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东方一水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母亲70多岁了,离告别人世的日子越来越近,本可以无牵无挂地走完苦难的人生之路,但她心里却始终牵挂着自己一路走过来的土地、亲人和永远不忍放下的家庭。
母亲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虽然不像奶奶那样裹着一双小脚,在封建的桎梏下活得艰辛,但是母亲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她没有读过书,一字不识。十多岁就来到这个家庭。祖父是一位教书先生,有着乡村识字先生的笃诚和迂腐;奶奶是一位常年吃斋念佛、行善积德的农村妇女,拖着瘦骨嶙峋、常年胃痛不止的身躯。他们对母亲的熏陶和管教,不亚于横行乡里大权在握乡村权贵。
母亲来到这个家里的任务就是喂猪打狗、从事农桑和养儿育女。
年轻的时候,她就成了这个家庭的重要人物。家里家外一个人操持。父亲是祖父的满崽,上有哥哥姐姐,从小就没有独立支撑门面。解放初期,在大队当干部,事业心强,一心扑在工作上,基本上没有把家当回事。整日里在大队部里转,把工作当做家来经营,把家当做伙铺来出入。那时候,不知道招待费是怎么回事,公客私请,私客绝不敢公请。
我们兄弟姊妹六人,相继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苦日子刚刚过去,但生活并没有好转,吃不饱,穿不暖,外加人斗人、人整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吃,一般来说是红薯、杂粮和野菜,很难见到一餐精美的食物。逢年过节,总是“人家过年我过节,人家过节我晓不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还不知道年货在哪里,吃什么,大年三十父亲从外面回来,才敢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宰了过年。那年月,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的少,倒是干部来的比较多。父亲是大队会计,自然到家里来吃饭的干部不少。当时没有公款招待这么回事,干部来的时间长的就吃派饭,一家一户轮流招待;时间短的,就在我家出入。母亲最怕干部来,因为食物难找,太差了拿不出手,好一点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客人一走,我们又要节衣缩食多少天。父亲还常常跟母亲吵架,说母亲没有“作量”(农村土话:指没有作心准备丰盛的食品),拿不出好东西招待客人。
穿,年头年尾难以置办一件新衣。一般是大的穿不得了给小的穿,小的穿不得了给更小的穿,补丁叠补丁,大衣套小衣。多少日子我们光着脚去干农活,去上学,去走亲戚。我在乡镇中学读书,离家里有八里路,每天早晨天没有亮就起床,母亲很早就起来给我做饭,让我吃了饭尽早往学校赶。下雨天路上泥泞不堪,白夹泥粘着一双用了很旧的黄色解放鞋扯不出来,我怕弄坏了,舍不得丢掉,脱下来用手提着,到学校门口才洗去脚上的泥巴,再穿着进教室。晚上肚子饿“穿”了,才回到家里吃第二餐饭。父亲获奖得了一个写着“为人民服务”黄背包,给我当书包。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坏了,母亲找块相同颜色的黄布补上。这个黄书包伴着我走过了苦难的中学时代。后来,在一次学校的集体劳动中丢失了,我心痛了好几天。
住,是祖父母留下来的一栋横屋加半栋正屋,祖父和奶奶分别住着一间房子。刮风下雨,风从墙眼里进来,呼呼作响,雨从稀疏的瓦楞上滴下,滴滴答答。身是凉的,心是湿的。凄风苦雨,甚是凄凉。
用,全靠鸡屁股银行,和挤空时间提潲盆喂养一头母猪,出售仔猪来保证我们的就学。很多时侯,都是靠自己的双手来保证肚皮的充实。
(二)
