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狄若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内容出自宋史卷十四。
神宗继位这年,是治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066年,神宗继位的首件事,是遣孙坦送告给辽国,并以先帝的名义赐诏书给西夏和吐蕃国,但三国并没有来朝贺新主即位。这一年过得十分艰辛,五月遭遇大旱,六月河北出现大批流民,神宗认为,这是农民在躲避徭役的表现,因此当前的徭役必定有不合理的地方,遂诏告天下,向官员收集关于徭役的利弊意见,王安石借着这机会,以知江知府的身份,慨然上书,要求变法,神宗看到王安石变法书,似有所悟,但不置可否。
八月,京师附近出现地震,神宗将英宗皇帝改葬到永厚陵,九月,神宗诏告减税,不久,潮州地震,这个月,王安石新升任翰林学士,同在翰林院任职的,还有他与他日后最强劲的政敌司马光,其人彼时又兼任御史中丞,负责刑狱诉讼。十月,漳州、泉州、建州、邵武等地方相继发生地震,地方上水深火热,但朝中又无人可用,神宗忧心如焚,他多次让亲近的大臣举荐有才有德的人,并让考课院负责勘察各州呈递的县令业绩报告,发现有为官不当的,立刻予以治罪。
次年,天空出现日食,神宗因此改元,称熙宁元年,二月间,开仓放粮给河东饥民,七月,恩州、冀州黄河发水,淹没粮田无数,京师再次发生地震,且大雨滂沱,这次地震从京师一直波及到紧靠辽国的河朔地区,神宗深感忧虑,命令沿边的安抚司,时刻留意辽人的动静,担心其人趁火打劫,到了八月,京东出现大批河北流民,而地震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十二月底。
皇帝在次年的正月,想到了王安石。他对这个人并不陌生,他十岁这年,这个人已经写了万言书给他的祖父仁宗皇帝,说明社会贫困的根源,法制变革的重要,但仁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十九岁这年,开始对这个人有些认同感,现在,他已经二十五岁了,他再次翻开这个人的建议书,见他写道:要改变当前积贫积弱的局面,就要善于理财,要抵御西夏、辽国、吐蕃的威胁,就要整军,而社会资源有限,如何有效的利用是关键。皇帝怦然心动,在他短短的一年任职期内,国家先后遭遇了旱灾、水灾、地震,原本已经不甚富裕的平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国库空虚,流民还在增加,土地渐次荒芜,而在河朔和西北,辽国、西夏正在日益强盛,各国在和中原往来朝贺礼节上也开始怠慢,这已经成为年轻皇帝的心结。
他将王安石诏来,想听他仔细的阐述,王安石这年四十八岁,从三十七岁第一次上书仁宗皇帝到现在,整整十一年过去,他比以往更加成熟,但见解没有更圆融,反而更尖锐,他提出四条计策,来解决当前皇帝的难题:
一、想办法刺激农民耕作的热情。
二、让特权人士纳税。
三、训练农民打仗。
四、培养实干的读书人做官。
最后,他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神宗深受震撼,二月的庚子日这天,王安石出任参政知事,和陈升平一起,议行新法,史称熙宁变法。
王安石出生在小官吏家庭,其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他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并随父亲宦游南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开始漫长的仕途生涯,他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看他的官职就知道,他早年仕途平平,他站得不高,许是因为这原因,他深刻知道草根阶层的悲辛,不过他本质上并不是平民,他是读书人、士大夫,所以他最终成了改革家,而不是义军领袖,他同情农民,但并不替农民代言,说起来,他反而是地主的师爷,农民在他眼里,是生财工具,他针对特权人士,但并不憎恨他们,他只是认为,特权人士也应该为国家的富强做些贡献,他也不甚喜欢功名,变法后期,神宗皇帝因为顶不住太皇太后的压力,左右摇摆不定,他发现变法已经引起严峻的宫斗,遂提出辞官,挂冠而去,全不恋栈,归根结底,他就是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读书人,他想要做一些事,让国家富强起来。
