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转世重生之吴三桂传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章回城求缓

    1626年正月,此时的山海关外正是冰封千里,白雪皑皑之时。虽然新年刚过,可在距山海关200里的宁远城中却不见一丝节日的气氛,四处城门紧锁,城上城下军士林立,城内商铺也都关上了大门,路上百姓形色匆匆,不敢停留半步。因天气寒冷,宁远北门城墙上负责守门的百户及士卒正蹲在一处篝火旁取暖。突见城外有一骑飞奔而至,直冲到关城之下,方勒马止步。关上守卒远远便见到此人身着大明制式军服,而且看上去军衔还不底,竟是位百户。只是军服上却是血迹斑斑,头盔上的红缨也不见了踪影,看来必是有紧要军情。城上守官不敢怠慢,大声问道:“你是何人部下,来此有何要事?”马上骑兵不得不停马回话道:“我是中后卫所千户吴襄账下百户吴人,特奉大人之命回城求缓。”

    城上百户前日亲见吴襄率部下出城,一听是吴襄派人回城求缓,马上令人打开城门,验看了令牌方将吴人放入城内。吴人无瑕多言,只问了声:“袁大人何在?”守城百户忙大声应道:“相必是在鼓楼与众将商议军情。”吴人听后打马直奔位于城中央的鼓楼。来到鼓楼前,翻身下马,用衣袖擦了下面上已凝成冰凌的雪霜,将马交给一旁士卒上了鼓楼。来到鼓楼大厅门外,不等亲兵传讯,便大声叫道:“大人,有紧急军情。”门外亲兵拉住吴人,刚想将其制服,可吴人却那肯就犯,此次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奉命回城求缓,城外几百名兄弟正等着救缓,吴人已是心急如焚,对两名亲兵也不客气,趁着两名亲兵不防之下,一拳正打在一名亲兵太阳穴上,亲兵顿时昏了过去。另一名亲兵一见不好,忙召呼其他人一起上来对付吴人。

    双方正在拉扯间,却听到厅中有人大声道:“有何军情,速来禀报。”亲兵听得声音知道是宁前道袁大人,不敢再行阻拦,只是狠狠瞪着吴人,却又不得不为吴人打开厅门,放那吴人进了大厅。厅中正中央坐着一位四十多岁的官爷,在其两侧各有五六位将爷,此时正齐齐看着自己。吴人顾不得行礼,几步来到正中央官爷身前,跪道:“禀大人,小人是中后所千户吴襄帐下百户吴人,奉千户大人之命回城求援。”

    坐在正中央的不是别人正是这宁(远)前(屯)道袁崇焕袁大人。原为兵部职方主事的袁崇焕因心忧朝庭,一心为国,主动请缨驻守关外,这在当时举朝上下文武官员惧怕出关、畏敌如虎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袁崇焕的自动请缨当然是求之不得,最后升其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命其驻守山海关,严防后金。袁崇焕到任后即与其师长孙承宗整顿军务,仅四年时间竟在关外重筑宁远城,并以宁远城为基础向前推进200余里,一举扭转了关外的不利局势。可朝中魏忠贤专权后,因孙承宗功高权重,德劭资深,声誉满朝野,欲使其附己,令刘应坤等申明意图,嘱送金银。孙承宗刚直不阿,拒之不纳。魏忠贤见孙承宗不附己,对他加以衔恨,到熹宗前,诬陷其将率兵清君侧,天启帝平时对魏忠贤是绝对信任,一听此话,马上拟旨,命阉党高第为兵部尚书,只可惜这高第胆小,不敢前去关外,正在犹豫之间,关外孙承宗手下部将作战不利,魏忠贤更有了名目,撮合言官抨劾孙承宗,参劾章疏,达数十道。

    天启帝耳根软,再加上魏忠贤在一旁加油添火,很快便下圣旨严厉切责,令其戴罪图功。孙承宗气急,以患病为由上疏告假获准而去。魏忠贤便命阉党分子兵部尚书高第代为经略,辽东形势,急剧逆转。高第本就是不愿到这苦寒关外,可圣旨一下,谁敢违令,万般无奈,只得率随从到了山海关,却再也不肯前进一步。而且他不但不思进取,更下令撤防弃地。他命锦州、右屯、大凌河、宁前诸城守军将器械、枪炮、弹药、粮料移到关内,放弃关外土地400里。袁崇焕力争,屡次上书道:“兵不可撤,城不可弃,民不可移,田不可荒。且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既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万万无是理。脱一动移,示敌以弱,非但东奴,即西虏亦轻中国。前柳河之失,皆缘若辈贪功,自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动居民,锦、右摇动,宁、前震惊,关门失障,非本道之所敢任者矣。”可经略高第凭藉御“赐尚方剑、坐蟒、玉带”的势焰,又有阉党作后台,不但执意要撤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而且传檄撤宁(远)前(屯)路防备。宁前道袁崇焕决心身卧宁远,保卫孤城,他斩钉截铁地表示: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高第对袁崇焕如此舍身忘死之举却是无可奈何,只好尽撤锦州、右屯、大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屯民入关,抛弃粮谷10余万石。这次不战而退,闹得军心不振,民怨沸腾,背乡离井,死亡塞路,哭声震野。

    努尔哈赤看到明军撤退的狼狈相,认为明朝容易对付,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准备进攻宁远。袁崇焕听闻努尔哈赤率兵来犯,却更坚定了他守城之心,孤身一人率领一万余名官兵孤守宁远,以抵御后金军的进犯,此义举也得到了关外大部明军将领支持,许多大明将领自愿率军来到宁远以助袁崇焕守城。袁崇焕见此情景,不禁叹道:“吾辈不孤!”

    宁远城附近多山,而且宁远周围几个据点的明军都已经撤走,为探明敌情,袁崇焕便常派出多达五百人的“侦骑远探”向女真方向打探消息。吴襄本是忠君爱国之人,不但未奉命反回关内,反而亲率手下吴安及五个百户来到这宁远城中支援众人。此次出城正是奉命率属下出城打探敌情。袁崇焕听到吴人禀报,暗道了声:来得好快。又忙问道:“敌情如何?”吴人回道:“回大人,我们在距城三十里处发现敌情。敌军人多势众,仅前锋就有近万人且为骑兵,我家大人为探明敌情,在其周围游击,却被他们发现,现正被围困之中,小人拼死冲出重围,望大人派兵救援。”

    袁崇焕听到此言,久久无语,仅前锋便有近万人,那敌军至少应在十万以上,而城中士卒仅不到两万,此仗如何打得下去?吴人见袁崇焕沉默不语,急道:“大人,我家千户大人正等着大人救援,还望大人早派援兵。”袁崇焕看了一眼吴人,见其满脸急切,身上战袍破碎,点点血迹此时也因室内温度较高渐渐化开,直滴在地面之上,想来也是拼死杀出重围,来求援军,可这援军自己能派吗?敌军前锋已至,大军也必定不远,在旷野之中要想敌住敌军近万骑兵,就算把城中这不到两万士卒全数派出,怕也不是对手,如拖延个一时半刻,等敌军大部杀来,不要说救人,就是自身也难保。而且按吴人所讲,吴襄原本的五百多人,现在仅余三百余人,却被近万敌军包围,就算自己派出援军恐怕赶到时连为其收尸都来不及。如此看来,这援军是不能派了。可不派又怕寒了账下将士的心,而且虽与吴襄相处时间不长,可对其极为欣赏,吴襄又是主动来宁远听自己调派,如不救之又觉惋惜。无奈之下,袁崇焕只好开口对在坐的各位道:“众位将军意下如何,这援军派是不派?”

