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div>
说着郑朗捧出一个锦盒,打开锦盒,取出一本厚厚的籍,说道:“这是臣所著的方略。”
赵祯接过来,打开册翻看。
开始便是讲瘴气,想治理南方,绕不过去的坎。
产生瘴气的原因主要是动植物,特别是动物死后的尸体,加上热带气温过高,地多雨水,气候潮湿,有毒的腐气不能挥发,沉淀于地表,人从上面经过,吸入毒气致病或死亡。
还有一种情况,南方多蚊虫,生活在这种恶毒的环境中,携带着大量恶性疟疾病菌,往往一大团飞过后就象带着一团死气,人们被其叮咬,发生大规模的疟疾,因为认识落后,人们也称它为瘴气。甚至一度将吐蕃的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反应也称为瘴气。
后者居多数,郭逵南伐交趾,虽将交趾打得老实了,多有兵士死亡,正是中了后来的瘴气,也就是蚊虫叮咬产生的疟疾而死。但也不可以忽视前者,除了疟疾瘴外,确实存在着各种古古怪怪的气瘴。按季节分,春为青草瘴,夏为黄梅瘴,秋为新禾瘴,冬为黄茅瘴,按症状分,又有冷瘴、热瘴、哑瘴等。依植物命名的桂花瘴、菊花瘴,依动物命名的有蚺蛇瘴、孔雀瘴、蚯蚓瘴、鸭虫瘴、黄蜂瘴等,还有瘴田、蒙沙、水瘴等。
瘴气发作时又有形与无形两状,有的灿如云霞,有的如浓雾,无形的多有异味,或腥风四起,或异香袭人,这些不正常的情况皆是瘴气。最可怕的是瘴母,初起时在林间灿烂如金光,射入半空,复坠下来,作小弹丸状,渐渐飘散若车轮状迸裂。五色遍野,香气逼人,这种瘴气里多含有巨毒,人受之轻则重病。重则死亡。
郑朗将这些瘴气分布区域以及各种形状一一整理,汇成地图,一些不明的地区加以标注,主要是来自官员的报告,还有前一段时间将治疗瘴气的大夫神棍巫医们一起集中得到的情报,部分有特务营斥候传回的消息。有的分布能确认,有的分布还不能确认。太广泛了。从福建到江西到川南,往南去皆有之。
当地百姓防备的手段,是饱食行路,饮酒,一为身体健康能抗得住,二为怯寒,其次夜息时尽量居于高处,不解开衣服。闭紧门户,有种种传说,实际有科学道理的。减少蚊虫叮咬,杜绝疟疾来源。
要么多喝凉茶,大约不是王老吉的配方,性质差不多,滋养肠胃,多服薏苡仁,轻身辟瘴,或者多嚼槟榔子,也可以怯瘴。或者多烧雄黄苍术之类,薰除空气中有毒的毒气比例。后来明清时士兵多抽烟,道理是一个性质,用烟叶燃烧的气体驱逐周边有害的气体,辟除瘴气侵害。
瘴气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南方潮湿闷热气候产生的,但有一点很奇怪。多瘴地区。所在山岭差不多是纯石组成,树木稀少,又多**物,一些毒蛇与毒物的痰涎与矢粪洒布其间,连河流溪水也不是正常的颜色,多是艳绿或者腥红,偶散发出腥秽气味。因此郑朗在此里刻意写到树木吸纳毒气的能力。
标注了,但不可能在所有瘴气分布区一一绿化。
主要是后来的治理方法,一是焚烧,严重地区将泥土避过瘴气发作时间,翻耕后用苍术等物覆于地表焚烧,或者根据酸碱度,洒上石灰,或者不惜成本洒上硫酸,改变土壤性质,减弱瘴气。
二是辟蚊。后者危害更严重。
郑朗未去岭南,虽标注大片瘴气区域,仅少数写了治理办法。
其实还是人类活动范围与医疗技术落后,人活动范围扩大,**物下降,瘴气自动消除,例如阳朔南部地区,乃是后来中国最有名的风景区,此时却是宋朝有名的大杀场。
还有其他种种治疗瘴毒的方法,经桂州官员整理后,送到中,郑朗再根据后来的知识面,一一整理,将其中糟粕的治疗方法一一去除,留下一些精萃,重新整理了一遍,放在这本册子里面。
可以说这本册子前半部分集中了宋朝对瘴气的认识,到分布再到治理、治疗的大成。
第二部分是写各州的特产,以及如何利用,不仅是两广,包括荆湖两路西部,夔州到川南,峡州等朝廷鞭长莫及的地方。但也写了,诸多疑问,因为郑朗未亲自前去调查,无法确认。
