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边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多少次,我走进喀什的土崖高台,总是用心在寻找着一个藏着的远古传说。
土崖高台堆积着时光叠满的尘埃,倾诉着岁月沧桑的史话,既是一个活着的传统民居博物馆,也是一幅维吾尔族民俗的风情画。如今土崖高台人气很旺,焕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街巷民居里的每一坯土、每一块砖、每一条梁、每一个椽,手挽手肩并肩,都被吐曼河波光潋滟、柔婉曼妙的年轻姑娘牵恋着,高台土陶见证了永恒的爱情,这些才是土崖高台稳如磐石,支撑着它的辉煌。
一
高台民居坐落在喀什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维吾尔名叫“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这个悬崖上的房子一站就是千百年,繁衍的后代把自己变成了堡垒。人走在阡陌交错的土墙之中恍如棋盘。
走进古老的小巷,时光仿佛倒流,四通八达、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高台民居小巷排列幽深、悠长。民居依山势而建,布置紧凑合理,因土而生,由土得名,既不太讲究风水,也不受传统理念的束缚,完全利用地形和空间。民居看上极像迷宫却不华丽,显得杂乱无章、晃晃荡荡、松松垮垮,所用木头和泥土的颜色几乎一样,以泥筑墙、以泥抹地、以泥涂顶,全是泥土的颜色,泥土的气息。这里世代聚居的居民,家族人口增多一代就向上增建一层,增建的房间占去院落的一部分,随处可见的“过街楼”或“半街楼”建筑错落有致,引证了利用地形空间建筑的巧妙。穿行其间,忽暗忽明,使人有一种幽暗、压抑、深邃的空灵感。
进入高台民居,如果没有导游指导很可能会迷路,就是转上一天也不一定转出去。民居的路都是两米多宽的小巷,分不清东西南北,也分不清街道巷尾,更分不清是活路还是死路。我第一次到高台民居就懵了,发现自己误入了诸葛亮的“八卦阵”进去出不来。经过询问才得知了其秘密“老城的铺砖是很有讲究的,凡是铺六角形砖的路表示此路是通路活路,凡是铺长方形砖的路表示此路不通是死胡同。”走进去一定要仔细看砖喽,迷失了路看看脚下的砖就能引路出得来。
这里的居民院门都是有木头门做成的。导游介绍说这门会“说话”游客惊奇的围了上去看这门怎么“说话”导游接着说维吾尔人热情好客,又不好拒绝来访的客人。这是几千年来留下的风俗。维吾尔人家的门都有两扇,一扇开着是告诉访客男主人在家你可以到家来做客,两扇都关着是告诉访客男主人不在家不便打扰。两扇都开着是告诉访客家里有客人。我踏入居民的门院,也是在导游的带领下进去的,真是换了一片天地,绿色的植物、彩色的毡毯、绚丽的花布,体现出维吾尔族对生活的热爱。房屋一般都有前廊,住室内大多不设木床,一般建有土炕,上面铺草席、毛毡或地毯,土坑常常占去整个房屋面积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墙壁上则建有敞开式的墙壁柜,放置生活用品。客厅墙壁常常按照伊斯兰建筑风格进行装饰,壁龛里放着各种工艺品。各家各户的庭院别具特色,有的稍大一点、有的较小,无论走进那一所院落内,都会发现这里的维吾尔人特别喜欢花草树木,比较常见的有桑树、石榴、无花果、玫瑰、月季等树木和花卉,确实营造了一个幽雅的居住环境。有些面积较大的庭院,搭上凉棚,种上葡萄,既能收获到果实,又是夏季遮阳乘凉的好场所。
这里是一个开放的旅游地,游客络绎不绝,可居民的生活却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人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几乎没有装饰表演的成分存在,有些住户买一些小工艺品或民族服装,有的维吾尔族大妈在自己屋门外摆个小摊卖刚出锅的馕,有的人家叮当作响,那是手艺人在加工着这里最有名的金银首饰,有的人家发出锯木的声音,那是木匠在加工制做一些精制的生活用品。这里的维吾尔人对镜头表现得泰然自如,特别是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调皮地望着客人,顽皮地歪着头,对着相机挤眉弄眼,笑着摆出姿势任客人给他们照相,然后跳到你面前要求观看相机中的自己,这一切往往会让喜欢摄影的客人喜出望外,应接不暇。维吾尔族居民对来访客人非常热情,而且都很注重礼貌,见面时会热情问候,不时会听到一声声“亚克西”
