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77txt.net,明末资本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虽然用开办学校,增加基础教育规模这种方法来开民智很有效果,但是也有个缺点,那就是见效慢,所谓十年树人,按照叶思文定下的学制,至少需要十五年时间,第一代学生才能迈向社会,他们迈向社会之后,还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成为社会的顶梁柱。[[
当第一代学生成为社会的顶梁柱之后,开民智的任务,才能算完成,也就是说,用办学来开民智,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时间。
说实话,二十年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也不能算短,现在叶思文最缺的就是时间,若是等民智完全开化了才实施新政,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叶思文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可以培养当前社会顶梁柱的办法。
叶思文的办法有两个,一个叫成教学,一个叫文凭。
大明崇祯四年五月,大明山东巡抚衙门继开办学校的政令出之后,出了第二个政令,第二个政令和第一个政令一样,直接到了最小的行政单位乡.
大明山东巡抚衙门将会拿出一百万两银子,用来给大明的百姓扫盲,政令规定,三学建立之后,立刻成立扫盲班,扫盲班的课程排在晚上,也就是所谓的夜学,同样,扫盲班也是不需要缴纳学费的。
政令规定,扫盲班的主要学员是十八岁到四十岁之间的不识字的成年人,无论你是男是女,无论什么职业,只要你不识字,那好,乖乖的去扫盲班学习吧,不要说没有时间,因为课程都排在晚上,下班之后,你只需要抽一个时辰的时间去学习就行了。
扫盲班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个秀才就能当老师,因为扫盲班里只开设两个科目,一个是文学,一个是算科,说白了,就是让这些不识字的伙计识字,让这些不会算账的伙计识数。
叶思文的要求真的很简单,他只是希望在大明,不要再出现听报纸的情况,人人识字,人人识数,这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保障。
可是要让成年人去读书识字,困难肯定是有的,成年人嘛!整天为生计奔波,想得自然比较多,思想肯定不如小孩子单纯,想让他们静下心来学习,实在是有点困难。
对于这一点,叶思文再次祭出了一个法宝,这个法宝的名称叫文凭。
从三学建立,文凭这个词,便出现了,因为在三学读书,每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就能得到盖有山东巡抚衙门大印的文凭。
扫盲班是没有学年规定的,不管是学了三个月还是学了三年,只要能通过学校的考试,就可以毕业,毕业之后,扫盲班的学生可以得到初级乡学文凭。
可是一纸文凭,有什么作用呢?好看吗?当然不是,叶思文规定,农民得到初级乡学文凭之后,可以减免当年的赋税,并且永久性的减免三成赋税;在工厂里,有初级乡学文凭的工人比白丁的工资要高二成。
所谓有利益,才有动力,为了赋税,为了涨工资,大明的普通老百姓算是豁出去了,他们坚定了一个信念,无论如何,也要拿到文凭。
由于文凭内含的利益太高,假文凭的出现是再所难免,因为无论那个朝代,总有那么喜欢靠钻空子来赚钱的无良商人。
叶思文可是个狠人,要是有人敢因为一点蝇头小利,破坏他的开民智大计,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绝对是要把这个人搞死的。
为了防止假文凭泛滥,叶思文在泰山书院招募了五十个有远见的学子,五人一组,成立十个山东教育督查组,通过培训之后,十个教育督查组赶赴山东各地,监督各地办学情况,以及文凭放情况,若是有官员办学不力,立刻拿下,若是有人敢造假文凭,立刻丢进牢房里。
开民智事情走上正轨之后,叶思文开始思考新政的下一步要进行什么。
很快,叶思文就把目光锁定在了农民的身上,农业乃一个国家生存展的基础产业,只有搞好农业,安顿好农民,一个国家才能稳定,才有强大的本钱,如果一个国家连吃都成问题,谈什么称霸图强,无异于痴人说梦。
现在大明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大地主的手中,真正在耕地的人,真正在承担农业赋税的人,手上反而没有多少土地。
其实大明的地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主,即社会中大中小地主阶级,其中包括:王公、贵族、勋戚、达官、显宦、地主、豪强、富贾、大贾、寺观僧道等占有的大量肥沃土地的地主,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土地的途径包括:皇室的赏赐、依仗权势巧取豪夺、中小农民为避免赋役投靠势家所奉献的田产、奸人为获赏而投献... -->>
虽然用开办学校,增加基础教育规模这种方法来开民智很有效果,但是也有个缺点,那就是见效慢,所谓十年树人,按照叶思文定下的学制,至少需要十五年时间,第一代学生才能迈向社会,他们迈向社会之后,还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成为社会的顶梁柱。[[
当第一代学生成为社会的顶梁柱之后,开民智的任务,才能算完成,也就是说,用办学来开民智,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时间。
说实话,二十年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也不能算短,现在叶思文最缺的就是时间,若是等民智完全开化了才实施新政,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叶思文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可以培养当前社会顶梁柱的办法。
叶思文的办法有两个,一个叫成教学,一个叫文凭。
大明崇祯四年五月,大明山东巡抚衙门继开办学校的政令出之后,出了第二个政令,第二个政令和第一个政令一样,直接到了最小的行政单位乡.