    袁崇焕话音刚落,大厅中已是乱作一团,此时能留在这宁远城中的众将决无怕死之辈,不然也不敢随袁崇焕留守孤城,具有与城共存亡之心。

    可他们的忧虑与袁崇焕一致,敌军实是势大,城中军士本就不多,守城已是困难,这援军一旦派出恐怕也是有去无回,到那时,这宁远城怕是不要人家来攻,就已经望风而逃了。可要让他们说出这个“不”字,却也拉不下这个脸面,毕竟同袍一场,要是换作自己被敌军围困,苦等援兵之下却不见人来,那种心情在坐的各位都能想像得到。众人小声议论了一会,却突然压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偏将祖大寿的身上。众人都知道吴襄是祖大寿的妹夫,且祖大寿平时颇有谋略,应能辨明战局,这救与不救看来还得这祖大寿先说句话。祖大寿坐在坐位上如坐针毡,他也明白众人的顾虑,如果被围之人不是吴襄,恐怕他早就说话了,可毕竟是自己妹夫被困,想到自己的妹妹,这话又如何让他说得出口。

    大厅之中顿时一片寂静,祖大寿想了半天,最后终于缓缓站起身形,道:“大人,依属下之见,这援兵派不得。”说完仿佛使尽了全身力气,一下子又坐了下去,低着不语,只觉嘴中泛苦。既然连吴襄的大舅子都说了话,其余众人这嘴也就好张了。总兵满桂也道:“大人,敌军势大,这援军实是派不得,不然我们得不偿失。”副将左辅、朱梅也表示赞同,只有游击何可纲因平日与吴襄关系不错,并未发言。没等袁崇焕开口,跪在一边的吴人却急了,也顾不得什么礼数,呼的站了起来,冲着众人大声道:“诸位大人为何见死不救?我家大人也是为了这宁远城、为了这大明江山才未返回关内,反而率人来到这宁远城中,事到如今难道就眼看着我家大人惨死于敌手吗?”说着吴人一个堂堂七尺男儿也落下了眼泪。

    见众人无人答话,而且自己看向那里,那里的人便低下了头,吴人几步来到祖大寿身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拉住祖大寿衣角,抽噎道:“舅爷,难道你也见死不救吗?难道你就忍心见夫人没了丈夫,三弼没有父亲吗?”吴人所说三弼正是祖纤所生下的孩子,也正是祖大寿的亲外甥。祖大寿听到吴人这番话,不仅想到当年在毛剌关外的草原上与吴襄并肩做战的场景,说起来,自己的命还是吴襄救的,再想到从那以后两人便成了朋友,每每把酒言欢,再到后来吴襄竟成了自己妹夫,往日的这一切的一切祖大寿如何能忘?要是在平时,别说是救援,就是拿自己的命去换吴襄的命,自己也决不会眨一下眼。可此时关系到的却不仅仅是自己一人,而是关系到全城近两万大明士卒,及十几万大明百姓的身家姓命,甚至关系到这大明的万里江山,岂同儿戏?祖大寿知道吴人也是明白这些的,可吴人毕竟是从小在吴家长大,他能有今日全仗吴襄,早已把吴襄看作了自己的大恩人,在他的世界中吴襄就是他的全部,为了吴襄他可以豁出性命不要,虽然自己也可以,可涉及到几十万人的性命,这话祖大寿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袁崇焕也看出了祖大寿的为难之处,叹了口气道:“来人,带吴大人下去休息。”厅门一响从门外进来两名亲兵,拉住吴人,要带吴人下去休息。吴人此时已经绝望了,看着满堂的这些大人们,他已是欲哭无泪,混身发抖,挣开两名亲兵,手指着这些大人,道:“你你们见死不救,好好,那就不劳烦各位大人了。我吴人反正烂命一条,能有今日全赖我家大人所赐,就算死也必要死在我家大人之前,为大人开路。”

    说完头也不回出了大厅,下了鼓楼,打马向城外奔去。厅中众人眼见吴人一脸悲忿出了大厅,虽然被指责见死不救,可相视之下却无一人心怀怒意,具被吴人忠心为主所感。特别是祖大寿已是满眼泪水,呆呆的望着吴人离去的背影。

    吴人虽想出城去找吴襄,可还未到城门便听到城门上响起报警钟声。刚到城门却被城下士兵拦了下来,吴人此时正是怒气满怀,冲城上百户大声道:“快开城门,让爷去死!”城上百户虽听着奇怪,以为自己听错了,却也无瑕细听,更不敢打开城门。只因远远已经看到城外几里远的地方正有大量兵马正徐徐向城池靠近,而且城中警钟响起,按照命令,一旦警铃响起,除非有袁大人手令,其他人等一律不准进出城门,违者以通敌罪论处。吴人被拦了下来,正在城门下与百户争吵,此时身后响起马蹄声,吴人抬眼望去,却是祖大寿奉命回到城上负责守城。按照事先袁崇焕的命令,总兵满桂守东面,副将左辅守西面,副总兵朱梅守南面,参将祖大寿守北面,众人分将画守,相互援应。袁崇焕则坐镇于城中鼓楼,统率全局,督军固守。吴人见到祖大寿也没有哼声,他也知道警钟一响,凭自己要想开这城门已是妄想。祖大寿对吴人这位忠主之人也是有些愧对,讪讪一笑,便带人上了城门。

    过不多时,只见城外兵马已经渐渐近了离城不过三里左右。只见近三千余后金骑兵正围着一群三百人左右的大明士卒,只是却围而不攻,只有当中明军想要突围时,这些后金骑兵才刀锋相对,加以阻拦。被围大明士卒虽是极力突围,可敌军人多势众,你向那里突围,不但正前面的后金骑兵拼命阻拦,而且后面及左右两翼的骑兵也是鼓噪而进,迫使大明士卒只能收缩防守。而在这群人后面却是黑鸦鸦一片后金骑兵压阵,军容气势皆不可小视。吴人此时也上了城墙,看着被围的吴襄等人,只觉得肝肠寸断,泪如雨下。到此时已经二百余名大明士卒葬送后金骑兵刀下,吴人心中发誓,如不将这些后金骑兵尽数斩杀为自己弟兄报仇,誓不为人。至于吴襄能一直拖到此时,则是因为后金将领没有把几百明兵放在眼里,实行围而不攻的战术,迫其投降。而吴襄却早有为国尽忠之心,决无投降之意,他与部下奋力突围,可女后金仗着人多势众,骑术精湛,吴襄等人“急奔”后金兵就“急围”;“缓奔”就“缓围”直至近城处,吴襄仍无法摆脱后金兵的围困。

