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宋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宋宣和七年八月,徐卫在山东一场兵力悬殊的剿贼之战中大获全胜,经张叔夜及大名府路安抚使司上报朝廷。说引起朝廷震动,倒是有些夸张,但确实引起各方关注。原因无他,徐卫的部队是什么性质?乡兵!说到根上,就是拿起兵器的平头百姓。而且这伙平头百姓,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就开赴剿贼战场。面对十倍于自己的贼寇,先是挡住了突袭,将敌人打得狼狈而逃。在同一天之内,高歌猛进,一举击破贼寇大营,斩杀匪王善,招降六千余人。
若说徐九保卫徐家庄,驰援夏津,征剿白马沟这都不算什么的话,那么大野泽一役,确是实打实的大胜。张叔夜在捷报中称,他率军由东而西,与徐卫两头夹击,致使贼寇大败。“所部乡勇皆悍不畏死,卫手刃王善,枭其,群贼慑服。”张叔夜率领的官军到达战场后,徐卫已经击溃王善,并俘虏了余众,官军只是做了些善后事宜,协助守卫。不过这倒不是张叔夜不厚道,抢徐卫功劳。先,他率领的是朝廷禁军,必须顾及朝廷颜面。否则,那大家都搞乡勇得了,还用禁军干嘛?
其次,他这也是在为徐卫考虑。如果据实上报,说剿灭王善是徐卫一力所为,那传到东京,让“殿帅、骑帅、步帅”这三衙掌管禁军长官的脸往哪儿放?据张叔夜判断,以徐卫的能力,早晚必入禁军战斗序列,到时候三衙就是顶头上司,得罪了他们对徐卫没好处。虽说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兵之权,但不怕官,就怕管,到时候给你几双小鞋穿,找谁说理去?
捷报送入东京,被父弟攻击得焦头烂额的蔡攸如获至宝,立即捅到道君皇帝面前。赵佶闻讯大喜,先嘉奖了蔡攸,说他是“柱国之臣”,招募乡勇剿贼的策略完全正确!应该大力推广!并当场话,从今往后,言官不得再拿前线兵败的事往燕国公头上扣!乐得蔡攸眉开眼笑,大呼万岁,恨不能立即扒了官袍,穿上内衣亵裤为官家舞上一舞。
赵佶又下诏,嘉奖知济南府张叔夜,赐金带一条,御珠袍一件,升赏所部军官,犒劳士卒。徐卫的级别,还够不上皇帝亲诏表彰,但道君皇帝心情大好,再次询问姓名。这回蔡攸再不掩饰,直言“徐卫”!赵佶口头嘉奖,并命枢密命叙其功,命有关部门酌情升补。
这回蔡攸动起了脑筋,徐卫这小子有本事,是可造之材,黄潜善又说他既懂事又能办事。必须把这小子拉起来,树成一个典型,使得招募乡勇剿贼的策略顺利进行。但他现在虽然挂靠在大名安抚司,名义上属三衙,实则还是归掌“民兵,弓手,乡兵,番兵”的兵部管,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有鉴于此,蔡攸将徐卫的档案从兵部调到吏部“尚书右选”。吏部尚书右选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职任非枢密院除授的武臣”,徐卫的官衔还低,自然够不上枢密院“直辖”。调完档案之后,便催促吏部叙徐卫战功升补。
吏部商议后认为,徐卫已补“修武郎”,任“梓州团练副使”,又派了差遣“大名府靖绥乡勇营指挥使”,已经是正八品武职,不宜升迁过快,建议保留原官,只赏不升。
蔡攸哪里肯依?几次三番交涉,吏部竟然置若罔闻。这让春风得意的蔡枢密大为恼火,直接找到吏部尚书,威胁再敢拖延,就在官家面前一参到底!参你个办差不利!吏部尚书受了他的气,回到本衙将属官叫来一通质问,才知道是谁在搞鬼。吏部侍左员外郎!这官衔是否有些眼熟?没错,正是夏津县尉梁横舅母娘家的侄儿!
