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崇祯十三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牛角寨土匪的伏击抢粮计划,就这样以轰轰烈烈开始,以偃旗息鼓结束。黑旋风张光祖虽然怒气冲冲,但头脑还算清醒,没有做出过分的冲动之举。
在判断可能陷入东西两面夹击的不利局势后,他迅速带领众匪撤出了黑龙滩,重新溜回了陈家村。粮食所剩无几,肚皮问题已经烧心挠肺。为此他派出了大批探子,向周边村镇甚至县城打探消息,希望能找到有关粮食的任何消息。为了搞到粮食,哪怕是需要攻打一座县城,他也甘愿铤而走险!
一阵鼓声,吓跑了志在必得的牛角寨土匪。可是,那万余人的白衣军又是怎么回事?
据刘红婷说,她是南直隶太仓州人。既然她是太仓州人,那她爹仁寿前任知县刘三策自然也是(注一)。他爹书生一个,孤身上任,在四川省哪来的一万多所谓亲眷家丁奴仆庄户?在四川唯一能与刘三策本人攀上亲眷的人,一是他的独女刘红婷,还有一个就是从土匪窝里逃走的络腮胡子刘名升。
三年前,刘三策赴川上任。途中,老家带出来的家仆病死在长江的船上。他在简州上岸后,便在沱江码头边收留了一个叫花子,重新取了家主的姓,那就是刘名升。
刘三策买人的本意,不过是身边多个端茶送水听使唤的家仆。谁知这个叫花子非常忠诚,也非常聪明。在老爷身边历练三年后,刘名升不仅能够粗通文字,还常常能完成刘三策交办的重要事情,不禁让老爷刮目相看。
此番献贼入寇仁寿,刘三策仓促间交给刘名升一项关系身家性命的重要任务,那就是向巡抚衙门和成都府传递告急文书,恳请援兵。可刘名升在通过龙泉山时,不想遭到土匪拦截。他想混在难民中逃走,却和难民一起被土匪裹进了牛角寨。
刘名升带着小匪脱逃后,沿着相反的路线跑回了县城。他得知刘知县的官眷住在县衙,于是找到了刘小姐。刘名升是刘三策在外面买的家奴,刘红婷并不认识。于是刘名升将衣服下摆撕开,掏出了刘三策的亲笔求援信,证明了自己身份。
从刘名升口中得知土匪在黑龙滩伏击运粮队,刘红婷急切间想出一个绝妙的注意。她让城里的大脚女人都披上这几日她们为难民缝制的冬衣,又用棉布裹了长发,遮住女人身份,每人找了一根木棍竹竿充当兵器。因为所有的棉布都是没染过的素色,所以她顺势冒充刘三策的亲眷家丁奴仆庄户,以为父为主报仇的名义,开到黑龙滩谷口作势向土匪挑战。其实刘名升以及吕三率领的十几个保镖是这次行动中唯一的男子。
白衣军停在谷口,刘名升和吕三等人远离大队前出,与后面的女人队伍隔开距离,是免得土匪近距离观察白衣军,漏了底细。刘名升和吕三等人在土匪跟前耍花枪摆姿势,就是让土匪看清自己的性别,免得对方起了疑心。为了让自己虚张声势的计划更加逼真,刘小姐还给土匪们写了一封信,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摆出一副与土匪死磕的架势。当然落款时,她把自己的名字稍加改动,换成了男儿的姓名。
刘小姐根据刘名升提供的情报推断,只要土匪没有认出白衣军是女人假扮,就不敢从埋伏地点走出来与她们决战。
为什么呢?因为土匪也是一锅烂粥!
土匪兵力虽多,但成军很晚。老匪很少,一般充任骨干,其余大都是新近裹挟的百姓,训练编组一概没有,因此军事素质极差。打埋伏敲暗棍可以,但与官军正面交战,土匪不敢。
此外,张陈两姓暗中相争,也是一个主因。七个匪首中,老大张光祖与老五、老六、老七姓张;老二陈怀年与老三、老四姓陈。张、陈两姓明合暗争,全靠张光祖和陈怀年两人压着,维持一团和气。这样一支土匪,突然冒出一万多白衣军摆在面前,运粮队也有一两万人,一东一西布阵,摆出两面夹击的态势。如此一来,匪首必然担心:如果贸然正面交战,被其中一支缠住,另一支再从身后杀出。在两面夹击之下,土匪不仅粮食抢不成,连他们的性命都要留下!
