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安徽周玉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国的工笔画的继承和发展默默奉献。
1965年上半年的一天,天气炎热。王道良坐在1路公交车上,不断看自己的画片。有一位老先生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的工笔很有基础的,学过?”
王道良点点头,很有礼貌地回答:“我在上海美专学过,请问您老贵姓?”
“我叫申茂之,是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的美术老师。”
王道良非常惊喜,不想到在这遇上心目中的大师,激动地说:“申老师?我经常临摹您的作品,只是,一个小青年,我不敢去拜访您!”
申茂之和蔼地笑笑,指着车外合肥师范学院里一排平房说:“西头第一间就是我家,欢迎你明天去,我在家等你。”
王道良眼睛热热的,使劲地点头。他喜爱工笔画,但中国工笔画经历宋代院体工笔荣宠过后,以苏轼等为代表的人表示了对工笔画的轻视,至元明清,文人水墨画一统天下,从事工笔创作的人也就少了。在安徽,工笔画更是人才难寻。
上世纪五十年代,安徽以优惠政策引进人才。申茂之被从无锡华东艺专引回到家乡芜湖,任教于皖南大学艺术科。后来学校布局调整,他来到了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任国画班的白描、工笔重彩等课程的教学。
第二天,王道良来到申茂之家,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作品请申老师指正。申茂之看了看,很是赞叹。两人聊艺术,聊家庭。
1936年12月,王道良出生在上海霞飞路一幢洋房里,不幸的是他才几个月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忙着管理自己的公司和毛巾厂,幼小的王道良从小跟奶妈长大,养成了良好的自控能力。唯一爱好就是画画,小小年纪经常拿着笔在墙上画画,父亲看了舍不得洁白的墙,只得买来纸和笔让他画。12岁那年,他的作品嫦娥奔月被选去参加上海市青少年作品赴法展出。这给了王道良极大信心,父亲也支持儿子画画,把自己收藏的唐伯虎、祝枝山等人的作品都给他观摩。随后,王道良进入上海美专学习。
时代风云变迁。父亲也在1950年3月猝然去世。家道急转直下,王道良不得不从美专辍学,在上海邑庙区从事宣传工作,1958年5月2日来到安徽。
申茂之听后感叹不已,说道:“你家境殷实时没有纨绔习气,家道衰落并不气馁。你聪慧、勤奋,这在我的课堂弟子中是很少有的,你一定会在艺术天地里取得成就,我愿收你为徒。”
真是喜从天降!王道良倒身便拜,行过师生礼。
工笔画最怕画得僵气,生硬。申茂之的北派工笔透着非同世俗的气息和高古的格调。王道良带着崇敬的心情,每周都去申老师家学画。有一次,老师拿出一张玉兰画让他临摹。他仔细临摹了两张不同风格的,一张干笔,一张湿笔。申茂之看了,说非常好,尤其是湿笔画,树干看上去湿淋淋的,生动形象。他语重心长地鼓励王道良:“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学生,要把平生技艺传授给他,只希望他能将传统工笔画发扬光大。你就是我要找的学生,希望你学好工笔画后,不能一枝独秀,而要传授给年轻人,让安徽工笔满园春天。这样,我死也就瞑目了。”王道良深情地点头:“老师,您放心,我一定记着!”