    祖大寿凭城楼远望,知后金兵势甚大,而且马术娴熟,仅凭自己手下这几千兵马出击,如以卵击石,倘遭全军覆没,丢失城池,将犯不赦之罪。他不能救吴襄,只好听天由命了。就在吴人绝望之时,却听城中又有兵马赶来,向城中一望,却见打头的骑兵手掌大旗,旗上白底黑字,一个斗大的吴字正随风飘扬。吴人再仔细望去,却见旗下一名小将大耳垂,高鼻梁,脸色富有光泽,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瞻视顾盼,尊严若神,吴人认得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吴襄的大公子吴三桂。吴三桂自重生以来,除三岁前渡过了一段幸福时光,之后便先是丧母,后又小姨被害入宫,六年前小姨在宫中死得不明不白,外公全家也尽皆入罪,发配关外,虽然现在早已改名换姓脱了奴籍,可三桂却已将这一切牢牢记在心中。从那以后三桂便下定决心定要将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握。吴襄为三桂选了五十名随从后,三桂仿佛一夜间长大了,从第二日起,他每日便与这五十名随从一同起床,共同习文练武。

    练武由吴安、吴链、吴雄轮流教导,再加上三桂从前世电视、电影中借鉴的一些各国特种部队的训练方法,每天将这些还未成年的娃娃兵们训得精疲力尽,可这些挑选出来的随从,毕竟是穷苦出身,也深知这次机遇得来不易,再加上三桂每天也跟他们一样摸爬混打,所以直到昏死过去也没有一人叫苦。同时三桂也让父亲请来教生陈邦选,教这些随从习文,只因三桂不但要将这五十名随从训练成武艺超群的亲卫,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训练成可以统领一方的将领,将来随自己纵横沙场。见到这些人每天习文练武好不热闹,很快三桂的亲弟吴三辅,表弟三枷(吴徽之子)、三学(吴邮之子),小舅卢信,表弟卢田(卢仁之子)、卢园(卢义之子),杜松的孙儿吴龙,及祖大寿的子侄祖泽远、泽沛、泽盛等也都加入到了这一行列当中,使这支小小的队伍扩大到了60余人。半年后,在征得父亲同意后,三桂又将两仪真气传给了三辅、吴信等亲友及五十名忠心耿耿的随从。每天晚饭过后吴家便出现了幕有意思的情景,六十余人一同坐在吴襄的小院中打坐练功。

    而此时请来的先生陈邦选也见识到了三桂的不凡之处,三桂的许多见解让陈邦选自愧不如,再不敢以先生自居,在习文一事上,处处与三桂商议。虽此时所有人都已经可以识字读书,陈先生用处不大,可三桂为了隐藏自己,也乐得有孙邦选站在台前,但每日上午的习文时间,大多却是三桂在讲,而其他人包括陈邦选在内的所有人坐在台下仔细倾听,也由此更坚定了三桂在这支队伍中的绝对威信。此后几年,卢家、祖家见到三桂已经将这支队伍管理的有模有样,而在其带领下的三家子弟不但绝无纨绔子弟的习气,反而个个武艺超群,机敏过人,三家更放心将家中逐渐长大的子侄交给三桂,先后又有三弼(祖纤之子)、三顺(吴徽之子)、卢风(卢礼之子),及祖大寿子侄泽法、泽润、可法加入其中,更派人四处找寻资质上佳的幼童加入其中,三桂这支小小的队伍也因此不断壮大。三年后,年仅十一岁的三桂深知仅靠学习是锻炼不出人才的,只有实战才是检验众人实力的最好办法。他求得吴襄同意,带着手下这群娃娃兵与吴襄帐下的吴人及其手下百余名士卒在操场上对练。先是木刀木枪,用布包上沾上白灰,最后却真刀实箭。开始吴人对这位大公子还处处手下留情,第一次三桂及这群娃娃兵也的确不是吴人及账下这些沙场精锐的对手。虽然以个人实力来说,这些娃娃兵因练了两仪真气气力上并不输于对手,可毕竟是第一次与人交锋,一个个畏手畏尾,反观吴人等人,仅凭那种沙场决战,一去无回的气势就足以将这群娃娃兵吓得落花留水。

    当天夜里,被人教训了一天的娃娃兵齐聚在三桂的小院中,久久沉默不语,最后还是三桂站起来道:“输,我们并不怕,大不了以后想办法赢回来,可看看你们现在,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还有点战士的模样吗?难道你们将以前所说的想要作将军的愿望都忘了吗?如果再这样下去,还不如趁早滚蛋,免得将来上了战场给我丢脸。”

    一番话说得这些娃娃兵们各各面红耳赤,纷纷站起来,向三桂表决心。三桂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也不再多说,反而就今天的战斗向大家征求意见,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好下次改进。这种战后讨论的方法,可是三桂在前世影视剧中学到的提高战力最快的办法,而且这个办法最后被在坐的这些人活学活用,并被编入了三桂日后编写的军事操典当中,作为一项规定,要求属下必须执行。在这往后近一年中,三桂及这群娃娃兵们虽时不时便与吴人等人战场演练,可却也没有战胜过吴人所带领的百户。不过这时吴人也再不敢大意,因为他虽然获胜,可每次却都是惨胜而已,往往战到最后,三桂及娃娃兵们全军覆没,而吴人等人也是所剩无几,并且个个身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白点。而三桂虽然每次战败,可这群娃娃兵们却好像不知何为畏惧,何为气绥,下一次再见他们时,还是那样意气风发。到一年之后,三桂的娃娃兵已经与吴人所率百户互有胜负,再过半年,吴人却再也不是三桂的对手,三桂便与父亲说项,带着娃娃兵们出了中后所,来到大明与后金交战前线广宁,暂充祖大寿的部下,充当斥侯,出城与后金交战。不到半年,这支娃娃兵们便展露头角,每次出征,不但探明敌情,而且每人都会斩杀几名后金骑兵。这一状况一直到后金围困广宁,祖大寿怕三桂等人有失,将他们打发回了中后所。可以说三桂的这群娃娃兵已经在战与火的考验中成长起来了。而三桂听说后金要攻宁远,吴襄率兵支援。三桂对此战清楚得很,按照历史记载宁远之战明军大胜,并击伤了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使后金无功而返,也因此垫定了袁崇焕千古名将的地位,祖大寿也正是因此战功威显赫,重到明庭重用。

    反正危险不大,并且明军最后取胜,三桂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便带着几十名随众跟随吴襄一起来到了这宁远城中。吴襄怕三桂有危险,反复劝阻,却被三桂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顶了回去,只好随三桂了。不过却不敢让三桂出城,命三桂呆在祖大寿的府地修养。三桂也不着急,反正宁远大战早晚暴发,到时还怕自己没有立功的机会吗?可就在三桂在祖大寿府地休息时,有人来报,说吴襄在城外被后金骑围困,城中诸将却不敢派出援兵,三桂一听才真的急了,怎么与自己知道的宁远大战不太一样,父亲怎么会被后金包围?来不及多想,救出吴襄者当前首要大事。他忙命随自己来宁远的几十名随众整装待发,问明了情况,带着这几十名随众打马向北城赶来。不过片刻,这支骑兵已经来到城门之下,三桂翻身下马直奔城上,见到祖大寿便跪倒在地,急道:“舅父,三桂听闻我父在城外被困,还望舅父发兵救援。”祖大寿却因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不敢应允,道:“袁大人负我守城之责,焉敢妄动,万一失利,恐城池不保,城中几十万百姓军卒具因吾一念之差化为齑粉,寿则上对不起朝庭,下对不起百姓,岂不成千古罪人?”