第三部分便是未来的构想,主治还是潭州地区与郁水流域,再者便是重新兴修灵渠。
朝廷对两广不感兴趣,太远了,不得利。虽海船技术成熟,然海船依季风而行,一年一次,或者强行用大橹,必然雇用许多水手,主要用来运输粮食,不划算。/但可以换一个思路,若是运送金银布帛呢?休要小看南方蛮人的纺织技术,左右江的緂布(壮锦),还有胜于中原的棉布幔吉贝,海南黎族的绮、綵花卉之艳丽,连京城的贵妇与仕女都为之心动,瑶人的蓝靓印花布,等等,其精美并不比中原的名牌纺织品逊色半份。只是因为没有人组织,各部族零星分散,未成规模,使其名不显。
这仅是纺织品,瓷器、香、蜡、米等,各地区都有一些能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
再者,就是灵渠,一旦扩大,来往必然密切,那么岭南不会再孤悬于岭外。夔州地区亦是如此,虽没有灵渠与大海,但有了黑火药,只可惜黄火药依然是试验室产品,就算没有黄火药,黑火药正确使用,会减少开凿道路的难度。
赵祯慢慢翻阅着这本不知是百科全,还是一篇超长的奏折,心中五味杂陈。
言臣说郑朗不言不行,赵祯心中清楚,最简单的一条,呈献上来不能决断的奏折最少比以前减少三分之二以上,这是两府大臣的功劳。况且国家如此大治,得要郑朗分去多少精力。居然抽空撰写这篇超长的六路开发计划,是何其的不易?
不过接着又苦笑起来。
计划是计划,若真如郑朗所写的这样,宋朝超过三分之一面积落后地区举头并进。宋朝将会出现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这个庞大的计划,似乎除了郑朗下去能执行外,真找不到其他任何一个大臣得以实现。
翻看许久,得慢慢看。暂时看不完了,将册子合上,说道:“郑卿,如此,必须得大用兵了。”
简单的道理,想开发潭州,首先必须对梅山蛮动兵。否则梅山蛮时常下山为匪,如何开发?想开发夔州路,必须将各大蛮酋权利收回,也必须得用兵。
郑朗徐徐说道:“陛下,特务营一名斥候以行商名义进入夔州路,却让当地一豪蛮当成绵羊,将其货物全部抢走,不顾官府印信。将其人又抓去为奴。臣得到消息后,托其官府用重金方才将其赎回,数月劳役。其刺探身受折磨,奄奄一息,差一点丧命。这些蛮酋对朝廷轻视如此,故这些年诸蛮时常叛乱。不为开发夔州计,臣以为也要适当地用兵对其震慑。但陛下不用担心,臣前往后会抓大放小,对一些穷凶极恶的蛮酋进行武力镇压,其他豪酋一一放过。不用太多的军队,其实当地蛮人组织松散,武器落后。仅是依据复杂的地形,若是刺探将情况一一刺探清楚,想要征剿并不难。”
“郑卿,南方太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就是看到这本百科全,赵祯还是不舍。虽说人命不分贵践。当真不分?王猛前面一死,后面前秦就乱了套,最终符坚身死,强大的前秦被肢解。国家死一个张忠心痛一会,不关痛痒,若死一个郑朗,乱了,整个都乱了。而且那么多地区皆是瘴气区域,还有许多未明地带,刚才赵祯看了后,触目惊心。郑朗这些年为了宋朝,出生入死,足够了,足够了,想到郑朗的种种,赵祯心中感激之下,紧紧握住郑朗的手。
但赵祯犯了一个错误,以郑朗的心性,你越这样对待他,他越是要回报。不是在劝说,而是在撵郑朗去南方,郑朗微微一笑,说道:“陛下,臣少年时,志向很小,仅是想考中一个功名,收集一些古玩字画,过上一个富贵安逸的生活足矣。直到太平州、杭州,臣志向还不是很远大,能帮助陛下就竭力帮助,帮助不了,臣也不强求。随后进入西北,看到那么多将士为陛下,为这个国家前赴后继,不辞牺牲,报效陛下,报效这个天下,臣才感到自显惭愧。臣年数不高,就让臣替陛下做一些事。虽夫子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没有必要将自己置于险地,但又说君子杀身取义。为国家,为了陛下,臣怎敢刻意怜惜这一条残半的生命?”
