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断肠刀客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欺负一次也不为过,是以伐辽之事又被赵光义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一次,赵光义有不收复燕云十六州誓不罢休之势,倾国出动,布置更为精细,分三路推进,东路以曹彬为统帅,要知道曹彬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伐南唐就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之一,曹彬得到赵光义的信任是理所当然之事,是以东路军也成为此次伐辽的主力军,曹彬统帅大军十万有余,直趋幽州。中路统帅田重进,西路统帅潘美,副将杨业,这两位主帅都参加了第一次伐辽战争。赵光义倾全国之力以援三路之师,赵光义亦想过再次御驾亲征,不管是真心也还,还是虚假也好,至少据史籍记载,他曾经也这么提出过,当有臣下提出反对之时,他就放弃了,因为至少上一次的高粱河之败,仍然心有余悸。
三路大军出发了,赵光义坐在京城指挥着前线的兵马,令他吃惊的是三路大军节节胜利,尤其是东路大军,对于这样的进军速度,连身经百战的赵光义亦感到吃惊,东路大军怎会进展得如此神速,莫不是辽人有甚阴谋不成?万不可再让东路大军以如此速度进展下去。驻军的指令从京城发出去,传到曹彬的手中,曹彬自然不敢违背皇上的旨意,十万大军就这样驻扎了下来。
而与此同时,中西两路大军进展也神速,大有一举拿下云州之势,东路大军坐不住了,曹彬自己本人也坐不住了,若再不行动,功劳会尽被中西两路大军所夺,到那时,置他曹彬于何地?众将开始请愿了,曹彬自然是顺水推舟,十万大军又前行了。
在他们的眼中,契丹人似乎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东路大军开始与中西两路大军夺起了功劳。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契丹人并不是不堪一击,契丹人以他们的骑兵不断的袭击着这十万人的队伍,不断地抢掠着他们的粮草。待十万大军到得幽州城下之时,已经是疲惫不堪,但契丹人又岂会给他们任何休整的时机。契丹人在耶律休哥和耶律斜也的指挥下,向宋军猛扑过来,疲劳的宋军只能是疯狂奔命,十万人的队伍立时成了一盘散沙,久经沙场的曹彬此刻亦没了任何的办法,只是在亲兵的掩护下,往南撤、撤了再撤。
东路大军败了,彻底的败了,损兵折将自不必说,所遗弃之粮草堆积如山,令人触目惊心。
很快中西两路军亦开始受挫,西路军损失尤重,副将杨业身死,只有中路军在主帅田重进的指挥下,像样的退了回来。
举国震惊了,赵光义亦惊了,想不到自己这次连孤儿寡母都欺负不了了。他知道在他的手中燕云十六州是彻底的收不回来了,因为赵匡胤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兵将,已基本用完、耗干。
赵光义或许只能怨赵匡胤,那开国的那一批猛将没有被他罢权,或许战局会不一样,但如今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赵光义发现原来赵匡胤留下来的治国方针甚是符合他的理想。
在收复失地无望的情况下,以高职安排武将与不给与实权实在是一个好办法,将各地的财富皆上集中央、各州的首领皆以文弱书生领之,那样就不会形成与中央对抗的局面,不仅如此,还在其下设一判官,仍由中央派人,既有行政之权又有监察之职,各州又岂敢再有异心?
赵光义开始大力提倡科举制度,他要给子孙留下一整套的文官制度,堪保国家无恙。科举出仕,十几年便有机会官至宰相,真正做到布衣为相。这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吸引。一朝平民,他朝为官,何人不想,全国上下都将目标投向了科举,谁还会有时间、精力去与中央政府唱反调。赵光义的目的达到了,仅凭一套取士制度,就使得天下读书人为自己效力,终其一世,他还能不满足吗?