梁横当初跟徐卫冲突,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整治。哪料到那厮竟然补了官,比自己还高一级,黄知县又跟他穿一条裤子,对自己严加申斥,还派自己去跟他办差。恼怒之下,就一封书信传到东京,说是徐家如何嚣张跋扈,如何目中无人,简直没把我当成是您的干表哥,请干表弟帮忙则个。
可徐卫的档案在兵部,不归吏部管,这头也使不上劲。等蔡攸动用后段将徐卫划到吏部,这边总算盼到了机会。赶紧跟同僚打了招呼,压死他!你说这同衙同僚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人家不好不卖这面子。反正也只是个八品小官,还是统领乡勇的,谅他也没什么后台,于是就压下来了。
可他们哪知道,燕国公蔡枢密眼下主动在给徐卫当靠山。等吏部尚书被蔡攸一顿狠削,回到吏部来将他们骂个狗血淋头才知道点子扎手,赶紧重叙,着徐卫论功当升两级阶官,仍留原职,考虑到他资历浅,年纪轻,酌情只升一级。吏部尚书唯恐蔡攸再找麻烦,干脆升两级算了。这么一来,徐卫就该从第四十四阶的“修武郎”升到第四十二阶的“武翼郎”。同时严辞警告了侍左员外郎,唬得对方连连告罪,心里痛骂梁横不止,这根搅屎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给徐卫升完官,蔡攸又寻思,官家已经表了态,要将自己的剿贼策略在河北山东推广。这么一来,徐卫就是乡勇的一面旗帜,这杆旗不但不能倒,还不能有任何闪失。可靖绥乡勇营的人马实在少了点,装备也实在差了点,待遇又实在低了点。
人马少那还得靠徐卫自己招募,反正也没给你设定额不是?待遇低咱也没办法,官家用乡勇主要就是因为省钱省麻烦。可装备差却可以商量,反正那东西作坊,东西广备,弓弩院,鞍子所里装备堆积如山,捡几件给徐卫应该不是难事。即便舍不得这京师作坊的精良装备,哪怕从大名府都作院给乡勇营调一批装备,也比没有强吧?
这事经他往上一提,赵佶考虑到河北山东形势不稳,日后乡勇营少不得要转战各处,装备确实是个问题,遂同意蔡攸所奏。但只允许从大名都作院调集装备拨给。倒不是道君皇帝舍不得几件破装备,而是大宋开国以来,对武将的防备已经成为历代君王的惯性思维。
宋宣和七年八月,徐卫在山东一场兵力悬殊的剿贼之战中大获全胜,经张叔夜及大名府路安抚使司上报朝廷。说引起朝廷震动,倒是有些夸张,但确实引起各方关注。原因无他,徐卫的部队是什么性质?乡兵!说到根上,就是拿起兵器的平头百姓。而且这伙平头百姓,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就开赴剿贼战场。面对十倍于自己的贼寇,先是挡住了突袭,将敌人打得狼狈而逃。在同一天之内,高歌猛进,一举击破贼寇大营,斩杀匪王善,招降六千余人。
若说徐九保卫徐家庄,驰援夏津,征剿白马沟这都不算什么的话,那么大野泽一役,确是实打实的大胜。张叔夜在捷报中称,他率军由东而西,与徐卫两头夹击,致使贼寇大败。“所部乡勇皆悍不畏死,卫手刃王善,枭其,群贼慑服。”张叔夜率领的官军到达战场后,徐卫已经击溃王善,并俘虏了余众,官军只是做了些善后事宜,协助守卫。不过这倒不是张叔夜不厚道,抢徐卫功劳。先,他率领的是朝廷禁军,必须顾及朝廷颜面。否则,那大家都搞乡勇得了,还用禁军干嘛?
其次,他这也是在为徐卫考虑。如果据实上报,说剿灭王善是徐卫一力所为,那传到东京,让“殿帅、骑帅、步帅”这三衙掌管禁军长官的脸往哪儿放?据张叔夜判断,以徐卫的能力,早晚必入禁军战斗序列,到时候三衙就是顶头上司,得罪了他们对徐卫没好处。虽说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兵之权,但不怕官,就怕管,到时候给你几双小鞋穿,找谁说理去?