其实若不改变历史,史上还有一番类似的对答,也是宋朝理学的一条公案。章惇与苏东坡青年是好友,游玩于凤翔府仙游潭,仙游潭下是万仞绝壁,仅有一根横木通向对岸,章惇伸手说,子瞻先后,苏东坡说珍爱生命,这事儿算了。章惇哈哈一笑,径自走了过去,题下一行大字,章惇苏轼到此一游。两人又经过一处山林,闻听前面有人喊虎来了,在宋朝老虎还是很多的,两人借着酒劲迎上前,但真遇到老虎了,苏东坡拨马就逃,章惇又哈哈一笑,借来一面铜锣,在山石上咣咣地敲。结果跑的不是人,而是老虎。
苏东坡便说了一句,你自己的命都不爱惜,如何爱别人的命?两人前后成为大人物,这段历史翻将出来,成为怦击章惇的证据。
现在不需要再争执了,郑朗的中庸... -->>
/div>
说着郑朗捧出一个锦盒,打开锦盒,取出一本厚厚的籍,说道:“这是臣所著的方略。”
赵祯接过来,打开册翻看。
开始便是讲瘴气,想治理南方,绕不过去的坎。
产生瘴气的原因主要是动植物,特别是动物死后的尸体,加上热带气温过高,地多雨水,气候潮湿,有毒的腐气不能挥发,沉淀于地表,人从上面经过,吸入毒气致病或死亡。
还有一种情况,南方多蚊虫,生活在这种恶毒的环境中,携带着大量恶性疟疾病菌,往往一大团飞过后就象带着一团死气,人们被其叮咬,发生大规模的疟疾,因为认识落后,人们也称它为瘴气。甚至一度将吐蕃的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反应也称为瘴气。
后者居多数,郭逵南伐交趾,虽将交趾打得老实了,多有兵士死亡,正是中了后来的瘴气,也就是蚊虫叮咬产生的疟疾而死。但也不可以忽视前者,除了疟疾瘴外,确实存在着各种古古怪怪的气瘴。按季节分,春为青草瘴,夏为黄梅瘴,秋为新禾瘴,冬为黄茅瘴,按症状分,又有冷瘴、热瘴、哑瘴等。依植物命名的桂花瘴、菊花瘴,依动物命名的有蚺蛇瘴、孔雀瘴、蚯蚓瘴、鸭虫瘴、黄蜂瘴等,还有瘴田、蒙沙、水瘴等。
瘴气发作时又有形与无形两状,有的灿如云霞,有的如浓雾,无形的多有异味,或腥风四起,或异香袭人,这些不正常的情况皆是瘴气。最可怕的是瘴母,初起时在林间灿烂如金光,射入半空,复坠下来,作小弹丸状,渐渐飘散若车轮状迸裂。五色遍野,香气逼人,这种瘴气里多含有巨毒,人受之轻则重病。重则死亡。
郑朗将这些瘴气分布区域以及各种形状一一整理,汇成地图,一些不明的地区加以标注,主要是来自官员的报告,还有前一段时间将治疗瘴气的大夫神棍巫医们一起集中得到的情报,部分有特务营斥候传回的消息。有的分布能确认,有的分布还不能确认。太广泛了。从福建到江西到川南,往南去皆有之。
当地百姓防备的手段,是饱食行路,饮酒,一为身体健康能抗得住,二为怯寒,其次夜息时尽量居于高处,不解开衣服。闭紧门户,有种种传说,实际有科学道理的。减少蚊虫叮咬,杜绝疟疾来源。
要么多喝凉茶,大约不是王老吉的配方,性质差不多,滋养肠胃,多服薏苡仁,轻身辟瘴,或者多嚼槟榔子,也可以怯瘴。或者多烧雄黄苍术之类,薰除空气中有毒的毒气比例。后来明清时士兵多抽烟,道理是一个性质,用烟叶燃烧的气体驱逐周边有害的气体,辟除瘴气侵害。
