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大雪满弓刀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常觉得魏征是一个沽名钩誉之徒,而且唐太宗也是知道的。
历史上很推崇这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从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来看,除了当年的刘备与诸葛亮,恐怕就要数这二人之间最为知遇与信任了。而且太宗也亲自说过,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镜子,从魏征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得失。
最近,卫视上铺天盖地的都是有关贞观之治的电视,央视一套的贞观长歌我觉得表演成份太强烈了一些,唐国强演的李世民更象是一名优秀的演员。而张建亚拍的贞观之治则更接近历史一些,也真实一些。
我有一本贞观政要,里面记载魏征与太宗之间的进谏与纳谏以及对话要比历史书上多一些。感觉这两个人之间还是很有点意思的。
李世民是一代明主,读贞观政要,觉得古往今来恐怕没有哪个君王能比他更英明,英明的让人感觉不是人而是圣人。从晋阳起兵起,他每战身先士卒,常常带几十人人冲入对方千军万马之中,居然身上连点轻伤也没负过。当然,这样的战役往往是以少胜多,唐朝的江山一半以上是他打下来的。史书上后来说唐朝的军事家莫过于英卫(英是英国公李绩,也就是随唐演义里的徐茂公;卫是卫国公李靖,传说他是托塔李天王的原型之一),其实从军事才能上来看,李世民恐怕要超过这二人。
政治上他更不含糊。魏征的这个人进谏可不是单纯的劝说皇帝。魏老儿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拒不执行皇帝的诏命,此外还喜欢在朝堂上当着众人与皇帝争辩,不但当众让李世民下不了台,而且极有可能会揭皇帝的痛处,所以太宗几次在盛怒之下要杀他。要不是靠女人(长孙皇后)救他,他估计也悬。
其实太宗很有涵养,并不仅仅是纳谏这么单纯。魏征其人出身贫寒,先给一个刺史充当小吏,李密全盛的时候他投降李密。随后又随李密投靠唐朝,请命去山东招降李密旧部时又随李绩投靠窦建德,然后又投靠唐朝。玄武门之变前他是太子的谋士,曾多次劝太子杀掉李世民。从魏征的经历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忠义之士。而且他自己也说过,不做忠臣而要做良臣。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择主而侍。
当然,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很正常,但请注意在注重气节的古代来看,魏征恐怕值得让所谓的理学大师们大加诋毁一番了。而且,如果不是他遇到了唐太宗,恐怕脑袋早就搬家了,也就成不了一代诤臣。唐太宗除了重用了魏征,还重用了很多旧太子与齐王的谋臣,甚至是一些与他有仇的人。
有个小例子,某一年全国被叛死刑的人大约有三百人。碰上过年,太宗下令让这些人回家与亲人过个年,过回年后再到监狱去报道,而且没有派人看守。这有点像古时传说中的画地为牢,要知道纵死刑犯回家,极有可能出现逃跑现像。做这个决定也许不能说明唐太宗的伟大,但随后奇怪的是这些犯人再过回年后无一例外地主动回监狱领死,这就很值得深思了。
当然,最终太宗赦免了这些犯人。但出现这样的局面,贞观又何能不治?
太宗的容人之量是罕见的,能与他表现上相似的恐怕只有“奸雄”曹阿瞒了。魏征居然能让太宗发那样大的火,这老小子在朝唐上进谏时的嘴脸可想而知。
不过客观上讲,魏征的那些大道理还真让人挑不出什么不妥的地方来。但正象贞观之治里长孙无忌说的那样,魏征的道理只有君王可以用,平民百姓用他的那些道理恐怕连生活都不会了。魏征似乎是专门为唐太宗而生的,如果没有唐太宗,他的存在也没有什么价值。
有人曾经拿魏征与诸葛亮相比。结论是从才能上魏征显然不如诸葛... -->>
我常觉得魏征是一个沽名钩誉之徒,而且唐太宗也是知道的。
历史上很推崇这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从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来看,除了当年的刘备与诸葛亮,恐怕就要数这二人之间最为知遇与信任了。而且太宗也亲自说过,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镜子,从魏征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得失。
最近,卫视上铺天盖地的都是有关贞观之治的电视,央视一套的贞观长歌我觉得表演成份太强烈了一些,唐国强演的李世民更象是一名优秀的演员。而张建亚拍的贞观之治则更接近历史一些,也真实一些。
我有一本贞观政要,里面记载魏征与太宗之间的进谏与纳谏以及对话要比历史书上多一些。感觉这两个人之间还是很有点意思的。
李世民是一代明主,读贞观政要,觉得古往今来恐怕没有哪个君王能比他更英明,英明的让人感觉不是人而是圣人。从晋阳起兵起,他每战身先士卒,常常带几十人人冲入对方千军万马之中,居然身上连点轻伤也没负过。当然,这样的战役往往是以少胜多,唐朝的江山一半以上是他打下来的。史书上后来说唐朝的军事家莫过于英卫(英是英国公李绩,也就是随唐演义里的徐茂公;卫是卫国公李靖,传说他是托塔李天王的原型之一),其实从军事才能上来看,李世民恐怕要超过这二人。
政治上他更不含糊。魏征的这个人进谏可不是单纯的劝说皇帝。魏老儿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拒不执行皇帝的诏命,此外还喜欢在朝堂上当着众人与皇帝争辩,不但当众让李世民下不了台,而且极有可能会揭皇帝的痛处,所以太宗几次在盛怒之下要杀他。要不是靠女人(长孙皇后)救他,他估计也悬。
其实太宗很有涵养,并不仅仅是纳谏这么单纯。魏征其人出身贫寒,先给一个刺史充当小吏,李密全盛的时候他投降李密。随后又随李密投靠唐朝,请命去山东招降李密旧部时又随李绩投靠窦建德,然后又投靠唐朝。玄武门之变前他是太子的谋士,曾多次劝太子杀掉李世民。从魏征的经历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忠义之士。而且他自己也说过,不做忠臣而要做良臣。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择主而侍。
当然,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很正常,但请注意在注重气节的古代来看,魏征恐怕值得让所谓的理学大师们大加诋毁一番了。而且,如果不是他遇到了唐太宗,恐怕脑袋早就搬家了,也就成不了一代诤臣。唐太宗除了重用了魏征,还重用了很多旧太子与齐王的谋臣,甚至是一些与他有仇的人。
有个小例子,某一年全国被叛死刑的人大约有三百人。碰上过年,太宗下令让这些人回家与亲人过个年,过回年后再到监狱去报道,而且没有派人看守。这有点像古时传说中的画地为牢,要知道纵死刑犯回家,极有可能出现逃跑现像。做这个决定也许不能说明唐太宗的伟大,但随后奇怪的是这些犯人再过回年后无一例外地主动回监狱领死,这就很值得深思了。
当然,最终太宗赦免了这些犯人。但出现这样的局面,贞观又何能不治?
太宗的容人之量是罕见的,能与他表现上相似的恐怕只有“奸雄”曹阿瞒了。魏征居然能让太宗发那样大的火,这老小子在朝唐上进谏时的嘴脸可想而知。
不过客观上讲,魏征的那些大道理还真让人挑不出什么不妥的地方来。但正象贞观之治里长孙无忌说的那样,魏征的道理只有君王可以用,平民百姓用他的那些道理恐怕连生活都不会了。魏征似乎是专门为唐太宗而生的,如果没有唐太宗,他的存在也没有什么价值。
有人曾经拿魏征与诸葛亮相比。结论是从才能上魏征显然不如诸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