捷报送入东京,被父弟攻击得焦头烂额的蔡攸如获至宝,立即捅到道君皇帝面前。赵佶闻讯大喜,先嘉奖了蔡攸,说他是“柱国之臣”,招募乡勇剿贼的策略完全正确!应该大力推广!并当场话,从今往后,言官不得再拿前线兵败的事往燕国公头上扣!乐得蔡攸眉开眼笑,大呼万岁,恨不能立即扒了官袍,穿上内衣亵裤为官家舞上一舞。
赵佶又下诏,嘉奖知济南府张叔夜,赐金带一条,御珠袍一件,升赏所部军官,犒劳士卒。徐卫的级别,还够不上皇帝亲诏表彰,但道君皇帝心情大好,再次询问姓名。这回蔡攸再不掩饰,直言“徐卫”!赵佶口头嘉奖,并命枢密命叙其功,命有关部门酌情升补。
这回蔡攸动起了脑筋,徐卫这小子有本事,是可造之材,黄潜善又说他既懂事又能办事。必须把这小子拉起来,树成一个典型,使得招募乡勇剿贼的策略顺利进行。但他现在虽然挂靠在大名安抚司,名义上属三衙,实则还是归掌“民兵,弓手,乡兵,番兵”的兵部管,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有鉴于此,蔡攸将徐卫的档案从兵部调到吏部“尚书右选”。吏部尚书右选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职任非枢密院除授的武臣”,徐卫的官衔还低,自然够不上枢密院“直辖”。调完档案之后,便催促吏部叙徐卫战功升补。
吏部商议后认为,徐卫已补“修武郎”,任“梓州团练副使”,又派了差遣“大名府靖绥乡勇营指挥使”,已经是正八品武职,不宜升迁过快,建议保留原官,只赏不升。
蔡攸哪里肯依?几次三番交涉,吏部竟然置若罔闻。这让春风得意的蔡枢密大为恼火,直接找到吏部尚书,威胁再敢拖延,就在官家面前一参到底!参你个办差不利!吏部尚书受了他的气,回到本衙将属官叫来一通质问,才知道是谁在搞鬼。吏部侍左员外郎!这官衔是否有些眼熟?没错,正是夏津县尉梁横舅母娘家的侄儿!
梁横当初跟徐卫冲突,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整治。哪料到那厮竟然补了官,比自己还高一级,黄知县又跟他穿一条裤子,对自己严加申斥,还派自己去跟他办差。恼怒之下,就一封书信传到东京,说是徐家如何嚣张跋扈,如何目中无人,简直没把我当成是您的干表哥,请干表弟帮忙则个。
可徐卫的档案在兵部,不归吏部管,这头也使不上劲。等蔡攸动用后段将徐卫划到吏部,这边总算盼到了机会。赶紧跟同僚打了招呼,压死他!你说这同衙同僚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人家不好不卖这面子。反正也只是个八品小官,还是统领乡勇的,谅他也没什么后台,于是就压下来了。
可他们哪知道,燕国公蔡枢密眼下主动在给徐卫当靠山。等吏部尚书被蔡攸一顿狠削,回到吏部来将他们骂个狗血淋头才知道点子扎手,赶紧重叙,着徐卫论功当升两级阶官,仍留原职,考虑到他资历浅,年纪轻,酌情只升一级。吏部尚书唯恐蔡攸再找麻烦,干脆升两级算了。这么一来,徐卫就该从第四十四阶的“修武郎”升到第四十二阶的“武翼郎”。同时严辞警告了侍左员外郎,唬得对方连连告罪,心里痛骂梁横不止,这根搅屎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给徐卫升完官,蔡攸又寻思,官家已经表了态,要将自己的剿贼策略在河北山东推广。这么一来,徐卫就是乡勇的一面旗帜,这杆旗不但不能倒,还不能有任何闪失。可靖绥乡勇营的人马实在少了点,装备也实在差了点,待遇又实在低了点。
人马少那还得靠徐卫自己招募,反正也没给你设定额不是?待遇低咱也没办法,官家用乡勇主要就是因为省钱省麻烦。可装备差却可以商量,反正那东西作坊,东西广备,弓弩院,鞍子所里装备堆积如山,捡几件给徐卫应该不是难事。即便舍不得这京师作坊的精良装备,哪怕从大名府都作院给乡勇营调一批装备,也比没有强吧?
这事经他往上一提,赵佶考虑到河北山东形势不稳,日后乡勇营少不得要转战各处,装备确实是个问题,遂同意蔡攸所奏。但只允许从大名都作院调集装备拨给。倒不是道君皇帝舍不得几件破装备,而是大宋开国以来,对武将的防备已经成为历代君王的惯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