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必然会断了我们兄弟的活路,对我们赶尽杀绝,毫不留情。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哪怕就是玉石俱焚,我也要奋起一搏,不再管什么定鼎中原之类的远大目标,毕竟身家性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王霸伟业?”
“所以皇上正是因为把你的心思看了个透彻,所以才没有轻举妄动,不过这不代表他就不会动手,当然,要动手也会在把你彻底利用完毕之后,再慢慢收拾不迟。”
“你的意思是,这次如果皇上真的派我去前线,我就消极怠工,或者是暗留退路,狡兔三窟?”
我点了点头:“没错。”
果不其然,日落时分,皇太极的谕旨就到了王府,急召多尔衮重掌帅印,前往杏山城外统领各旗,指挥包围和歼灭被围困在内的洪承畴的十万大军。
原来在这七天之内,战局瞬息万变:济尔哈朗率领镶蓝旗一万余抢先占领通往宁远的要道“乳峰山”[汗,这个地名可不是笔者杜撰出来的,现在属于辽宁锦西境内,那边多崇山峻岭],运来三十余门红夷大炮,伏击从此经过的洪承畴大军,没想到洪督师也不是吃素的,也携带了数十门大炮,再加上急于通过此地援助宁远,兵力又大大超过清军,于是展开了一昼夜的激烈战斗,双方互发炮弹,打了个天昏地暗,地动山摇。好在清军占据了居高临下的地利,所以自身伤亡不多,但还是没能完全阻截明军通过的任务,济尔哈朗在给皇太极的奏折上也自称失利。
幸亏这时从盛京及时赶回的豪格,多铎,岳托,硕托几人各自率领本旗人马,来了个四面包抄,分头并进,擅长野战的八旗精锐,着实把战斗力不强的明军逼入了离宁远只有三十八里的杏山城中。本来洪承畴当初留了个心眼,同时为了加快援军的行军速度,于是兵分两路,另外一路约三万人带领粮草辎重由东边的塔山和海岛笔架岭分驻,准备随时援助,不料他的对手实在太狡猾了,即使人不在也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多尔衮在离任前一刻及时派出了阿济格的镶红旗,前往杏山和塔山布置。虽然没能来得及占据杏山,但是精明善战的阿济格立即转道带领军队奔往塔山,同时连夜在海边乘船开往海岛笔架岭[当然这船也是现成的,多尔衮战备时以防万一,已经算到了船只的用处,于是早早造好备用],然后埋伏在岛上茂密的树林山丘之中,等明军的刚刚登岛,将粮草堆积完毕,就一下子神兵天降,当了一回打家劫舍的强盗,杀光抢光,将数目巨大的粮草得意洋洋地纳入口袋。于是乎只带了三天口粮的明军算是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之中,估计洪承畴当时就要把鼻子气歪了。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在塔山一带逐渐向他靠拢的右路军,仍然携带有一批粮草,可支十日之需。
由于济尔哈朗没等阻止住明军的前进,加上犯了一系列不大不小的错误,导致明军几乎完好无损地逃脱,占据地势险要的杏山城相据,由于此时包围杏山城的清军及时赶到的只有四万余人,如果洪承畴来个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奋力突围的话,恐怕再强悍的八旗军队也阻止不了十万困兽脱笼。关键时刻皇太极再一次想起了多尔衮,于是只得把他推上前沿,因为他这个十四弟是名副其实的百战百胜之帅,从来未尝一败,整个满洲之中无人能望其项背。
接令后的多尔衮连夜启程,我帮他穿戴好盔甲之后,院子里等候的灯笼烛光已经映红了窗纸,他最后整了整披风的带子,走了几步又犹豫着停下的脚步,回头望着我:
“你的意思是,此役关键在于歼灭杏山之敌,生擒洪承畴,而不是挟大胜之威,再一举攻破宁远?”
