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我让反派痛哭流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先收复昌源, 再平定朔方, 燕琅以卓越功勋力压众将, 连副帅薛礼都为之敬服, 在士卒中的威望, 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朔方城一战结束,众将在帅帐中齐聚, 燕琅自然而然的坐在上首, 竟也无人觉得不对。
老管家欣慰的看着这一幕, 恍惚间从她身上看到了沈平佑与沈胤之的影子, 不知怎么,心里忽然有些酸涩,眼底亦是有些泪意。
他微微垂首,遮掩过去, 等众将散去,方才笑道:“经此一役,少爷便彻底站稳脚跟了,即便是薛礼, 也心服口服,以少爷马首是瞻。”
燕琅听得心头微动,抬眼看他, 道:“你似乎另有所指。”
老管家顿了顿,低声道:“少爷先前为薛礼训斥众将,仿佛略有些过了,他们针对薛礼, 本就是为了您……”
“薛礼在东南,也是一员悍将,素有佳名,虽然与父亲不睦,但更多是因立场,而非生死大仇。再则,细究今日之事,难道薛礼便罪该万死吗?”燕琅正色道:“我悲恸于父亲之死,叹世道不公,难道一转眼,就因派系之分,而肆意打压他人?如此恶事,我弗为也。”
老管家听得一怔,旋即叹道:“是我着相了,倒叫少爷笑话。”
“您也是为我着想。”燕琅笑着摇头,将面前信纸折叠起来,道:“天下积弊久矣,民生更是凋零,如非必要,实在不必再开祸端,薛礼虽与父亲不睦,人却忠耿,并非仪国公那等构陷良臣之辈,这点容人之量,我还是有的。再则,薛礼这般与沈家有隙之人我都容得,更不必说其余人了,千金买马骨,值得。”
老管家欣然一笑,慈爱道:“少爷真的是长大了。”
燕琅莞尔,道:“柔然已经退出朔方城,边乱初定,只是不知道皇帝会给我个什么封赏。”
老管家想起当初自己一行人离京时,专程追上去的楚王慕容晟,眉头不禁皱起:“只怕,他们会把主意打到咱们家姑娘身上去。”
“不怕。”燕琅自若道:“父亲孝期未过,儿女须得守孝三年,谁能强求嫁娶?即便皇帝强行赐婚,等到三年之后,谁晓得坐天下的姓甚名谁。”
……
朔方城被平定的消息传回金陵,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朝臣们欢欣之余,也纷纷上疏请求驱逐柔然使臣出京,彻查仪国公暗害镇国公一事。
皇帝早先在柔然使臣面前卑躬屈膝,是因局势所迫,而非是他天生就喜欢跪舔蛮夷,现下见北境局势一片大好,自然不愿再与柔然人虚与委蛇,三言两语将他们打发走了。
柔然使臣虽心有不满,但在得知定北伯沈胤之已经收复昌源,平定朔方之后,却也不敢放肆,匆忙收拾行装,灰溜溜的退出了金陵。
他们一走,仪国公之事便显得扎眼了,御史们得了证据,又有李韬等人的口供在,都死咬着仪国公不放,非要查个水落石出才行。
仪国公是苏皇后的父亲,晋王的外祖父,他若是倒下,晋王也就输了一半,这样好的时机,慕容晟如何会放过,一边指使心腹落井下石,要求彻查此案,另一边,又不可避免的将主意打到了沈静秋身上。
有嫡庶之分横亘着,朝中有希望继承大统的皇子就那两个,不是他,便是晋王,现下晋王颓势已现,慕容晟自然将储位视为囊中之物。
沈平佑死了,但沈胤之还在,接连几场大胜,声望之高直逼其父,若是能将他纳入己方阵营,何愁登不上太子之位?