    三桂再三请求,祖大寿却是不敢答应,三桂站起身来,隔墙向外望去,远远见到父亲及三百余大明士卒正被后金骑兵团团围住,队伍中的吴字大旗冲向那里,那里的后金骑兵便呼喝着拦了上去,只见队伍左突右冲,却使终冲不出后金围困。三桂看得心急如焚,不禁痛哭流涕,暗道:亏自己还是重生之人,更是妄为人子,先是母亲丧于狼口,那时自己年幼,无可奈何,可此时自己已是久经杀场,要是再眼见父样丧命,那自己干脆寻个无人之处自尽算了。

    想及此处,三桂再次跪倒在祖大寿身前,道:“舅父不肯发兵,儿请率家丁以死相救!”祖大寿却不敢答应,只因袁大人有令,警钟一响无他命令,任何人擅开城门以通敌罪论处。可眼见外甥就跪在自己身前痛哭流泣,自己妹夫正在城外被敌围困,已是凶多吉少,就算祖大寿是铁石心肠此时也不禁暗自悲伤,更何况吴襄不仅是自己妹夫,更是自己救命恩人,真是让祖大寿左右为难。

    第二章勇不可挡

    沉思片刻,祖大寿又看了看城外后金大军,现在还在距离城池几里的地方,已经停下了脚步。祖大寿终于一咬牙,下定决心,一把拉起三桂道:“桂儿,不要伤心,舅父答应你便是。”三桂听得此言,喜出往外,一把擦去眼泪,拉住舅父衣袖激动的道:“此话当真?”看祖大寿微微颔首,高兴的道:“多谢舅父。”转身就下了城楼。吴人也忙跟了下来。祖大寿也跟着来到城门前,看着三桂上了战马,再看其身后正坐在马上的五十余名骑兵,真是个个健壮,满脸坚毅,这那里还是几年前的那群娃娃兵,分别是一支百战雄狮。随着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三桂将这些人按年龄每十八人分为一班,设班长、副班长各一人,至于各家子侄则不在此列,单独成了一个近卫班,由年纪最长的卢信为班长,实力最强的祖泽远为副班长。此次三桂带来的便是其中两支年龄最大,实力最强的两个班及近卫班中年纪较大的几人。可即是如此,这群骑兵中最大的也不过20,最小的便是三桂,年仅14岁。

    三桂坐在马上抽出腰间战刀,高举头顶,大声喝道:“旋风狼骑”只见其余五十余骑兵听后,也俱抽出马刀举过头顶喝道:“有我无敌”虽只有五十余骑,可气势雄壮,声势震天。三桂在马上令道:“一班左翼,二班右翼,近卫班随我居中,必破后金骑兵。”众骑兵在马上轰然应是。随后变换阵势分为三列,一班在左,二班在右,近卫班几人居中站在三桂身后。祖大寿看到自己的子侄也俱站在三桂身后,不但没有大战前的畏惧,反而各个满面红光,一看就是兴奋异常。祖大寿走到三桂近前,向后看了看这五十余骑,心有感慨,只不知这支小队此次出城救援到底能有几人生还,只求不要全军覆没才好。之后才转过头来对三桂道:“桂儿,万事小心,如事不可为,也要保重有用之躯,将来为你父报仇。”他是怕三桂一时激动,明知不可为,却偏要蛮干,将这五十余骑尽数葬送。

    要知道,这五十余骑中不仅有三桂随从,更有吴、卢、祖下一代精华所在,如这些人不能安全归来,三家恐怕也会因此没落,祖大寿不得不慎之又慎。三桂点点头,并不答话。吴人在一旁却急了,大声道:“公子爷,你可千万要把我带上啊,就算死,我也要死在阵前。”

    三桂看了看吴人,虽然有感他的忠心,可却不能答应,自己手下这群骑兵在一起已经6年时间,彼此配合默契,要是吴人非得从中插上一脚,恐怕不但帮不了忙,反而会误了大事。只好劝道:“吴人,不是我不带你,只因我这队骑兵在一起训练长达6年,若你贸然加入,怕是要坏了大事。”吴人也是领兵之人,知道三桂在理,可心中却不好受,要想独自一人出城,可祖大寿已经派人将他架起。祖大寿见众人都已准备完毕便传令下去,命城门守官开启城门。守门官心中虽然疑惑,可毕竟是祖家子弟兵,说起来还是祖大寿远房亲戚,当然不敢向祖大寿讨取袁大人令牌信物,按令打开城门。城门一开,三桂一马当先奔出城外,其余人等按三桂命令分为三队紧跟其后。吴人见三桂已经出了城门,不禁老泪纵横,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朝着三桂消息的方向,连磕了三个响头,高声道:“大公子,望你得胜归,不然这城楼便是吴人葬身之地。”只看得城下众人感叹不已。

    再说后金骑兵见城门大开先是一阵慌乱,以为城中派出援兵,来援被困明军,可随后竟见出城的不过五十余骑,虽然气势不小,可只有五十余骑在面对自己近万精锐后金骑兵又能有何做为?怕是只有送死一途。几里距离眨眼即至,可也正是因为三桂人少,后金反而怀疑明军是不是有什么后着,不敢大意。此次前锋官却正是努尔哈赤三贝勒莽古尔泰所率正蓝旗。莽古尔泰生平最好战场杀敌,可来到城下便见大明已有了准备,不敢大意,便命大军停止前进,以待中军到来。不过他也听从属下意见,对被围的这三百余大明士卒却是围而不杀,看大明是否来援,若是来援,则正中了自己的计,莽古尔泰相信,在这旷野之中,还没有人是自己手下精骑的对手。如不来援,城上大明士卒眼见自己人被人杀戮却毫无办法,士气必然降低。可没想到,等了片刻,大明果然打开城门,看得莽古尔泰高兴不已。可他看清了从城中出来的人,却觉得仿佛吃了只老鼠般可恶。出城的仅有五十余骑,在莽古尔泰看来,还不够自己一口吃得,只能勉强算是块小肉渣。气愤不过,莽古尔泰便要令人前去围困,还是身边副将力劝,怕大明再有后着,千万不能乱了阵角。

    莽古尔泰这才罢休,可他却也不会放过这点肉渣,命人传令下去闪开一个阵口,将这五十余骑也裹入阵中,一同绞杀。却不料此举却是便宜了三桂等人,本来以为还得苦战一番才能杀入敌阵,与吴襄等人会合,却不料后金骑兵竟主动让开一条缺口,让三桂进了阵中。三桂带领这五十余骑风驰电掣般进了敌阵,与吴襄会合,三桂见父亲虽然身上血迹斑斑,面色疲惫,可却无明显伤口,想是并未受伤,再看其余大明将士,却是个个身心疲惫,七成以上都是身上有伤,由此可见战斗激烈。父子两人无瑕细述,三桂骑马来到吴襄面前,大声道:“父亲,请随儿等杀出敌阵。”

