足可见袁世凯对这支大军的渗透有多严重。
不过归根到底,还是满清太过腐朽,宗室子弟已经完全废了,连一个镇压北洋军的人都没有。
刘彻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
在武昌起义成功的那一刻,清政府就已经名存实亡了,灭亡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全国各地相继发动起义,并取得了成功,清政府所做的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派不派遣袁世凯发兵镇压起义,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那种情况下,即便袁世凯执掌军权镇压了革命党,拥兵自重的袁世凯也不可能听命于清政府。
全国发动起义,当兵权到袁世凯手里的那一刻,也不过就是延迟清政府的灭亡。
一个将皇权发展到巅峰的王朝就此轰然倒塌,多多少少让他内心很受触动,心中难免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慨。
“10月27日,袁世凯端起架子走马上任,换掉了徒劳无功的印昌。”
“并在当天任命冯国章为第一军军统,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将前线事宜交由冯国章全权负责。”
“10月28日上午,北洋第一军开始向汉口发动猛攻。”
“革命军与北洋军反复争夺阵地,终因后援不济,革命军被迫后撤。”
“29日,北洋军用重炮轰击革命军的炮兵阵地。”
“由于革命军的炮兵目标暴露,加之火炮口径也有差距。”
“一场炮战下来,革命军又是损失惨重。”
“随后北洋军在优势炮火的支援下不断向前推进,革命军被迫与北洋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31日,厌烦了巷战的北洋军用重炮轰击今天武汉沿江大道上段的大片街市。”
“炮击之后,冯国章又下令放火。”
“冯国章认为,汉口兵民一家没有分别。”
“为防止革命军藏于街市,必须将汉口烧为焦土,让革命军无处藏身。”
“随着一把大火,如今武汉沿江大道四宫殿码头至龙王庙一片被烧的是精光不剩。”
“眼看汉口已无法固守,革命军只能退守汉阳。”
“11月1日,革命军从龙王庙渡船过汉江,选择在龟山和汉阳铁厂构筑阵地。”
“北洋军则在同一天占领汉口,之后20多天,北洋军与革命军争夺汉阳。”
“战至11月27日,汉阳失守。”
“北洋军占领龟山炮台,将炮口对准长江南岸。”
“这场历时41天的阳夏之战,革命军输得非常彻底,阵亡将士4200人,而北洋军的阵亡人数还不到1000。”
梁启超4200名革命党的大好男儿,就这样被袁世凯付之一炬,这个袁世凯实在是太可恨了。
一提到袁世凯,他就恨得牙痒痒,心中怒不可遏。
当初就是袁世凯选择助纣为虐投靠慈禧,才让他们改革派的戊戌变法彻底失败,错过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大好时机。
现在又是袁世凯选择把屠刀砍向革命党人,甘愿做朝廷的走狗,看得他心中大恨。
他虽然不是革命党人,但不管怎么说革命党也是为了推翻清政府拯救中华民族。
他身为中华民族的大好男儿,自然也要支持这些革命党人。
虽然最后袁世凯悬崖勒马,选择站在中华儿女这一边,推翻了请政府的统治。
但他对袁世凯同样没有好感,并不觉得袁世凯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相反,以他对袁世凯的了解,他总觉得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之后,选择取而代之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