确实,宁远城是一块巨大的肥肉,谁都想啃,更何况当机会已经到了自己手中之时呢?“要忍住诱惑,的确不容易,但是你要知道,无论如何你都要给自己留下一个对手。还有,即使宁远城破,山海关还是绝然无法攻下,大明反而可以彻底地将精力从辽东收回,集中精力对付陕西的李自成和四川的张献忠;假若吴三桂从宁远顺利逃脱,大明皇帝定然会委任他为山海关总兵,如此一来,一旦京师危急,他奉诏勤王,也只是三日之间的速度而已,对于大清有害无利。如果留吴三桂继续守卫宁远的话,就可以牵制住大明最为精锐的关宁铁骑,如此一笔帐,想必王爷可以算得清楚。”
我参照着我头脑中的历史记录,郑重地给了多尔衮如此一个谨慎的建议,要知道假如当年崇祯脸皮厚一点,宁可负着“丢弃祖宗土地”的罪责,也坚决提早把孤守宁远的吴三桂撤回守卫山海关的话,那么李自成来犯京师,吴三桂赶来救援是绝对来得及的,说不定历史就会改变,大明王朝也会再苟延残喘数年。可惜啊,崇祯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不可谓不悲乎!
这个机会既然不能留给崇祯,那么当然要留给多尔衮,只有懂得把握机会的人,才能成为风口浪尖的弄潮儿,顺应历史车轮的行进轨迹,是最明智的选择。
“那么你觉得我此去杏山,最先做的应该是什么呢?”
“我想王爷应该心里早已有数了吧?”我看着多尔衮明亮清澈的眼睛,即使大战在即,他的目光中也看不到任何杀气,更多的是从容和淡定。这可能就是多年来军旅生涯的磨砺吧,让他的战略战术修为已经到了日臻完美的地步“如此发问,似乎是想考验考验我的见识,那么不妨我们再学一次赤壁大战前的周瑜诸葛之对吧!”
“如此甚好,那就试一试,看看是否‘英雄所见略同’吧!”
我微笑着从桌案上取来了两支蘸满了墨汁的笔,于是两个人背对着身子,分别写下了各自心中的谋算。
在烛光下,两只手掌对在了一起,只见上面分别写着同样的三个字:绝粮道。
墨迹未干,我和多尔衮的手就紧紧地握在一起,任凭弄污了白皙的皮肤,两人相视而笑
第五卷 九五之争 第六节 狡兔三窟 ----!
他必然会断了我们兄弟的活路,对我们赶尽杀绝,毫不留情。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哪怕就是玉石俱焚,我也要奋起一搏,不再管什么定鼎中原之类的远大目标,毕竟身家性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王霸伟业?”
“所以皇上正是因为把你的心思看了个透彻,所以才没有轻举妄动,不过这不代表他就不会动手,当然,要动手也会在把你彻底利用完毕之后,再慢慢收拾不迟。”
“你的意思是,这次如果皇上真的派我去前线,我就消极怠工,或者是暗留退路,狡兔三窟?”
我点了点头:“没错。”
果不其然,日落时分,皇太极的谕旨就到了王府,急召多尔衮重掌帅印,前往杏山城外统领各旗,指挥包围和歼灭被围困在内的洪承畴的十万大军。
原来在这七天之内,战局瞬息万变:济尔哈朗率领镶蓝旗一万余抢先占领通往宁远的要道“乳峰山”[汗,这个地名可不是笔者杜撰出来的,现在属于辽宁锦西境内,那边多崇山峻岭],运来三十余门红夷大炮,伏击从此经过的洪承畴大军,没想到洪督师也不是吃素的,也携带了数十门大炮,再加上急于通过此地援助宁远,兵力又大大超过清军,于是展开了一昼夜的激烈战斗,双方互发炮弹,打了个天昏地暗,地动山摇。好在清军占据了居高临下的地利,所以自身伤亡不多,但还是没能完全阻截明军通过的任务,济尔哈朗在给皇太极的奏折上也自称失利。