母亲中年的时候,我们兄弟姊妹逐步进入读书的年龄。母亲虽然自己没有读书,但她吃尽了没有读书的苦。她不愿意自己的后代也一字不识。她有一个不小的野心,就是子女们只要能读书就让他们一直读到大学毕业。那个时代,生活不容易,读书更不容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读书不再实行推荐了。从小学升初中到升高中,都是考上来的。后来恢复高考制度,千万学子过独木桥,高中升大学升学率不到百分之三,很多学校都“剃光头”我在学校读书,小学还可以,初高中时,就很难成为佼佼者了,虽然偶尔拿下几个第一,但整体上还是很难出类拔萃。不过,母亲还是希望我能够考上,因为我是家里第一个读书的孩子,他希望给弟弟妹妹们带一个好头。每期开学,母亲就会头疼。我的学费,弟妹的学费都是一笔不少的数字。虽然我读小学一年级每期学费才一块八毛,助学金三毛,只交一块五毛;初中每期学费八块,助学金三块,只交五块。但家里人多劳少,用钱的多,挣钱的少,实在难以筹集这笔资金。为了我们的读书,母亲饲养母猪、增加收入,姑妈、舅父母等亲戚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向一些亲戚进行了借贷,大妹、二妹牺牲自己的读书机会,到生产队里出工出劳挣工分。
这段时间,母亲牵挂的是我们的读书,每天早晨看着我们从家里出去,晚上在村口等着我们归来。总希望我们学有所获,不再像她那样“大字墨墨黑,小字认不得。”
这段时间,她也受了不少苦。出集体工的时候,男劳力每天10分,女劳力每天8分,早出晚归“磨洋工”母亲,一个女人,家里还有一大群孩子,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里来雨里去,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村里有些人家的孩子长大了,成了主要劳力,对我家就有了一些微词,说“替你家养人”母亲听不惯这些话,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水一脚泥一脚地跟着男劳力上工,然后利用早晚或者夜晚休息时间,在自留地上、在家庭养殖上做文章。所以家里养了不少鸡鸭,还饲养了母猪,以备孩子上学之需。有一年,大队修水库,劳力全部上工地去了。母亲生病在家,公社干部胡某来到家里见母亲没有上工地,不分青红皂白给母亲一顿臭骂。下午,母亲背上背着弟弟,肩上挑着畚箕上了工地。工地离家里有五六里路。要将山坡上的土一担一担地跳到山沟里垒坝。一担土一根蓝筹码。我放学回到家里已是掌灯时分,见母亲还没有回家,只得到工地去接母亲。母亲说任务还没有... -->>
(一)
母亲70多岁了,离告别人世的日子越来越近,本可以无牵无挂地走完苦难的人生之路,但她心里却始终牵挂着自己一路走过来的土地、亲人和永远不忍放下的家庭。
母亲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虽然不像奶奶那样裹着一双小脚,在封建的桎梏下活得艰辛,但是母亲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她没有读过书,一字不识。十多岁就来到这个家庭。祖父是一位教书先生,有着乡村识字先生的笃诚和迂腐;奶奶是一位常年吃斋念佛、行善积德的农村妇女,拖着瘦骨嶙峋、常年胃痛不止的身躯。他们对母亲的熏陶和管教,不亚于横行乡里大权在握乡村权贵。
母亲来到这个家里的任务就是喂猪打狗、从事农桑和养儿育女。
年轻的时候,她就成了这个家庭的重要人物。家里家外一个人操持。父亲是祖父的满崽,上有哥哥姐姐,从小就没有独立支撑门面。解放初期,在大队当干部,事业心强,一心扑在工作上,基本上没有把家当回事。整日里在大队部里转,把工作当做家来经营,把家当做伙铺来出入。那时候,不知道招待费是怎么回事,公客私请,私客绝不敢公请。
我们兄弟姊妹六人,相继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苦日子刚刚过去,但生活并没有好转,吃不饱,穿不暖,外加人斗人、人整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吃,一般来说是红薯、杂粮和野菜,很难见到一餐精美的食物。逢年过节,总是“人家过年我过节,人家过节我晓不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还不知道年货在哪里,吃什么,大年三十父亲从外面回来,才敢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宰了过年。那年月,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的少,倒是干部来的比较多。父亲是大队会计,自然到家里来吃饭的干部不少。当时没有公款招待这么回事,干部来的时间长的就吃派饭,一家一户轮流招待;时间短的,就在我家出入。母亲最怕干部来,因为食物难找,太差了拿不出手,好一点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客人一走,我们又要节衣缩食多少天。父亲还常常跟母亲吵架,说母亲没有“作量”(农村土话:指没有作心准备丰盛的食品),拿不出好东西招待客人。