大明山东巡抚衙门将会拿出一百万两银子,用来给大明的百姓扫盲,政令规定,三学建立之后,立刻成立扫盲班,扫盲班的课程排在晚上,也就是所谓的夜学,同样,扫盲班也是不需要缴纳学费的。
政令规定,扫盲班的主要学员是十八岁到四十岁之间的不识字的成年人,无论你是男是女,无论什么职业,只要你不识字,那好,乖乖的去扫盲班学习吧,不要说没有时间,因为课程都排在晚上,下班之后,你只需要抽一个时辰的时间去学习就行了。
扫盲班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个秀才就能当老师,因为扫盲班里只开设两个科目,一个是文学,一个是算科,说白了,就是让这些不识字的伙计识字,让这些不会算账的伙计识数。
叶思文的要求真的很简单,他只是希望在大明,不要再出现听报纸的情况,人人识字,人人识数,这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保障。
可是要让成年人去读书识字,困难肯定是有的,成年人嘛!整天为生计奔波,想得自然比较多,思想肯定不如小孩子单纯,想让他们静下心来学习,实在是有点困难。
对于这一点,叶思文再次祭出了一个法宝,这个法宝的名称叫文凭。
从三学建立,文凭这个词,便出现了,因为在三学读书,每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就能得到盖有山东巡抚衙门大印的文凭。
扫盲班是没有学年规定的,不管是学了三个月还是学了三年,只要能通过学校的考试,就可以毕业,毕业之后,扫盲班的学生可以得到初级乡学文凭。
可是一纸文凭,有什么作用呢?好看吗?当然不是,叶思文规定,农民得到初级乡学文凭之后,可以减免当年的赋税,并且永久性的减免三成赋税;在工厂里,有初级乡学文凭的工人比白丁的工资要高二成。
所谓有利益,才有动力,为了赋税,为了涨工资,大明的普通老百姓算是豁出去了,他们坚定了一个信念,无论如何,也要拿到文凭。
由于文凭内含的利益太高,假文凭的出现是再所难免,因为无论那个朝代,总有那么喜欢靠钻空子来赚钱的无良商人。
叶思文可是个狠人,要是有人敢因为一点蝇头小利,破坏他的开民智大计,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绝对是要把这个人搞死的。
为了防止假文凭泛滥,叶思文在泰山书院招募了五十个有远见的学子,五人一组,成立十个山东教育督查组,通过培训之后,十个教育督查组赶赴山东各地,监督各地办学情况,以及文凭放情况,若是有官员办学不力,立刻拿下,若是有人敢造假文凭,立刻丢进牢房里。
开民智事情走上正轨之后,叶思文开始思考新政的下一步要进行什么。
很快,叶思文就把目光锁定在了农民的身上,农业乃一个国家生存展的基础产业,只有搞好农业,安顿好农民,一个国家才能稳定,才有强大的本钱,如果一个国家连吃都成问题,谈什么称霸图强,无异于痴人说梦。
现在大明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大地主的手中,真正在耕地的人,真正在承担农业赋税的人,手上反而没有多少土地。
其实大明的地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主,即社会中大中小地主阶级,其中包括:王公、贵族、勋戚、达官、显宦、地主、豪强、富贾、大贾、寺观僧道等占有的大量肥沃土地的地主,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土地的途径包括:皇室的赏赐、依仗权势巧取豪夺、中小农民为避免赋役投靠势家所奉献的田产、奸人为获赏而投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