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影视世界无限传送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曹岩当然知道刘永福很值得尊重。
刘永福,出生于广东钦州占森洞小峰村。8岁时就和父亲一起流亡到上思县。13岁起在左江当船工,又曾一度流浪到越南芒街做工,备受困苦。后来参加广西农民郑三领导的反清起义军,在滇桂边境组织地方武装反抗清军,当然最后还是失利。
等到1865年,刘永福又率领队伍参加吴亚忠所领导的起义队伍,先任前敌先锋,后为左翼大帅。刘永福有勇有谋,曾多次立下战功。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朝抽调大军围攻广西农民军,刘永福感到难以立足,极力劝吴亚忠把队伍转移到了越北山区,凭险要地形与清军周旋。吴亚忠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于是刘永福率队离去,独树一帜,随即在广西靖西县安德纤北帝庙前举行祭旗仪式,以七星黑旗为旗号。因此,刘永福率领的这支农民起义军被称为“黑旗军”。
两年后,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战士三百多名,从归顺州大岭转移到越南保胜,在此建立根据地。刘永福为人忠直慷慨,爱护部下,因此队伍迅速壮大,规模扩充到两千多人。当时,越南红水河上游兴化、六安、河阳一带盗匪横行。越南统督黄佐炎慕刘永福威名,请他派部队进剿兴化一带的土匪。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剪除了土匪,越南嗣德王任刘永福为保胜防御使。
1874年,法军司令安邺带兵进攻河内,并进占海阳、宁平和南定。越南北沂军务节制黄佐炎求援,刘永福立即率领黑旗军前去援助,在河内城西纸桥与法军进行激战。黑旗军英勇善战,杀死安邺,法军失败。后越南国王任命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管辖宣光、兴化、山西三省。
1882年4月,法国又进攻越北,直窥我国云南。刘永福率黑旗军三千人。两军相遇于河内西面的纸桥,刘永福见敌人在武器上占优势,决定采用伏击战,在河内纸桥重创敌军,史称“第一次纸桥大捷”。越南国王晋升刘永福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法军统帅李威利率兵进攻河内。越王再次求援。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战士到达河内。五月一于九日,黑旗军与法国侵略军展开殊死战斗。黑旗军斩杀法军将领李威利,并歼灭法军一百二十六名,获得重大胜利。这就是第二次纸桥大捷。第二次纸桥大捷后,越南国王提升刘永福为三宣正提督,加封义勇男爵,并赐给朝冠朝服。纸桥大捷后,刘永福的部队退守怀德。
1883年8月中旬,法军分三路袭击黑旗军军营。刘永福率领战士与法军进行了十四小时的血战,法军大败。鉴于怀德地势较低,易受水淹,刘永福便将军营迁移到河内西部的丹凤。
1883年9月,法军派三千人围攻黑旗军。刘永福指挥战士英勇反击,靡战三天,大破法军。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8月,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以后,收编了黑旗军,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
1885年3月,黑旗军同云南农民,越南人民义军配合作战,取得临洮大捷,乘胜克复十数州县。
1885年6月,《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签订,清朝政府承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9月,刘永福奉召回国。