后来,申茂之调到芜湖,任教安师大。王道良经常用书信请教绘画,申老师忙了,有时是师母代为回信。这些信件王道良都保留着,想念老师时就拿出来读一读。申茂之夫妇只有一个女儿,王道良便像儿子一般,经常去看望二老,也承担着一年两次开箱晒画的活儿。老师收藏有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作品,他每次都是小心地晾晒后一毛不损地收进箱子。
报答社会桃李天下
王道良常说,他感谢安徽这块热土,教给了他勤勉朴实的精神品质。他牢记师训,默默地创作。别人都奔走在名利场,忙于各种笔会应酬,他躲在自己画室里画画,几十年如一日。
工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他的四幅作品被合肥市美协选出参加日本展出。
1983年,湖南农民工笔画展在北京展出,在艺术届引起很大震动。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戴岳找到王道良,要把安徽的工笔画弄到北京去开展。为了保证质量,省里成立了安徽工笔画研究会,指定王道良任会长,另推选两位副会长,在全省征集工笔画作品。两个月后,书画展在明教寺大殿开展,孔小瑜、黄永厚等人也参展。
省委副书记袁振到场,观看后对戴岳说:“征集这么久,两面墙都挂不满,怎去北京展览?安徽工笔画太弱啊。”
袁振一生喜爱书画,擅长诗文,早年就有“泰西才子”之称。他非常欣赏王道良的工笔,要调他进安徽省书画院。成立于1979年的安徽省书画院云集了赖少其、萧龙士、韩美林、孔小瑜、徐子鹤等人,多少艺术家都向往进去。可是,王道良婉拒了,他考虑到自己的家世,只愿默默创作。袁振理解他的想法,题了“有志者事竟成”六个字鼓励他。
王道良的作品画面华丽而不媚俗,大气不失精细,透着浓郁的清扬气息。早在1995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回良玉出访日本、法国就选用他的工笔牡丹和花鸟送给外国朋友。
2009年5月1日,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李铁映来安徽视察,住在翡翠湖贵宾馆,会客厅内王道良的四幅作品吸引了他,欣赏良久。随后组织的画家笔会上,李铁映欣然在王道良的鹊梅图上题词。观看王道良现场画蟹菊图,李铁映赞不绝口,说现在很少有人这样画螃蟹了,他雅兴大发,拿过王道良手中的笔,即兴补画竹叶,并希望带回北京收藏。
2010年10月,受省领导点将,王道良住在稻香楼宾馆半个月,为新竣工的徽园接待大厅绘制丈二牡丹图,画面浑厚秀丽、温和灵动,为安徽文化事业著上新的一笔。2011年4月,党和国家一位领导人来安徽视察,看到这幅国色天香、繁花似锦,不禁驻足观看,颔首赞赏。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致力于文化艺术尤其是高雅音乐和篆刻艺术的普及推广,他身体力行,创作了近500方篆刻作品。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在2010年6月到8月主办了李岚清篆刻艺术展。中国美术家报头版刊登了李岚清的篆刻作品。为与之呼应,报社决定后面三个版也刊登中国传统艺术——工笔画。现代工笔大家他们遴选了莫建成,传统工笔大家选谁呢?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物色,最后确定了王道良,主编王无际还亲自为王道良的工笔画写了评论文章。
2011年,为配合第20届金鸡百花电影艺术节在合肥主办,组委会组织了书画摄影展,王道良的蕉樱春晓获得唯一金奖。
硕果累累的王道良关心社会,尽自己能力回报社会。上世纪末,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王郁昭来合肥举办艺术界义卖扶贫活动。担任过安徽省省长的王郁昭晚上在稻香楼宾馆设宴,点了王道良及另外几位画家参加,希望他们捐献作品支持扶贫事业。王郁昭对王道良的作品非常看好,带了多幅他的作品赴香港拍卖,所得善款全部捐给中国扶贫基金。
汶川地震,王道良也是第一时间捐赠作品。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他又积极响应安徽省红十字会的倡议,捐献拍卖高达20万元的温馨高洁图,为灾区的人们献上了他的一缕爱心。
“把工笔画艺术的种子撒出去!”王道良始终不忘两位老师的教诲和自己的承诺,他自己带学生在身边画画,同时,不顾辛劳在艺术院校上课。为了提携学生,他自己出资,甚至忍痛低价出卖精品力作,先后由省市美协举办了三届师生书画展。
“没有苦思与厚积,何来顿悟与薄发?”这是王道良孜孜追求几十年的最大体会,他是他传给学生的艺术真谛。如今,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有四五百人,不少弟子成为省市美协中坚力量,安徽工笔画已经呈现出姹紫嫣红的景象。儿子王涌、女儿王琦也继承了他的志向,将王氏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笔画爱好者。为此,原安徽美协主席章飚曾经评价说:“安徽工笔画,王道良是领头羊,是奠基人。”
70多岁的王道良还不满足,还在探索、创新。他探索出了生宣工笔加小写意使画面气韵生动等艺术道路。此外,在题材上还在不断拓展,实践,只想为中国工笔画艺术奉献更多,贡献更大
中国的工笔画的继承和发展默默奉献。
1965年上半年的一天,天气炎热。王道良坐在1路公交车上,不断看自己的画片。有一位老先生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的工笔很有基础的,学过?”