二
土陶是喀什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土陶能在土崖高台上安家,与高崖富含的“色格孜”土质有关,这种土质地细腻,粘性很强,是烧制土陶器理想的原料。居住高台民居的人们亲近土地、热爱土地、敬仰土地,在劳动的汗水中沉浸着泥土的芳香,在劳动的欢歌中传颂着土陶的传奇。现在,土陶作为一种民族手工艺,与高台的历史融为一体了。
土崖最高处,一直以来演绎着土陶传人的故事,祖农?阿西木是这里第五代有名的土陶传承人,而土陶这项技艺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土陶所代表的文化含义,至少不亚于那些在博物馆中安静地注视红尘的文物。土陶世家目前已经是第六代了。第一代是苏皮,二代是祖农,三代是提依甫,四代是阿西木,五代是祖农?阿西木,六代是吐尔逊卡日?祖农。在新疆各地的民间传承人中,具有完整传承谱系的不少,但世代相传的土陶制作技艺使祖农?阿西木在当地最为知名。
走进悬挂着维汉双语写着的“祖农?阿西木五代传统手工土陶”的牌子的院门。迎接我的是已去世祖农?阿西木的妻子依明尼汗,她把我带入手工制陶的作坊和陶窑,正中间不很宽的平台上摆着大小不一、尚未烧制的土陶泥坯,有壶、碗、罐、盆依明尼汗落落大方地介绍说,土陶烧制大约有800年的历史,一位土陶烧制匠人发现了“色格孜”并在高台建造了土陶作坊。此后,一百多家土陶作坊相继问世。世事变迁,如今,高台上仅存的古老土陶作坊屈指可数。
土陶世家如今的掌门人吐尔逊卡日?祖农是第六代传人了。家族血液里流淌的土陶情结,使吐尔逊卡日?祖农制陶手艺炉火纯青,成为喀什远近闻名的制陶业大碗。看着门口摆的各式各样的土陶制品,我禁不住感叹,即便岁月流逝,这些古老的工艺依然有着如此坚韧的生命力。吐尔逊卡日?祖农便说“我用老祖先的制作方法。从选料到过筛、和泥拌揉、坯体成形、彩绘、琢雕刻花、上釉、入窑烧制,出窑晾干,全都是手工。”他还亲手将制陶技艺献给我看,只见那团泥在他手里灵活而均匀地翻转着,感觉到非常均匀后,他拍了拍泥团,像抚摸小孙子的面庞。下面的工艺就要借助工具了。他把泥团放在自制的木制轴盘下,脚在下方的踩板上不停地踩,双手和着转动的陶泥作出不同... -->>
多少次,我走进喀什的土崖高台,总是用心在寻找着一个藏着的远古传说。
土崖高台堆积着时光叠满的尘埃,倾诉着岁月沧桑的史话,既是一个活着的传统民居博物馆,也是一幅维吾尔族民俗的风情画。如今土崖高台人气很旺,焕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街巷民居里的每一坯土、每一块砖、每一条梁、每一个椽,手挽手肩并肩,都被吐曼河波光潋滟、柔婉曼妙的年轻姑娘牵恋着,高台土陶见证了永恒的爱情,这些才是土崖高台稳如磐石,支撑着它的辉煌。
一
高台民居坐落在喀什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维吾尔名叫“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这个悬崖上的房子一站就是千百年,繁衍的后代把自己变成了堡垒。人走在阡陌交错的土墙之中恍如棋盘。
走进古老的小巷,时光仿佛倒流,四通八达、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高台民居小巷排列幽深、悠长。民居依山势而建,布置紧凑合理,因土而生,由土得名,既不太讲究风水,也不受传统理念的束缚,完全利用地形和空间。民居看上极像迷宫却不华丽,显得杂乱无章、晃晃荡荡、松松垮垮,所用木头和泥土的颜色几乎一样,以泥筑墙、以泥抹地、以泥涂顶,全是泥土的颜色,泥土的气息。这里世代聚居的居民,家族人口增多一代就向上增建一层,增建的房间占去院落的一部分,随处可见的“过街楼”或“半街楼”建筑错落有致,引证了利用地形空间建筑的巧妙。穿行其间,忽暗忽明,使人有一种幽暗、压抑、深邃的空灵感。
进入高台民居,如果没有导游指导很可能会迷路,就是转上一天也不一定转出去。民居的路都是两米多宽的小巷,分不清东西南北,也分不清街道巷尾,更分不清是活路还是死路。我第一次到高台民居就懵了,发现自己误入了诸葛亮的“八卦阵”进去出不来。经过询问才得知了其秘密“老城的铺砖是很有讲究的,凡是铺六角形砖的路表示此路是通路活路,凡是铺长方形砖的路表示此路不通是死胡同。”走进去一定要仔细看砖喽,迷失了路看看脚下的砖就能引路出得来。