    吴襄原本在阵中看到城门大开,心中还在不断懊悔,后悔不刻派吴人回城求援,如若袁大人真的派了援兵,在这旷野之上又如何是后金精骑对手,如若因此送了这宁远城,自己怕是百死难赎其罪。可若不派人回城报信,城中毫无防备,要是被后金钻了空子,自己也是难逃其罪。可当他看到城中仅出来五十余骑时,心中一松,可这队骑兵渐近,旗上那斗大的吴字却又让吴襄心急。

    在这宁远城中,除了自己的吴字大旗,就只有三桂了,再看人数,可不正是三桂此次带到宁远的那五十余名旋风狼骑吗?吴襄此时心中对三桂是一阵痛骂,又是一阵欣慰。痛骂的是三桂不知深浅,竟带着五十余骑就敢出城救援,真是不自量力,而且他心中也与祖大寿所担心的相同,就是这五十余骑中不仅有三桂随从,更重要的是有三家子侄在其中,这些子侄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并且个个不凡,三家还指望着这些人子承父业,进一步壮大三家基业,可今天却被三桂带到这九死一生的死局中来,吴襄那能不骂三桂。欣慰的却是三桂在此情况下不畏敌势来救援自己,实是勇气可嘉,父子连心。待吴襄见得三桂平安进到阵来,心中一松,暗道:就算自己战死此处,也必要保得三桂等人活着回去。却不料没等他说话,三桂便要自己随其杀出重围。不由苦笑道:难道三桂真当这围在四周的几千后金精骑是泥偶不成?自己被他们围在当中,被灵猫戏鼠般耍弄了半天,要不是他们不想真要自己性命,恐怕此时自己早已尸骨无存了,可在三桂口中竟是如此轻松,难道真是自己老了,手中大刀不利了?可三桂却不知吴襄想法,他说完之后,立即打马回到旋风狼骑当中,他要趁着此时后金精骑的包围圈还没有完全合围冲杀出去。三桂一马当先,高声叫道:“举刀取枪,杀出重围。”吴襄在后面听得奇怪,众人只有两只手,如何能举刀取枪?难道这几年在祖大寿那里又学到了什么新功夫?正在他异惑之时,只见众旋风狼骑闻言右手高举起手中战刀,左手却伸向腋下,竟取出火统。吴襄这才明白,原来三桂所说取枪,竟是火枪。

    吴襄马上又发现三桂等人手中的火枪与自己以往见过的并不一样,乌黑色的枪身仅有一尺左右,而且大枪身上,他还发现了一个从没见过的东西,在枪身中间竟有一个圆柱形的东西,吴襄实在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不过此时却没有时间细问。只见三桂一马当先冲向敌阵,吴襄也立即命部下向自己靠拢,跟随三桂冲向敌阵。三桂冲到距后金骑兵十几米的地方时,丝毫未减马速,而是高声道:“旋风狼骑”之后便是火光一闪,一声枪响过后,冒出一股轻烟。枪声未绝,只听三桂身后的旋风狼骑也高声应道:“有我无敌”随后火光四闪,竟如爆炒黄豆般,一阵噼哩啪啦的响声震耳欲聋。只见枪声过后,三桂面前的后金骑兵竟如纸人般,倒了一地。就算未中枪之人也被这巨大声响吓了一跳,虽高举手中战刀,却如泥偶般站在原地不敢上前。虽然他们在以前与大明交手时,也遇到过火器,可那都是拿在步兵手中,而且威力不大,后金精骑往往仗着马快,几息之间便冲到近前。一旦两军相接,这些火器反而不如烧火棍好使,只能任由后金精骑对其进行屠杀。

    可今天他们竟见到了骑兵也用火器,而且威力巨大,有时一枪过后,竟可打倒两人,如何不让这些后金精骑心惊胆寒。转眼间三桂已率人冲入后金骑兵阵内,面对这些有些惊呆的后金骑兵,他当然不会手软,手起刀落,将一名后金将领头颅砍了下来。身后五十余骑也如下山猛虎般,手执利刃,只杀得附近后金骑兵哭爹喊娘。虽然三桂勇猛,可后金骑兵实在太多,刚才一阵砍杀虽然杀了近百骑兵,可负责围困的可是几千人,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时后金骑兵也反应过来,在各自将领的带领下,源源不断的冲向三桂等人。因为他们知道,明军火器只能打一下,便得重装弹药,后金骑兵当然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却不料这些后金骑兵刚冲上来,三桂手中火统照准了冲在最前面的一名后金将领面部又是一枪,枪声过后,那名后金将领竟被打得血肉模糊,只吓得其余后金骑兵面无人色,不知到底怎么回事,明明没见到三桂重装弹药,为何火统还能打响?正在此时,跟在后面的旋风骑兵也举起手中火统一阵齐射,顿时又有几十名后金精骑被打下马来。其余后金骑兵再不敢上前,手持战刀看着这些大明骑兵。

    这时吴襄也带领部下冲了上来,这一路行来吴襄早憋了一肚子气,见有此好机会,还能不上,忙命部上上前冲杀。吴襄也没闲着,继续在前面开路。站在远处的莽古尔泰也看到了这一情景,因为站得较远,他还不知阵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见自己手下精骑竟站在那里任由明军砍杀,只气得他大骂不已。命身边亲兵,吹响进攻的号角,看来他再也等不及了,要全歼这股明军。后金精骑听到号角才仿佛如梦初醒,号角声又重新激起了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想起了自己往日的战斗,眼前不过几百明军,自己可是后金最精锐的骑兵,而且是几千围攻几百人,以十打一,有什么好怕的,想到这儿,这些后金精骑又重新振奋精神与吴襄所率明军打成一团。可他们还是有意无意间让开了三桂等人。三桂又向前冲了几十米,回头一看,竟发现自己和父亲竟被一队后金精骑隔开了,此时如三桂要想回城,前面恐怕还真没人敢拦,可三桂此来是一心救父,当然不会如此罢休,高喝一声:“后队变前队,杀回去。”

    旋风狼骑此时也发现了问题,当然没有二话,调转马头又冲了回去。可没行几步便遇到了阻力,后金骑兵正源源不断的冲了过来,将三桂与吴襄之间的距离越隔越远。

    三桂看仅凭手中战刀怕是难以冲杀过去,高声叫道:“举枪射击!”顿时又是一阵枪响,枪声过后,三桂与吴襄之间的后金精骑倒下几十人,其余后后金精骑也不由自主向后退去少许。三桂又令到:“换枪。”只见旋风狼骑将手中枪插回枪套,竟又取出一只火统。只吓得那些后金精骑心情胆寒,不知道三桂等人到底有多少这种奇怪的火统。吴襄趁着后金骑兵后退之际,一马当先,率领部下冲过后鑫骑兵的阻拦,又与三桂会合到一起。三桂马上又是前队变后队,恢复阵形,右手举刀,左手举枪向宁远城方向杀来。

