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开店准备
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余小草朱俊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朝堂上,阳郡王送来的折子,再次掀起风波。刘尚书用颤抖的手接过皇上看过的折子,仔细地把数据看了又看。上等良田,产量三百八十斤;中等田,产量三百三十斤;下等田,产量也达到了二百九十斤的高产!!
刘尚书老泪纵横:“皇上,老臣无能!皇庄都是上等良田,亩产才不过一百九十斤上下!!这余家人果真是个人才啊,皇上!”
朱君凡看向都御史杨成瑞,似笑非笑地问道:“杨御史,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事实数据面前,杨御史自然没什么理由再阻止皇上对余家人的封赏。他思忖了片刻,道:“如果这折子属实的话,臣心服口服。”
这话说的,好像人家阳郡王为了给余家造势,故意虚报数据似的。朝堂上文武百官无不暗暗摇头,这杨御史品性的确不咋滴,到这时候了还在给自己找台阶。
你也不想想,余家是阳郡王什么人?能让那个冷心冷肺的黑脸郡王,甘愿冒着欺君之罪去包庇?再说了,余家即使拿了封赏,也不过七品小官,还是隶属户部的小农官,碍着你杨御史什么事?至于像水蛭似的叮住就不放吗?
工部尚书又出来和稀泥了:“或许因为种子品种不同,所以才造成产量上的差别。臣以为,如果想要真正比出个公平公正的结果,应该用一样的种子,一样的田地……”
有了解情况的官员,纷纷递了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工部尚书的孙女正跟杨御史家的孙子议亲,难怪会帮他说话。
这时候,武将那边上了折子,说是西北边关不太稳定,元朝余孽分成了东辽和西辽两大部落,在边关蠢蠢欲动,偶有战事,要求加派人手云云……关于余家的事,再一次被揭过去。
唐古镇郊外,余家的庄子里,此时正一派忙碌。大豆收回来后,佃农们忙着耕田施肥,准备进行小麦的种植。
朱俊阳长身玉立,站在余家庄子的地头上,对给佃农们发小麦种子的余小草道:“现在种冬小麦,开春就种不了玉米了吧?我提醒你一句,皇上对于玉米是很重视的,准备在北方普及玉米这种高产作物的种植……”
余小草冲他笑笑,道:“我知道,要普及玉米种植的话,种子肯定是不够的,应该一步一步来!咱们种熟了玉米的,自然要担当起培育玉米种子的重任!但,这跟种冬小麦并不冲突啊!”
朱俊阳目露诧异,充满疑问地道:“怎么不冲突?我向你们家佃农打听过了,种了冬小麦,明年初夏才能收割。开春哪来的田地再去种玉米?”
余小草冲他挑了挑眉,得意地笑道:“你听谁说玉米必须春天种?等冬小麦收割后,再种一茬玉米,在秋收时收获。玉米收割后,再种上冬小麦,正好能接上茬。如果现在不种冬小麦的话,田地就要闲上至少四五个月,不是浪费资源吗?”
朱俊阳略一思考,觉得挺在理儿。余小草说了,玉米普及后,顶多算是粗粮,一季玉米一季冬小麦,粗粮细粮都有了,老百姓的日子更好过。他便把自己那八百亩田地也交给她,让她帮着挑选种子,自己连夜整理了一份奏折,发往京城。不久,京郊的皇庄也开始的冬小麦的种植。
这时候,小麦的种植技术,已经比较完善了。余小草只负责让小补天石在小麦种子上释放灵气,其他的事宜自有佃农们完成。此时,父女俩正忙着应付周围慕名而来买豆种的乡亲们。
余家的庄子,大豆大丰收,产量高大四百斤的消息,已经在唐古悄悄传开。口耳相传,后来竟传成了,余家大豆的种子是阳郡王从西洋带回来的新高产品种。
此时豆油的压榨工艺已经渐渐完善,豆腐、豆芽还有一些豆制品,也悄然爬上老百姓的餐桌,豆油压榨过的豆饼,豆子磨成的豆面,都是贫苦老百姓赖以生存的食物。豆子产量的翻倍提升,能够改善不少人的生活,诱惑不可谓不大。
阳郡王田地上收获的大豆,是要运往京城的。余家庄子上的产出,余海父女除了留够明年的种子外,都平价销售出去了。何为平价销售?就是按照市面上良种的价格,一文钱没加卖给了那些贫苦的百姓,余家在附近几个村子赢得了好口碑。
忙完了庄子里的事,余小草开始包袱款款,往府城而去。距离院试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家中有几栏猪已经达到二百斤,可以出栏了。也就是说,府城的卤味铺子应该开始筹备起来了!
这次跟她一块儿去府城的,还有余海和刘虎夫妇。筹备开铺子,自然不是那么简单,铺子的整修,材料的采买,后厨用具的购置……都需要人手。
之所以让大姑和大姑父跟着,一是因为铺子的前期工作确实缺人手,二是因为卤味铺子要跟刘家合作。余家出钱出方子,刘家人出力,利润二八分成,刘家二余家八!