幸亏这时从盛京及时赶回的豪格,多铎,岳托,硕托几人各自率领本旗人马,来了个四面包抄,分头并进,擅长野战的八旗精锐,着实把战斗力不强的明军逼入了离宁远只有三十八里的杏山城中。本来洪承畴当初留了个心眼,同时为了加快援军的行军速度,于是兵分两路,另外一路约三万人带领粮草辎重由东边的塔山和海岛笔架岭分驻,准备随时援助,不料他的对手实在太狡猾了,即使人不在也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多尔衮在离任前一刻及时派出了阿济格的镶红旗,前往杏山和塔山布置。虽然没能来得及占据杏山,但是精明善战的阿济格立即转道带领军队奔往塔山,同时连夜在海边乘船开往海岛笔架岭[当然这船也是现成的,多尔衮战备时以防万一,已经算到了船只的用处,于是早早造好备用],然后埋伏在岛上茂密的树林山丘之中,等明军的刚刚登岛,将粮草堆积完毕,就一下子神兵天降,当了一回打家劫舍的强盗,杀光抢光,将数目巨大的粮草得意洋洋地纳入口袋。于是乎只带了三天口粮的明军算是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之中,估计洪承畴当时就要把鼻子气歪了。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在塔山一带逐渐向他靠拢的右路军,仍然携带有一批粮草,可支十日之需。
由于济尔哈朗没等阻止住明军的前进,加上犯了一系列不大不小的错误,导致明军几乎完好无损地逃脱,占据地势险要的杏山城相据,由于此时包围杏山城的清军及时赶到的只有四万余人,如果洪承畴来个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奋力突围的话,恐怕再强悍的八旗军队也阻止不了十万困兽脱笼。关键时刻皇太极再一次想起了多尔衮,于是只得把他推上前沿,因为他这个十四弟是名副其实的百战百胜之帅,从来未尝一败,整个满洲之中无人能望其项背。
接令后的多尔衮连夜启程,我帮他穿戴好盔甲之后,院子里等候的灯笼烛光已经映红了窗纸,他最后整了整披风的带子,走了几步又犹豫着停下的脚步,回头望着我:
“你的意思是,此役关键在于歼灭杏山之敌,生擒洪承畴,而不是挟大胜之威,再一举攻破宁远?”
确实,宁远城是一块巨大的肥肉,谁都想啃,更何况当机会已经到了自己手中之时呢?“要忍住诱惑,的确不容易,但是你要知道,无论如何你都要给自己留下一个对手。还有,即使宁远城破,山海关还是绝然无法攻下,大明反而可以彻底地将精力从辽东收回,集中精力对付陕西的李自成和四川的张献忠;假若吴三桂从宁远顺利逃脱,大明皇帝定然会委任他为山海关总兵,如此一来,一旦京师危急,他奉诏勤王,也只是三日之间的速度而已,对于大清有害无利。如果留吴三桂继续守卫宁远的话,就可以牵制住大明最为精锐的关宁铁骑,如此一笔帐,想必王爷可以算得清楚。”
我参照着我头脑中的历史记录,郑重地给了多尔衮如此一个谨慎的建议,要知道假如当年崇祯脸皮厚一点,宁可负着“丢弃祖宗土地”的罪责,也坚决提早把孤守宁远的吴三桂撤回守卫山海关的话,那么李自成来犯京师,吴三桂赶来救援是绝对来得及的,说不定历史就会改变,大明王朝也会再苟延残喘数年。可惜啊,崇祯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不可谓不悲乎!
这个机会既然不能留给崇祯,那么当然要留给多尔衮,只有懂得把握机会的人,才能成为风口浪尖的弄潮儿,顺应历史车轮的行进轨迹,是最明智的选择。
“那么你觉得我此去杏山,最先做的应该是什么呢?”
“我想王爷应该心里早已有数了吧?”我看着多尔衮明亮清澈的眼睛,即使大战在即,他的目光中也看不到任何杀气,更多的是从容和淡定。这可能就是多年来军旅生涯的磨砺吧,让他的战略战术修为已经到了日臻完美的地步“如此发问,似乎是想考验考验我的见识,那么不妨我们再学一次赤壁大战前的周瑜诸葛之对吧!”
“如此甚好,那就试一试,看看是否‘英雄所见略同’吧!”
我微笑着从桌案上取来了两支蘸满了墨汁的笔,于是两个人背对着身子,分别写下了各自心中的谋算。
在烛光下,两只手掌对在了一起,只见上面分别写着同样的三个字:绝粮道。
墨迹未干,我和多尔衮的手就紧紧地握在一起,任凭弄污了白皙的皮肤,两人相视而笑
第五卷 九五之争 第六节 狡兔三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