王道良点点头,很有礼貌地回答:“我在上海美专学过,请问您老贵姓?”
“我叫申茂之,是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的美术老师。”
王道良非常惊喜,不想到在这遇上心目中的大师,激动地说:“申老师?我经常临摹您的作品,只是,一个小青年,我不敢去拜访您!”
申茂之和蔼地笑笑,指着车外合肥师范学院里一排平房说:“西头第一间就是我家,欢迎你明天去,我在家等你。”
王道良眼睛热热的,使劲地点头。他喜爱工笔画,但中国工笔画经历宋代院体工笔荣宠过后,以苏轼等为代表的人表示了对工笔画的轻视,至元明清,文人水墨画一统天下,从事工笔创作的人也就少了。在安徽,工笔画更是人才难寻。
上世纪五十年代,安徽以优惠政策引进人才。申茂之被从无锡华东艺专引回到家乡芜湖,任教于皖南大学艺术科。后来学校布局调整,他来到了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任国画班的白描、工笔重彩等课程的教学。
第二天,王道良来到申茂之家,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作品请申老师指正。申茂之看了看,很是赞叹。两人聊艺术,聊家庭。
1936年12月,王道良出生在上海霞飞路一幢洋房里,不幸的是他才几个月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忙着管理自己的公司和毛巾厂,幼小的王道良从小跟奶妈长大,养成了良好的自控能力。唯一爱好就是画画,小小年纪经常拿着笔在墙上画画,父亲看了舍不得洁白的墙,只得买来纸和笔让他画。12岁那年,他的作品嫦娥奔月被选去参加上海市青少年作品赴法展出。这给了王道良极大信心,父亲也支持儿子画画,把自己收藏的唐伯虎、祝枝山等人的作品都给他观摩。随后,王道良进入上海美专学习。
时代风云变迁。父亲也在1950年3月猝然去世。家道急转直下,王道良不得不从美专辍学,在上海邑庙区从事宣传工作,1958年5月2日来到安徽。
申茂之听后感叹不已,说道:“你家境殷实时没有纨绔习气,家道衰落并不气馁。你聪慧、勤奋,这在我的课堂弟子中是很少有的,你一定会在艺术天地里取得成就,我愿收你为徒。”
真是喜从天降!王道良倒身便拜,行过师生礼。
工笔画最怕画得僵气,生硬。申茂之的北派工笔透着非同世俗的气息和高古的格调。王道良带着崇敬的心情,每周都去申老师家学画。有一次,老师拿出一张玉兰画让他临摹。他仔细临摹了两张不同风格的,一张干笔,一张湿笔。申茂之看了,说非常好,尤其是湿笔画,树干看上去湿淋淋的,生动形象。他语重心长地鼓励王道良:“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学生,要把平生技艺传授给他,只希望他能将传统工笔画发扬光大。你就是我要找的学生,希望你学好工笔画后,不能一枝独秀,而要传授给年轻人,让安徽工笔满园春天。这样,我死也就瞑目了。”王道良深情地点头:“老师,您放心,我一定记着!”