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任命刘永福帮办台湾军务,率黑旗军渡台,驻守台湾;翌年四月,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5月29日,日军在澳底登陆,爆发乙未战争。6月4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嵩逃往厦门之后,民众拥护当时驻防台南的刘永福接任总统,但刘永福并未接受,对外仍称帮办。台南士绅设议会,刘永福发行钞票,筹军饷,但由于清政府封锁大陆与台湾的交通,断绝一切支援,所以向张之洞等人求援,未获支持,派遣使节告急并电中国沿海督抚乞助饷银,亦无人接应。面对台湾大部分地区逐渐陷入敌手,刘永福只能指挥黑旗军边战边退,步步设防,但最终弹尽粮绝而被迫与日军谈和,亦未成。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湾领导抗日。他驻守台南,与台湾抗日义勇军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击毙日军主力近卫师团长能久中将。他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拒绝日军劝降。但因清廷断绝援台,义军逐步退至台南,刘永福的部下大都战死。
1895年10月,日寇分三路夹攻台南。刘永福与抗日义军。枵腹抗战,重创敌军。但因城内饷械俱绝,抗日义军饥饿不能再战,纷纷溃散,台南陷落,刘永福潜回大陆,从漳州到广州,一路上受到当地官民的热情迎送。
1915年,袁世凯同日本签订卖国条约,国权丧失。刘永福闻讯,通电力争,并请任征战。但壮志未酬,积郁成疾,于1917年1月因病逝世,终年八十岁。葬于惠州城内西湖畔。
可以说,此人在清朝来讲,真的是少有的名将,甚至放在整个华夏悠久的历史中,他都能占有一席之地。可惜,最后他的结局实在是让人可悲可叹。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刘永福连当时那么强大的法国人都能击败,怎么就无法击败日本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补给。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水陆大败,台湾孤危,清政府把这支“异端”军队调赴危区。当年七月二十六日刘永福奉命渡台,他要求闽、粤总督准其回粤西、桂南招集旧部,重建黑旗军,却受到婉言拒绝。他沉痛地说:“当此之时,既无粮钠,何能招军?言至于此,不禁痛哭!此皆福平日有统军之名,无统军之实。”
刘永福尽管困难重重,万分悲愤,但他为了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救台心切,立即就地补足四营人,续招两营,于八月一日成军,九月二日在汕头乘轮东渡。
台湾巡抚邵友濂、蕃司唐景崧忌惮刘永福,奏调黑旗军驻防台南穷荒之地,他们则坐踞台北富庶之区。1895年初,邵友廉设法调回湖南,唐景崧升台湾巡抚,刘永福建议合力守卫台北冲要之地,唐管政务,刘管军事,受到唐景崧拒绝。在籍工部主事丘逢甲是粤东嘉应州客家人,刘永福的先世亦是嘉应州客族。他们主张相同,加上同乡之谊,关系甚笃,丘极力斡旋,仍不能阻止唐、刘分军,台湾抗战因而种下祸根。
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弃台湾。台湾人民誓死不肯脱离祖国,于五月二十五日成立台湾民主国,挽留唐景崧、刘永福主持杭战。唐景崧接大总统印时,向北三跪九叩首,大哭而入。他电奏清廷说:“臣先行,民断不容,各官亦无一保全;只可臣暂留此,先令各官陆续内渡,臣当相机自处。”
刘永福的态度和唐迥然不同:他在台南军次,接到唐景崧送来“台湾民主国”大将军印,立即出布告激励军民共守危疆。他说:“自问年将六十,万死不辞”。表示“抗不奉诏,弃职而为”。刘永福不但在宣言中慷慨激昂,而且行动上也做了认真准备。据《台湾战记》记载:“刘永福守台南,尤民望所归。自安平至旗后各港,重重布置,百姓咸恃以无恐。”
六月二日,清政府派李经方到台北海面向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递交割台清单。三日,日军在基隆港外登陆,四天后即占领了台北首府。唐景崧私微服出走,溃军难民涌向新竹。新竹、苗栗一带聚居着粤东迁来的客家人,勇敢漂悍,团结性强,自动联防保乡。丘逢甲的部将吴汤兴、徐骧、徐绍祖率领义军,在三角涌歼灭日军樱井队六十余人和敌侦察队十九骑。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基本上互有胜负,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导致日军占领新竹后不敢贸然南下,为台中、台南军民赢得时间进行战斗准备。
台北陷落后,台南绅民商议再立民主国,迎刘永福入驻府城,三次进呈大总统印,刘永福都坚拒了。他说:“区区此印,无能为力。”