沈静秋若是愿意,那自然再好不过,若是不愿——左右皇帝此时正忌惮沈家人,便先下圣旨,定下名分,沈胤之投鼠忌器,怕也会有所顾忌。
慕容晟如此思量着,却也没急着进宫去见皇帝,更不曾煽动朝臣上疏,主动促成此事。
他心里明白,沈胤之连皇帝的诏令都不听了,裹挟几次大胜,要求朝廷彻查昌源战败一事,态度如此坚决,仪国公是死定了。
仪国公一死,晋王就得跟着完蛋,作为仅剩的候选人,皇帝一定会帮自己铺路的。
事实上,他想的一点不错。
皇帝几次三番降旨于沈胤之,却都没有得到回复,内侍甚至告诉他,沈胤之当着天子使臣的面,就把那几分诏书丢进了废纸篓。
沈胤之不傻,否则也不会这么快便稳定边军,收复失地,他身为人臣,却敢如此僭越失礼,想必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皇帝有些胆寒,再见御史清流们纷纷上疏要求彻查此案,便顺水推舟,令人将仪国公扣下,再着刑部与大理寺联合查办此案。
苏皇后听闻此事,当场便晕过去了,醒过来之后,便到太极殿前脱簪待罪,请求皇帝不要受奸臣蒙蔽,误解自己父亲,晋王也是心急如焚,一边吩咐人努力降低此事影响,另一边却在高陵侯府下了十成十的功夫。
皇帝与苏皇后夫妻多年,又有晋王这个儿子在,毕竟也是有感情的,此次查办仪国公,又是为沈胤之所迫,并非出自本心,故而在此事的态度上,便格外消极。
再则,他心里也有些考量:仪国公若是倒了,晋王也就废了一半,谁来制约楚王?
好容易构建起来的平衡,怕是又要被破坏。
因为这几桩难与人言的思量,皇帝便不慎注目于此案,反倒是转移视线,吩咐朝臣们商量一下,该给沈胤之什么样的封赏才好。
“定北伯击退柔然,收复昌源、朔方二城,一雪前耻,如此不世之功,合该重赏,”有朝臣进言道:“如此功勋,加封国公也不为过。”
“定北伯少年英才,封的过高,反倒不好,”另有人道:“不妨缓加勋爵,广赐钱帛。”
侍中董绍与御史大夫赵清安向来与沈家交好,见沈胤之立下这等功勋,心下欢喜之余,同样有些担忧。
原因无他——沈胤之实在是太年轻了!
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年郎,便封了国公,再过几年,若另有功勋,又该封什么?
异姓王吗?
若真到了封无可封的境地,只怕就是图穷匕见了。
>
先收复昌源, 再平定朔方, 燕琅以卓越功勋力压众将, 连副帅薛礼都为之敬服, 在士卒中的威望, 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朔方城一战结束,众将在帅帐中齐聚, 燕琅自然而然的坐在上首, 竟也无人觉得不对。
老管家欣慰的看着这一幕, 恍惚间从她身上看到了沈平佑与沈胤之的影子, 不知怎么,心里忽然有些酸涩,眼底亦是有些泪意。
他微微垂首,遮掩过去, 等众将散去,方才笑道:“经此一役,少爷便彻底站稳脚跟了,即便是薛礼, 也心服口服,以少爷马首是瞻。”
燕琅听得心头微动,抬眼看他, 道:“你似乎另有所指。”
老管家顿了顿,低声道:“少爷先前为薛礼训斥众将,仿佛略有些过了,他们针对薛礼, 本就是为了您……”
“薛礼在东南,也是一员悍将,素有佳名,虽然与父亲不睦,但更多是因立场,而非生死大仇。再则,细究今日之事,难道薛礼便罪该万死吗?”燕琅正色道:“我悲恸于父亲之死,叹世道不公,难道一转眼,就因派系之分,而肆意打压他人?如此恶事,我弗为也。”
老管家听得一怔,旋即叹道:“是我着相了,倒叫少爷笑话。”
“您也是为我着想。”燕琅笑着摇头,将面前信纸折叠起来,道:“天下积弊久矣,民生更是凋零,如非必要,实在不必再开祸端,薛礼虽与父亲不睦,人却忠耿,并非仪国公那等构陷良臣之辈,这点容人之量,我还是有的。再则,薛礼这般与沈家有隙之人我都容得,更不必说其余人了,千金买马骨,值得。”
老管家欣然一笑,慈爱道:“少爷真的是长大了。”
燕琅莞尔,道:“柔然已经退出朔方城,边乱初定,只是不知道皇帝会给我个什么封赏。”
