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东风染碧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常常疑惑,人世间是不是真的有一个统一的是非标准?凡夫俗子眼中的好与坏是不是都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象?与人交往时,别人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有多少不是因为他对你的态度?别人以一片真心待你,你即使并不认同他的人生态度,是不是也会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想来要让自己的心与公共道德保持一致并不容易,因为人都是感情动物,容易被感情左右,虽然理智上不一定认同,但长期的耳濡目染已让感情产生,这也就不难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很多时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不准确,意外因素的干扰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现实关系变得复杂异常,真与假混杂,善与恶相伴。看三国演义中关于蔡邕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如此强烈,他在三国演义中的行为轨迹就在诠释着这个道理。
三国演义中关于蔡邕的文字是少之又少,仅寥寥数语,但只是这几行文字,就勾画出蔡邕的鲜明形象,让人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真文人。
在中国历史中,文人往往都是没有气节没有廉耻且虚伪奸诈的,好多戏曲在表现这样的文人时都会给他们画上白脸,让人一见就生出厌恶之感。其实远离了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会有失公允,现实的复杂性很难让身处其中的人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让时光倒流,让已经知道正确答案的人重置于那种历史情况下,也不见得就能做出符合人们意愿符合普遍道德标准的选择。人总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已的居多,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去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能有几人?就是一个人肯为别人牺牲自己,这牺牲也未必符合所有人的价值标准。大多数人的范围应该有多大?为了一个圈子而做出的牺牲算不算舍己为人?即使你为了自己的道德信念不怕死,如果因为你而牵累与你相关的无数人,你还能不能为自己的理想安心赴死?太多的事都是局外人好做,身临其境时各种利害关系只能让你做出无奈的选择。
蔡邕之依付董卓,就是在无奈之中所做的选择。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征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邕惧,只得应命而至。卓见邕大喜,一月三迁其宫,拜为侍中,甚见亲厚。董卓其人,不要说蔡邕这样的名流,就是市井之人,也无不切齿痛恨,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蔡邕怎么会从内心敬重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董卓“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会让“礼”字当先的读书人怎样反感?更加上那董卓的一系列恶行:废天子杀大臣,行暴天下,仁义之士无不以杀之而后快!董卓这样的人,偏偏也要附庸风雅,结交名士。但他可不是刘备,能礼下于人,他想启用蔡邕,自认为是给了姓蔡的好大的面子,还用得着请?一个“征”字很好地表现了董卓的为人。我私下里揣测董卓,觉得当时董卓就如现在某些大集团的董事长一样,觉得自己就是天上的太阳,他想照耀谁是谁的福气,一个读书人有人用你你还不趋之若鹜?但那蔡邕就是不给他这个面子,居然“征之不赴”这确实出了董卓的意料,这么不知好歹的东西,给脸不要,看来软的不行,得玩硬的!武夫出身的残暴无比的董卓还会怕了你一个蔡邕?招你来你还敢不来?好好好,告诉你,如果不来就灭了你的九族!董卓这一招确实狠毒无比,让蔡邕没了还手的余地。一个读书人自己死节容易,但为了自己的名声,要殃及所有的族人,这就不能不让他的观念发生动摇。况且那董卓也没让蔡邕去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只是想拜他为官,这在一些追... -->>
常常疑惑,人世间是不是真的有一个统一的是非标准?凡夫俗子眼中的好与坏是不是都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象?与人交往时,别人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有多少不是因为他对你的态度?别人以一片真心待你,你即使并不认同他的人生态度,是不是也会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想来要让自己的心与公共道德保持一致并不容易,因为人都是感情动物,容易被感情左右,虽然理智上不一定认同,但长期的耳濡目染已让感情产生,这也就不难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很多时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不准确,意外因素的干扰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现实关系变得复杂异常,真与假混杂,善与恶相伴。看三国演义中关于蔡邕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如此强烈,他在三国演义中的行为轨迹就在诠释着这个道理。
三国演义中关于蔡邕的文字是少之又少,仅寥寥数语,但只是这几行文字,就勾画出蔡邕的鲜明形象,让人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真文人。
在中国历史中,文人往往都是没有气节没有廉耻且虚伪奸诈的,好多戏曲在表现这样的文人时都会给他们画上白脸,让人一见就生出厌恶之感。其实远离了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会有失公允,现实的复杂性很难让身处其中的人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让时光倒流,让已经知道正确答案的人重置于那种历史情况下,也不见得就能做出符合人们意愿符合普遍道德标准的选择。人总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已的居多,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去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能有几人?就是一个人肯为别人牺牲自己,这牺牲也未必符合所有人的价值标准。大多数人的范围应该有多大?为了一个圈子而做出的牺牲算不算舍己为人?即使你为了自己的道德信念不怕死,如果因为你而牵累与你相关的无数人,你还能不能为自己的理想安心赴死?太多的事都是局外人好做,身临其境时各种利害关系只能让你做出无奈的选择。
蔡邕之依付董卓,就是在无奈之中所做的选择。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征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邕惧,只得应命而至。卓见邕大喜,一月三迁其宫,拜为侍中,甚见亲厚。董卓其人,不要说蔡邕这样的名流,就是市井之人,也无不切齿痛恨,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蔡邕怎么会从内心敬重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董卓“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会让“礼”字当先的读书人怎样反感?更加上那董卓的一系列恶行:废天子杀大臣,行暴天下,仁义之士无不以杀之而后快!董卓这样的人,偏偏也要附庸风雅,结交名士。但他可不是刘备,能礼下于人,他想启用蔡邕,自认为是给了姓蔡的好大的面子,还用得着请?一个“征”字很好地表现了董卓的为人。我私下里揣测董卓,觉得当时董卓就如现在某些大集团的董事长一样,觉得自己就是天上的太阳,他想照耀谁是谁的福气,一个读书人有人用你你还不趋之若鹜?但那蔡邕就是不给他这个面子,居然“征之不赴”这确实出了董卓的意料,这么不知好歹的东西,给脸不要,看来软的不行,得玩硬的!武夫出身的残暴无比的董卓还会怕了你一个蔡邕?招你来你还敢不来?好好好,告诉你,如果不来就灭了你的九族!董卓这一招确实狠毒无比,让蔡邕没了还手的余地。一个读书人自己死节容易,但为了自己的名声,要殃及所有的族人,这就不能不让他的观念发生动摇。况且那董卓也没让蔡邕去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只是想拜他为官,这在一些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