号召人民出钱、出枪、出力,才是当务之急。
沿海督抚张之洞... -->>
曹岩当然知道刘永福很值得尊重。
刘永福,出生于广东钦州占森洞小峰村。8岁时就和父亲一起流亡到上思县。13岁起在左江当船工,又曾一度流浪到越南芒街做工,备受困苦。后来参加广西农民郑三领导的反清起义军,在滇桂边境组织地方武装反抗清军,当然最后还是失利。
等到1865年,刘永福又率领队伍参加吴亚忠所领导的起义队伍,先任前敌先锋,后为左翼大帅。刘永福有勇有谋,曾多次立下战功。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朝抽调大军围攻广西农民军,刘永福感到难以立足,极力劝吴亚忠把队伍转移到了越北山区,凭险要地形与清军周旋。吴亚忠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于是刘永福率队离去,独树一帜,随即在广西靖西县安德纤北帝庙前举行祭旗仪式,以七星黑旗为旗号。因此,刘永福率领的这支农民起义军被称为“黑旗军”。
两年后,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战士三百多名,从归顺州大岭转移到越南保胜,在此建立根据地。刘永福为人忠直慷慨,爱护部下,因此队伍迅速壮大,规模扩充到两千多人。当时,越南红水河上游兴化、六安、河阳一带盗匪横行。越南统督黄佐炎慕刘永福威名,请他派部队进剿兴化一带的土匪。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剪除了土匪,越南嗣德王任刘永福为保胜防御使。
1874年,法军司令安邺带兵进攻河内,并进占海阳、宁平和南定。越南北沂军务节制黄佐炎求援,刘永福立即率领黑旗军前去援助,在河内城西纸桥与法军进行激战。黑旗军英勇善战,杀死安邺,法军失败。后越南国王任命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管辖宣光、兴化、山西三省。
1882年4月,法国又进攻越北,直窥我国云南。刘永福率黑旗军三千人。两军相遇于河内西面的纸桥,刘永福见敌人在武器上占优势,决定采用伏击战,在河内纸桥重创敌军,史称“第一次纸桥大捷”。越南国王晋升刘永福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法军统帅李威利率兵进攻河内。越王再次求援。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战士到达河内。五月一于九日,黑旗军与法国侵略军展开殊死战斗。黑旗军斩杀法军将领李威利,并歼灭法军一百二十六名,获得重大胜利。这就是第二次纸桥大捷。第二次纸桥大捷后,越南国王提升刘永福为三宣正提督,加封义勇男爵,并赐给朝冠朝服。纸桥大捷后,刘永福的部队退守怀德。
1883年8月中旬,法军分三路袭击黑旗军军营。刘永福率领战士与法军进行了十四小时的血战,法军大败。鉴于怀德地势较低,易受水淹,刘永福便将军营迁移到河内西部的丹凤。
1883年9月,法军派三千人围攻黑旗军。刘永福指挥战士英勇反击,靡战三天,大破法军。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8月,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以后,收编了黑旗军,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
1885年3月,黑旗军同云南农民,越南人民义军配合作战,取得临洮大捷,乘胜克复十数州县。
1885年6月,《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签订,清朝政府承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9月,刘永福奉召回国。
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任命刘永福帮办台湾军务,率黑旗军渡台,驻守台湾;翌年四月,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5月29日,日军在澳底登陆,爆发乙未战争。6月4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嵩逃往厦门之后,民众拥护当时驻防台南的刘永福接任总统,但刘永福并未接受,对外仍称帮办。台南士绅设议会,刘永福发行钞票,筹军饷,但由于清政府封锁大陆与台湾的交通,断绝一切支援,所以向张之洞等人求援,未获支持,派遣使节告急并电中国沿海督抚乞助饷银,亦无人接应。