内容出自宋史卷十四。
神宗继位这年,是治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066年,神宗继位的首件事,是遣孙坦送告给辽国,并以先帝的名义赐诏书给西夏和吐蕃国,但三国并没有来朝贺新主即位。这一年过得十分艰辛,五月遭遇大旱,六月河北出现大批流民,神宗认为,这是农民在躲避徭役的表现,因此当前的徭役必定有不合理的地方,遂诏告天下,向官员收集关于徭役的利弊意见,王安石借着这机会,以知江知府的身份,慨然上书,要求变法,神宗看到王安石变法书,似有所悟,但不置可否。
八月,京师附近出现地震,神宗将英宗皇帝改葬到永厚陵,九月,神宗诏告减税,不久,潮州地震,这个月,王安石新升任翰林学士,同在翰林院任职的,还有他与他日后最强劲的政敌司马光,其人彼时又兼任御史中丞,负责刑狱诉讼。十月,漳州、泉州、建州、邵武等地方相继发生地震,地方上水深火热,但朝中又无人可用,神宗忧心如焚,他多次让亲近的大臣举荐有才有德的人,并让考课院负责勘察各州呈递的县令业绩报告,发现有为官不当的,立刻予以治罪。
次年,天空出现日食,神宗因此改元,称熙宁元年,二月间,开仓放粮给河东饥民,七月,恩州、冀州黄河发水,淹没粮田无数,京师再次发生地震,且大雨滂沱,这次地震从京师一直波及到紧靠辽国的河朔地区,神宗深感忧虑,命令沿边的安抚司,时刻留意辽人的动静,担心其人趁火打劫,到了八月,京东出现大批河北流民,而地震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十二月底。
皇帝在次年的正月,想到了王安石。他对这个人并不陌生,他十岁这年,这个人已经写了万言书给他的祖父仁宗皇帝,说明社会贫困的根源,法制变革的重要,但仁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十九岁这年,开始对这个人有些认同感,现在,他已经二十五岁了,他再次翻开这个人的建议书,见他写道:要改变当前积贫积弱的局面,就要善于理财,要抵御西夏、辽国、吐蕃的威胁,就要整军,而社会资源有限,如何有效的利用是关键。皇帝怦然心动,在他短短的一年任职期内,国家先后遭遇了旱灾、水灾、地震,原本已经不甚富裕的平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国库空虚,流民还在增加,土地渐次荒芜,而在河朔和西北,辽国、西夏正在日益强盛,各国在和中原往来朝贺礼节上也开始怠慢,这已经成为年轻皇帝的心结。
他将王安石诏来,想听他仔细的阐述,王安石这年四十八岁,从三十七岁第一次上书仁宗皇帝到现在,整整十一年过去,他比以往更加成熟,但见解没有更圆融,反而更尖锐,他提出四条计策,来解决当前皇帝的难题:
一、想办法刺激农民耕作的热情。
二、让特权人士纳税。
三、训练农民打仗。
四、培养实干的读书人做官。
最后,他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神宗深受震撼,二月的庚子日这天,王安石出任参政知事,和陈升平一起,议行新法,史称熙宁变法。
王安石出生在小官吏家庭,其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他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并随父亲宦游南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开始漫长的仕途生涯,他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看他的官职就知道,他早年仕途平平,他站得不高,许是因为这原因,他深刻知道草根阶层的悲辛,不过他本质上并不是平民,他是读书人、士大夫,所以他最终成了改革家,而不是义军领袖,他同情农民,但并不替农民代言,说起来,他反而是地主的师爷,农民在他眼里,是生财工具,他针对特权人士,但并不憎恨他们,他只是认为,特权人士也应该为国家的富强做些贡献,他也不甚喜欢功名,变法后期,神宗皇帝因为顶不住太皇太后的压力,左右摇摆不定,他发现变法已经引起严峻的宫斗,遂提出辞官,挂冠而去,全不恋栈,归根结底,他就是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读书人,他想要做一些事,让国家富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