    可因为刚才耽搁,其他方向的后金骑兵也围了上来,三桂发现围在四周的后金骑兵不但未见减少,反而增多,再等一会恐怕人还会增多。此时他也顾不上多想,命令道:“加快速度,自由射击。”到了此时,只能一股作气冲杀出去,如果等手中火统弹打尽,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冲出包围圈了。众人随着三桂只能拼力冲杀,遇到难以解决的后金骑兵,便是一枪,其余旋风狼骑为了加快速度也不再珍惜弹药,三桂的行军速度明显增加了不少。后金精骑因摄于三桂等人手中火统的威力,不敢上前,竟被三桂等人冲到了包围圈外层,眼见就要冲出包围圈了,三桂一时高兴,却不料从前面又杀过来一名后金将领,手持大刀,看样子不好对付,三桂一抬左手,想要一枪解决此人,却不料只听到扳机响声,却不见火光,更没有弹丸射出。三桂心中一惊,知道火统弹药已经用光了,可旋风狼骑中每人只带两只火统,再没有第三只可用。想来自己弹药已经用光,其他人弹药也是所剩无几,如不能尽快解决眼前这名后金将领,等这些后金精骑发现自己火统没了弹药,还不拼命上前围攻自己,到时后金人多势众,自己又如何是其对手。想到这,三桂将左中火统放入枪套,双手握住手中战刀,一夹跨下战马,向着那名后金将领冲了过去。

    那名将领本来是抱着必死之心来拦三桂,只因如让三桂等人冲出重围回去后,自己恐怕也不会好过,可没想到三桂竟将自己最怕的火统放了回去,反而只持战刀向自己冲来。这后金将领原本就是武艺高强,见三桂没了火统,心中一松,手持大刀也拍马冲向三桂。两人冲到近前,那后金将领因手持大刀长过三桂战刀,隔着几米大刀便向三桂砍来。三桂不敢用战刀去架,而且他也没有时间与这人过多纠缠,一侧身躲过大刀,手中战刀也向那将领砍去。却不料那将领还有后着,见大刀被三桂躲过,竟不等刀势过老,大刀一转,竟用大刀尾部的尖刺划向三桂。三桂如要躲大刀尾刺,则必定要撤刀,也就失了锐气,之后两人必有一场纠缠,可三桂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三桂一咬牙,只是又一侧身,手中战刀却继续砍向那名后金将领。

    跟在三桂后面的旋风狼骑此时也看到了三桂的险情,不禁大声叫道:“不要!”可却无人能来援三桂,而且手中火统也早已打光了弹药,只能眼看敌将大刀尾刺划过三桂面前。而三桂的战刀却去势不减,砍下了敌将头颅。大明众将士都在担心着三桂安危,特别是一直跟在三桂身后的卢信和祖泽远,两人分为近卫班的正、副班长,职责就是保护三桂安全,可此时见三桂遇险,却被身前后金骑兵拦住,无力救援,直急得两人大叫,顾不得自身安危,一刀劈退眼前后金骑兵,打马向三桂靠拢。没等两人冲过来,却突听三桂大喝了一声:“旋风狼骑”

    后面众人听到此言,终于放下心来,特别是这些与三桂共同生活了六年的旋风狼骑,六年的生活,他们早已把三桂当成了他们的主人,他们可以为三桂去死,却决不充许三桂受到一点伤害。见三桂无恙,不少人激动的掉下了眼泪,发自肺腑的喝道:“有我无敌,有我无敌”就连吴襄帐下士卒也情不自禁随声附和。吴襄在后面也看得老泪纵横,暗道:桂儿终于长大了。话音一落,整个明军气势为之一振,挡在明军面前的百余后金骑兵看着三桂却仿佛见了魔鬼一般,三桂打马向前,那些后金骑兵竟向两旁退去。后面的旋风狼骑及吴襄等人也随着三桂冲出了后金的包围。众人不敢有片刻停留,全部加快马速奔向宁远城。

    后金却因为怀疑明兵以少冲阵,可能是“诱敌”之术,怕中诱兵之计,并不敢追赶,眼睁睁地望着这一小队明兵飞速远去

    三桂一直冲在最前面,冲出了包围也没有丝毫减速,径直冲向宁远城。卢信及祖泽远也知道情况紧急,顾不得再整队列,也急忙打马跟上三桂。其余众人跟在三桂身后,终于冲出了后金的包围。出了包围圈卢信等人欣喜若狂,再回头看看身后的队伍,此次随三桂出征的五十余骑竟一人不少,只是有几人身上挂彩,可身上的疼痛却早被这胜利的喜悦冲散,众人都沉浸在这欢乐之中。众人一直冲出包围近一里左右的地方,卢信却隐约感到有些不对劲。想了想,他马上反应过来。原来是缺少了三桂的声音。在以往的战斗中,每次得胜归来,三桂都会冲在队伍的最前面,高喊着“旋风狼骑”而自己这些人同样会高声附喝道“有我无敌”将整支队伍的气势、斗志鼓到最顶点。可今天为何三桂只是默不做声,只是一直向前冲,莫不是三桂有事?想到这儿,卢信马上催马快奔,向三桂靠拢,想要看看三桂到底怎么了。要知道,在这支队伍中,三桂可是他们的主心骨,绝对的领袖,如果没了三桂,卢信可实在不敢想像这支队伍以后会是个什么样子。卢信心急,可跨下战马却不争气,三桂所骑的战马是全队中最好的,虽然卢信的马也不次于三桂,可因为起步时两人就有几米远的距离,卢信想要追上三桂却也不易。

    好在三桂的战马开始虽是全力冲刺,现在速度却有所减缓,让卢信渐渐拉近了与三桂距离。就在两人还差一个马身的距离时,卢信突然觉得脸上一湿,卢信开始以为是天上飘的雪花,下意识的抬头看了看天空,却发现此时正是晴空万里,是个难得的好天气。卢信用手往脸上一摸,低眼一看,却发现手指上竟是通红一片,将手指凑到鼻前一闻,一股血腥味扑鼻而来,真是吓了卢信一跳。卢信担心的事情终于变成了现实,三桂真的受伤了。卢信心中一急,用刀背狠狠的抽了跨下战马一下,战马吃痛,猛得向前一窜,终于赶上了三桂。卢信抬眼望了一眼三桂,顿时一呆。眼前这人还是那个自己熟悉的面容清秀的三桂吗?此时的三桂紧闭着双眼,满面鲜血,面容痛苦,一道长有三寸、深近半寸的伤口从三桂右眼下侧直到左嘴角,三桂那原本高挺的鼻子也被从中豁开,粉嫩的细肉向两侧翻着,简直如同十八层地狱中的恶鬼一般,好不吓人,这也难怪刚才三桂闯阵时,那些后金骑兵竟不敢阻拦,而是纷纷后退。卢信眼见此景心痛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他马上向三桂靠了过去,刚想伸手拉住三桂手中的马缰,却见三桂原本紧闭的双眼突然睁开,狠狠的瞪了卢信一眼。