这个计划很绝妙,但要具体实现,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东西两头的信息传递和时间配合。女人们去早了,可能被土匪认出来先打垮;去晚了,可能粮食已经被抢。所以刘小姐在仔细询问刘名升之后,又认真走访了熟悉黑龙滩的女人,推算出了运粮队大致到达黑龙滩西头的时间。最后只剩一个要紧的问题:如何与运粮队取得联系?
这时吕三立了大功,他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主意:把县衙门口那面鸣冤告状的大鼓拆下来,装到车上,用鼓声联系运粮队!
擂鼓进兵,鸣金收兵,这是大明军队标准的作战指挥信号。运粮队里有官兵,他们一听鼓声就知道前面出了状况,自然排兵布阵压上来。如此一来,土匪们的伏击多半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两次大规模的运粮行动,粮食送来两万石,难民却涌入五万多,平均一个人只能分到口粮三十多斤。如果一家人省着吃,再添加些野菜草根,这三十斤口粮可以勉强保证一个半月的生存需要。
有了这一个半月的时间,李崇文就能向远在蒙顶山的朱平槿求援,争取些银两向周边州县买谷借粮。不仅缓解口粮危机,而且解决种子粮的问题。
有了这一个半月的时间,李崇文也能放手实施他分田分地的宏大计划。农民没有自己的田地,就难以保证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自给、巩固王庄、编练庄丁的美好设想都会变成泡影。
为此,李崇文把丁原在内的五个王府太监都派到了远离县城的五个王庄。行前,李崇文把他们召集起来,给他们定下了五条规矩:
一是要分地公平,不得徇私舞弊;
二是把地里的青苗管好,保证今年夏秋两季的粮食生产;
三是要注重民生,关心百姓疾苦,帮助百姓重建住宅,让王府与世子的仁... -->>
牛角寨土匪的伏击抢粮计划,就这样以轰轰烈烈开始,以偃旗息鼓结束。黑旋风张光祖虽然怒气冲冲,但头脑还算清醒,没有做出过分的冲动之举。
在判断可能陷入东西两面夹击的不利局势后,他迅速带领众匪撤出了黑龙滩,重新溜回了陈家村。粮食所剩无几,肚皮问题已经烧心挠肺。为此他派出了大批探子,向周边村镇甚至县城打探消息,希望能找到有关粮食的任何消息。为了搞到粮食,哪怕是需要攻打一座县城,他也甘愿铤而走险!
一阵鼓声,吓跑了志在必得的牛角寨土匪。可是,那万余人的白衣军又是怎么回事?
据刘红婷说,她是南直隶太仓州人。既然她是太仓州人,那她爹仁寿前任知县刘三策自然也是(注一)。他爹书生一个,孤身上任,在四川省哪来的一万多所谓亲眷家丁奴仆庄户?在四川唯一能与刘三策本人攀上亲眷的人,一是他的独女刘红婷,还有一个就是从土匪窝里逃走的络腮胡子刘名升。
三年前,刘三策赴川上任。途中,老家带出来的家仆病死在长江的船上。他在简州上岸后,便在沱江码头边收留了一个叫花子,重新取了家主的姓,那就是刘名升。
刘三策买人的本意,不过是身边多个端茶送水听使唤的家仆。谁知这个叫花子非常忠诚,也非常聪明。在老爷身边历练三年后,刘名升不仅能够粗通文字,还常常能完成刘三策交办的重要事情,不禁让老爷刮目相看。
此番献贼入寇仁寿,刘三策仓促间交给刘名升一项关系身家性命的重要任务,那就是向巡抚衙门和成都府传递告急文书,恳请援兵。可刘名升在通过龙泉山时,不想遭到土匪拦截。他想混在难民中逃走,却和难民一起被土匪裹进了牛角寨。
刘名升带着小匪脱逃后,沿着相反的路线跑回了县城。他得知刘知县的官眷住在县衙,于是找到了刘小姐。刘名升是刘三策在外面买的家奴,刘红婷并不认识。于是刘名升将衣服下摆撕开,掏出了刘三策的亲笔求援信,证明了自己身份。