后来,申茂之调到芜湖,任教安师大。王道良经常用书信请教绘画,申老师忙了,有时是师母代为回信。这些信件王道良都保留着,想念老师时就拿出来读一读。申茂之夫妇只有一个女儿,王道良便像儿子一般,经常去看望二老,也承担着一年两次开箱晒画的活儿。老师收藏有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作品,他每次都是小心地晾晒后一毛不损地收进箱子。
报答社会桃李天下
王道良常说,他感谢安徽这块热土,教给了他勤勉朴实的精神品质。他牢记师训,默默地创作。别人都奔走在名利场,忙于各种笔会应酬,他躲在自己画室里画画,几十年如一日。
工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他的四幅作品被合肥市美协选出参加日本展出。
1983年,湖南农民工笔画展在北京展出,在艺术届引起很大震动。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戴岳找到王道良,要把安徽的工笔画弄到北京去开展。为了保证质量,省里成立了安徽工笔画研究会,指定王道良任会长,另推选两位副会长,在全省征集工笔画作品。两个月后,书画展在明教寺大殿开展,孔小瑜、黄永厚等人也参展。
省委副书记袁振到场,观看后对戴岳说:“征集这么久,两面墙都挂不满,怎去北京展览?安徽工笔画太弱啊。”
袁振一生喜爱书画,擅长诗文,早年就有“泰西才子”之称。他非常欣赏王道良的工笔,要调他进安徽省书画院。成立于1979年的安徽省书画院云集了赖少其、萧龙士、韩美林、孔小瑜、徐子鹤等人,多少艺术家都向往进去。可是,王道良婉拒了,他考虑到自己的家世,只愿默默创作。袁振理解他的想法,题了“有志者事竟成”六个字鼓励他。
王道良的作品画面华丽而不媚俗,大气不失精细,透着浓郁的清扬气息。早在1995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回良玉出访日本、法国就选用他的工笔牡丹和花鸟送给外国朋友。
2009年5月1日,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李铁映来安徽视察,住在翡翠湖贵宾馆,会客厅内王道良的四幅作品吸引了他,欣赏良久。随后组织的画家笔会上,李铁映欣然在王道良的鹊梅图上题词。观看王道良现场画蟹菊图,李铁映赞不绝口,说现在很少有人这样画螃蟹了,他雅兴大发,拿过王道良手中的笔,即兴补画竹叶,并希望带回北京收藏。
2010年10月,受省领导点将,王道良住在稻香楼宾馆半个月,为新竣工的徽园接待大厅绘制丈二牡丹图,画面浑厚秀丽、温和灵动,为安徽文化事业著上新的一笔。2011年4月,党和国家一位领导人来安徽视察,看到这幅国色天香、繁花似锦,不禁驻足观看,颔首赞赏。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致力于文化艺术尤其是高雅音乐和篆刻艺术的普及推广,他身体力行,创作了近500方篆刻作品。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在2010年6月到8月主办了李岚清篆刻艺术展。中国美术家报头版刊登了李岚清的篆刻作品。为与之呼应,报社决定后面三个版也刊登中国传统艺术——工笔画。现代工笔大家他们遴选了莫建成,传统工笔大家选谁呢?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物色,最后确定了王道良,主编王无际还亲自为王道良的工笔画写了评论文章。
2011年,为配合第20届金鸡百花电影艺术节在合肥主办,组委会组织了书画摄影展,王道良的蕉樱春晓获得唯一金奖。
硕果累累的王道良关心社会,尽自己能力回报社会。上世纪末,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王郁昭来合肥举办艺术界义卖扶贫活动。担任过安徽省省长的王郁昭晚上在稻香楼宾馆设宴,点了王道良及另外几位画家参加,希望他们捐献作品支持扶贫事业。王郁昭对王道良的作品非常看好,带了多幅他的作品赴香港拍卖,所得善款全部捐给中国扶贫基金。
汶川地震,王道良也是第一时间捐赠作品。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他又积极响应安徽省红十字会的倡议,捐献拍卖高达20万元的温馨高洁图,为灾区的人们献上了他的一缕爱心。
“把工笔画艺术的种子撒出去!”王道良始终不忘两位老师的教诲和自己的承诺,他自己带学生在身边画画,同时,不顾辛劳在艺术院校上课。为了提携学生,他自己出资,甚至忍痛低价出卖精品力作,先后由省市美协举办了三届师生书画展。
“没有苦思与厚积,何来顿悟与薄发?”这是王道良孜孜追求几十年的最大体会,他是他传给学生的艺术真谛。如今,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有四五百人,不少弟子成为省市美协中坚力量,安徽工笔画已经呈现出姹紫嫣红的景象。儿子王涌、女儿王琦也继承了他的志向,将王氏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笔画爱好者。为此,原安徽美协主席章飚曾经评价说:“安徽工笔画,王道良是领头羊,是奠基人。”
70多岁的王道良还不满足,还在探索、创新。他探索出了生宣工笔加小写意使画面气韵生动等艺术道路。此外,在题材上还在不断拓展,实践,只想为中国工笔画艺术奉献更多,贡献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