    卢信虽是三桂小舅,可两人年龄本来就相差不大,又是从小在一起长大,特别是三桂开始训练那些随从后,卢信也加入了进来,随着三桂在这支队伍中的威信一天天增高,卢信对这个博学多才的小外甥真是心服口服。因此在三桂一瞪之下,却不敢再去拉三桂的马缰。这时才听到三桂低声道:“不要声张、不要停马,立即回城。”声音传到卢信耳中已经声若蚊蚁,可卢信却不敢违背,强忍住眼中泪水,掀起一块衣角,手中战刀一挥,一大块衣角落在卢信手中。卢信将衣角递给三桂。三桂当然知道卢信是什么意思,勉力接了过去,轻轻按在脸上,才觉得稍稍好受一些。三桂脸上的伤口正是刚才在冲出后金包围时那名后金将领的最后一击所造成的。三桂受伤后却不敢声张,更不敢停下来包裹伤口,怕影响了队伍的士气,任凭鲜血流淌。因为他知道此时士气是可鼓不可泄,只要众人稍有松泄,很容易被人多势众的后金骑兵再次包围。

    而在三桂面前的后金骑兵见到三桂受了如此重伤,竟还高举战刀向自己冲杀过来,只觉得见了地狱魔王一般,不敢再撩其锋锐,纷纷后退,才让三桂侥幸逃脱,要知道当时的三桂已经是使尽了混身力气才勉强举起手中战刀。这时只要有一名普通后金骑兵上前都可以轻易将三桂杀下马去。冲出包围的三桂只觉便尽了混身力气,平时使用自如的战刀此时仿佛有千百斤,再也举不起来,只好放在身前马背上。暴露在寒风中的伤口很快便失去了知觉,随后只觉脑中一片混乱,可三桂却实在是没了力气,连控马的力气都没有了,更别说包裹伤口,虽然他也知道如此寒冬,又受了刀伤,在这个时代是很容易感染的,可怕被后金赶上来,三桂不敢有半点停顿。好在老马识途,没有三桂的驱赶,它也知道向宁远城奔去。直到卢信赶了上来,三桂才因心生警觉费力的睁开双眼,制止了卢信。

    卢信虽然心痛三桂,可也知道此时千万不能停下来,也不能告诉其他人,只有尽快赶回城中才是上策。他见三桂已经无力控马,手中战刀一拍三桂战马臀部,战马吃痛,加速向城中赶来。不到一刻钟,三桂等人已经疾驰至城下。祖大寿在城上早已看明,没想到三桂竟真的以五十余骑在近万后金精骑中救出吴襄等人,不禁发出赞叹:“真是好样的,不亏是我贤甥!”又见后金并未追赶,等三桂奔到城下不远时已命人打开城门,城上明军亲眼见到三桂勇猛,见三桂全军归来,顿时如迎接英雄般或以枪触地,或是以刀磕盾,发出整齐的欢呼声以示敬意。祖大寿也亲自出城迎接,可没想到三桂冲进城门却不停马,而是冲出老远,祖大寿甚至连三桂面容都没看清,三桂就已经冲了过去。随后又跟过去一骑,正是卢信。卢信赶上三桂轻轻一带三桂马缰才将三桂连人带马停了下来。祖大寿忙奔了过去,当他看到三桂紧闭双目,血流满面时,脱口问道:“桂儿这是怎么了?”

    三桂却没有回答,他此时已经是半昏半醒,好在平时马上功夫扎实,就连昏迷时也是双腿紧紧夹住战马,才没有被战马甩下去。

    第三章大战前夕

    卢信下马将三桂轻轻扶下战马,抱在怀中,忍不住哭了起来,这时其他旋风狼骑也进到城中,看到此情此景,俱下马围了过来,一双双关心的眼神注视在三桂身上,却没有作声,怕惊扰了三桂。祖大寿在一旁大声叫道:“快去找大夫”吴襄本来在队伍后面与吴安负责断后,听到亲兵禀报说三桂身受重伤,此时已经昏迷不醒,吴襄顾不得其他,打马奔到前面,看到血流满面的三桂,跳下马来,冲到众人之中。旋风狼骑见是吴襄,忙让出一条路,吴襄冲到三桂身边,手抚三桂,轻声哭泣,痛楚地道:“要不是我儿舍命相救,为父恐怕此时已葬身后金手中,可若要我儿以命换我命,为父情愿千刀万剐,也不想桂儿有事!”

    众人一阵忙乱将众人安顿好后,三桂也被抬到祖大寿府中,大夫也匆忙赶来,仔细察探过三桂的伤势后,才告诉众人,三桂伤势并不要紧,只是脱力,又受风寒才会昏迷,吃上付药就会苏醒,不过三桂脸上的这道伤口即因伤势过重,而且没能及时治疗,恐怕会留下疤痕。等在院中的旋风狼骑一听说三桂性命无忧,都松了一口气,心中欢喜异常,至于三桂脸上会做疤一事,却没有人放在心上,在坐的众人都是久经战阵,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在战场上只要能留下一条命来就是万幸了,从来也没想过要做什么白面小生。祖大寿和吴襄将其他旋风狼骑赶回房中休息,让三桂静静休养。他们也没有过多停留,只因此时乃是非常时刻,后金前锋的近万精骑已至城外五里的地方,后金大军必是不远,而且祖大寿此次是违反军令私开城门,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反而有功。可即是如此也必需向袁崇焕说明。吩咐下人好生照顾三桂,两人便向城中央的鼓楼行来。

    袁崇焕此时也正在等着两人,在三桂向祖大寿请求出城时,他因关心敌情,正站在鼓楼最高处向远处眺望,对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看到那只仅五十余人的骑兵小队阵前那杆“吴”字大旗,他便已明白是怎么回事。必是吴襄家人想要出城去救吴襄。最后看到祖大寿违反军令大开城门,他也没有出声,实是因为他心中对吴襄也是万分愧疚,既然自己不能派兵救援,吴家家人能主动出城,他也实在是不忍心再去责怪他们。对祖大寿违反军令一事他也是十分理解,毕竟被困的是他妹夫,祖大寿能在刚才的堂会上说出“不应救援”一语时袁崇焕已经看出祖大寿是强忍悲痛,若不是顾全大局,恐怕第一个冲出城门赶赴救援的就是他。而且在袁崇焕心中也还怀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希望吴襄能够生还。当他看到那五十余骑冲出城外,杀进后金阵中时,本是文官出身的他也只觉血气上涌,只恨不得冲杀在敌阵中的就是自己。时间不长,竟见那队骑兵竟带着几百名大明士卒冲出包围,袁崇焕一时激动,狠狠一拍窗台,手掌顿时红肿,却不觉有丝毫疼痛。

    等看到几百名骑兵随着一杆吴字大旗回到城中时,袁崇焕真是欣喜若狂,对于城中士卒对这队骑兵给予的赞同,他也是感同身受,只恨不得冲下鼓楼,前去祝贺。可城外后金大军却不容他有一丝马虎,只能继续站在鼓楼上静观其变,很快激动过后,袁崇焕便心中暗自盘算,此次仅凭五十余骑便于后金近万精骑中救出吴襄,想必后金前锋锐气必失,而已方则士气大盛,日后守城时也可多几分胜算。特别是领军之人看来必是智勇双全之辈,如此人才怎能让他溜走,至于祖大寿违反军令一事他则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片刻后,祖大寿已和吴襄来到鼓楼之上,一见到袁崇焕,祖大寿马上跪倒在地,大声道:“袁大人,卑职有负大人厚望,违反军令,请大人责罚。”吴襄此时也跟着跪倒一旁道:“都因卑职原因,祖大人才会违反军令,一切应由卑职承担。”却不料坐在椅上的袁崇焕却是哈哈大笑,站起身形来到两人面前一手拉着祖大寿,一手拉着吴襄,将两人扶起后朗声道:“两位奉命行事,何罪之有?而且此战战果辉煌,挫了后金锐气,我必如实禀明圣上,对你二人嘉奖,若硬要说有违令之处,不过是杀得那帮贼酋还不够多罢了。”

    两人一听,心中明白,有了袁大人这句话,私开城门就变成了奉令开城,将一场大过变成了大功,两人对视一眼,齐齐拱手行礼道:“多谢大人成全。”袁崇焕却不想在此事上过多纠缠,而是道:“吴千户,此次出城救援是何军队?领军之人乃是何人?现在何处?”