瘴气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南方潮湿闷热气候产生的,但有一点很奇怪。多瘴地区。所在山岭差不多是纯石组成,树木稀少,又多**物,一些毒蛇与毒物的痰涎与矢粪洒布其间,连河流溪水也不是正常的颜色,多是艳绿或者腥红,偶散发出腥秽气味。因此郑朗在此里刻意写到树木吸纳毒气的能力。
标注了,但不可能在所有瘴气分布区一一绿化。
主要是后来的治理方法,一是焚烧,严重地区将泥土避过瘴气发作时间,翻耕后用苍术等物覆于地表焚烧,或者根据酸碱度,洒上石灰,或者不惜成本洒上硫酸,改变土壤性质,减弱瘴气。
二是辟蚊。后者危害更严重。
郑朗未去岭南,虽标注大片瘴气区域,仅少数写了治理办法。
其实还是人类活动范围与医疗技术落后,人活动范围扩大,**物下降,瘴气自动消除,例如阳朔南部地区,乃是后来中国最有名的风景区,此时却是宋朝有名的大杀场。
还有其他种种治疗瘴毒的方法,经桂州官员整理后,送到中,郑朗再根据后来的知识面,一一整理,将其中糟粕的治疗方法一一去除,留下一些精萃,重新整理了一遍,放在这本册子里面。
可以说这本册子前半部分集中了宋朝对瘴气的认识,到分布再到治理、治疗的大成。
第二部分是写各州的特产,以及如何利用,不仅是两广,包括荆湖两路西部,夔州到川南,峡州等朝廷鞭长莫及的地方。但也写了,诸多疑问,因为郑朗未亲自前去调查,无法确认。
第三部分便是未来的构想,主治还是潭州地区与郁水流域,再者便是重新兴修灵渠。
朝廷对两广不感兴趣,太远了,不得利。虽海船技术成熟,然海船依季风而行,一年一次,或者强行用大橹,必然雇用许多水手,主要用来运输粮食,不划算。/但可以换一个思路,若是运送金银布帛呢?休要小看南方蛮人的纺织技术,左右江的緂布(壮锦),还有胜于中原的棉布幔吉贝,海南黎族的绮、綵花卉之艳丽,连京城的贵妇与仕女都为之心动,瑶人的蓝靓印花布,等等,其精美并不比中原的名牌纺织品逊色半份。只是因为没有人组织,各部族零星分散,未成规模,使其名不显。
这仅是纺织品,瓷器、香、蜡、米等,各地区都有一些能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
再者,就是灵渠,一旦扩大,来往必然密切,那么岭南不会再孤悬于岭外。夔州地区亦是如此,虽没有灵渠与大海,但有了黑火药,只可惜黄火药依然是试验室产品,就算没有黄火药,黑火药正确使用,会减少开凿道路的难度。
赵祯慢慢翻阅着这本不知是百科全,还是一篇超长的奏折,心中五味杂陈。
言臣说郑朗不言不行,赵祯心中清楚,最简单的一条,呈献上来不能决断的奏折最少比以前减少三分之二以上,这是两府大臣的功劳。况且国家如此大治,得要郑朗分去多少精力。居然抽空撰写这篇超长的六路开发计划,是何其的不易?