老管家想起当初自己一行人离京时,专程追上去的楚王慕容晟,眉头不禁皱起:“只怕,他们会把主意打到咱们家姑娘身上去。”
“不怕。”燕琅自若道:“父亲孝期未过,儿女须得守孝三年,谁能强求嫁娶?即便皇帝强行赐婚,等到三年之后,谁晓得坐天下的姓甚名谁。”
……
朔方城被平定的消息传回金陵,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朝臣们欢欣之余,也纷纷上疏请求驱逐柔然使臣出京,彻查仪国公暗害镇国公一事。
皇帝早先在柔然使臣面前卑躬屈膝,是因局势所迫,而非是他天生就喜欢跪舔蛮夷,现下见北境局势一片大好,自然不愿再与柔然人虚与委蛇,三言两语将他们打发走了。
柔然使臣虽心有不满,但在得知定北伯沈胤之已经收复昌源,平定朔方之后,却也不敢放肆,匆忙收拾行装,灰溜溜的退出了金陵。
他们一走,仪国公之事便显得扎眼了,御史们得了证据,又有李韬等人的口供在,都死咬着仪国公不放,非要查个水落石出才行。
仪国公是苏皇后的父亲,晋王的外祖父,他若是倒下,晋王也就输了一半,这样好的时机,慕容晟如何会放过,一边指使心腹落井下石,要求彻查此案,另一边,又不可避免的将主意打到了沈静秋身上。
有嫡庶之分横亘着,朝中有希望继承大统的皇子就那两个,不是他,便是晋王,现下晋王颓势已现,慕容晟自然将储位视为囊中之物。
沈平佑死了,但沈胤之还在,接连几场大胜,声望之高直逼其父,若是能将他纳入己方阵营,何愁登不上太子之位?
沈静秋若是愿意,那自然再好不过,若是不愿——左右皇帝此时正忌惮沈家人,便先下圣旨,定下名分,沈胤之投鼠忌器,怕也会有所顾忌。
慕容晟如此思量着,却也没急着进宫去见皇帝,更不曾煽动朝臣上疏,主动促成此事。
他心里明白,沈胤之连皇帝的诏令都不听了,裹挟几次大胜,要求朝廷彻查昌源战败一事,态度如此坚决,仪国公是死定了。
仪国公一死,晋王就得跟着完蛋,作为仅剩的候选人,皇帝一定会帮自己铺路的。
事实上,他想的一点不错。
皇帝几次三番降旨于沈胤之,却都没有得到回复,内侍甚至告诉他,沈胤之当着天子使臣的面,就把那几分诏书丢进了废纸篓。
沈胤之不傻,否则也不会这么快便稳定边军,收复失地,他身为人臣,却敢如此僭越失礼,想必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皇帝有些胆寒,再见御史清流们纷纷上疏要求彻查此案,便顺水推舟,令人将仪国公扣下,再着刑部与大理寺联合查办此案。
苏皇后听闻此事,当场便晕过去了,醒过来之后,便到太极殿前脱簪待罪,请求皇帝不要受奸臣蒙蔽,误解自己父亲,晋王也是心急如焚,一边吩咐人努力降低此事影响,另一边却在高陵侯府下了十成十的功夫。
皇帝与苏皇后夫妻多年,又有晋王这个儿子在,毕竟也是有感情的,此次查办仪国公,又是为沈胤之所迫,并非出自本心,故而在此事的态度上,便格外消极。
再则,他心里也有些考量:仪国公若是倒了,晋王也就废了一半,谁来制约楚王?
好容易构建起来的平衡,怕是又要被破坏。
因为这几桩难与人言的思量,皇帝便不慎注目于此案,反倒是转移视线,吩咐朝臣们商量一下,该给沈胤之什么样的封赏才好。
“定北伯击退柔然,收复昌源、朔方二城,一雪前耻,如此不世之功,合该重赏,”有朝臣进言道:“如此功勋,加封国公也不为过。”
“定北伯少年英才,封的过高,反倒不好,”另有人道:“不妨缓加勋爵,广赐钱帛。”
侍中董绍与御史大夫赵清安向来与沈家交好,见沈胤之立下这等功勋,心下欢喜之余,同样有些担忧。
原因无他——沈胤之实在是太年轻了!
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年郎,便封了国公,再过几年,若另有功勋,又该封什么?
异姓王吗?
若真到了封无可封的境地,只怕就是图穷匕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