这里的居民院门都是有木头门做成的。导游介绍说这门会“说话”游客惊奇的围了上去看这门怎么“说话”导游接着说维吾尔人热情好客,又不好拒绝来访的客人。这是几千年来留下的风俗。维吾尔人家的门都有两扇,一扇开着是告诉访客男主人在家你可以到家来做客,两扇都关着是告诉访客男主人不在家不便打扰。两扇都开着是告诉访客家里有客人。我踏入居民的门院,也是在导游的带领下进去的,真是换了一片天地,绿色的植物、彩色的毡毯、绚丽的花布,体现出维吾尔族对生活的热爱。房屋一般都有前廊,住室内大多不设木床,一般建有土炕,上面铺草席、毛毡或地毯,土坑常常占去整个房屋面积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墙壁上则建有敞开式的墙壁柜,放置生活用品。客厅墙壁常常按照伊斯兰建筑风格进行装饰,壁龛里放着各种工艺品。各家各户的庭院别具特色,有的稍大一点、有的较小,无论走进那一所院落内,都会发现这里的维吾尔人特别喜欢花草树木,比较常见的有桑树、石榴、无花果、玫瑰、月季等树木和花卉,确实营造了一个幽雅的居住环境。有些面积较大的庭院,搭上凉棚,种上葡萄,既能收获到果实,又是夏季遮阳乘凉的好场所。
这里是一个开放的旅游地,游客络绎不绝,可居民的生活却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人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几乎没有装饰表演的成分存在,有些住户买一些小工艺品或民族服装,有的维吾尔族大妈在自己屋门外摆个小摊卖刚出锅的馕,有的人家叮当作响,那是手艺人在加工着这里最有名的金银首饰,有的人家发出锯木的声音,那是木匠在加工制做一些精制的生活用品。这里的维吾尔人对镜头表现得泰然自如,特别是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调皮地望着客人,顽皮地歪着头,对着相机挤眉弄眼,笑着摆出姿势任客人给他们照相,然后跳到你面前要求观看相机中的自己,这一切往往会让喜欢摄影的客人喜出望外,应接不暇。维吾尔族居民对来访客人非常热情,而且都很注重礼貌,见面时会热情问候,不时会听到一声声“亚克西”
二
土陶是喀什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土陶能在土崖高台上安家,与高崖富含的“色格孜”土质有关,这种土质地细腻,粘性很强,是烧制土陶器理想的原料。居住高台民居的人们亲近土地、热爱土地、敬仰土地,在劳动的汗水中沉浸着泥土的芳香,在劳动的欢歌中传颂着土陶的传奇。现在,土陶作为一种民族手工艺,与高台的历史融为一体了。
土崖最高处,一直以来演绎着土陶传人的故事,祖农?阿西木是这里第五代有名的土陶传承人,而土陶这项技艺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土陶所代表的文化含义,至少不亚于那些在博物馆中安静地注视红尘的文物。土陶世家目前已经是第六代了。第一代是苏皮,二代是祖农,三代是提依甫,四代是阿西木,五代是祖农?阿西木,六代是吐尔逊卡日?祖农。在新疆各地的民间传承人中,具有完整传承谱系的不少,但世代相传的土陶制作技艺使祖农?阿西木在当地最为知名。
走进悬挂着维汉双语写着的“祖农?阿西木五代传统手工土陶”的牌子的院门。迎接我的是已去世祖农?阿西木的妻子依明尼汗,她把我带入手工制陶的作坊和陶窑,正中间不很宽的平台上摆着大小不一、尚未烧制的土陶泥坯,有壶、碗、罐、盆依明尼汗落落大方地介绍说,土陶烧制大约有800年的历史,一位土陶烧制匠人发现了“色格孜”并在高台建造了土陶作坊。此后,一百多家土陶作坊相继问世。世事变迁,如今,高台上仅存的古老土陶作坊屈指可数。
土陶世家如今的掌门人吐尔逊卡日?祖农是第六代传人了。家族血液里流淌的土陶情结,使吐尔逊卡日?祖农制陶手艺炉火纯青,成为喀什远近闻名的制陶业大碗。看着门口摆的各式各样的土陶制品,我禁不住感叹,即便岁月流逝,这些古老的工艺依然有着如此坚韧的生命力。吐尔逊卡日?祖农便说“我用老祖先的制作方法。从选料到过筛、和泥拌揉、坯体成形、彩绘、琢雕刻花、上釉、入窑烧制,出窑晾干,全都是手工。”他还亲手将制陶技艺献给我看,只见那团泥在他手里灵活而均匀地翻转着,感觉到非常均匀后,他拍了拍泥团,像抚摸小孙子的面庞。下面的工艺就要借助工具了。他把泥团放在自制的木制轴盘下,脚在下方的踩板上不停地踩,双手和着转动的陶泥作出不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