从刘名升口中得知土匪在黑龙滩伏击运粮队,刘红婷急切间想出一个绝妙的注意。她让城里的大脚女人都披上这几日她们为难民缝制的冬衣,又用棉布裹了长发,遮住女人身份,每人找了一根木棍竹竿充当兵器。因为所有的棉布都是没染过的素色,所以她顺势冒充刘三策的亲眷家丁奴仆庄户,以为父为主报仇的名义,开到黑龙滩谷口作势向土匪挑战。其实刘名升以及吕三率领的十几个保镖是这次行动中唯一的男子。
白衣军停在谷口,刘名升和吕三等人远离大队前出,与后面的女人队伍隔开距离,是免得土匪近距离观察白衣军,漏了底细。刘名升和吕三等人在土匪跟前耍花枪摆姿势,就是让土匪看清自己的性别,免得对方起了疑心。为了让自己虚张声势的计划更加逼真,刘小姐还给土匪们写了一封信,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摆出一副与土匪死磕的架势。当然落款时,她把自己的名字稍加改动,换成了男儿的姓名。
刘小姐根据刘名升提供的情报推断,只要土匪没有认出白衣军是女人假扮,就不敢从埋伏地点走出来与她们决战。
为什么呢?因为土匪也是一锅烂粥!
土匪兵力虽多,但成军很晚。老匪很少,一般充任骨干,其余大都是新近裹挟的百姓,训练编组一概没有,因此军事素质极差。打埋伏敲暗棍可以,但与官军正面交战,土匪不敢。
此外,张陈两姓暗中相争,也是一个主因。七个匪首中,老大张光祖与老五、老六、老七姓张;老二陈怀年与老三、老四姓陈。张、陈两姓明合暗争,全靠张光祖和陈怀年两人压着,维持一团和气。这样一支土匪,突然冒出一万多白衣军摆在面前,运粮队也有一两万人,一东一西布阵,摆出两面夹击的态势。如此一来,匪首必然担心:如果贸然正面交战,被其中一支缠住,另一支再从身后杀出。在两面夹击之下,土匪不仅粮食抢不成,连他们的性命都要留下!
这个计划很绝妙,但要具体实现,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东西两头的信息传递和时间配合。女人们去早了,可能被土匪认出来先打垮;去晚了,可能粮食已经被抢。所以刘小姐在仔细询问刘名升之后,又认真走访了熟悉黑龙滩的女人,推算出了运粮队大致到达黑龙滩西头的时间。最后只剩一个要紧的问题:如何与运粮队取得联系?
这时吕三立了大功,他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主意:把县衙门口那面鸣冤告状的大鼓拆下来,装到车上,用鼓声联系运粮队!
擂鼓进兵,鸣金收兵,这是大明军队标准的作战指挥信号。运粮队里有官兵,他们一听鼓声就知道前面出了状况,自然排兵布阵压上来。如此一来,土匪们的伏击多半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两次大规模的运粮行动,粮食送来两万石,难民却涌入五万多,平均一个人只能分到口粮三十多斤。如果一家人省着吃,再添加些野菜草根,这三十斤口粮可以勉强保证一个半月的生存需要。
有了这一个半月的时间,李崇文就能向远在蒙顶山的朱平槿求援,争取些银两向周边州县买谷借粮。不仅缓解口粮危机,而且解决种子粮的问题。
有了这一个半月的时间,李崇文也能放手实施他分田分地的宏大计划。农民没有自己的田地,就难以保证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自给、巩固王庄、编练庄丁的美好设想都会变成泡影。
为此,李崇文把丁原在内的五个王府太监都派到了远离县城的五个王庄。行前,李崇文把他们召集起来,给他们定下了五条规矩:
一是要分地公平,不得徇私舞弊;
二是把地里的青苗管好,保证今年夏秋两季的粮食生产;
三是要注重民生,关心百姓疾苦,帮助百姓重建住宅,让王府与世子的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