面对台湾大部分地区逐渐陷入敌手,刘永福只能指挥黑旗军边战边退,步步设防,但最终弹尽粮绝而被迫与日军谈和,亦未成。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湾领导抗日。他驻守台南,与台湾抗日义勇军合作,在新竹、苗栗、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击毙日军主力近卫师团长能久中将。他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拒绝日军劝降。但因清廷断绝援台,义军逐步退至台南,刘永福的部下大都战死。
1895年10月,日寇分三路夹攻台南。刘永福与抗日义军。枵腹抗战,重创敌军。但因城内饷械俱绝,抗日义军饥饿不能再战,纷纷溃散,台南陷落,刘永福潜回大陆,从漳州到广州,一路上受到当地官民的热情迎送。
1915年,袁世凯同日本签订卖国条约,国权丧失。刘永福闻讯,通电力争,并请任征战。但壮志未酬,积郁成疾,于1917年1月因病逝世,终年八十岁。葬于惠州城内西湖畔。
可以说,此人在清朝来讲,真的是少有的名将,甚至放在整个华夏悠久的历史中,他都能占有一席之地。可惜,最后他的结局实在是让人可悲可叹。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刘永福连当时那么强大的法国人都能击败,怎么就无法击败日本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补给。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水陆大败,台湾孤危,清政府把这支“异端”军队调赴危区。当年七月二十六日刘永福奉命渡台,他要求闽、粤总督准其回粤西、桂南招集旧部,重建黑旗军,却受到婉言拒绝。他沉痛地说:“当此之时,既无粮钠,何能招军?言至于此,不禁痛哭!此皆福平日有统军之名,无统军之实。”
刘永福尽管困难重重,万分悲愤,但他为了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救台心切,立即就地补足四营人,续招两营,于八月一日成军,九月二日在汕头乘轮东渡。
台湾巡抚邵友濂、蕃司唐景崧忌惮刘永福,奏调黑旗军驻防台南穷荒之地,他们则坐踞台北富庶之区。1895年初,邵友廉设法调回湖南,唐景崧升台湾巡抚,刘永福建议合力守卫台北冲要之地,唐管政务,刘管军事,受到唐景崧拒绝。在籍工部主事丘逢甲是粤东嘉应州客家人,刘永福的先世亦是嘉应州客族。他们主张相同,加上同乡之谊,关系甚笃,丘极力斡旋,仍不能阻止唐、刘分军,台湾抗战因而种下祸根。
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弃台湾。台湾人民誓死不肯脱离祖国,于五月二十五日成立台湾民主国,挽留唐景崧、刘永福主持杭战。唐景崧接大总统印时,向北三跪九叩首,大哭而入。他电奏清廷说:“臣先行,民断不容,各官亦无一保全;只可臣暂留此,先令各官陆续内渡,臣当相机自处。”
刘永福的态度和唐迥然不同:他在台南军次,接到唐景崧送来“台湾民主国”大将军印,立即出布告激励军民共守危疆。他说:“自问年将六十,万死不辞”。表示“抗不奉诏,弃职而为”。刘永福不但在宣言中慷慨激昂,而且行动上也做了认真准备。据《台湾战记》记载:“刘永福守台南,尤民望所归。自安平至旗后各港,重重布置,百姓咸恃以无恐。”
六月二日,清政府派李经方到台北海面向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递交割台清单。三日,日军在基隆港外登陆,四天后即占领了台北首府。唐景崧私微服出走,溃军难民涌向新竹。新竹、苗栗一带聚居着粤东迁来的客家人,勇敢漂悍,团结性强,自动联防保乡。丘逢甲的部将吴汤兴、徐骧、徐绍祖率领义军,在三角涌歼灭日军樱井队六十余人和敌侦察队十九骑。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基本上互有胜负,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导致日军占领新竹后不敢贸然南下,为台中、台南军民赢得时间进行战斗准备。
台北陷落后,台南绅民商议再立民主国,迎刘永福入驻府城,三次进呈大总统印,刘永福都坚拒了。他说:“区区此印,无能为力。”
号召人民出钱、出枪、出力,才是当务之急。
沿海督抚张之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