    吴襄也不隐瞒,不过儿子为救自己身负重伤,虽然性命无忧,可脸上那道伤疤恐怕永远也不会消失,想及此处,也不禁心中一痛,道:“禀大人,刚才那五十余骑不过是家中随从,领军的正犬子三桂,此时却因身负重伤正在祖大人府上休息。”袁崇焕一听是吴襄之子,心中一动,虽然已料到出城救援的必与吴襄关系密切,将领也必是吴家之人,可如果吴家连低下的随从都有如此本事,那还要自己这些正规军队干什么?而且看吴襄也不过三十余岁,儿子又能多大,不禁道:“吴大人真是领军有方,连家中随从都如此英勇,而且将门虎子,这个三桂想必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袁崇焕话音刚落,吴襄忙解释道:“大人误会了,那些随从并非下官所训,全是犬子一手操办,卑职不敢居功。”本章当中对历史上的吴三桂评论了一点个人观点,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大家有什么意见或见解欢迎发言。袁崇焕一听对这个三桂却更加感兴趣,道:“三桂今年年龄几何,可有功名?”袁崇焕此话已是想要重用三桂。却不料吴襄的话让他吃了一惊。

    “犬子今年不过十四,因年幼尚未考取功名”没等吴襄继续说下去,袁崇焕已是惊讶的问道:“十四?你是说刚才出城救援的将领不过是一十四孩童?这怎么可能?”

    不管袁崇焕多么惊讶,事实就是事实。当天城内城外再无战事,后金因百长途奔波,而且大军并未赶到,再加上被三桂等人挫了锐气,当然不敢进攻,而明军虽则暂时占有人员优势,可人家大队还没上来,再说野战却正是后金强项,在以往的战斗中,如果是野战,往往双方伤亡会达到惊人五比一甚至是十比一,在当年的萨尔浒大战中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十五比一。袁崇焕见城外后金前锋无意开战,而是后退十里左右安营扎寨,以待大军,他也放下了心,来看白日的英雄三桂。三桂此时已经醒了,不过脸上被大夫包扎了起来,看起来就像个木乃伊一般。袁崇焕见到三桂时,还是忍不住发出赞叹,上前抚摸着三桂的肩,爱抚地道:“三桂不必惊慌,我马上题请超擢!”可等了半天却不见三桂答话,袁崇焕还以为三桂是受伤过重,他那知道,此时的三桂心中的激动真是难以言表。

    袁崇焕啊!站在自己眼前的可是袁崇焕袁将军,三桂前世便在兴城,城中的宁远古城正是三桂儿时玩耍的地方,而树立在兴城站前广场的袁将军塑像,三桂基本上是每天都能看到,对于袁将军的生平事迹更是耳熟能详,虽然严格说起来自己这个吴三桂,按照史书记载,日后成就也绝不下于袁崇焕,两人都将被载入历史。可袁将军却是因忠心为国而流芳百世,自己却是以叛乱出名,可以说是遗臭万年。虽然在三桂心中并不认史书所载的这一切,要说原本的吴三桂背叛,根本是无从说起,说他背叛明朝,可当时明朝已经灭亡,何来背叛之说?只剩部分残兵的明军在南方做最后垂死争扎,而吴三桂却因被断了粮草,才会与李自成讲和。要说背叛李自成的大顺军,更是无稽之谈,当时双方只是议和而已,并未最后归顺,况且李自成因看不起吴三桂,不仅抢了吴三桂爱妾,更将其父吴襄等人下入大牢,逼其交出全部财产,吴三桂才会因国仇家恨与李自成翻脸。再说他背叛大清,当初吴三桂是迫不得已才请清军入关,当时还议道大明与后金分江而治,他当时只是想为国家、为自己报仇而已,可到了后来,吴三桂却也是身不由己,清庭不守协议,更容不得这些汉人,想将其至于死地,他才不得不再举反旗。至于说吴三桂是大汉奸,他降清充其量不过是人民内部矛盾,女真一族也只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而已,在几十年前,努尔哈赤直至其祖父,一家三代皆为明朝官员,何来汉奸一说。至于后来吴三桂被塑造成千古最大的奸臣之一,却是满清朝庭为了孤立已造反的吴三桂使出的政治手段。要说奸臣,在明朝期间,袁崇焕可是被当时的崇祯帝“御笔亲封”的汉奸,最后被凌迟处死,满门操斩,还是满清皇帝为其正名,说袁崇焕是被冤枉的,根本就没有与后金“暗通书信”袁崇焕一代人杰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再细数当年在辽东抗金的众名将领,最后那一个有了好下场?可真正战死杀场的又有几个?大部分却都是被明朝一束圣旨所杀,这只能说是大明的悲哀。

    再说此时的三桂今天终于看到了袁崇焕本人,他那能不激动万分。直到父亲吴襄在一旁轻拍肩膀,他才想到自己应起身相谢。却被袁崇焕拦住了,怕三桂动了伤口。此时袁崇焕对眼前这员小将真是打心眼里喜欢,只因三桂不仅为人忠孝,而且做战勇猛,却又不失机智,日后必是大将之材。因近日战事紧急,袁崇焕安慰三桂后,也没有过多逗留,早早返回鼓楼,研究明日如何作战。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军西渡辽河之后,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四虚无援的孤城宁远。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外200里,居辽西走廊中部,在锦州与山海关之间,扼辽西走廊咽喉之地,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它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宁远城背山面海,居山海要冲,扼边关锁钥。内城周长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宽二丈,周长七里八步。呈方形,有四门东为春和、南为迎辉、西为永宁、北为威远。旧影城外山海之间有一条通道,北达沈阳,南通榆关。宁远城迤东有首山,以其形似“人首”而得名。首山与螺峰山(窟窿山)相对,两山之间仅有百米宽的通道。海中有觉华岛(今菊花岛),可设舟师,囤贮粮秣,最是易守难攻。

    努尔哈赤在距宁远城东五里处的首山附近会合了前锋莽古尔泰后,大军未做停歇,而是直接穿过首山与螺峰山之间隘口,直逼宁远。来到城前,努尔哈赤还想向明军劝降,派使者入城言道:“我家大汗以二十万兵攻此城,城必破,到时你等必不得全尸,若众将肯降,即封以高爵。”袁崇焕听后怒道:“我等既身在此处,就未想过要活着回去,必与宁远共存亡。且你家大汗为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