不过接着又苦笑起来。
计划是计划,若真如郑朗所写的这样,宋朝超过三分之一面积落后地区举头并进。宋朝将会出现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这个庞大的计划,似乎除了郑朗下去能执行外,真找不到其他任何一个大臣得以实现。
翻看许久,得慢慢看。暂时看不完了,将册子合上,说道:“郑卿,如此,必须得大用兵了。”
简单的道理,想开发潭州,首先必须对梅山蛮动兵。否则梅山蛮时常下山为匪,如何开发?想开发夔州路,必须将各大蛮酋权利收回,也必须得用兵。
郑朗徐徐说道:“陛下,特务营一名斥候以行商名义进入夔州路,却让当地一豪蛮当成绵羊,将其货物全部抢走,不顾官府印信。将其人又抓去为奴。臣得到消息后,托其官府用重金方才将其赎回,数月劳役。其刺探身受折磨,奄奄一息,差一点丧命。这些蛮酋对朝廷轻视如此,故这些年诸蛮时常叛乱。不为开发夔州计,臣以为也要适当地用兵对其震慑。但陛下不用担心,臣前往后会抓大放小,对一些穷凶极恶的蛮酋进行武力镇压,其他豪酋一一放过。不用太多的军队,其实当地蛮人组织松散,武器落后。仅是依据复杂的地形,若是刺探将情况一一刺探清楚,想要征剿并不难。”
“郑卿,南方太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就是看到这本百科全,赵祯还是不舍。虽说人命不分贵践。当真不分?王猛前面一死,后面前秦就乱了套,最终符坚身死,强大的前秦被肢解。国家死一个张忠心痛一会,不关痛痒,若死一个郑朗,乱了,整个都乱了。而且那么多地区皆是瘴气区域,还有许多未明地带,刚才赵祯看了后,触目惊心。郑朗这些年为了宋朝,出生入死,足够了,足够了,想到郑朗的种种,赵祯心中感激之下,紧紧握住郑朗的手。
但赵祯犯了一个错误,以郑朗的心性,你越这样对待他,他越是要回报。不是在劝说,而是在撵郑朗去南方,郑朗微微一笑,说道:“陛下,臣少年时,志向很小,仅是想考中一个功名,收集一些古玩字画,过上一个富贵安逸的生活足矣。直到太平州、杭州,臣志向还不是很远大,能帮助陛下就竭力帮助,帮助不了,臣也不强求。随后进入西北,看到那么多将士为陛下,为这个国家前赴后继,不辞牺牲,报效陛下,报效这个天下,臣才感到自显惭愧。臣年数不高,就让臣替陛下做一些事。虽夫子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没有必要将自己置于险地,但又说君子杀身取义。为国家,为了陛下,臣怎敢刻意怜惜这一条残半的生命?”
其实若不改变历史,史上还有一番类似的对答,也是宋朝理学的一条公案。章惇与苏东坡青年是好友,游玩于凤翔府仙游潭,仙游潭下是万仞绝壁,仅有一根横木通向对岸,章惇伸手说,子瞻先后,苏东坡说珍爱生命,这事儿算了。章惇哈哈一笑,径自走了过去,题下一行大字,章惇苏轼到此一游。两人又经过一处山林,闻听前面有人喊虎来了,在宋朝老虎还是很多的,两人借着酒劲迎上前,但真遇到老虎了,苏东坡拨马就逃,章惇又哈哈一笑,借来一面铜锣,在山石上咣咣地敲。结果跑的不是人,而是老虎。
苏东坡便说了一句,你自己的命都不爱惜,如何爱别人的命?两人前后成为大人物,这段历史翻将出来,成为怦击章惇的证据。
现在不需要再争执了,郑朗的中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