穿,年头年尾难以置办一件新衣。一般是大的穿不得了给小的穿,小的穿不得了给更小的穿,补丁叠补丁,大衣套小衣。多少日子我们光着脚去干农活,去上学,去走亲戚。我在乡镇中学读书,离家里有八里路,每天早晨天没有亮就起床,母亲很早就起来给我做饭,让我吃了饭尽早往学校赶。下雨天路上泥泞不堪,白夹泥粘着一双用了很旧的黄色解放鞋扯不出来,我怕弄坏了,舍不得丢掉,脱下来用手提着,到学校门口才洗去脚上的泥巴,再穿着进教室。晚上肚子饿“穿”了,才回到家里吃第二餐饭。父亲获奖得了一个写着“为人民服务”黄背包,给我当书包。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坏了,母亲找块相同颜色的黄布补上。这个黄书包伴着我走过了苦难的中学时代。后来,在一次学校的集体劳动中丢失了,我心痛了好几天。
住,是祖父母留下来的一栋横屋加半栋正屋,祖父和奶奶分别住着一间房子。刮风下雨,风从墙眼里进来,呼呼作响,雨从稀疏的瓦楞上滴下,滴滴答答。身是凉的,心是湿的。凄风苦雨,甚是凄凉。
用,全靠鸡屁股银行,和挤空时间提潲盆喂养一头母猪,出售仔猪来保证我们的就学。很多时侯,都是靠自己的双手来保证肚皮的充实。
(二)
母亲中年的时候,我们兄弟姊妹逐步进入读书的年龄。母亲虽然自己没有读书,但她吃尽了没有读书的苦。她不愿意自己的后代也一字不识。她有一个不小的野心,就是子女们只要能读书就让他们一直读到大学毕业。那个时代,生活不容易,读书更不容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读书不再实行推荐了。从小学升初中到升高中,都是考上来的。后来恢复高考制度,千万学子过独木桥,高中升大学升学率不到百分之三,很多学校都“剃光头”我在学校读书,小学还可以,初高中时,就很难成为佼佼者了,虽然偶尔拿下几个第一,但整体上还是很难出类拔萃。不过,母亲还是希望我能够考上,因为我是家里第一个读书的孩子,他希望给弟弟妹妹们带一个好头。每期开学,母亲就会头疼。我的学费,弟妹的学费都是一笔不少的数字。虽然我读小学一年级每期学费才一块八毛,助学金三毛,只交一块五毛;初中每期学费八块,助学金三块,只交五块。但家里人多劳少,用钱的多,挣钱的少,实在难以筹集这笔资金。为了我们的读书,母亲饲养母猪、增加收入,姑妈、舅父母等亲戚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向一些亲戚进行了借贷,大妹、二妹牺牲自己的读书机会,到生产队里出工出劳挣工分。
这段时间,母亲牵挂的是我们的读书,每天早晨看着我们从家里出去,晚上在村口等着我们归来。总希望我们学有所获,不再像她那样“大字墨墨黑,小字认不得。”
这段时间,她也受了不少苦。出集体工的时候,男劳力每天10分,女劳力每天8分,早出晚归“磨洋工”母亲,一个女人,家里还有一大群孩子,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里来雨里去,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村里有些人家的孩子长大了,成了主要劳力,对我家就有了一些微词,说“替你家养人”母亲听不惯这些话,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水一脚泥一脚地跟着男劳力上工,然后利用早晚或者夜晚休息时间,在自留地上、在家庭养殖上做文章。所以家里养了不少鸡鸭,还饲养了母猪,以备孩子上学之需。有一年,大队修水库,劳力全部上工地去了。母亲生病在家,公社干部胡某来到家里见母亲没有上工地,不分青红皂白给母亲一顿臭骂。下午,母亲背上背着弟弟,肩上挑着畚箕上了工地。工地离家里有五六里路。要将山坡上的土一担一担地跳到山沟里垒坝。一担土一根蓝筹码。我放学回到家里已是掌灯时分,见母亲还没有回家,只得到工地去接母亲。母亲说任务还没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