或许在他的一生之中,只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两次北伐,换来的只是损兵折将,两次皆兵临幽州城下,却始终未能拿下,赵光义能不遗憾吗?他的遗憾也就成了大宋王朝祖宗的遗憾。
欺负一次也不为过,是以伐辽之事又被赵光义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一次,赵光义有不收复燕云十六州誓不罢休之势,倾国出动,布置更为精细,分三路推进,东路以曹彬为统帅,要知道曹彬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伐南唐就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之一,曹彬得到赵光义的信任是理所当然之事,是以东路军也成为此次伐辽的主力军,曹彬统帅大军十万有余,直趋幽州。中路统帅田重进,西路统帅潘美,副将杨业,这两位主帅都参加了第一次伐辽战争。赵光义倾全国之力以援三路之师,赵光义亦想过再次御驾亲征,不管是真心也还,还是虚假也好,至少据史籍记载,他曾经也这么提出过,当有臣下提出反对之时,他就放弃了,因为至少上一次的高粱河之败,仍然心有余悸。
三路大军出发了,赵光义坐在京城指挥着前线的兵马,令他吃惊的是三路大军节节胜利,尤其是东路大军,对于这样的进军速度,连身经百战的赵光义亦感到吃惊,东路大军怎会进展得如此神速,莫不是辽人有甚阴谋不成?万不可再让东路大军以如此速度进展下去。驻军的指令从京城发出去,传到曹彬的手中,曹彬自然不敢违背皇上的旨意,十万大军就这样驻扎了下来。
而与此同时,中西两路大军进展也神速,大有一举拿下云州之势,东路大军坐不住了,曹彬自己本人也坐不住了,若再不行动,功劳会尽被中西两路大军所夺,到那时,置他曹彬于何地?众将开始请愿了,曹彬自然是顺水推舟,十万大军又前行了。
在他们的眼中,契丹人似乎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东路大军开始与中西两路大军夺起了功劳。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契丹人并不是不堪一击,契丹人以他们的骑兵不断的袭击着这十万人的队伍,不断地抢掠着他们的粮草。待十万大军到得幽州城下之时,已经是疲惫不堪,但契丹人又岂会给他们任何休整的时机。契丹人在耶律休哥和耶律斜也的指挥下,向宋军猛扑过来,疲劳的宋军只能是疯狂奔命,十万人的队伍立时成了一盘散沙,久经沙场的曹彬此刻亦没了任何的办法,只是在亲兵的掩护下,往南撤、撤了再撤。
东路大军败了,彻底的败了,损兵折将自不必说,所遗弃之粮草堆积如山,令人触目惊心。
很快中西两路军亦开始受挫,西路军损失尤重,副将杨业身死,只有中路军在主帅田重进的指挥下,像样的退了回来。
举国震惊了,赵光义亦惊了,想不到自己这次连孤儿寡母都欺负不了了。他知道在他的手中燕云十六州是彻底的收不回来了,因为赵匡胤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兵将,已基本用完、耗干。
赵光义或许只能怨赵匡胤,那开国的那一批猛将没有被他罢权,或许战局会不一样,但如今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赵光义发现原来赵匡胤留下来的治国方针甚是符合他的理想。
在收复失地无望的情况下,以高职安排武将与不给与实权实在是一个好办法,将各地的财富皆上集中央、各州的首领皆以文弱书生领之,那样就不会形成与中央对抗的局面,不仅如此,还在其下设一判官,仍由中央派人,既有行政之权又有监察之职,各州又岂敢再有异心?
赵光义开始大力提倡科举制度,他要给子孙留下一整套的文官制度,堪保国家无恙。科举出仕,十几年便有机会官至宰相,真正做到布衣为相。这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吸引。一朝平民,他朝为官,何人不想,全国上下都将目标投向了科举,谁还会有时间、精力去与中央政府唱反调。赵光义的目的达到了,仅凭一套取士制度,就使得天下读书人为自己效力,终其一世,他还能不满足吗?
或许在他的一生之中,只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两次北伐,换来的只是损兵折将,两次皆兵临幽州城下,却始终未能拿下,赵光义能不遗憾吗?他的遗憾也就成了大宋王朝祖宗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