余彩凤是见识过码头卤猪头销售火爆的场面的,对于余家卤菜的技术她丝毫不怀疑。他们只是出点力,就能分到两成的利润,简直占了大便宜了。几番推辞后,在余海的劝说下,终于收下了弟弟一家的好意。
朝堂上,阳郡王送来的折子,再次掀起风波。刘尚书用颤抖的手接过皇上看过的折子,仔细地把数据看了又看。上等良田,产量三百八十斤;中等田,产量三百三十斤;下等田,产量也达到了二百九十斤的高产!!
刘尚书老泪纵横:“皇上,老臣无能!皇庄都是上等良田,亩产才不过一百九十斤上下!!这余家人果真是个人才啊,皇上!”
朱君凡看向都御史杨成瑞,似笑非笑地问道:“杨御史,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事实数据面前,杨御史自然没什么理由再阻止皇上对余家人的封赏。他思忖了片刻,道:“如果这折子属实的话,臣心服口服。”
这话说的,好像人家阳郡王为了给余家造势,故意虚报数据似的。朝堂上文武百官无不暗暗摇头,这杨御史品性的确不咋滴,到这时候了还在给自己找台阶。
你也不想想,余家是阳郡王什么人?能让那个冷心冷肺的黑脸郡王,甘愿冒着欺君之罪去包庇?再说了,余家即使拿了封赏,也不过七品小官,还是隶属户部的小农官,碍着你杨御史什么事?至于像水蛭似的叮住就不放吗?
工部尚书又出来和稀泥了:“或许因为种子品种不同,所以才造成产量上的差别。臣以为,如果想要真正比出个公平公正的结果,应该用一样的种子,一样的田地……”
有了解情况的官员,纷纷递了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工部尚书的孙女正跟杨御史家的孙子议亲,难怪会帮他说话。
这时候,武将那边上了折子,说是西北边关不太稳定,元朝余孽分成了东辽和西辽两大部落,在边关蠢蠢欲动,偶有战事,要求加派人手云云……关于余家的事,再一次被揭过去。
唐古镇郊外,余家的庄子里,此时正一派忙碌。大豆收回来后,佃农们忙着耕田施肥,准备进行小麦的种植。
朱俊阳长身玉立,站在余家庄子的地头上,对给佃农们发小麦种子的余小草道:“现在种冬小麦,开春就种不了玉米了吧?我提醒你一句,皇上对于玉米是很重视的,准备在北方普及玉米这种高产作物的种植……”
余小草冲他笑笑,道:“我知道,要普及玉米种植的话,种子肯定是不够的,应该一步一步来!咱们种熟了玉米的,自然要担当起培育玉米种子的重任!但,这跟种冬小麦并不冲突啊!”
朱俊阳目露诧异,充满疑问地道:“怎么不冲突?我向你们家佃农打听过了,种了冬小麦,明年初夏才能收割。开春哪来的田地再去种玉米?”
余小草冲他挑了挑眉,得意地笑道:“你听谁说玉米必须春天种?等冬小麦收割后,再种一茬玉米,在秋收时收获。玉米收割后,再种上冬小麦,正好能接上茬。如果现在不种冬小麦的话,田地就要闲上至少四五个月,不是浪费资源吗?”
朱俊阳略一思考,觉得挺在理儿。余小草说了,玉米普及后,顶多算是粗粮,一季玉米一季冬小麦,粗粮细粮都有了,老百姓的日子更好过。他便把自己那八百亩田地也交给她,让她帮着挑选种子,自己连夜整理了一份奏折,发往京城。不久,京郊的皇庄也开始的冬小麦的种植。
这时候,小麦的种植技术,已经比较完善了。余小草只负责让小补天石在小麦种子上释放灵气,其他的事宜自有佃农们完成。此时,父女俩正忙着应付周围慕名而来买豆种的乡亲们。
余家的庄子,大豆大丰收,产量高大四百斤的消息,已经在唐古悄悄传开。口耳相传,后来竟传成了,余家大豆的种子是阳郡王从西洋带回来的新高产品种。
此时豆油的压榨工艺已经渐渐完善,豆腐、豆芽还有一些豆制品,也悄然爬上老百姓的餐桌,豆油压榨过的豆饼,豆子磨成的豆面,都是贫苦老百姓赖以生存的食物。豆子产量的翻倍提升,能够改善不少人的生活,诱惑不可谓不大。
阳郡王田地上收获的大豆,是要运往京城的。余家庄子上的产出,余海父女除了留够明年的种子外,都平价销售出去了。何为平价销售?就是按照市面上良种的价格,一文钱没加卖给了那些贫苦的百姓,余家在附近几个村子赢得了好口碑。
忙完了庄子里的事,余小草开始包袱款款,往府城而去。距离院试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家中有几栏猪已经达到二百斤,可以出栏了。也就是说,府城的卤味铺子应该开始筹备起来了!
这次跟她一块儿去府城的,还有余海和刘虎夫妇。筹备开铺子,自然不是那么简单,铺子的整修,材料的采买,后厨用具的购置……都需要人手。
之所以让大姑和大姑父跟着,一是因为铺子的前期工作确实缺人手,二是因为卤味铺子要跟刘家合作。余家出钱出方子,刘家人出力,利润二八分成,刘家二余家八!
余彩凤是见识过码头卤猪头销售火爆的场面的,对于余家卤菜的技术她丝毫不怀疑。他们只是出点力,就能分到两成的利润,简直占了大便宜了。几番推辞后,在余海的劝说下,终于收下了弟弟一家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